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第十二頁,第七,“第一義谛爲一切法門根本”,第一義谛就是畢竟空性,絕對的中道叫做第一義谛,不可說,畢竟空性是一切法門的根本。沒有悟道畢竟空性的性相不二的都不稱爲根本,淨土爲各宗歸宿。淨土是十法界第一法界,修行到最後一定要回歸到淨土,所以淨土宗是各宗的歸宿,因爲諸佛居淨土,“亦成佛度生以前,熏修參學之微妙勝境”,要成佛要度生以前,這個第一義谛,還有淨土宗的法門是統統必須要熏修的,簡單講第一義谛就是般若,殊勝的般若,殊勝的般若是一切法門的根本,淨土宗是一切法門最後的歸宿,都是導歸淨土,成佛渡衆生以前,熏修參學的微妙的勝境,“了脫生死,自利利他,總不外此兩門徑”,這個徑就是直的意思,沒有彎曲的叫做徑。般若可以直達佛道,般若是諸佛之母,是第一義谛法門的根本,這是通達了生死,自利利他的直徑,淨土法門也是了脫生死自利利他的直徑,直截了當的路線,“究實言之”,究竟來說,“入第一義,即是唯心淨土”,所謂唯心淨土就是自性土,我們的清淨自性本來就具足的,叫做唯心淨土,就是我們的清淨心能感,阿彌陀佛的殊勝淨土是所感,能感,所感,變成感應道交,難思議唯心淨土顯現了,所以那麼多人念佛,有的人會見到殊勝的境界,有的人沒有辦法,這是看個人的心性的功夫,“任何淨土,皆不離第一義”,任何的淨土都不離第一義,不離中道實相,觀經雲“不知第一義,不得上品生,”這個第一義,換句話說,又叫做無生,無生法忍,一切法無生,直趣無上菩提,一定要悟到一切法無生,不知道第一義谛就不得上品生,沒辦法得到上品生,記住,四個土統統有上品,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但是這個這個九品是方便分,是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再九就是七百二十九,簡單講就是九的次方。九品是方便說,其實是無量品,無量品你沒辦法說,法門太廣了,狹劣的衆生的心沒有辦法,因爲我們的心程度有無量千百萬種,當然蓮花就會無量千百萬種,破無明,見法身,當然才有辦法入第一義谛,入上品的,念佛而解悟般若旨趣,如果我們又念佛,又覺悟了般若智慧的宗旨,那麼就“不難直入一心境界,自臻上乘“,就不會很難單刀直入契入。這一心有兩個,一個是理一心,一個是事一心,事一心的境界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沒有了,簡單講在事相上他可以面對一切境界,而不會落入其他的妄想。如果講一句實在的話,什麼叫做事一心不亂。就是從早上一直念佛到晚上他統統沒有妄想,境界來也不會煩惱,這個叫做事一心,但是般若智慧不具足,還有一種叫做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破無明見法身,悟到一切法無生的境界,他念跟無念都一樣的道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個是理一心,念跟無念統統平等,這個叫理一心,不管是事一心,是理一心的話這個都是了不起的功夫,不過它這裏說念佛而解悟般若,這個是指理一心不亂。不是指事一心不亂,則不難直入一心境界,就是絕對的境界,當然就是最上乘了,“通達第一義空自能老實念佛”,那當然他了解萬法畢竟空他把老實念佛就當做妙用現前,我們要依體起用,要攝用歸體,我們今天還沒有到這種依體起用的妙用,還在著相的這個功夫,我們就把這個整個全神貫注寄托在老實念佛這四個字,這樣子的話就跟依體起用類似,所以古時候說,至誠心者近第一義谛,有慚愧心者接近第一義谛,有忍辱心者接近第一義谛,就是都是指接近,至誠心接近第一義谛,他誠心到極點了,至誠懇切到極點了,然後種種的慚愧的心,有慚有愧的心,菩薩的心也是接近第一義谛,有忍辱的心,這個也是接近第一義谛。因爲第一義谛它沒有辦法說,所以我們平常要依體起用,攝用歸體的話那很難,要依體起這個大用,與其我們沒有見性,那不如老實念佛,還類似大用現前,念念都是佛,“然事可不須理,理則必兼事”。事可不須理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實在沒有般若的破無明的功夫,在事相上我們要用功,就是發誠懇的心,感恩的心,慚愧的心,忍辱的心,還沒辦法達到第一義谛。空的這個思想,就是這樣子下功夫,用壓抑的功夫,用盡可能攝心念佛,因爲還沒有通達破無明見法身,實在沒辦法,所以事可不須理就是說,你道理懂不懂沒有關系,但是你只要在事相上誠心誠意的念佛,就象老太婆這樣念佛也受益,如果你是一個學者,佛理懂得很多卻不要念佛,那沒有用,不念佛,大學的很多教授都研究了佛法,也出書寫了很多理論,就是不念佛,那沒有用,對不起,這個跟佛法不相應,你會寫書不代表你很有修行,你是個學者,不代表你是個解脫的人,解脫它是一定要付諸行動的,就是一定要事相修行,簡單講所以我就一直勸導,你們爲什麼不來參加晚課呢?爲什麼不來參加共修,爲什麼不來參加灌頂呢?這個灌頂就是事相,你道理懂不懂沒關系,你來你就受益,念佛,你懂不懂沒關系,你來你就受益,對不對?有的他要聽課。