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学反思(肖永明)▪P3

  ..续本文上一页中国禅宗藉由《楞伽经》主要承接大乘有宗所集大成之大乘禅义,但秉承了大乘有宗细密精神的中国禅宗却并没有承接其细密之迹,因为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大化流行之气质并不能与之契合,这样,就只能以中国之瓶——“心”来装印度之水——“识”,后来禅宗以对中国佛教传弘乃至中国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说明了禅宗的成功。禅不仅使佛教的弘传获得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本原所秉具的繁复而“至简、至圆、至顿”的方式,而且已然成为了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但其之所以能成为智慧,就在于它能不落痕迹地用中国化方式来方便善巧显现佛教的真精神。当然,在禅这里,转识成智成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这种心性内涵只能是转识成智,这也许就是禅之作为佛教中国化而又不失佛教特质之慧命所在。

  

  四、对当代泛禅现象的反思

  成功地对“佛法西来意”进行了中国化的转换,中国禅宗很好地契应了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心理机缘,在中国佛教各个宗派中一门突出,获得了突出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禅宗一花开五叶、枝叶茂盛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末流也显现出很多流弊,为佛门内外所诟病。特别是各种狂禅,不仅以“教外别传”自矜,以“不立文字”相尚,不习经教,甚至呵佛骂祖,以经籍为“拭疮疣纸” ,拿佛像烧火取暖。

  对于禅宗末流的种种流弊,古来大德早已进行了针砭痛斥:“近世禅学者之弊,如碔砄之乱玉,枝辞蔓说似辩博,钩章棘句似迅机,苟认意识似至要,懒惰自放似了达。”[26] “直指之要,往往流成戏论。踞曲录床称宗匠者,要笼罩新学,以古人彻骨彻髓、为人直指句子,尽拈将来,如乡村中老教授,教年少子弟读上大人一般,者一句是对机语,者一句是肯他不肯他语,者一句是相应带语,者一句是不落玄妙语。密地商量,以为宗旨。一个传一个,谓之传法度生。如斯鄙劣,不足枚举。”[27] “灭如来种族,必此辈也。呜呼危哉!”[28]

  正是禅学末流流弊所致,明清以来,一门独盛的禅宗盛极而衰,“禅离禅者之手,而为学士之药笼中物”,“禅学思想,殆扫地尽矣。”[29]一门独盛的禅宗的扫地殆尽,直接导致整个中国佛教的总体衰落。时至晚清,佛法慧命在中国已奄奄一息,“独(杨仁山)居士奋起于末法苍茫,宗风歇绝之会,以身任道,论师、法将、藏主、经坊,四事勇兼,毕生不倦,精诚旁薄。”[30]杨老居士四事勇兼,八宗并弘,近代中国佛教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复兴。踵事增华,当代中国佛教进一步发展。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方兴未艾,但是,禅在当代中国却又面临着“禅离禅者之手”,收拾不住的危机。各种各样所谓的禅纷纷出现,禅呈现出一种极度泛化的趋势。做过汉奸的胡兰成写出了《禅是一枝花》;“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也写出了《我的禅》。种种泛禅化的“禅文化”,不一而足,其泛泛之滥,已经是每况愈下。

  禅在当代中国的泛化,正在走向禅本身的反面,其结果必将是对禅之为禅的特质的否定。那么,禅的特质是什么?保持怎样的特质,才能使禅法的弘扬如理如法,不失其本?

  通过对中国禅宗源流通贯抉择,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认识,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禅的特质在于中国佛教。禅是佛教的中国化,更是佛教的化中国。离开了佛教的中国化,没有禅;离开了佛教的镕铸中国文化,更不会有什么禅。如果说中国化是禅的特质,那么,佛教就是禅的特质的特质。离开了佛教根本特质的中国化,只能造成种种法弊禅病,形成禅的末流。如果变本加厉,又在中国化之外泛化,那么,只能是野狐禅,成为完全非佛教的外道,其极端就是,各种邪知邪见假借禅的外衣,炫惑人心,败坏世风,危害社会。当今各种泛禅名目,粉饰其表以图名闻利养之私,已经危及佛教整体形象,影响鄙劣。

  面对其势漫漫的泛化思潮,作为“心地法门”的禅,必须“收其放心”、“不杂用心”,然后才能使禅于“日常”、“平常”之中所明心性不至于泛化、神秘化、庸俗化。

  古来禅门大德,也都没有不是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二六时中,日夜提撕,苦参穷究“佛法大意”,“不杂用心”,直参得时节因缘成熟,然后才明心见性,开悟顿超的。赵州从谂禅师说,“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老僧四十年不杂用心,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31]赵州从谂禅师不仅四十年“不杂用心”,精进用功,而且年届八十还行脚参修不辍,才有了“天下赵州”的禅风。

  不杂用心,然后,“佛法大意”、“祖师西来意”才是禅意的平常而不可思议:“赵州因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32]庭前柏树子与祖师西来意有什么关系,这是不可思议的。但这不可思议的“意”、“境”其实又正是从“平常心”自性中流出的:“(赵州从谂)他日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向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

