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二谛義爲龍樹學的核心思想(張化蒙)▪P2

  ..續本文上一頁無得、寂滅、離、涅槃等。如說:

  因緣生法無自性,無自性故是畢竟空,是畢竟空從本以來空,非佛所作,亦非余人作,諸佛爲可度衆生故,說是畢竟空相,是空相是一切諸法實體,不同內外,有是空有種種名字,所謂無相、無作、寂滅、離、涅槃等。[12]

  從《智論》所述可知,畢竟空便是一切諸法無自性之清淨實相,屬二谛中的第一義谛;“因緣生法”唯識學說是“有漏識所變”,屬世間法,是世俗谛。《中論》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世俗谛所攝;“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屬勝義谛攝。勝義的畢竟空是建立在世間的世俗谛上的,此二者實際上是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的,並不是兩個對立的實體,這也正是《阿含經》所說的“(緣起)法不離如,(緣起)法不異如”之理[13]。亦謂世俗的有爲法從緣所生,但有如幻的相狀,而無不變的實體,有爲法無實體便是勝義的畢竟空,也就是無爲法。所以要實證勝義畢竟空,是不能脫離世俗緣生法的,這也便是《中觀論頌》所說的“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之理。若說龍樹一代學說的核心是畢竟空,實際上是說龍樹只重第一義谛,這與龍樹所說證涅槃必須依于第一義谛、要想悟入第一義谛則必須從世俗谛下手相違。由此可見二谛才是貫穿龍樹一代學說的關鍵,並非是畢竟空。

  (二)空,確爲佛法之特色,般若經典即是以講“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空性說爲其核心教義的。前面說過,般若的空性說,主要是對阿毗達磨師講“有”而說的,所以《解深密經》便說初時的“阿含”和二時的“般若”都屬密意言教,並非了義之說[14]。當知龍樹處處宣講“畢竟空”,仍然是密意說,就是在當時的學者對此也沒有如實理解,便認爲龍樹只是講空,而不講有,這樣便破壞了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于是便反問龍樹說:

  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以無四谛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以無是事故,則無四道果,無有四果故,得向者亦無。若無八賢聖,則無有僧寶;以無有四谛故,則無有法寶;以無法僧寶,亦無有佛寶。如是說空者,是則破叁寶。空法壞因果,亦壞于罪福,亦複悉毀壞,一切世俗法。[15]

  意謂若講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那麼就沒有生和滅,如是也就沒有苦、集、滅、道四聖谛。因爲“生”是屬世間,即四谛中的“苦與集”;“滅”是出世間、涅槃,即四聖谛中的“滅聖谛”,由修“道聖谛”而證得的。沒有四聖谛也就沒有四沙門果和四向果,沒有此八賢聖,也就沒有僧寶;四聖谛是法,所以沒有四谛也就沒有法寶。沒有僧寶、法寶,也就沒有佛寶。總之,講一切皆空無所有,是壞因果的,是沒有十善道和十惡道之分的,由此也毀掉了一切世俗之法。所以講“空”是不對的,而應講“有”。對于這樣的見解,明顯是沒有如實理解“空”義,是對龍樹“畢竟空”的誤解,所以龍樹辯駁道: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及知于空義,是故自生惱。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16]

  意謂說龍樹只講空,不講有,這樣的人實際上不知道什麼是空相,不知道以什麼因緣而說空,也不知道什麼是空義。不能如實理解“空”,所以便生如是疑難。當知叁世一切諸佛說法,隨衆生機宜而有二種,即依世俗谛說和依第一義谛說。若不能以此二谛來通達佛法,則不能真正悟入佛法的真實義。因爲第一義谛是依世俗谛而建立的,涅槃又是依第一義谛而證得的;畢竟空即是二谛中的第一義谛,是依世俗谛的“有”而建立的。所以龍樹說畢竟空是針對執“有”的人而說的,若固執畢竟空,這樣便是“不能正觀空”,是鈍根人,猶如不會捉毒蛇而反被蛇之所咬一樣。由此可見,畢竟空並非龍樹立教之本懷,也不是貫穿其一代學說的關鍵,而應該是二勝谛。

  (叁)關于龍樹的中道說,傳統說法是“八不”,筆者認爲並非如此,而是指二勝谛貫穿空有的緣起法。因爲從因緣所生法,本性是寂滅的,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既是如夢幻泡影,則不能說它是絕對的有,也不能說它是絕對的空。從如幻的相狀上講是“有”,是世俗谛;從寂靜的空性上講是“空”,是勝義谛。空與有的統一便是“中道”義。而“八不”僅僅是從畢竟空的第一義谛上講的,並不能說它是中道,這是顯而易見的。就此,筆者將有專文論述,于此不贅。

