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頁,“寂照忘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體用一如,是放下這些分別見的,忘知就是沒有這些分別心的,忘就是放下,知就是分別,寂靜之照是放下那一份分別心才擁有的,“虛含萬象”,虛含旁邊寫兩個字容受,我們的臉,容貌的容,受,感受的受,容受萬象,意思是說如果一個悟道的人,體用不二,寂照不二的人,他是絕對可以接受世間任何一個法,接受他,逆來順受,沒有任何的相,“猶如明鏡,空洞虛豁”,無一物叫做空洞,虛豁就象深谷一樣深不可測,如空洞如虛豁。“了無一物,遇形斯映,”碰到形,有形狀鏡子才反射回來,這句話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遇到緣起你就要用智慧去反應它去處理它,遇形斯映,鏡子遇到有形象的它就反應,我們修學佛道的人用佛法的觀點就是遇到了緣起這樣子就看你的智慧的反應了,“此一念心”,我們這裏現前一念的自性心,“猶如虛空,平等不動,覺性遍滿,”這是指有情世間,我們剛剛講同一法性,這是指器世間,現在又講覺性遍滿,這是指有情世間,法性,覺性本來無二性,是同一性,所以覺性遍滿,“清淨法界,圓無邊際,”圓滿沒有邊際。“無邊虛空,覺所顯發,”加一個字,覺底下加一個性,無邊的虛空我們如果覺悟了我們的覺性所顯發就有功夫,有功夫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周就是遍滿,我們的心如果論它的邊際那可以包整個虛空,無盡的虛空,太虛空都可以包容,如果說量呢?那多得象沙界一樣都統統具足,心包太虛,這是理,就理上來說是無量無邊無盡的,就事相來說是一切法,周沙界就是一切法統統具足,這是我們的自性,“因觀照法性空,而住于如如正知見中,知一切法本無所有,”本來就無所有,你看哪一法有呢?哪一法都沒有,知一切法皆無明所變,無明就是業力,惑的意思,惑的別名叫做無明,惑業苦那個惑,迷惑的惑,記住,“佛菩薩是智身,願力身,智慧的身是願力的身,諸一切的衆生是迷惑身,業障身,業力的身,所以無明所生是業障所生,剛好顛倒,諸佛菩薩是智慧身,願力身,我們是無明身,這個身是身體的身,我們現在是業障身,“見一切法本不生,見一切法性平等,見自心清淨,見本自空寂”一切萬法講到究竟處就是無一法可得,留不住任何的法,“空寂體中具大光明”,無形相的自覺作用叫做自內證。所以光明,其實是比喻智慧的意思。佛法無相的東西,所有相都是表法,光明就是表大智慧,如果這個人臉上充滿著光明,表示說這個人心很開朗,都是表法的,“妙用無盡,蓋清淨涅槃中,法爾具足諸佛知見也,”我們清淨的不生不滅的心性,當中都具足諸佛的知見,意思就是知見每一個人,在自性當中統統具足,只是我們很可憐,沒有悟,“現前一念,靈知性體,”就我們現在這一念覺性,我們靈靈。清清楚楚的性體本無自性,本無自性就是說沒有一個固定的形體,你實在說不出那是什麼東西,無自性,本無自性,無法,無自性,它不是青黃赤白黑,它不是一切相,可是作用清清楚楚,“當體即寂”,寂就是空,當下就契入空性,“性等虛空”,這個性跟虛空是平等的,“體同法界”,我們這個體同法界同體,一樣的寬廣無邊際,“深入法性,寂滅真境,”我們深入了畢竟空的法性,寂滅現前的那一念覺知就現前,我們想要遨遊佛陀的心境是什麼嗎?你想要進入佛陀的領域嗎?很簡單,但莫著相莫起貪嗔癡別無他法,見一切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我們想要進入佛陀的領域嗎?不困難,但莫與一切相執著,了知一切相萬法都是唯心所造,不值得我們執著,執著也帶不去。寂滅真境,這個真就不是假了,所謂寂滅就是空性當中,沒有生滅的當中,這就是真實的境界,就沒辦法诠釋沒辦法說,說不出所以然,所有說也都是方便,“一念頓脫”,意思就是徹底的放下,“徹了自心,豁然貫通,桶底脫落,“把筆拿起來,桶低指根本無明,這是禅宗的名詞,你還有個底就不會空了,還會裝東西,桶的底要是打破了,裝不住任何東西,就是無所住了,你有所住桶的底就不脫落,桶底脫落就是根本無明徹底的放下,頓悟的意思,“身心俱寂”,其實身跟心都是寂滅的,本來就沒有生滅的東西,理智皆如,都是不動,“超越叁空”,寫一下,叁空:人空,法空,空空,人空就是五蘊空,法空,一切法空,空空,就是空掉那個空,連那個空都要放下叫做叁空,連那個空的觀念統統都要放下,叫做空空,“迥脫根塵”,這個迥字是遠,遠遠的擺脫,迥脫意思就是超越的意思,六根跟六塵,這個都是虛妄的東西,六根跟六塵沒有實在性的東西,你不需要去忍耐他,也不需要去執著他,因爲執著也沒有用,你忍耐是多余的,一個人說:我對你很忍耐,這表示修養還不夠,因爲本來這些境界就是空,不需要去忍耐,你有忍就有能所不斷的東西,你無須忍耐,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我們對一切境界無須忍耐,因爲本來就沒有的東西,這樣才能夠進入絕對的本體,當然我們還沒有到聖人的境界,就是先用這種事相的東西,事相的先忍耐,忍耐,再用智慧慢慢,慢慢這個結慢慢把它打開,叫做迥脫根塵,十八頁,“叁關洞徹”,這個要講了,叁關,法師可能也不知道,這叁關是什麼?