   ””[33] 赵州从谂言下悟入。赵州之所悟,禅之意趣,禅之所明心性,就在于穷佛法之理入于“平常”,而此“平常”中又复自有不思议之佛法在。

  人之平常心识总是习惯于六识门头中分别执着,如何于识的平常了了分别之际转识成智,入于不思议之无分别心地?其不二法门,其实正是六祖惠能大师所殷殷付嘱的“二道相因生中道义”。眼见其色而能于色中闻声、嗅香、舐味、感觉、思意,六根互用,互为增胜,也就会在其中看到力量,感到色彩,一法不作一法用,一法不仅一法用,庭前柏树子与祖师西来意不一不异,当下就能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二道相因中入于中道要妙,自然悟入佛之知见,心花生发,欢喜踊跃,意乐无限。

  不杂用心而平常入道,平常入道而不杂用心,这是禅的中道,也是禅意之所在。

  如何平常入道?现代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修心人能心无造作、无安排、无改变、无花言巧语等,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场的意思。”[34]不偏执一边造作安排,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常处中道,无改变,无花言巧语等,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这就是平常心之道。

  但怎样才能使此心常处中道呢?这就要在见色闻声、举手投足中,处处时时回光返照,转识成智,入于中道要妙,任运自在。所以,平常心是道,就并非懒惰自放的庸常碌碌,而是行中道不执一端的平常;是转识成智,不妄生分别的心;是不著边见,应用无碍,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的道入平常。所以,禅门学人,“若是真佛弟子,就要立志,具铁石心肠,先学威仪,循规蹈矩,不怕人说你脑筋不醒,要死心崇奉佛的教诫。由于多劫种下善根,此生才得入佛门,就要努力求道去习气,不入名利场,不当国王差,把心中的习气,一点一点地除去,即是大修行人,得入理体,坚固心历久不变,平常心动静一如。”[35]这样,禅之平常,禅之融入生活,就是一种更加细密谨严的修持,须原始要终不离四圣谛、八正道,不离四摄六度,不离戒定慧三学,不离中观中道,不离转识成智,“把心中的习气,一点一点地除去”,“得入理体,坚固心历久不变,平常心动静一如”。只有这样,禅才能始终不离“佛法大意”而正法弘扬,佛种绍隆。

  禅“教外别传”,其实是藉教悟宗,以穷理入理为前行;禅“不立文字”,其实是不离文字,以不执文字为法要;禅“直指人心”,其实是转识成智,以历境练心为平常;禅“见性成佛”,其实是无住生心,以事事无碍为极则。禅意与佛道一样本自平常,但绝非滥同庸常泛化;禅意与佛道一样本自不可思议,但绝非故弄神秘玄虚。《法华经》说,佛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36],禅其实也是以种种契理契机方便善巧,随方解缚、灵活破执而已。拘执,则触处生碍,庸常而神秘;破执,便随处自在,平常而不可思议。佛佛道同,禅意也同此无他。“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体”便是佛法道妙,这“禅”便是佛法道妙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用以显体,则禅意盎然,佛法智慧如海!

  【注释】

  [1] 《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一,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96—397页。

  [2]《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8页。

  [3]《中国禅宗史》第21页。

  [4]《中国禅宗史》第18页。

  [5]荆三隆注译《白话楞伽经》,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6]同上,第67页。

  [7]同上,第54页。

  [8]同上,第31页。

  [9]同上,第54页。

  [10]同上,第82页。

  [11]《中国禅宗史》第4页。

  [12]《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一,第397页。

  [13]《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一,第398页。

  [14]《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一,第406页。

  [15]《坛经·般若品第二》,《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351页上、中栏。

  [16]《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续藏经》14·279。转引自印顺《中国禅宗史》第133页。

  [17]《中国禅宗史》第133—134页。

  [18]《五灯会元》卷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2页。

  [19]《临济语录》,《大正藏》第四七卷,第504页。

  [20]《五灯会元》卷九,第537页。

  [21]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174页。

  [22]《太虚大师全集》29,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1998年版,第216页。

  [23]《圆顿心要——天目中峰和尚广录》,转引自李林《张力的消解——禅学的佛学批判》,香港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24]《白话楞伽经》第57页。

  [25]《中国禅宗史》第13页。

  [26]《临济妙湛禅师语录序》,转引自忽滑谷快天著《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09页。

  [27]《恕中无愠(心温)禅师语录》,同上书,第720页。

  [28]《五位图说》,同上书,第833页。

  [29]忽滑谷快天著《中国禅学思想史》,第880页。

  [30]沈曾植《杨居士塔铭》,金陵刻经处版《杨仁山居士遗著》第一册。

  [31]《五灯会元》卷四,第200页。

  [32]同上,第202页。

  [33]同上,第198-199页。

  [34] 《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台湾中台山佛教基金会1999年印,第346页。

  [35]《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第349页。

  [36]《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大正藏》第九卷第5页下栏。

  

《禅学反思(肖永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