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謝路軍)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

  謝路軍

  善導的淨土思想中,往生境界論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善導講的境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衆生念佛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衆生念佛往生的理想歸宿。善導認爲,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而報土又與阿彌陀佛的報身有著緊密的聯系。這裏我們結合佛身論來論述善導的佛土思想。

  隋唐時期,淨影寺慧遠、智

  、吉藏都曾對阿彌陀佛的佛身、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土作出判釋,認爲阿彌陀佛是化身(應身),西方極樂世界是化土。善導反對這種觀點,認爲阿彌陀佛是報身,西方極樂世界爲報土,衆生通過念佛,憑藉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皆可進入阿彌陀佛的報土世界。善導的這一看法,一方面是批駁淨影寺慧遠等人的結果,一方面也是吸收了其師道綽“凡入報土”論所致。

  一、淨影寺慧遠等人的化土說

  (一)淨影寺慧遠的叁土說

  淨影寺慧遠在《大乘義章》卷第十九〈淨土義〉中解釋說,淨土裏住有佛,也住有衆生,他將淨土分爲事淨土、相淨土和真淨土叁類。這是中國佛教學者對淨土的最早分類。淨影寺慧遠認爲,事淨土爲凡夫所住,相淨土爲聲聞、緣覺、菩薩所住,真淨土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和諸位佛所住。真淨土又可分爲真土、應土兩種,真土指佛本身所住之土,它又分爲法性土、實報土兩種;應土指佛爲了教化衆生隨機示現之土,又稱爲圓應土。

  淨影寺慧遠認爲,法性土、實報土和圓應土分別與佛的法、報、應叁身對應。他比喻說,如果將法性土比之于“金質”的話,那麼實報土就是美麗的金首飾,圓應土好像是由法性、實報所磨成的寶珠一樣,珠能夠映現萬物,根據衆生不同的根機,應現種種清淨國土。淨影寺慧遠認爲,阿彌陀佛並不是壽命無量,而是應身佛[1]。阿彌陀佛的淨土,一方面是凡夫于煩惱中發菩提心,藉修行感得的世界,是事淨土[2];一方面是指藉大悲願力及其修行而得的世界,是真淨土。從淨影寺慧遠的淨土分類來看,他認爲各類淨土都是由業力所感而成,他的淨土論貫穿著“心淨則佛土淨”的思想,主張阿彌陀佛國爲“事淨土”,衆生完全可以憑自己的修行而往生。[3]

  (二)智

  的四土說

  智

  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將淨土分爲“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四土[4]。這裏的“凡聖同居土”,相當于淨影寺慧遠的“事淨土”,也是應身土的一種,它又分爲穢土和淨土兩種,穢土是娑婆世界,淨土是極樂世界,這二者都是凡夫和聲聞、緣覺、菩薩叁乘聖者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余土”,也是應身土的一種,爲聲聞、緣覺及菩薩方便道者所住,位于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外。此土的聖人,已證悟空假二觀的方便道,斷了四住惑[5],舍離了分段身[6],所以叫方便,但尚有無明的存在,還有變易生死(與分段生死相對),所以稱爲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又作實報土、報土,爲初地以上的菩薩所生的國土,無有二乘(聲聞、緣覺)。“常寂光土”,又作寂光土、法身土,是成佛者所住的國土。在智

  的四土說中,前叁土是衆生自業所感,後一土是唯佛所住。佛能入前叁土中教化衆生,所以四土可以配合佛的法、應、報叁身。智

  認爲,前二土是應身佛的應化土,實報土是報身佛的住處,常寂光土是法身佛所居處。可見,智

  與淨影寺慧遠的觀點相同,也認爲阿彌陀佛是法、報、應叁身中的應身,阿彌陀佛淨土是凡聖同居土。智

  認爲,現實人間是穢惡土,極樂世界爲清淨土。衆生從世間進入淨土必須從觀“心”做起,他在談到《觀經》宗旨時說:“今此經宗,以心觀淨則佛土淨。”[7]即“心”淨佛土就淨,也同淨影寺慧遠的思想如出一轍,強調衆生可憑自力修行往生淨土。

  (叁)吉藏的五土說

  吉藏在《大乘玄論》中說:“淨土者,蓋是諸佛菩薩之所棲域,衆生之所歸。總談佛土,凡有五種:一、淨;二、不淨;叁、不淨淨;四、淨不淨;五者、雜土。”[8]意思是說,淨土是諸佛菩薩的居處,衆生所向往歸趨的地方。五種佛土中,淨土指菩薩以善法化度衆生,衆生具受善法,修諸善緣所得的純淨土;不淨土指衆生造諸惡業的穢惡之土;淨不淨土指初是淨土,後遇惡緣,造諸惡業,則淨土變成不淨土;不淨淨土指初是穢土,後遇善緣,造諸善業,則不淨土變爲淨土;雜土指衆生善惡二業俱造,所得的是淨穢雜土。

  吉藏認爲,這五種土都是衆生自業所感而成,應該稱衆生土,又因爲佛有教化之功,而稱爲佛土。吉藏還說,在五種佛土中,“淨土”又分爲四種:凡聖同居土、大小同住土、獨菩薩所住土、諸佛獨居土。吉藏的說法,與智

  的“四土”只是名稱有異,內容一樣。吉藏在解釋“凡聖同居土”時說:“凡聖同居土,如彌勒出(世)時,凡聖共在淨土內住,亦如西方九品往生爲凡,複有叁乘賢聖也。”[9]可見,吉藏的淨土分類繼承了淨影寺慧遠、智

