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第十二页,第七,“第一义谛为一切法门根本”,第一义谛就是毕竟空性,绝对的中道叫做第一义谛,不可说,毕竟空性是一切法门的根本。没有悟道毕竟空性的性相不二的都不称为根本,净土为各宗归宿。净土是十法界第一法界,修行到最后一定要回归到净土,所以净土宗是各宗的归宿,因为诸佛居净土,“亦成佛度生以前,熏修参学之微妙胜境”,要成佛要度生以前,这个第一义谛,还有净土宗的法门是统统必须要熏修的,简单讲第一义谛就是般若,殊胜的般若,殊胜的般若是一切法门的根本,净土宗是一切法门最后的归宿,都是导归净土,成佛渡众生以前,熏修参学的微妙的胜境,“了脱生死,自利利他,总不外此两门径”,这个径就是直的意思,没有弯曲的叫做径。般若可以直达佛道,般若是诸佛之母,是第一义谛法门的根本,这是通达了生死,自利利他的直径,净土法门也是了脱生死自利利他的直径,直截了当的路线,“究实言之”,究竟来说,“入第一义,即是唯心净土”,所谓唯心净土就是自性土,我们的清净自性本来就具足的,叫做唯心净土,就是我们的清净心能感,阿弥陀佛的殊胜净土是所感,能感,所感,变成感应道交,难思议唯心净土显现了,所以那么多人念佛,有的人会见到殊胜的境界,有的人没有办法,这是看个人的心性的功夫,“任何净土,皆不离第一义”,任何的净土都不离第一义,不离中道实相,观经云“不知第一义,不得上品生,”这个第一义,换句话说,又叫做无生,无生法忍,一切法无生,直趣无上菩提,一定要悟到一切法无生,不知道第一义谛就不得上品生,没办法得到上品生,记住,四个土统统有上品,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但是这个这个九品是方便分,是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再九就是七百二十九,简单讲就是九的次方。九品是方便说,其实是无量品,无量品你没办法说,法门太广了,狭劣的众生的心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的心程度有无量千百万种,当然莲花就会无量千百万种,破无明,见法身,当然才有办法入第一义谛,入上品的,念佛而解悟般若旨趣,如果我们又念佛,又觉悟了般若智慧的宗旨,那么就“不难直入一心境界,自臻上乘“,就不会很难单刀直入契入。这一心有两个,一个是理一心,一个是事一心,事一心的境界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没有了,简单讲在事相上他可以面对一切境界,而不会落入其他的妄想。如果讲一句实在的话,什么叫做事一心不乱。就是从早上一直念佛到晚上他统统没有妄想,境界来也不会烦恼,这个叫做事一心,但是般若智慧不具足,还有一种叫做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破无明见法身,悟到一切法无生的境界,他念跟无念都一样的道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是理一心,念跟无念统统平等,这个叫理一心,不管是事一心,是理一心的话这个都是了不起的功夫,不过它这里说念佛而解悟般若,这个是指理一心不乱。不是指事一心不乱,则不难直入一心境界,就是绝对的境界,当然就是最上乘了,“通达第一义空自能老实念佛”,那当然他了解万法毕竟空他把老实念佛就当做妙用现前,我们要依体起用,要摄用归体,我们今天还没有到这种依体起用的妙用,还在着相的这个功夫,我们就把这个整个全神贯注寄托在老实念佛这四个字,这样子的话就跟依体起用类似,所以古时候说,至诚心者近第一义谛,有惭愧心者接近第一义谛,有忍辱心者接近第一义谛,就是都是指接近,至诚心接近第一义谛,他诚心到极点了,至诚恳切到极点了,然后种种的惭愧的心,有惭有愧的心,菩萨的心也是接近第一义谛,有忍辱的心,这个也是接近第一义谛。因为第一义谛它没有办法说,所以我们平常要依体起用,摄用归体的话那很难,要依体起这个大用,与其我们没有见性,那不如老实念佛,还类似大用现前,念念都是佛,“然事可不须理,理则必兼事”。事可不须理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实在没有般若的破无明的功夫,在事相上我们要用功,就是发诚恳的心,感恩的心,惭愧的心,忍辱的心,还没办法达到第一义谛。空的这个思想,就是这样子下功夫,用压抑的功夫,用尽可能摄心念佛,因为还没有通达破无明见法身,实在没办法,所以事可不须理就是说,你道理懂不懂没有关系,但是你只要在事相上诚心诚意的念佛,就象老太婆这样念佛也受益,如果你是一个学者,佛理懂得很多却不要念佛,那没有用,不念佛,大学的很多教授都研究了佛法,也出书写了很多理论,就是不念佛,那没有用,对不起,这个跟佛法不相应,你会写书不代表你很有修行,你是个学者,不代表你是个解脱的人,解脱它是一定要付诸行动的,就是一定要事相修行,简单讲所以我就一直劝导,你们为什么不来参加晚课呢?为什么不来参加共修,为什么不来参加灌顶呢?这个灌顶就是事相,你道理懂不懂没关系,你来你就受益,念佛,你懂不懂没关系,你来你就受益,对不对?有的他要听课。碰到共修他不来,在家也不用功,当然家庭很忙没话说,可是如果说我们只来听听佛法,把自己弄成一个很玄的人,很有智慧,辩才的人,却不愿意来静坐,在七楼(念佛堂)那边用一个功,这很惨,刚好颠倒,记住,所有理论都在支持修行,你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你研究再多的经典是为什么,就是要修行,要修行就是要共修要念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来听课不参加共修的我就想不通,他怎么会颠倒呢?