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水陸法會源流略說(李小榮)▪P5

  ..續本文上一頁中亦有所補充。不過,這個傳說的影響實在是太深遠了,甚至于流播到了邊疆之地。據白萬榮《青海樂都西來寺水陸畫析》可知:西來寺現存文物中,有一套共二十四幅明代絹質水陸畫,其第一幅是““梁武帝問志公和尚圖”和“水陸緣起””,《水陸緣起》一文記載史傳梁武帝夢中得神僧啓示,醒後得寶志禅師指教,創作水陸儀軌的經過。(《文物》1993年第10期)另外,筆者最近閱讀聖凱法師的大著《中國佛教忏法研究》,他對《梁皇忏》的撰集經過及作者進行了周詳的辨析,最後得出結論說,《梁皇忏》的最初形態是《淨住子》的“忏悔篇”(即《六根大忏》),後來才由蕭衍命令真觀增廣而成現存十卷本《梁皇忏》(參該著第29—78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這就進一步證實了寶志和尚參與《梁皇忏》的製作,只是後世的附會之辭。

  [9]周叔迦《法苑談叢》第52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10]案:關于《慈悲道場忏法》(即《梁皇忏》)的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可參徐立強《〈梁皇忏〉初探》(文載《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第177—206頁)、聖凱法師的《〈梁皇忏〉及其作者辨析》(文載《中國佛教忏法研究》第29—78頁)及拙文《〈梁皇忏〉簡介》(文載《敦煌密教文獻論稿》第250—25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11]《蘇轼散文全集》第958頁,今日中國出版社,1996年。另據《大足石刻志略校注》載,在妙高寺的阿羅漢窟中,也镌有《水陸法像贊》中的一則,文曰:“大不可知,山隨線移。小入無間,澡身軍持。我雖不能,能設此供。知一切人,具此妙用。”(參劉長久、胡文和、李永翹編著《大足石刻研究》第346頁,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

  [12]《大正藏》卷49,第322頁,上。

  [13]《卍續藏經》第101冊,442頁,上。

  [14]案:元代除朝廷于金山寺設水陸大會外,其它地方,如大都(北京)吳天寺、山西五臺山、杭州上天竺寺、四川眉州中岩寺等地,都曾舉辦過盛大的水陸法會。

  [15]《筆記小說大觀》第2冊,第247頁,江蘇古籍刊印社,1983年。

  [16]《大正藏》卷21,第374頁,中。

  [17]《卍續藏經》第129冊,第534頁,上。

  [18]《卍續藏經》第129冊,第587頁,下。

  [19]《卍續藏經》第129冊,第535頁,下。

  [20]《卍續藏經》第129冊,第536頁,下。

  [21]《卍續藏經》第129冊,第587頁,上。

  [22]《卍續藏經》第129冊,第544頁,上。

  [23]《卍續藏經》第129冊,第543頁,下。

  [24]參見《大正藏》卷19,第26頁下、27頁上。

  [25]周叔迦《法苑談叢》,第52頁。

  [26]《大正藏》卷20,第278頁,上。

  [27]《卍續藏經》第129冊,第552頁,上。

  [28]《卍續藏經》第129冊,第562頁,下。另外,有關敦煌所出的《十王經》,可參看杜鬥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

  [29]《大正藏》卷49,第419頁,上。

  [30]《大正藏》卷55,第1058頁,下。

  [31]參周叔迦《法苑談叢》,第53頁。

  [32]參《大正藏·圖像部》卷9,第527頁中—531頁下。

  [33]參《大正藏》卷21,第375頁下—376頁中。案:這些經文,實抄自不空大師的譯經(參《大正藏》卷21,第467—468頁)。

  [34]原字不易辨識,故作缺字處理。

  [35]案:原衍一“仇”字,未錄。

  [36]《大正藏》卷13,第722頁,上。

  [37]《佛藏要籍選刊》第2冊,第31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8]唐貞觀元年分天下爲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淮南、江南、隴右、劍南、嶺南十道。

  [39]《大正藏》卷20,第335頁,中。

  [40]《大正藏》卷19,第236頁,下。

  [41]《大正藏》卷20,第109頁,中。

  [42]關于敦煌文獻中的千手觀音信仰,可參拙著《敦煌密教文獻論稿》第74—94頁。

  [43]段成式《酉陽雜俎》,第14頁,中華書局,1981年。

  [44]《道藏要籍選刊》第1冊,第58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5]《大正藏》卷21,第486頁,下。

  [46]關于敦煌文獻中的藥師信仰,可參拙著《敦煌密教文獻論稿》第182—233頁。

  [47]參見《大正藏》卷20,第660頁下—661頁上。

  [48]參見《大正藏》卷19,第137頁,上。

  [49]參見《蘇轼散文全集》第504頁。

  [50]《水陸儀規會本》卷四,第141頁,上海佛學書局,2002年。

  [51]參《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之《水陸道場神鬼圖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2]《水陸儀規會本》卷四,第5頁。

  [53]《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2冊,第25頁,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54]董诰《全唐文》第3576頁,中華書局,1983年。

  [55]轉引自蘇珊·伍德福特著,羅通秀譯《劍橋藝術史》第3冊,第349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

  

  

《水陸法會源流略說(李小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