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學反思(肖永明)▪P3

  ..續本文上一頁中國禅宗藉由《楞伽經》主要承接大乘有宗所集大成之大乘禅義,但秉承了大乘有宗細密精神的中國禅宗卻並沒有承接其細密之迹,因爲中國文化心理結構中大化流行之氣質並不能與之契合,這樣,就只能以中國之瓶——“心”來裝印度之水——“識”,後來禅宗以對中國佛教傳弘乃至中國文化思想的深刻影響,說明了禅宗的成功。禅不僅使佛教的弘傳獲得了一種有別于印度佛教本原所秉具的繁複而“至簡、至圓、至頓”的方式,而且已然成爲了中國文化心理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中國智慧,但其之所以能成爲智慧,就在于它能不落痕迹地用中國化方式來方便善巧顯現佛教的真精神。當然,在禅這裏,轉識成智成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這種心性內涵只能是轉識成智,這也許就是禅之作爲佛教中國化而又不失佛教特質之慧命所在。

  

  四、對當代泛禅現象的反思

  成功地對“佛法西來意”進行了中國化的轉換,中國禅宗很好地契應了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心理機緣,在中國佛教各個宗派中一門突出,獲得了突出的發展。但是,在中國禅宗一花開五葉、枝葉茂盛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其末流也顯現出很多流弊,爲佛門內外所诟病。特別是各種狂禅,不僅以“教外別傳”自矜,以“不立文字”相尚,不習經教,甚至呵佛罵祖,以經籍爲“拭瘡疣紙” ,拿佛像燒火取暖。

  對于禅宗末流的種種流弊,古來大德早已進行了針砭痛斥:“近世禅學者之弊,如碔砄之亂玉,枝辭蔓說似辯博,鈎章棘句似迅機,苟認意識似至要,懶惰自放似了達。”[26] “直指之要,往往流成戲論。踞曲錄床稱宗匠者,要籠罩新學,以古人徹骨徹髓、爲人直指句子,盡拈將來,如鄉村中老教授,教年少子弟讀上大人一般,者一句是對機語,者一句是肯他不肯他語,者一句是相應帶語,者一句是不落玄妙語。密地商量,以爲宗旨。一個傳一個,謂之傳法度生。如斯鄙劣,不足枚舉。”[27] “滅如來種族,必此輩也。嗚呼危哉!”[28]

  正是禅學末流流弊所致,明清以來,一門獨盛的禅宗盛極而衰,“禅離禅者之手,而爲學士之藥籠中物”,“禅學思想,殆掃地盡矣。”[29]一門獨盛的禅宗的掃地殆盡,直接導致整個中國佛教的總體衰落。時至晚清,佛法慧命在中國已奄奄一息,“獨(楊仁山)居士奮起于末法蒼茫,宗風歇絕之會,以身任道,論師、法將、藏主、經坊,四事勇兼,畢生不倦,精誠旁薄。”[30]楊老居士四事勇兼,八宗並弘,近代中國佛教從此開始了波瀾壯闊的複興。踵事增華,當代中國佛教進一步發展。

  當代中國佛教發展方興未艾,但是,禅在當代中國卻又面臨著“禅離禅者之手”,收拾不住的危機。各種各樣所謂的禅紛紛出現,禅呈現出一種極度泛化的趨勢。做過漢奸的胡蘭成寫出了《禅是一枝花》;“用身體寫作”的“美女作家”也寫出了《我的禅》。種種泛禅化的“禅文化”,不一而足,其泛泛之濫,已經是每況愈下。

  禅在當代中國的泛化,正在走向禅本身的反面,其結果必將是對禅之爲禅的特質的否定。那麼,禅的特質是什麼?保持怎樣的特質,才能使禅法的弘揚如理如法,不失其本?

  通過對中國禅宗源流通貫抉擇,我們可以做這樣的認識,中國佛教的特質在于禅,禅的特質在于中國佛教。禅是佛教的中國化,更是佛教的化中國。離開了佛教的中國化,沒有禅;離開了佛教的镕鑄中國文化,更不會有什麼禅。如果說中國化是禅的特質,那麼,佛教就是禅的特質的特質。離開了佛教根本特質的中國化,只能造成種種法弊禅病,形成禅的末流。如果變本加厲,又在中國化之外泛化,那麼,只能是野狐禅,成爲完全非佛教的外道,其極端就是,各種邪知邪見假借禅的外衣,炫惑人心,敗壞世風,危害社會。當今各種泛禅名目,粉飾其表以圖名聞利養之私,已經危及佛教整體形象,影響鄙劣。

  面對其勢漫漫的泛化思潮,作爲“心地法門”的禅,必須“收其放心”、“不雜用心”,然後才能使禅于“日常”、“平常”之中所明心性不至于泛化、神秘化、庸俗化。

  古來禅門大德,也都沒有不是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于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二六時中,日夜提撕,苦參窮究“佛法大意”,“不雜用心”,直參得時節因緣成熟,然後才明心見性,開悟頓超的。趙州從谂禅師說,“汝但究理坐看叁二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老僧四十年不雜用心,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31]趙州從谂禅師不僅四十年“不雜用心”,精進用功,而且年屆八十還行腳參修不辍,才有了“天下趙州”的禅風。

  不雜用心,然後,“佛法大意”、“祖師西來意”才是禅意的平常而不可思議:“趙州因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曰:“和尚莫將境示人。”師曰:“我不將境示人。”曰:“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32]庭前柏樹子與祖師西來意有什麼關系,這是不可思議的。但這不可思議的“意”、“境”其實又正是從“平常心”自性中流出的:“(趙州從谂)他日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向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

