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页,“寂照忘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体用一如,是放下这些分别见的,忘知就是没有这些分别心的,忘就是放下,知就是分别,寂静之照是放下那一份分别心才拥有的,“虚含万象”,虚含旁边写两个字容受,我们的脸,容貌的容,受,感受的受,容受万象,意思是说如果一个悟道的人,体用不二,寂照不二的人,他是绝对可以接受世间任何一个法,接受他,逆来顺受,没有任何的相,“犹如明镜,空洞虚豁”,无一物叫做空洞,虚豁就象深谷一样深不可测,如空洞如虚豁。“了无一物,遇形斯映,”碰到形,有形状镜子才反射回来,这句话从佛法的角度来说,遇到缘起你就要用智慧去反应它去处理它,遇形斯映,镜子遇到有形象的它就反应,我们修学佛道的人用佛法的观点就是遇到了缘起这样子就看你的智慧的反应了,“此一念心”,我们这里现前一念的自性心,“犹如虚空,平等不动,觉性遍满,”这是指有情世间,我们刚刚讲同一法性,这是指器世间,现在又讲觉性遍满,这是指有情世间,法性,觉性本来无二性,是同一性,所以觉性遍满,“清净法界,圆无边际,”圆满没有边际。“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加一个字,觉底下加一个性,无边的虚空我们如果觉悟了我们的觉性所显发就有功夫,有功夫就“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周就是遍满,我们的心如果论它的边际那可以包整个虚空,无尽的虚空,太虚空都可以包容,如果说量呢?那多得象沙界一样都统统具足,心包太虚,这是理,就理上来说是无量无边无尽的,就事相来说是一切法,周沙界就是一切法统统具足,这是我们的自性,“因观照法性空,而住于如如正知见中,知一切法本无所有,”本来就无所有,你看哪一法有呢?哪一法都没有,知一切法皆无明所变,无明就是业力,惑的意思,惑的别名叫做无明,惑业苦那个惑,迷惑的惑,记住,“佛菩萨是智身,愿力身,智慧的身是愿力的身,诸一切的众生是迷惑身,业障身,业力的身,所以无明所生是业障所生,刚好颠倒,诸佛菩萨是智慧身,愿力身,我们是无明身,这个身是身体的身,我们现在是业障身,“见一切法本不生,见一切法性平等,见自心清净,见本自空寂”一切万法讲到究竟处就是无一法可得,留不住任何的法,“空寂体中具大光明”,无形相的自觉作用叫做自内证。所以光明,其实是比喻智慧的意思。佛法无相的东西,所有相都是表法,光明就是表大智慧,如果这个人脸上充满着光明,表示说这个人心很开朗,都是表法的,“妙用无尽,盖清净涅槃中,法尔具足诸佛知见也,”我们清净的不生不灭的心性,当中都具足诸佛的知见,意思就是知见每一个人,在自性当中统统具足,只是我们很可怜,没有悟,“现前一念,灵知性体,”就我们现在这一念觉性,我们灵灵。清清楚楚的性体本无自性,本无自性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体,你实在说不出那是什么东西,无自性,本无自性,无法,无自性,它不是青黄赤白黑,它不是一切相,可是作用清清楚楚,“当体即寂”,寂就是空,当下就契入空性,“性等虚空”,这个性跟虚空是平等的,“体同法界”,我们这个体同法界同体,一样的宽广无边际,“深入法性,寂灭真境,”我们深入了毕竟空的法性,寂灭现前的那一念觉知就现前,我们想要遨游佛陀的心境是什么吗?你想要进入佛陀的领域吗?很简单,但莫着相莫起贪嗔痴别无他法,见一切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我们想要进入佛陀的领域吗?不困难,但莫与一切相执著,了知一切相万法都是唯心所造,不值得我们执著,执著也带不去。寂灭真境,这个真就不是假了,所谓寂灭就是空性当中,没有生灭的当中,这就是真实的境界,就没办法诠释没办法说,说不出所以然,所有说也都是方便,“一念顿脱”,意思就是彻底的放下,“彻了自心,豁然贯通,桶底脱落,“把笔拿起来,桶低指根本无明,这是禅宗的名词,你还有个底就不会空了,还会装东西,桶的底要是打破了,装不住任何东西,就是无所住了,你有所住桶的底就不脱落,桶底脱落就是根本无明彻底的放下,顿悟的意思,“身心俱寂”,其实身跟心都是寂灭的,本来就没有生灭的东西,理智皆如,都是不动,“超越三空”,写一下,三空:人空,法空,空空,人空就是五蕴空,法空,一切法空,空空,就是空掉那个空,连那个空都要放下叫做三空,连那个空的观念统统都要放下,叫做空空,“迥脱根尘”,这个迥字是远,远远的摆脱,迥脱意思就是超越的意思,六根跟六尘,这个都是虚妄的东西,六根跟六尘没有实在性的东西,你不需要去忍耐他,也不需要去执著他,因为执著也没有用,你忍耐是多余的,一个人说:我对你很忍耐,这表示修养还不够,因为本来这些境界就是空,不需要去忍耐,你有忍就有能所不断的东西,你无须忍耐,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我们对一切境界无须忍耐,因为本来就没有的东西,这样才能够进入绝对的本体,当然我们还没有到圣人的境界,就是先用这种事相的东西,事相的先忍耐,忍耐,再用智慧慢慢,慢慢这个结慢慢把它打开,叫做迥脱根尘,十八页,“三关洞彻”,这个要讲了,三关,法师可能也不知道,这三关是什么?