  的淨土思想,認爲阿彌陀佛淨土,既是修行後得的報土,又是爲教化衆生而應現的應土,由此而將它歸入“凡聖同居土”。

  二、善導的“是報非化”說

  善導針對淨影寺慧遠等人所謂彌陀淨土爲應化土的觀點,提出了彌陀佛國“是報非化”的論說。善導這一論說的提出,從思想淵源上來看,直接繼承和發展了道綽的“凡入報土論”的思想。因此,在論述善導的“是報非化”說之前,先簡要介紹道綽的報土論。

  道綽在《安樂集》中把佛身分爲法、報、化叁身。他認爲,法身是無色無形、無生無滅的如來真身,化身是爲教化衆生而顯現的佛身,報身是指淨土中成佛之身,如清淨佛刹的阿彌陀佛、寶德如來等。道綽引《大乘同性經》說:“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穢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10]意謂西方淨土是酬報法藏比丘的願行而成就的國土。道綽據此認爲,現在法藏比丘願行已圓滿,這樣“現在彌陀是報佛,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11]。道綽又說:“然古舊相傳皆雲阿彌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爲大失也。若爾者,穢土亦化身所居,淨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審如來報身更依何土也?”[12]這裏的“古舊相傳皆雲”是指淨影寺慧遠等人的上述說法而言。道綽認爲,把阿彌陀佛判爲化身、彌陀佛國判爲化土,是錯誤的。若這樣的話,穢土也是化身所居,淨土亦爲化身所居,那麼如來報身又依何土而居呢?因此,道綽強調,彌陀佛是淨土中成佛,爲報身佛,其土爲報土。

  道綽又說:“如來報身常在,雲何《觀音授記經》雲:阿彌陀佛入涅

  後,觀世音菩薩次補佛處也?答曰:此是報身,示現隱沒相,非滅度也。彼經雲:阿彌陀佛入涅

  後,複有深厚善根衆生,還見如故,即其證也。”[13]意謂如來報身是常住不滅的,阿彌陀佛報身入涅

  是示現隱沒相,因此經還說到阿彌陀佛涅

  後,根機深厚的衆生都能看到他,這就證明他並沒有滅度。

  報身佛沒有受胎、降生,爲什麼《鼓音經》又說阿彌陀佛有父母呢?對于這個問題,道綽解釋說,阿彌陀佛同時具有法、報、化叁種身份,在淨土中出現的是報身,而穢土中示現的是化身,所以有父母、受胎、降生,如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中成就報佛,到了穢土則示現爲化身,就有父母、降生等事。[14]

  道綽還對攝論派主張的“別時意”說提出批駁。攝論派認爲,彌陀淨土是受用報土,爲地上菩薩的生土,凡夫不能往生。在他們看來,凡夫往生只是“別時意趣”的方便假說罷了。“別時意趣”爲四意趣[15]之一。“別時”,另外時間;“意趣”指意志之趨向,即內心的意向,別時意趣指如來以別時之意趣而說法。如說誦持多寶佛的名號,可得無上菩提,這是如來爲了誘導懶惰、不樂意修行的衆生,勸其修行的方便說法,並非今時就能得到;又如說衆生僅由發願,即可往生西方,也不是指今時可得。又比如依一錢而說可得千錢,非一日得千錢,而是要靠長期積累,將來才能得到。實際上這是說,凡夫念佛並不能直接往生西方淨土。這種說法影響頗大,唐玄奘、窺基也無不以西方淨土爲別時意趣,所以勸人求生兜率。正如善導的弟子懷感在《釋淨土群疑論》卷二中所言:“自《攝論》至此,百有余年,諸德鹹見此論文,不修西方淨業。”[16]可見,由于《攝論》的“別時意趣”說,影響了彌陀淨土思想的流傳。道綽認爲“別時意”說並非像攝論派理解的那樣,以十念爲現在世的因,要在未來世才能得果。他說:“今此經中,但說一生造罪,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論過去有因無因者,直是世尊引接當來造惡之徒,令其臨終舍惡歸善,乘念往生,是以隱其宿因,此是世尊隱始顯終,沒因談果,名作別時意語。”[17]“此經”指《無量壽經》。該經說一生造惡,臨命終之際,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西方。不是像攝論師那樣把臨終十念解釋爲在未來世得以往生的因,而是認爲當下即能得往生之果,至于此果之因則在過去,佛在說法時隱去了宿因,這叫做“別時意語”。道綽發揮了《無量壽經》的原意,爲凡夫往生淨土提供了理論根據。

  道綽在《安樂集》卷上還宣揚極樂之勝,兜率之劣的觀念,文說:“一、彌勒世尊爲其天衆轉不退*輪,聞法生信者獲益,名爲信同:著樂無信者,其數非一。又來雖生兜率,位是退處,是故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壽命四千歲,命終之後,不免退落。叁、兜率天上雖有水鳥樹林和鳴哀雅,但與諸天生樂爲緣,順于五欲,不資聖道。若向彌陀淨國,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無退人與其雜居。又複位是無漏,出過叁界,不複輪回。論其壽命,即與佛齊,非算數能知。其有水鳥樹林,皆能說法,令人解悟,證會無生。四、據大經,且以一種音樂比較者,經贊言:“從世帝王至六天,音樂轉妙有八重,展轉勝前億萬倍,寶…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謝路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