碰到共修他不來,在家也不用功,當然家庭很忙沒話說,可是如果說我們只來聽聽佛法,把自己弄成一個很玄的人,很有智慧,辯才的人,卻不願意來靜坐,在七樓(念佛堂)那邊用一個功,這很慘,剛好顛倒,記住,所有理論都在支持修行,你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你研究再多的經典是爲什麼,就是要修行,要修行就是要共修要念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來聽課不參加共修的我就想不通,他怎麼會顛倒呢?理沒辦法兼事,事可以兼理。在星期二,你來參加共修,就是你懂佛法,不懂佛法都沒關系,你只要上七樓,冷靜好好的用功念佛你就受益,就這麼簡單,事可以不需要理,可是理則必須兼事,簡單講星期二那個共修,是比一切更重要,就是這個意思,蓮池大師謂“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這一句話你要背起來,你執著事相有一個阿彌陀佛有一個極樂世界。我執著沒關系,淨念相續。而念能相續,念上面加一個淨。意思是要清淨的念佛。著事而淨念能夠相續。怎麼樣?不虛入品之功。不會冤枉你入這個九品,一定有,意思就是你一定功不唐捐。你就是要拼就對了,要定功課,一定要定功課,不要懈怠不要懶惰。你一定會回收,“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佛理聽了很多,無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可是他不曉得,潛伏的那種無明是很頑強的,你現在沒有起現行,不代表你已經斷除了,那是因爲境界沒有現前,如果有人殺掉你的老婆,搶走你的財産,把你誘拐,詐騙,讓你破財,你是不是也不恨他。有沒有這種功夫,沒有這種功夫潛伏在我們意識裏面的這個貪嗔癡都還是存在的,所以森林裏面的一棵樹說,老友難相辭。宿世的老朋友很難辭掉。宿世的老朋友是什麼,就是貪嗔癡。因爲它已經跟我們很熟了,我們貪習慣了。嗔恨心習慣了,愚癡心習慣了,用我們的知見看法習慣了,這就是我們的老朋友。這個老朋友已經跟我們幾代了,幾百萬劫了習慣了,現在要跟他相辭很難的,很多人修行他會錯覺,這種潛在的微細意識,實在是很難破。只是它沒有起現行,他就以爲我有相當功夫了,你錯了,假設說有一天你開車了,開到臺東半夜車子壞掉了,又碰到寒流也沒有旅舍,沒有師父又飄著雨,下雨,四周沒有人幫忙,你很想睡覺,你有沒有那一種功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還在臺灣,你碰到這種境界。是不是還能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還沒有這種功夫,你就沒有辦法與無生相應。如果你很能夠接受車子壞掉這個事實,飄落雨水這個很正常,碰到這樣子就當做人生的一課,刻骨銘心的一課,饑寒交迫難度日,沿門托缽受苦辛。就是這樣子很辛苦的,你覺得這也是生命的一課。我現在正在上一課無生法忍,也很歡喜的去接受它,一點都不起煩惱,我說你有功夫,你真的有功夫,今天報道臺中有一個酒醉駕車的人,他從後面一撞下去,對方腦死大腿骨整個斷裂。這樣實在有夠倒黴的,喝醉酒自己撞到人家他不知道他還在那裏睡覺。撞到了人他還叭在車上睡覺。警察來處理,說:發生什麼事情。不知道,把人家撞得腦死大腿骨斷掉,他還叭在那裏睡覺。你看,那個要向誰理論。你要是這樣子的情形,你的老婆被撞到這樣子,或者是你的老公,你一樣可以原諒他,我說你真的有功夫。這個叫做無生,行嗎?這樣實在是。。。只能摸摸腦袋,確實沒有辦法,沒有那麼簡單的,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讓你悟道的。所以說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故知必須先重事修,”重視事修,意思就是說在事相上,不要動不動就是說。一切都是無相不可得,你要先重視事修。定功課早晚課,不要放蕩五欲六塵。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功在佛法上。“然後由事入理,”理事簡單講就是因果。你要先守得住因果再來談道理,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你要是因果守不住,不要跟人家講什麼道理。由少增多,慢慢來,由短暫的正念而慢慢的保住久住的正念,由外念內,從有形的一直念到無念的無形的,“由迹而神”,迹就是有爲法,神就是不可思議,由有爲的事相有迹可循的,慢慢的進入不可思議的狀態。“由有念無”,由有相一直達到無相,不要去執著有爲事相。不滯有爲事相,就是千萬不要貪著有爲的事相。了達能念的佛,能念的智慧,所念境界的佛,境智是一如的,是本來不二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幻如化,性空非實。“以念佛的功夫,收萬法盡歸一心”,簡單講,你的心不管碰到什麼境界都是一句阿彌陀佛。遇到再痛苦的就是那是我的業我欠他的,早欠早還早解脫。這樣觀想就不會難過,早還早解脫。看欠多少該還的就還,開刀這一刀逃不過,該還就還,你就開吧,收萬法盡歸一心就是這個意思,不管什麼時間,空間,他統統念佛。蓋念佛參禅,皆是依倚而行的拐杖,意思就是借助的意思,拐杖就是借助,暫時的借助這樣子,方便的意思,念佛,參禅這個都是以毒攻毒,意思就…
《宇宙萬有本體論(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