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別見叫做命根不斷,這個命根方便說叫做無明,方便說叫做無明不斷叫做命根,老是跟我們尾隨不掉,意思就是無明不斷,“概屬知見,”這句話也這樣意思,“知之一字,”就是分別,執著知之一字,“衆禍之門,”意思就是把佛法當做學問來研究建立知見這個很慘,就是衆禍之門,“言語文字,乃曲垂方便”用語言文字那只是方便說的,“引發解悟,因解而起行,”行起則解絕,因爲引發這個解悟,因爲這個解而起這個行,開始修行,身口意開始進入深入的禅定,深入的智慧,行起則解絕,如果修行的話那個分別知見解絕,就是分別見叫做解,分別見就放下了就斷掉了,就沒有了,如果你真的一個修行那個分別的知見就不會産生,絕掉了,絕就是斷,因此不要常常說,我的看法怎麼樣,你的看法怎麼樣,拼死命的執著,兩個人爭執,吵架,你沒有看到諸佛菩薩在吵架的,他們沒有什麼看法不一樣的,融通到畢竟空性的智慧,看法都一樣,佛佛道同,凡夫就是建立起種種知見,起幹戈對立,古雲:佛說一切法,佛爲什麼說了那麼多的一切法,“爲除一切心,”一切妄想,顛倒,執著的心,“我無一切心”我不執著一切的心,我不落入知見,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文字章句,皆假施設,隨宜所說,”底下加一個因,因爲“遍計所集,”故“破執之具,應病之藥,”這個遍就是時空的交會叫做遍,周遍處處,遍就是遍一切處,計,會計師這個計就是執著,時時刻刻處處執著叫做遍計,沒有一時一刻沒有一處一個地方不執著,沒有一個時空不執著,所集,所有的集合,集合所有的時空交會點的執著,我們就叫做遍計所集,佛法是爲了破執著的工具,方便的破執著,應病與藥,你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藥,“無非標月之指,”標月就是標向,月是指心性,這個無非是告訴你,真月在哪裏你看我的手指,手指、表示文字,語言,月是表示心性。無非是標向這個月的指頭就是指頭指向月亮。叫你看月亮不是看指頭,語言,文字也是一樣,叫你看心性,真正真實理地的心性,不是看文字,語言,要體悟文字語言的般若,當下的那一顆心性,這就對了,度人之舟,能標之指,雖然種種差殊立場,差別的立場。所標之月則一也,千處所指都是指向月亮,就是指向同一個處,千經萬論都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包括你念佛也是一樣,貴在向真月體悟,真月就是心性,尊貴的就是在心性上的體悟。不是在指頭的大,或者是指頭的小,長的指頭,短的指頭,粗的指頭,細的指頭,黑的指頭,白的指頭上研究,意思就是不是在文字上做文章,你著于文字相,語言相,你永遠不能開悟的,“不在指之大小長短,粗細黑白上研求也”意思是你不要管哪個指頭到底是大是長是短的,是黑的是白的,不要看那個指頭,循著指頭的方向看到真正的月亮,意思就是不要管這一些語言,文字的美或者不美,但看文字的真義是什麼,所以佛法,釋迦牟尼佛在經典有講,如果有一個人他不會說法,說法比較粗魯一點,可是講真正的佛法你要去聽,這個人就是講話比較粗,比較俗一點,可是講的是正法,你就要去聽,可是這個人是臺大的教授,這個人講得非常的美詩詞歌賦,講得非常的好很有學問,可是不能斷煩惱,跟佛法扯不上關系你不要去聽,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裏面就講得非常清楚,就算一個沒有讀書的人書讀得很少的人,他大徹大悟講得不是很好不能表達,因爲他口才不好,但是他是開悟的聖人,你就要去聽,譬如廣欽老和尚沒有讀很多書,可是人家是個大徹大悟的聖人,是實修的,他講你就要聽,要是一個臺大的博士,生死凡夫建立了種種的語言文字,詩詞歌賦棒得不得了,可以寫詩,長的,短的寫得不得了,沒有用,不要去聽,不能了生死,要聽的要真正去聽那一些心性有功夫的人,真正修行的道人,修道的人,這個要去聽,不管他講得好,不好,乃至于他罵人,粗俗的話,統統沒關系,你就是要聽,“千經萬論,皆是令人離于身心,”離就是放下,就是在告訴你要放下身心的假相,“破于執著,明自本心,”就“見自本性,而指歸真空本體,”“從來佛祖,皆欲令人依義不依語,”義就是法,依照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義理,這個正法,義就是正法,要依照正法不可以依照語言,因爲語言是假相,你要知道他講話的目的是什麼?他的用意是什麼,這個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講話的好壞在那裏拼命的執著,這個人嚼槟榔,滿口的不清淨的語言,可是他講的是佛法,你就要聽,他雖然是很粗俗,低俗,乃至是賣菜的賣豬肉的,統統沒關系,叫你念佛,好好的做早晚課,你要聽,爲什麼,不管粗跟細,不管他講的是依正法,所以依義不依語,“以言顯義,”用言語來顯這個義理,“漸悟妙解,”漸,所以修行是點滴功夫要實踐的,因此環境很重要,要成就佛道有叁個必要的條件,第一,一定要有善知識,第二,一定要有好的環境,第叁,你要有志氣,第叁就看你了,第叁是看你了,你要有志氣,要有志氣,要看你了,漸悟妙解,所以佛法它需要一點時間,慢慢的薰習這個急不來的,底下,“得義言絕,”得到了這個義理,這些語言就整個放下,“頓悟一心更無余法也,”第九頁。