   ””[33] 趙州從谂言下悟入。趙州之所悟,禅之意趣,禅之所明心性,就在于窮佛法之理入于“平常”,而此“平常”中又複自有不思議之佛法在。

  人之平常心識總是習慣于六識門頭中分別執著,如何于識的平常了了分別之際轉識成智,入于不思議之無分別心地?其不二法門,其實正是六祖惠能大師所殷殷付囑的“二道相因生中道義”。眼見其色而能于色中聞聲、嗅香、舐味、感覺、思意,六根互用,互爲增勝,也就會在其中看到力量,感到色彩,一法不作一法用,一法不僅一法用,庭前柏樹子與祖師西來意不一不異,當下就能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的二道相因中入于中道要妙,自然悟入佛之知見,心花生發,歡喜踴躍,意樂無限。

  不雜用心而平常入道,平常入道而不雜用心,這是禅的中道,也是禅意之所在。

  如何平常入道?現代禅門宗匠虛雲老和尚說:“怎樣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長遠,一年到頭,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修心人能心無造作、無安排、無改變、無花言巧語等,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場的意思。”[34]不偏執一邊造作安排,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常處中道,無改變,無花言巧語等,一年到頭,一生到死,常常如此,這就是平常心之道。

  但怎樣才能使此心常處中道呢?這就要在見色聞聲、舉手投足中,處處時時回光返照,轉識成智,入于中道要妙,任運自在。所以,平常心是道,就並非懶惰自放的庸常碌碌,而是行中道不執一端的平常;是轉識成智,不妄生分別的心;是不著邊見,應用無礙,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的道入平常。所以,禅門學人,“若是真佛弟子,就要立志,具鐵石心腸,先學威儀,循規蹈矩,不怕人說你腦筋不醒,要死心崇奉佛的教誡。由于多劫種下善根,此生才得入佛門,就要努力求道去習氣,不入名利場,不當國王差,把心中的習氣,一點一點地除去,即是大修行人,得入理體,堅固心曆久不變,平常心動靜一如。”[35]這樣,禅之平常,禅之融入生活,就是一種更加細密謹嚴的修持,須原始要終不離四聖谛、八正道,不離四攝六度,不離戒定慧叁學,不離中觀中道,不離轉識成智,“把心中的習氣,一點一點地除去”,“得入理體,堅固心曆久不變,平常心動靜一如”。只有這樣,禅才能始終不離“佛法大意”而正法弘揚,佛種紹隆。

  禅“教外別傳”,其實是藉教悟宗,以窮理入理爲前行;禅“不立文字”,其實是不離文字,以不執文字爲法要;禅“直指人心”,其實是轉識成智,以曆境練心爲平常;禅“見性成佛”,其實是無住生心,以事事無礙爲極則。禅意與佛道一樣本自平常,但絕非濫同庸常泛化;禅意與佛道一樣本自不可思議,但絕非故弄神秘玄虛。《法華經》說,佛以“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36],禅其實也是以種種契理契機方便善巧,隨方解縛、靈活破執而已。拘執,則觸處生礙,庸常而神秘;破執,便隨處自在,平常而不可思議。佛佛道同,禅意也同此無他。“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這“體”便是佛法道妙,這“禅”便是佛法道妙在生活中的應用體現,用以顯體,則禅意盎然,佛法智慧如海!

  【注釋】

  [1]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一,齊魯書社1991年版第396—397頁。

  [2]《中國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8頁。

  [3]《中國禅宗史》第21頁。

  [4]《中國禅宗史》第18頁。

  [5]荊叁隆注譯《白話楞伽經》,叁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頁。

  [6]同上,第67頁。

  [7]同上,第54頁。

  [8]同上,第31頁。

  [9]同上,第54頁。

  [10]同上,第82頁。

  [11]《中國禅宗史》第4頁。

  [12]《呂澂佛學論著選集》一,第397頁。

  [13]《呂澂佛學論著選集》一,第398頁。

  [14]《呂澂佛學論著選集》一,第406頁。

  [15]《壇經·般若品第二》,《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351頁上、中欄。

  [16]《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續藏經》14·279。轉引自印順《中國禅宗史》第133頁。

  [17]《中國禅宗史》第133—134頁。

  [18]《五燈會元》卷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72頁。

  [19]《臨濟語錄》,《大正藏》第四七卷,第504頁。

  [20]《五燈會元》卷九,第537頁。

  [21]尹立《精神分析與佛學的比較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版,第174頁。

  [22]《太虛大師全集》29,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98年版,第216頁。

  [23]《圓頓心要——天目中峰和尚廣錄》,轉引自李林《張力的消解——禅學的佛學批判》,香港藝術與人文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頁。

  [24]《白話楞伽經》第57頁。

  [25]《中國禅宗史》第13頁。

  [26]《臨濟妙湛禅師語錄序》,轉引自忽滑谷快天著《中國禅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09頁。

  [27]《恕中無愠(心溫)禅師語錄》,同上書,第720頁。

  [28]《五位圖說》,同上書,第833頁。

  [29]忽滑谷快天著《中國禅學思想史》,第880頁。

  [30]沈曾植《楊居士塔銘》,金陵刻經處版《楊仁山居士遺著》第一冊。

  [31]《五燈會元》卷四,第200頁。

  [32]同上,第202頁。

  [33]同上,第198-199頁。

  [34] 《虛雲和尚法彙年譜集》,臺灣中臺山佛教基金會1999年印,第346頁。

  [35]《虛雲和尚法彙年譜集》第349頁。

  [36]《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大正藏》第九卷第5頁下欄。

  

《禅學反思(肖永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