理没办法兼事,事可以兼理。在星期二,你来参加共修,就是你懂佛法,不懂佛法都没关系,你只要上七楼,冷静好好的用功念佛你就受益,就这么简单,事可以不需要理,可是理则必须兼事,简单讲星期二那个共修,是比一切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莲池大师谓“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这一句话你要背起来,你执著事相有一个阿弥陀佛有一个极乐世界。我执著没关系,净念相续。而念能相续,念上面加一个净。意思是要清净的念佛。着事而净念能够相续。怎么样?不虚入品之功。不会冤枉你入这个九品,一定有,意思就是你一定功不唐捐。你就是要拼就对了,要定功课,一定要定功课,不要懈怠不要懒惰。你一定会回收,“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佛理听了很多,无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可是他不晓得,潜伏的那种无明是很顽强的,你现在没有起现行,不代表你已经断除了,那是因为境界没有现前,如果有人杀掉你的老婆,抢走你的财产,把你诱拐,诈骗,让你破财,你是不是也不恨他。有没有这种功夫,没有这种功夫潜伏在我们意识里面的这个贪嗔痴都还是存在的,所以森林里面的一棵树说,老友难相辞。宿世的老朋友很难辞掉。宿世的老朋友是什么,就是贪嗔痴。因为它已经跟我们很熟了,我们贪习惯了。嗔恨心习惯了,愚痴心习惯了,用我们的知见看法习惯了,这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这个老朋友已经跟我们几代了,几百万劫了习惯了,现在要跟他相辞很难的,很多人修行他会错觉,这种潜在的微细意识,实在是很难破。只是它没有起现行,他就以为我有相当功夫了,你错了,假设说有一天你开车了,开到台东半夜车子坏掉了,又碰到寒流也没有旅舍,没有师父又飘着雨,下雨,四周没有人帮忙,你很想睡觉,你有没有那一种功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还在台湾,你碰到这种境界。是不是还能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还没有这种功夫,你就没有办法与无生相应。如果你很能够接受车子坏掉这个事实,飘落雨水这个很正常,碰到这样子就当做人生的一课,刻骨铭心的一课,饥寒交迫难度日,沿门托钵受苦辛。就是这样子很辛苦的,你觉得这也是生命的一课。我现在正在上一课无生法忍,也很欢喜的去接受它,一点都不起烦恼,我说你有功夫,你真的有功夫,今天报道台中有一个酒醉驾车的人,他从后面一撞下去,对方脑死大腿骨整个断裂。这样实在有够倒霉的,喝醉酒自己撞到人家他不知道他还在那里睡觉。撞到了人他还叭在车上睡觉。警察来处理,说:发生什么事情。不知道,把人家撞得脑死大腿骨断掉,他还叭在那里睡觉。你看,那个要向谁理论。你要是这样子的情形,你的老婆被撞到这样子,或者是你的老公,你一样可以原谅他,我说你真的有功夫。这个叫做无生,行吗?这样实在是。。。只能摸摸脑袋,确实没有办法,没有那么简单的,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让你悟道的。所以说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故知必须先重事修,”重视事修,意思就是说在事相上,不要动不动就是说。一切都是无相不可得,你要先重视事修。定功课早晚课,不要放荡五欲六尘。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功在佛法上。“然后由事入理,”理事简单讲就是因果。你要先守得住因果再来谈道理,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你要是因果守不住,不要跟人家讲什么道理。由少增多,慢慢来,由短暂的正念而慢慢的保住久住的正念,由外念内,从有形的一直念到无念的无形的,“由迹而神”,迹就是有为法,神就是不可思议,由有为的事相有迹可循的,慢慢的进入不可思议的状态。“由有念无”,由有相一直达到无相,不要去执著有为事相。不滞有为事相,就是千万不要贪着有为的事相。了达能念的佛,能念的智慧,所念境界的佛,境智是一如的,是本来不二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幻如化,性空非实。“以念佛的功夫,收万法尽归一心”,简单讲,你的心不管碰到什么境界都是一句阿弥陀佛。遇到再痛苦的就是那是我的业我欠他的,早欠早还早解脱。这样观想就不会难过,早还早解脱。看欠多少该还的就还,开刀这一刀逃不过,该还就还,你就开吧,收万法尽归一心就是这个意思,不管什么时间,空间,他统统念佛。盖念佛参禅,皆是依倚而行的拐杖,意思就是借助的意思,拐杖就是借助,暂时的借助这样子,方便的意思,念佛,参禅这个都是以毒攻毒,意思就…
《宇宙万有本体论(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