“六,或問明徹萬法本體,爲何因緣,有何利益,”就是如果徹見了萬法的心體,有什麼因緣可以悟道?會得到什麼利益,“請略言之,”答曰:約究竟言,”站在究竟的角度來說,爲報佛恩師長恩故,爲報父母衆生恩故,這個就是上報四重恩,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這個就是四重恩,佛恩,師長恩,父母恩,衆生恩,這個報恩的方法就是好好修行,所以我們這個講堂跟著我們出家的徒弟就很好命,所有的外面的一下子一畫一線我全部把它當起來,不管是一切的事情,建築七個道場怎麼樣,統統幾乎是師父在處理,不困擾他。你跟著我出家你就好好的修行,你要報恩你就是要悟,悟了,弘法利生就是報恩。要感謝師父很簡單,就是好好修行,一般人都是這樣,要感謝師父,只是問師父喜歡吃什麼。當然也是好意的,叫他修行修不下去,叫他買綠豆凸,深更半夜去臺中買回來,再來,師父喜歡吃什麼水果,買來,當然有這顆心很好,可是這個是相上的東西,你要報恩,好好修行,好好的用功。所以“爲度脫一切衆生苦故,爲破無明出生死故。”而發于一乘無上菩提之心。一乘就是佛乘,沒有第二條路,一乘無上菩提之心。“自覺則離染,以還本來之淨。”染就是煩惱,無明。如果你自己覺悟了,就會離開了無明,顛倒,執著,以還本來的清淨,恢複到本來的清淨之心。“去惑”惑就會造業,業就會受苦。惑就是業的代表名詞,無明的代表。惑也叫無明,去掉這個無明,“以證本具之真,”實,“從一切法本不生處”這個本字就是不曉得怎麼樣恰倒好處的來解釋,一切法本不生處,意思就是無生,一切法的根本究竟來說,它根本就無生,你不需要有得失的樣子,不需要,了徹真空本體自家面目,“拔生死深根,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拉,一切種智就是道種智跟一切智的綜合。一切智是悟到空,道種智是悟到有,一切種智是悟到中道,一切智是阿羅漢的境界,道種智是菩薩的境界,一切種智是佛的境界,底下,“覺他則悲夫五趣有情,”你想要覺悟一切的衆生,悲夫就是憐憫。你要覺悟他人,就是要憐憫一切。。。五趣就是六道,六道的衆生。“枉受沈淪”,冤枉的受到輪回。“流轉生死”“己雖未度,原度未度,”自己雖然還沒有得度,可是願意度那一些未度的衆生,“永司警醒之铎,”永遠,司就是負起,永遠擔負起警覺世間的铎,铎就是撞鍾裏面的那一根木材,“演暢實相,”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闡揚一乘,敷正覺之華,這個華就是古字,古字就是花,我們現在用這個花,插花的那個花,“盡未來際,拔濟群品。”群品就是各類的衆生,品就是類,分門別類來說,拔濟一切種類的衆生,普願無盡世界一切群生,悉發無上道意,“徹證不動本體,出于迷津。。斷生死之長流,離一切苦,入于究竟平等真實之智慧,得究竟樂,”所以我們今天“力雖未及,”就是我們的道力,或者是悟性還不夠,但是“常運此心,”常常運用這顆心,“念念相續,就是願力一直支持著,”不令間斷。佛菩薩的身是願力身,智慧身,衆生的生命是業報身,諸佛菩薩是以智慧爲生命,叫做法身慧命,是以願力爲生命的叫做願力弘深,所以,他們都是靠著願力在過日子,靠智慧力在過日子,我們是靠著業力,煩惱,煩惱,不令間斷,“運此大智大悲大願大力,”都是大,很大的大,絕對的智,悲,願,力。“以邁進于大絕究竟覺,”以漸漸的邁向進入大徹大悟,或者是究竟的覺悟,“而圓滿無上果也,”“就現世利益言,佛法如大海,”“隨取少分,”只要一點點就好,譬如說布施,施比受更有福你就沒有貪,一個人一生一世沒有貪,你看這個快樂是多快樂的事情。悟到萬法皆空,你看這個多快樂,好,我們的心如虛空一樣的,想到這個虛空,多麼的無相多麼的無所執著,隨取一點點的少分,“則受用無盡,”我們就會很大的受益,很大的受用,“通達叁世因果,五趣升沈,”五趣就是把阿修羅除掉,就是五趣,五趣就是沒有阿修羅,六道就是加阿修羅,如果講到七道輪回,就加一個仙道,“爲免墮叁途,而行五戒十善人天之法,”“了知一切萬法,”是,生滅變異,這是站在相的角度來說,徹底的相的角度來說,它是生滅變異的,一切萬法都是,這個相只要你看到的相,這個相包括心相,心裏的影相,就是包括你的妄想,有形的相就是緣起,無形的相就是妄想相,執著相。身根在妄想心性裏面的,一個浮在心性上面的表層的,一種變滅的生滅的相,所以它分內在的生滅相就是心,外在的生滅相就是物,這個要注意。所以生滅變異,不但是內在的心,生生滅滅變化無窮,就是外面的境界也是…
《宇宙萬有本體論(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