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宇宙万有本体论(5)▪P3

  ..续本文上一页个影星是在电视上看过,她讲得非常的中肯,长得很漂亮,所以,记者就问几个影星说,你最喜欢的人是谁,她说,记者,你最痛恨的人是谁,记者,统统是他,最喜欢的就是他,可以帮他广告,最痛恨的就是他,会修理他这样子,最痛恨的,所以现在就是这样子,社会大乱,我常常跟他们讲,就是孔老夫子生长在今天也不会做圣人,就是释迦牟尼今天来生长在娑婆世界的今天也不会做圣人,他本身是圣人,透过媒体你就惨了,媒体如果是一贯道办的你就会被他骂死了,如果是外道办的媒体你当圣人怎么可能?所以有一个记者来访问,他说:慧律法师,你对媒体有什么建议,我说没什么建议,一切的圣贤都被媒体杀死了,统统杀死了,他就用放大镜看你,你看,台湾到现在哪一个是圣人的,释迦牟尼佛今天要是生长在这个时代也不是圣人了,媒体也是写得不堪入目了,一样的。他也是要让你死,要成圣人就是有一个办法,是什么办法呢?躲在深山里面,不攀缘,弘法讲完了当天开车子就到深山里面躲起来,师父住那里,不知道,记者访问,不知道,统统拒绝,统统拒绝他也是写你很大牌,所以说这个世间到现在这个世间已经乱了,整个文化整个媒体已经是非搞不清楚了,现在就是要求得道德跟心安,内在没有对不起道德,没有对不起因果,求得一个心安就可以了,“兴无缘之慈,运同体之悲”,同一体性的悲心,常遍法界,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方便善巧,教化摄受一切众生,令离烦恼无明,出生死苦海,到于觉岸,得究竟乐,这个叫做究竟乐,世间人谁知道什么叫做究竟乐?不知道的,不可能的,虚空无尽,国土无尽,众生无尽,业障烦恼无尽,如是尽未来际,利乐悲悯广度众生之大业,亦无尽也,这个才是真正的事业,“莲池大师发愿文云:普为四恩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四恩:国王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一乘就是佛乘,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可是:师父,名字是假相。假相就是实相,阿弥陀佛写南无阿弥陀佛,譬如说我们到深山里面没办法自己画佛像,没关系你写个南无阿弥陀佛贴在中间不必画像,南无观世音菩萨放在左边,南无大势至菩萨放在右边,就可以拜了,名字虽然四假相,名字是隐的德行,是不是?名字虽然是假相,可是名字就是实相。知道吧,所以名字不可以跟人家乱命名的,日本有一个精神病的爸爸,把他的儿子命做恶魔,拿到户口事务所要给他报户口,哪个户籍人员不给他登记,说:你怎么把你的儿子命作恶魔。他说:我要与众不同。这样不行呀,他如果上小学,大家听到他的名字是恶魔,同班同学没有一个人要跟他玩,他变成很孤单的,对不对?底下说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希望求生净土,即是为众生故,而求无上菩提,为菩提道故,而求生助道因缘,殊胜稳当的净土,以期上求大觉,就是佛道,下化有请,愿与法界一切众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发愿升西,入不退地,同化无尽有情,同证无上菩提。