  (四)《大智度論》說:“若人但觀畢竟空,多墮斷滅邊……”[17]邪見雖多,但總的來說不外二類,即執有和執空。若人只觀畢竟空,則認爲一切都是空,無罪福報應,無世谛,“取是空相而起貪著,于畢竟空生種種過”[18],是因爲只重第一義谛,不重世俗谛所致。惟有世俗與勝義並重,做到空有不住,才能悟入佛法的真實義,而遠離斷常二邊。由此可見,貫穿龍樹一代學說的關鍵不是畢竟空,而是二勝谛。

  (五)如來與涅槃俱屬果德,是出世清淨法,若以常情度之,則應是有,但龍樹爲了破斥衆生對如來與涅槃的迷執,而說與世間染法是無有差別的。龍樹的這種觀點,便是以二勝谛來貫穿世出世間法。如來是佛陀十名號之一,一般人都是將如來執爲實有的,龍樹爲了破斥這種執見,而說:“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陰有,何處有如來?”[19]意謂五陰(蘊)並非就是如來,離五陰也沒有如來(非陰不離陰);如來中沒有五陰,五陰中也沒有如來(此彼不相在);也不可說如來有五陰。因爲在諸法實相畢竟空中是不能說如來是有、是無、是一、是異、是常、是斷等,也不可說是空、不空、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的。所以如來並非實有。依此,《中論》頌說:

  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20]

  《大智度論》也說:

  諸法和合因緣故有佛,無有自性。[21]

  如來有形之身與世間諸法一樣,都是依衆緣而起的(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既是緣起,所以無論是如來還是世間染法,都是沒有自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無自性所以是空。依此,青目說:

  若如來五陰和合故有,即無自性……若法因衆緣生,即無有我……若如來因五陰有,即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若無我雲何說名如來?[22]

  若從畢竟空的立場上講,是沒有如來的,這是屬于二谛中的第一義谛;若從世俗谛上講,即不可說如來是無。當知如來以二谛說法,這些都是方便,是隨衆生機宜不同而定的,有衆生執如來實有,即依勝義谛的畢竟空說如來是無;有衆生執如來絕對是無,即依世俗谛的法相而說如來是有。然而勝義谛與世俗谛二者又是非一非異、不即不離的,也就是勝義谛是依于世俗谛而立的,是世俗谛的真實相;如來相與畢竟空相亦是非一非異、不即不離的,從世俗谛上講,如來相即是一切法相,從勝義谛上講,如來相即是畢竟空相。依此,《大智度論》說:

  ……如來是不生不滅法……如來相即是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即是如來相;如來相即是畢竟空相,畢竟空相即是一切法相。[23]

  涅槃,在最初的原始佛教中是與“解脫”同義的,後來依入滅前後而又立有余依涅槃和無余依涅槃。當佛法進入到瑜伽唯識學的時候,《成唯識論》更是將涅槃分爲四種,即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和無住涅槃[24]。龍樹《中論·觀涅槃品》就是主要依于自性涅槃而說的。自性涅槃,實際上就是指諸法法性,其異名甚多,有實相、真如、畢竟空等,也就是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的無爲真理。如《成唯識論》說: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塵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內自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25]

  《解深密經》也說: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26]

  一切諸法皆是依因緣而起的,所以沒有不變的自性,依此即說它是空。于此諸法空性中,是無生無滅,非斷非常的,是不可分別言說的,惟是聖者以般若智慧自內所證的清淨境界。所以《大智度論》說:

  言語已息,心行亦滅,不生不滅,如涅槃相。[27]

  《中論》頌也說:

  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28]

  上面說過,龍樹《中論·觀涅槃品》主要是依“自性涅槃”而說的,此涅槃境界中是超諸言語、絕諸對待,是不生不滅的,是一切諸法的真實空理。《成唯識論》說:“一切法相真如理……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即是說有爲法相與無爲涅槃並非兩個對立的實體,而是有爲法相的不實即是無爲涅槃,二者是非一非異、不即不離的。依此,《中論》說: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29]

  《大乘莊嚴經論》也說:

  生死與涅槃,無二無有異。[30]

  依此,《大智度論》也說:

  菩薩摩诃薩求是(叁十七)道品實智時,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能轉世間爲道果涅槃。何以故?叁界世間皆從和合生,和合生者無有自性,無自性故是則爲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槃……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諸法故。[31]

