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5)▪P3

  ..續本文上一頁個影星是在電視上看過,她講得非常的中肯,長得很漂亮,所以,記者就問幾個影星說,你最喜歡的人是誰,她說,記者,你最痛恨的人是誰,記者,統統是他,最喜歡的就是他,可以幫他廣告,最痛恨的就是他,會修理他這樣子,最痛恨的,所以現在就是這樣子,社會大亂,我常常跟他們講,就是孔老夫子生長在今天也不會做聖人,就是釋迦牟尼今天來生長在娑婆世界的今天也不會做聖人,他本身是聖人,透過媒體你就慘了,媒體如果是一貫道辦的你就會被他罵死了,如果是外道辦的媒體你當聖人怎麼可能?所以有一個記者來訪問,他說:慧律法師,你對媒體有什麼建議,我說沒什麼建議,一切的聖賢都被媒體殺死了,統統殺死了,他就用放大鏡看你,你看,臺灣到現在哪一個是聖人的,釋迦牟尼佛今天要是生長在這個時代也不是聖人了,媒體也是寫得不堪入目了,一樣的。他也是要讓你死,要成聖人就是有一個辦法,是什麼辦法呢?躲在深山裏面,不攀緣,弘法講完了當天開車子就到深山裏面躲起來,師父住那裏,不知道,記者訪問,不知道,統統拒絕,統統拒絕他也是寫你很大牌,所以說這個世間到現在這個世間已經亂了,整個文化整個媒體已經是非搞不清楚了,現在就是要求得道德跟心安,內在沒有對不起道德,沒有對不起因果,求得一個心安就可以了,“興無緣之慈,運同體之悲”,同一體性的悲心,常遍法界,平等饒益一切衆生,方便善巧,教化攝受一切衆生,令離煩惱無明,出生死苦海,到于覺岸,得究竟樂,這個叫做究竟樂,世間人誰知道什麼叫做究竟樂?不知道的,不可能的,虛空無盡,國土無盡,衆生無盡,業障煩惱無盡,如是盡未來際,利樂悲憫廣度衆生之大業,亦無盡也,這個才是真正的事業,“蓮池大師發願文雲:普爲四恩叁有,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四恩:國王恩,父母恩,師長恩,衆生恩,四恩叁有,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一乘就是佛乘,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可是:師父,名字是假相。假相就是實相,阿彌陀佛寫南無阿彌陀佛,譬如說我們到深山裏面沒辦法自己畫佛像,沒關系你寫個南無阿彌陀佛貼在中間不必畫像,南無觀世音菩薩放在左邊,南無大勢至菩薩放在右邊,就可以拜了,名字雖然四假相,名字是隱的德行,是不是?名字雖然是假相,可是名字就是實相。知道吧,所以名字不可以跟人家亂命名的,日本有一個精神病的爸爸,把他的兒子命做惡魔,拿到戶口事務所要給他報戶口,哪個戶籍人員不給他登記,說:你怎麼把你的兒子命作惡魔。他說:我要與衆不同。這樣不行呀,他如果上小學,大家聽到他的名字是惡魔,同班同學沒有一個人要跟他玩,他變成很孤單的,對不對?底下說念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希望求生淨土,即是爲衆生故,而求無上菩提,爲菩提道故,而求生助道因緣,殊勝穩當的淨土,以期上求大覺,就是佛道,下化有請,願與法界一切衆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發願升西,入不退地,同化無盡有情,同證無上菩提。