叁關是什麼關呢?不知道,有的是說初關,初參,不破初參不閉關,不破初參不住山,自古以來常常都這樣講,叁關,這個是黃龍禅師碰到人就問你叁句話,這叁句話你搞通了就叫做開悟,第一關,第二關,第叁關,這個越來就越深了,沒有開悟你就簡直不知所雲,宋代有一個黃龍禅師,叫做普覺禅師,宋代黃龍山一個普覺禅師,外號黃龍叁關就是這個意思,禅師常常用叁句話求學參禅的人,當你問黃龍禅師說:何者是禅,他就說:你安靜,我先問你叁個問題,我就告訴你什麼是禅,第一個問題,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第一關,你看會不會回答?諸位你們看看這裏面兩百個人,會回答的第一關就過了,人人盡有生緣,人人都有一個生起的因緣,你的生緣在哪裏?會回答的舉手,靜悄悄,不會,第一關就過不了,第一關過不了就是沒有開悟。第二,第二關,第一關過了問第二關,我手何似佛手?我這一只手爲什麼象佛的手呢?慢慢的想想看,透過想也就是知道就是還沒有消息,要開悟的人一下子答案就出來了,對不對?第叁關,我腳何似驢腳,一時學者很少人能夠契入這個宗旨,天下的叢林就稱他黃龍叁關,這叁關要是會回答就表示你開悟,但答那個不是亂答的,你那個亂答會被禅師打得頭破血流的,你那個亂答下去頭會被破掉的,不懂裝懂,亂扯,就打下去了,你說,問師父,那我不能講,我講答案給你知道,那你就開悟。參參看,會回答的人到我的客廳來,重重有賞,第一個,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何處?二,我手何似佛手,第叁關,我腳何似驢腳,這叁關參參看,講了就不叫做禅了,講了就叫做教下,參叫做宗下,所以這個叫做參,我等你們來,會的人一萬元,不錯了,一萬元不錯了,但是說錯了要挨棍子。叁關洞徹,五陰皆破,五陰,色受想行識統統破,打破無明,叁千長安,一步到達,叁千裏表示很遙遠,長安表示自性,我們遙遠的自性一步一悟即到如來地,一步到達就是一悟即入如來地,叁千裏的長安一步就到達,意思就是說遙遠的清淨自性我們一下子就頓破無明,悟到自性,“解脫法已,懼空不生,”解脫了法,連那個空的觀念都不生起來,俱空不生,俱空就是兩個空,就是空空也不生起來,一切空也沒有生起空的觀念,一切萬法的空不建立任何的觀念,你只要解脫法也不會執著一個空的意思,俱空不生,“妄窮真露”,妄心窮盡了真心就披露,寂滅就現前,“阒爾無寄,”我爲了這個字還特別去查辭典,阒就是寂靜的意思,阒爾,一個人的心達到了寂靜,無寄這個很重要,在旁邊寫,沒有能所是名無寄,無寄就是無能所叫做無寄,沒有能攀緣的心,沒有所照了的境。我們的真如自性寂靜到沒有能所,妙性天然,就是自然,本然的存在,我們不可思議的自性本來就存在,天然就是不假造作,“親證藏性”,就是如來藏性,含藏有如來的德性叫做如來藏性,親見本來的面目,法身顯現,十方廓然,清清楚楚,廓然本來就是一個輪廓,你知道嗎?十方的輪廓統統的顯現,意思就是十方的境界統統頓現,四智圓明,四智轉前五識爲成所做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爲大圓鏡智,這個叫做四智,成所做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個叫做四智圓明。“六通自在,”六通自在如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最後是漏盡通等等,智慧普見,爲什麼普呢?畢竟空當然就沒有能所的東西,一切法都不安立見,那麼就智慧的智,清淨智慧的見,就可以普遍的見一切法,一般的見不是普見,一般叫做偏見或者是執著的見,堅固執著的見或者是叫做偏見一般不會普見的,普是沒有能所的見叫做普,“法眼清明,是即一乘,寂滅場地,”當然我們要開大智慧,正法之眼就清明了,這個就是佛乘了,寂滅場地就是真阿蘭若處,就是薩婆若海,所以這一句話就是要寫八個字是真阿蘭若處,真薩婆若海,真阿蘭若處入于薩婆若海。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道場,道場選擇在深山裏面是方便遠離塵囂,是方便法,但是真正的道場在自性,“是名行者,得無生忍,這樣修行的人就進入了無生法忍。客塵煩惱,凡是外來的統統叫做客。客塵煩惱意思就是不是指自性本自具足的智慧,由外來引生的煩惱,這個叫做客塵煩惱,被六塵欲望所染汙的煩惱,從此永滅,即是度盡,你不是說衆生無邊誓願度嗎?這個就是這個意思,衆生就是煩惱五蘊的煩惱衆生一直生起來,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就是度盡了無邊的衆生,“無量衆生,曆劫無明,自然消隕,”隕就是落,無量的衆生,曆劫無明,自然消隕,什麼叫無量的衆生,這不是外在的,內在的無量的衆生很多很多,衆是指五蘊,…
《宇宙萬有本體論(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