  意謂無爲涅槃與世間法相,是沒有什麼差別的,若從二勝谛來看,這是屬于第一義谛,謂世間沒有實體,即是涅槃,亦是畢竟空。但從世俗谛上看,涅槃與世間還是有差別的,不能說涅槃就是世間、世間就是涅槃,不然流轉生死亦不需解脫,證得涅槃亦是徒勞。所以,從緣起的世俗谛上講是有如幻的世間;從無爲的第一義谛上講是有寂滅的涅槃。依世谛而有真谛,依真谛方能證得涅槃。如《回诤論》說:

  又我所說不違世谛、不舍世谛,依世谛故能說一切諸法體空。若離世谛法不可說。佛說偈言:若不依世谛,不得證真谛;若不證真谛,不得涅槃證。

  由上所述,如來與涅槃雖從真勝義谛上說是一法不立的,是沒有的,但從緣起世俗谛上講,並非空無所有,否則即是邪見。故《中論》[32]說:

  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頌)

  邪見有二種:一者破世間樂;二者破涅槃道。破世間樂者,是粗邪見,言無罪無福,無如來等賢聖,起是邪見舍善爲惡,則破世間樂。(世間邪見)破涅槃道者,貪著于我,分別有無,起善滅惡。起善故得世間樂,分別有無故不得涅槃。是故若言無如來者,是深厚邪見。(出世邪見)何以故?如來寂滅相,而種種分別故,是故寂滅相中,分別有如來亦爲非。(釋)

  由此可見,貫穿龍樹一代學說的核心是二勝谛,不是畢竟空。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知緣起、空、中道、如來及涅槃,龍樹始終都是站在二勝谛的立場而說的,畢竟空不過是對學者執有而方便的宣說,僅屬二谛中的第一義谛。龍樹宣揚畢竟空,這是有著極強的時代背景,是對以一切有部爲主的阿毗達磨佛教講“有”進行的批判,其弟子提婆出生的時代,與龍樹是大致相同的,所以仍是承畢竟空廣破內外諸有執者。以致後來的中觀學者固認爲龍樹一代學說的核心是畢竟空,其學說的側重點在“空”,而不在“有”,也因此被後世學者稱之爲“空宗”。其實,龍樹學並不等于中觀學派,所以龍樹對“畢竟空”的態度是較後來中觀學者要謹慎的,認爲多講畢竟空,是很容易墮入“斷滅見”的;畢竟空是密意方便說;畢竟空是二谛中的勝義谛,只有依于二谛才能悟入佛法的真實義,也才能遠離空有、斷常二邊,而入于中道。因此,貫穿龍樹一代學說的關鍵不是畢竟空,而是二勝谛,這也正是龍樹在《中觀論頌》中強調依二谛悟入佛法真實義的所以然。

  注 釋:

  [1]參見拙文《龍樹對“緣起”“空”“中道”思想的統一》,《上海佛教》2002年第2、3、4期。

  [2]《大智度論》卷18,T25·109b—191a。

  [3] 隋·吉藏《中觀論疏》卷3,T42·40c。

  [4]《中論》卷4,T30·32c—33a。

  [5] 參閱拙文 《佛陀時代的緣起說》,《浙江佛教》2001年第二期,頁60。

  [6]《大智度論》卷26,T25·254a。

  [7]《十二門論》,T30·159c—160a。

  [8]《解深密經》卷3,T16·698b。

  [9]《成唯識論》卷2,T31·11a。

  [10]《攝大乘論本》卷中,T31·138a。

  [11] 《解深密經》 卷2,T16·698a—b。

  [12] 《大智度論》卷74,T25·581c。

  [13] 《雜阿含經》卷12,頁268,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14]《解深密經》卷2,T16·697a—b。

  [15]《中論》卷4,T30·32b—c。

  [16]《中論》卷4,T30·32c—33a。

  [17]《大智度論》卷80,T25·622a。

  [18]《中論》卷1,T30·1c。

  [19]《中論》卷4,T30·29c。

  [20]《中論》卷4,T30·31a。

  [21]《大智度論》卷56,T25·457c。

  [22]《中論》卷4,T30·30a。

  [23]《大智度論》卷55,T25·455a。

  [24]《成唯識論》卷10,T31·55b。

  [25] 同上。

  [26]《解深密經》卷2,T16·693c—694a。

  [27]《大智度論》卷5,T25·96c。

  [28]《中論》卷4,T30·34c。

  [29]《中論》卷4,T30·36a。

  [30] 《大乘莊嚴經論》卷2,T31·598c。

  [31]《大智度論》卷19,T25·197c—198a。

  [32]《中論》卷4,T30·30c。

  

  

《試論二谛義爲龍樹學的核心思想(張化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