  第十五頁,一,般若的義趣,這第一大段,第一篇都是講般若,般若是諸佛之母,沒有般若就什麼都不用談了,整個大藏經可貴處就是般若,“自在行者,甚深般若,法界海慧,照了諸相,遍觀法界,十方叁世,無盡刹海,”宇宙的種種現象,自在行者,內心自在身心都自在這樣子的修行人,他具足了甚深的般若,具甚深的般若,然後通達法界,海慧就是大海之慧,如大海之慧,就象大海的智慧,叫做法界的海慧,海就是比喻廣大,通達法界大海的智慧,照了諸相,照了萬法種種的相,能觀之智,能如是觀察,照了行于自在的人,有能觀的智慧,能如是觀察,照了就是這個修行的人變成很自在了,照了行于自在的人,自在行者,遍觀法界,遍觀一切的法界,十方叁世,無盡的刹海,刹海就是出自《華嚴經》,層層的刹海,刹海就是無量的叁千大千世界,簡稱刹海,刹海,宇宙的現象,種種的現象,身心世界,身心劃一線寫內心世界,世界就是外世界,內四大就是身心,外四大就是世界,身心是內,世界是外,一個是內四大一個是外四大,“六趣四生,”,四生就是胎,濕,卵,化,“凡聖依正,”凡夫,聖人,依報,正報,諸山大海,草芥微塵,草芥微塵這個就是指小的一面,諸山大海這是廣的器世間,草芥微塵這個是極微小的器世間,大至諸山大海小到草芥微塵,根塵識蘊,緣處界谛,生死涅槃,這個要添,根就是六根,塵上面加一個六,識上面加一個六,蘊上面加一個五,六根一個法,六塵一個法,六識一個法,五蘊又是個法,緣上面加十二,叫做十二因緣,處上面加一個六,六處就是六根又名六入,從這個地方染汙了我們自性清淨心叫做六入,六處就是這六個地方接觸外緣,會汙染了我們的清淨心。叫做六處,界就是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谛就是四谛是聖法,十二因緣跟這個四谛這個是聖人法,根塵識然後六處,十八界,這個是凡夫法,前面不是講的嗎,凡聖依正,諸山大海是依報的最大,草芥微塵是依報的最小,根塵識蘊這個是指六根,六塵,六識,五蘊,這是這些法,這就是講到比較接近我們的人,從大海收歸到變成人,十二因緣是聖法,六處,十八界,四谛,六處,十八界是凡,四谛法是聖,生死法或者是涅槃法,煩惱也是法,菩提也是法,有情法無情也是法,有爲法無爲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叁界六道,是法非法,善法惡法,苦法,樂法,罪法,福法,貪嗔癡愛等等法,妄念執著,心境能所,因爲能就是心,所就是境,色法心法染法淨法,如是萬法,前面因爲這一段其實都是要加一個法,這宇宙的現象統統是法,內世界,外世界,六趣四生法,凡法,聖法,依法,正法,諸山大法,根塵識十八界法,十二因緣,四谛法,生死涅槃法等等,煩惱菩提,有情無情,有爲無爲,世出世間,叁界六道,是非善惡等法,苦樂罪福,貪嗔癡愛法這些都是法,妄念執著,心境能所這都是法,色法,心法,染法,淨法,如是萬法,十六頁,由諸法集,由種種的法集合起來,都是幻化而有,也就是說不值得留念,不值得執著也不值得去排斥,也不值得去煩惱,統統是幻化當體即空,無常無我,是無常法,無我法,是緣生緣滅,相依相成,相依:互爲依靠,構成一個家庭先生依靠老婆,老婆依靠老公,這就是相依法,相成都是緣起法,這個講堂也是一樣,師父要靠著徒弟,徒弟也要靠師父指導,也是緣起法,相輔相成的,“即假即空,”假就是緣起,空就是性空,“如幻如化,”就像夢幻泡影一樣,“無性無生,”無性就是緣起無自性,無性就是沒有永恒性沒有真實性,因爲他刹那變化,沒有實在的這種東西,譬如說花,沒有實在的花這種東西,這是一種分別心,對緣起法沒有透視的一個錯覺,叫無性,無生就是說求取實在的這樣一個人實在沒有,譬如說我們去拿到一個很榮耀的博士學位,我們想想看,博士學位一張文憑一張紙,你把它火化了,沒有了,我們這個色身五蘊再把它觀照也沒有這種東西,我得到博士學位也沒有,好,這樣還不覺悟,再把它回歸到四十六億年前,地球剛剛初創的時候沒有人類,我們這個色身只是來自宇宙的星球的無量碰撞的元素而已,這些撞擊所剩下來的元素,湊合一點點四大妄執爲色身,沒有真正的身,沒有這個,實在是沒有這樣的一個人,對不對,但是因爲我們的覺性,我們的覺性又附著在這個四大裏面,我們現在雖然這個四大是假的,如果我們會運用就變成真的,因爲我們的心通達實相,幻相就變成實相了,意思就是說悟道的人對一切的法,就統統具足非常有意義,活得非常有意義,他的身口意所作所爲統統是實相,因爲他已經把境界化作唯心,他所展現出來的統統是實相法,但是如果是妄想,顛倒,執著,我們所顯現的這個世間就是一些妄法就沒有實在性,就是妄法,虛妄的,因此如果沒有佛法,我們活著實在沒有意義,說實在話,我們如果叁餐夠了,經濟也可以了,我們還一直放在賺錢的角度,把自己弄得很累。到最後什麼都帶不走那會是很悲慘的一出戲,我們很會回光返照,了解萬法皆空,我們很知足,把生命都投注在佛法,那功不唐捐,想想看臨命終阿彌陀佛拿蓮花來接引多快樂的事情,不過你最基本上要做一個善人,善良的人,底下說“同一法性”法性是對器世間講的覺性是對有情世間講的,同一法性就是畢竟空,“本自涅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悉皆究竟,皆不可得,般若觀慧,照徹無遺,“所觀之境,應遍觀無盡,無盡塵塵刹刹一切萬法,從本以來,這個本就是無始,從無始以來,悉皆空寂,佛教講的本就是無始的意思,不能講開始,沒辦法形容只好講一個本,本自涅槃,意思不管你怎麼說它本來就是涅槃,你怎麼形容,將心量擴大到無邊際。要記住這一句話,把胸量擴大到無邊際,不要給這個假相障礙到了,心中沒有仇人,心中沒有相一點相都沒有,一點相都沒有,該有的禮節不可免,要尊師要重道要相親相愛,互相的誠懇坦然的相見,這個都是基本上的人類的無論綱常這個不可失,從畢竟空當中行世俗谛,這個才是正法這個才是正見,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正見。