  第十五页,一,般若的义趣,这第一大段,第一篇都是讲般若,般若是诸佛之母,没有般若就什么都不用谈了,整个大藏经可贵处就是般若,“自在行者,甚深般若,法界海慧,照了诸相,遍观法界,十方三世,无尽刹海,”宇宙的种种现象,自在行者,内心自在身心都自在这样子的修行人,他具足了甚深的般若,具甚深的般若,然后通达法界,海慧就是大海之慧,如大海之慧,就象大海的智慧,叫做法界的海慧,海就是比喻广大,通达法界大海的智慧,照了诸相,照了万法种种的相,能观之智,能如是观察,照了行于自在的人,有能观的智慧,能如是观察,照了就是这个修行的人变成很自在了,照了行于自在的人,自在行者,遍观法界,遍观一切的法界,十方三世,无尽的刹海,刹海就是出自《华严经》,层层的刹海,刹海就是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刹海,刹海,宇宙的现象,种种的现象,身心世界,身心划一线写内心世界,世界就是外世界,内四大就是身心,外四大就是世界,身心是内,世界是外,一个是内四大一个是外四大,“六趣四生,”,四生就是胎,湿,卵,化,“凡圣依正,”凡夫,圣人,依报,正报,诸山大海,草芥微尘,草芥微尘这个就是指小的一面,诸山大海这是广的器世间,草芥微尘这个是极微小的器世间,大至诸山大海小到草芥微尘,根尘识蕴,缘处界谛,生死涅槃,这个要添,根就是六根,尘上面加一个六,识上面加一个六,蕴上面加一个五,六根一个法,六尘一个法,六识一个法,五蕴又是个法,缘上面加十二,叫做十二因缘,处上面加一个六,六处就是六根又名六入,从这个地方染污了我们自性清净心叫做六入,六处就是这六个地方接触外缘,会污染了我们的清净心。叫做六处,界就是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谛就是四谛是圣法,十二因缘跟这个四谛这个是圣人法,根尘识然后六处,十八界,这个是凡夫法,前面不是讲的吗,凡圣依正,诸山大海是依报的最大,草芥微尘是依报的最小,根尘识蕴这个是指六根,六尘,六识,五蕴,这是这些法,这就是讲到比较接近我们的人,从大海收归到变成人,十二因缘是圣法,六处,十八界,四谛,六处,十八界是凡,四谛法是圣,生死法或者是涅槃法,烦恼也是法,菩提也是法,有情法无情也是法,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三界六道,是法非法,善法恶法,苦法,乐法,罪法,福法,贪嗔痴爱等等法,妄念执著,心境能所,因为能就是心,所就是境,色法心法染法净法,如是万法,前面因为这一段其实都是要加一个法,这宇宙的现象统统是法,内世界,外世界,六趣四生法,凡法,圣法,依法,正法,诸山大法,根尘识十八界法,十二因缘,四谛法,生死涅槃法等等,烦恼菩提,有情无情,有为无为,世出世间,三界六道,是非善恶等法,苦乐罪福,贪嗔痴爱法这些都是法,妄念执着,心境能所这都是法,色法,心法,染法,净法,如是万法,十六页,由诸法集,由种种的法集合起来,都是幻化而有,也就是说不值得留念,不值得执著也不值得去排斥,也不值得去烦恼,统统是幻化当体即空,无常无我,是无常法,无我法,是缘生缘灭,相依相成,相依:互为依靠,构成一个家庭先生依靠老婆,老婆依靠老公,这就是相依法,相成都是缘起法,这个讲堂也是一样,师父要靠着徒弟,徒弟也要靠师父指导,也是缘起法,相辅相成的,“即假即空,”假就是缘起,空就是性空,“如幻如化,”就像梦幻泡影一样,“无性无生,”无性就是缘起无自性,无性就是没有永恒性没有真实性,因为他刹那变化,没有实在的这种东西,譬如说花,没有实在的花这种东西,这是一种分别心,对缘起法没有透视的一个错觉,叫无性,无生就是说求取实在的这样一个人实在没有,譬如说我们去拿到一个很荣耀的博士学位,我们想想看,博士学位一张文凭一张纸,你把它火化了,没有了,我们这个色身五蕴再把它观照也没有这种东西,我得到博士学位也没有,好,这样还不觉悟,再把它回归到四十六亿年前,地球刚刚初创的时候没有人类,我们这个色身只是来自宇宙的星球的无量碰撞的元素而已,这些撞击所剩下来的元素,凑合一点点四大妄执为色身,没有真正的身,没有这个,实在是没有这样的一个人,对不对,但是因为我们的觉性,我们的觉性又附着在这个四大里面,我们现在虽然这个四大是假的,如果我们会运用就变成真的,因为我们的心通达实相,幻相就变成实相了,意思就是说悟道的人对一切的法,就统统具足非常有意义,活得非常有意义,他的身口意所作所为统统是实相,因为他已经把境界化作唯心,他所展现出来的统统是实相法,但是如果是妄想,颠倒,执著,我们所显现的这个世间就是一些妄法就没有实在性,就是妄法,虚妄的,因此如果没有佛法,我们活着实在没有意义,说实在话,我们如果三餐够了,经济也可以了,我们还一直放在赚钱的角度,把自己弄得很累。到最后什么都带不走那会是很悲惨的一出戏,我们很会回光返照,了解万法皆空,我们很知足,把生命都投注在佛法,那功不唐捐,想想看临命终阿弥陀佛拿莲花来接引多快乐的事情,不过你最基本上要做一个善人,善良的人,底下说“同一法性”法性是对器世间讲的觉性是对有情世间讲的,同一法性就是毕竟空,“本自涅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悉皆究竟,皆不可得,般若观慧,照彻无遗,“所观之境,应遍观无尽,无尽尘尘刹刹一切万法,从本以来,这个本就是无始,从无始以来,悉皆空寂,佛教讲的本就是无始的意思,不能讲开始,没办法形容只好讲一个本,本自涅槃,意思不管你怎么说它本来就是涅槃,你怎么形容,将心量扩大到无边际。要记住这一句话,把胸量扩大到无边际,不要给这个假相障碍到了,心中没有仇人,心中没有相一点相都没有,一点相都没有,该有的礼节不可免,要尊师要重道要相亲相爱,互相的诚恳坦然的相见,这个都是基本上的人类的无论纲常这个不可失,从毕竟空当中行世俗谛,这个才是正法这个才是正见,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正见。