  十六頁第五行,“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無見,無所不見,無見之見,見遍十方,無聞之聞,聞通一切,”般若無知,這一段就很難講了,般若是沒有分別心的,叫做無知,般若本身,並沒有安立任何的知見,所以不執著不妄想沒有顛倒,不會著于相,因爲它不著于相,所以不落入任何的緣起的假相的觀念,因此他無所不知,所以說般若無知是說般若本身並沒有分別,自性本來就沒有分別,但是悟到了畢竟空的道理,畢竟空就是無所不知,就是具足了大智慧,般若無見,知跟見其實都是一樣的,見其實就是知,知其實就是見,這個見就是指六根裏面對境界的一種攀緣心叫做見,所以般若本身並沒有安立任何的知見,是因爲清淨心裏面的般若是雖分別不做分別想叫做般若,般若無見,無所不見,爲什麼無所不見呢?無所不見,爲什麼無所不見呢?因爲它本身就具足清淨之見,這個清淨之見,就可以見到一切的假相,透視它,所以說般若無見無所不見,我們一個具足般若智慧的人他是不安立任何的知見,擁有般若的人那就無所不見,意思就是無所不透視,無所不解脫,無所不通達,無見之見,見遍十方,意思就是清淨心本身就是無見,但是依體起用,無見之見,無見就是體,進入一個真空狀態,絕對的本體以後,所展現出來的見的作用也是無見,依體起用,用遍十方,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無見之見,見遍十方,依體起用,用遍十方,雖然依體起用,但是所有的作用還是無所作用,無聞之聞這是指聞性,在眼曰見,在耳曰聞,我們的自性本自有聞性,不生不滅的聞性,無聞之聞,這個不生不滅的聞性,這個不生不滅的聞性一展開來,因爲具足有大智慧,所以就聞通十方,聞通十方的意思就是不管他聽到什麼,他都知道這個是生滅,都會契入如如不動的自性裏面,所以叫做聞通十方,我們聞沒有辦法通十方,講好聽的比較喜歡聽,講不好聽的耳朵就塞起來,這種聞通十方就是無所障礙,不管聽到好聽不好聽的他統統聽,他了知這是生滅,“心性離見,”就是離一切見,心性離一切的分別,顛倒見,不可以安立任何的執著的分別心的知見,,“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即諸法性”就是諸法性,就是諸法之性就是畢竟空寂,一攝心故,心則在定,知道萬法都是幻化,如夢幻泡影,所以把這個心攝受回來不要一直去攀緣外境,好好的把心安住在無所住的地方,安住在我們清淨心的地方,以攝心故,心則在定,知道萬法都是幻化的如夢幻泡影的,所以把這個心攝受回來,不要一直去攀緣外境,好好的把心安住在無所住的地方,安住在我們清淨心的地方,以攝心故,心則在定,心一定就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心則在定換我們現在來講叫冷靜,要冷靜,儒家也是講靜,定,安,慮,得。能靜就能安,能安就能慮,能慮就有所得,有這個德行,靜,定,安,慮,得,所以所心則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就了解微細的生滅法,“寂知之體”這個要加兩個字,寂靜之知這個體,我們這個知雖有分別,但是很寂靜,這個就是清淨的自性,我們的作用作用到非常的寂靜,看一切相他內心統統就是那麼樣子的沒有貪嗔癡。這個叫做寂知,寂靜之知,那個內心靜到極處,有大智慧的知,心一直很寂靜,不是浮躁也不是妄想的知,那是很靜的一種分別見,分別心,從本體影現出來産生出來的知,叫做寂知之體,我們寂靜這個知這個無作之體不生不滅的體,“神解之用,”神解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神解其實就是妙悟的意思,悟很妙,不可思議的妙悟叫神解之用,起這個不可思議的妙用,“善照諸幻,”非常透視照了萬法,統統是虛幻的,似鏡無痕,我們照這個鏡子它沒有痕迹的,你看過任何的相去留在鏡子嗎?鏡子照一照不管遠近都不會卡在這個鏡面裏面,不會,鏡子一照,相清清楚楚,可是就是不會有痕迹在裏面,分別諸法,而得不動,我們自性本具足有分別心,雖分別不做分別想,所以叫做分別諸法,而得如如不動,“真如性淨,慧鑒無窮”這個鑒就是照了,觀照的照,真如的性淨大用大智慧朗照無遺,無窮盡,沒有一點障礙。

  

《宇宙萬有本體論(5)》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