  十六页第五行,“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见,无所不见,无见之见,见遍十方,无闻之闻,闻通一切,”般若无知,这一段就很难讲了,般若是没有分别心的,叫做无知,般若本身,并没有安立任何的知见,所以不执著不妄想没有颠倒,不会着于相,因为它不着于相,所以不落入任何的缘起的假相的观念,因此他无所不知,所以说般若无知是说般若本身并没有分别,自性本来就没有分别,但是悟到了毕竟空的道理,毕竟空就是无所不知,就是具足了大智慧,般若无见,知跟见其实都是一样的,见其实就是知,知其实就是见,这个见就是指六根里面对境界的一种攀缘心叫做见,所以般若本身并没有安立任何的知见,是因为清净心里面的般若是虽分别不做分别想叫做般若,般若无见,无所不见,为什么无所不见呢?无所不见,为什么无所不见呢?因为它本身就具足清净之见,这个清净之见,就可以见到一切的假相,透视它,所以说般若无见无所不见,我们一个具足般若智慧的人他是不安立任何的知见,拥有般若的人那就无所不见,意思就是无所不透视,无所不解脱,无所不通达,无见之见,见遍十方,意思就是清净心本身就是无见,但是依体起用,无见之见,无见就是体,进入一个真空状态,绝对的本体以后,所展现出来的见的作用也是无见,依体起用,用遍十方,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无见之见,见遍十方,依体起用,用遍十方,虽然依体起用,但是所有的作用还是无所作用,无闻之闻这是指闻性,在眼曰见,在耳曰闻,我们的自性本自有闻性,不生不灭的闻性,无闻之闻,这个不生不灭的闻性,这个不生不灭的闻性一展开来,因为具足有大智慧,所以就闻通十方,闻通十方的意思就是不管他听到什么,他都知道这个是生灭,都会契入如如不动的自性里面,所以叫做闻通十方,我们闻没有办法通十方,讲好听的比较喜欢听,讲不好听的耳朵就塞起来,这种闻通十方就是无所障碍,不管听到好听不好听的他统统听,他了知这是生灭,“心性离见,”就是离一切见,心性离一切的分别,颠倒见,不可以安立任何的执著的分别心的知见,,“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即诸法性”就是诸法性,就是诸法之性就是毕竟空寂,一摄心故,心则在定,知道万法都是幻化,如梦幻泡影,所以把这个心摄受回来不要一直去攀缘外境,好好的把心安住在无所住的地方,安住在我们清净心的地方,以摄心故,心则在定,知道万法都是幻化的如梦幻泡影的,所以把这个心摄受回来,不要一直去攀缘外境,好好的把心安住在无所住的地方,安住在我们清净心的地方,以摄心故,心则在定,心一定就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心则在定换我们现在来讲叫冷静,要冷静,儒家也是讲静,定,安,虑,得。能静就能安,能安就能虑,能虑就有所得,有这个德行,静,定,安,虑,得,所以所心则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就了解微细的生灭法,“寂知之体”这个要加两个字,寂静之知这个体,我们这个知虽有分别,但是很寂静,这个就是清净的自性,我们的作用作用到非常的寂静,看一切相他内心统统就是那么样子的没有贪嗔痴。这个叫做寂知,寂静之知,那个内心静到极处,有大智慧的知,心一直很寂静,不是浮躁也不是妄想的知,那是很静的一种分别见,分别心,从本体影现出来产生出来的知,叫做寂知之体,我们寂静这个知这个无作之体不生不灭的体,“神解之用,”神解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神解其实就是妙悟的意思,悟很妙,不可思议的妙悟叫神解之用,起这个不可思议的妙用,“善照诸幻,”非常透视照了万法,统统是虚幻的,似镜无痕,我们照这个镜子它没有痕迹的,你看过任何的相去留在镜子吗?镜子照一照不管远近都不会卡在这个镜面里面,不会,镜子一照,相清清楚楚,可是就是不会有痕迹在里面,分别诸法,而得不动,我们自性本具足有分别心,虽分别不做分别想,所以叫做分别诸法,而得如如不动,“真如性净,慧鉴无穷”这个鉴就是照了,观照的照,真如的性净大用大智慧朗照无遗,无穷尽,没有一点障碍。

  

《宇宙万有本体论(5)》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