三关是什么关呢?不知道,有的是说初关,初参,不破初参不闭关,不破初参不住山,自古以来常常都这样讲,三关,这个是黄龙禅师碰到人就问你三句话,这三句话你搞通了就叫做开悟,第一关,第二关,第三关,这个越来就越深了,没有开悟你就简直不知所云,宋代有一个黄龙禅师,叫做普觉禅师,宋代黄龙山一个普觉禅师,外号黄龙三关就是这个意思,禅师常常用三句话求学参禅的人,当你问黄龙禅师说:何者是禅,他就说:你安静,我先问你三个问题,我就告诉你什么是禅,第一个问题,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第一关,你看会不会回答?诸位你们看看这里面两百个人,会回答的第一关就过了,人人尽有生缘,人人都有一个生起的因缘,你的生缘在哪里?会回答的举手,静悄悄,不会,第一关就过不了,第一关过不了就是没有开悟。第二,第二关,第一关过了问第二关,我手何似佛手?我这一只手为什么象佛的手呢?慢慢的想想看,透过想也就是知道就是还没有消息,要开悟的人一下子答案就出来了,对不对?第三关,我脚何似驴脚,一时学者很少人能够契入这个宗旨,天下的丛林就称他黄龙三关,这三关要是会回答就表示你开悟,但答那个不是乱答的,你那个乱答会被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的,你那个乱答下去头会被破掉的,不懂装懂,乱扯,就打下去了,你说,问师父,那我不能讲,我讲答案给你知道,那你就开悟。参参看,会回答的人到我的客厅来,重重有赏,第一个,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何处?二,我手何似佛手,第三关,我脚何似驴脚,这三关参参看,讲了就不叫做禅了,讲了就叫做教下,参叫做宗下,所以这个叫做参,我等你们来,会的人一万元,不错了,一万元不错了,但是说错了要挨棍子。三关洞彻,五阴皆破,五阴,色受想行识统统破,打破无明,三千长安,一步到达,三千里表示很遥远,长安表示自性,我们遥远的自性一步一悟即到如来地,一步到达就是一悟即入如来地,三千里的长安一步就到达,意思就是说遥远的清净自性我们一下子就顿破无明,悟到自性,“解脱法已,惧空不生,”解脱了法,连那个空的观念都不生起来,俱空不生,俱空就是两个空,就是空空也不生起来,一切空也没有生起空的观念,一切万法的空不建立任何的观念,你只要解脱法也不会执著一个空的意思,俱空不生,“妄穷真露”,妄心穷尽了真心就披露,寂灭就现前,“阒尔无寄,”我为了这个字还特别去查辞典,阒就是寂静的意思,阒尔,一个人的心达到了寂静,无寄这个很重要,在旁边写,没有能所是名无寄,无寄就是无能所叫做无寄,没有能攀缘的心,没有所照了的境。我们的真如自性寂静到没有能所,妙性天然,就是自然,本然的存在,我们不可思议的自性本来就存在,天然就是不假造作,“亲证藏性”,就是如来藏性,含藏有如来的德性叫做如来藏性,亲见本来的面目,法身显现,十方廓然,清清楚楚,廓然本来就是一个轮廓,你知道吗?十方的轮廓统统的显现,意思就是十方的境界统统顿现,四智圆明,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做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这个叫做四智,成所做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个叫做四智圆明。“六通自在,”六通自在如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最后是漏尽通等等,智慧普见,为什么普呢?毕竟空当然就没有能所的东西,一切法都不安立见,那么就智慧的智,清净智慧的见,就可以普遍的见一切法,一般的见不是普见,一般叫做偏见或者是执著的见,坚固执著的见或者是叫做偏见一般不会普见的,普是没有能所的见叫做普,“法眼清明,是即一乘,寂灭场地,”当然我们要开大智慧,正法之眼就清明了,这个就是佛乘了,寂灭场地就是真阿兰若处,就是萨婆若海,所以这一句话就是要写八个字是真阿兰若处,真萨婆若海,真阿兰若处入于萨婆若海。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道场,道场选择在深山里面是方便远离尘嚣,是方便法,但是真正的道场在自性,“是名行者,得无生忍,这样修行的人就进入了无生法忍。客尘烦恼,凡是外来的统统叫做客。客尘烦恼意思就是不是指自性本自具足的智慧,由外来引生的烦恼,这个叫做客尘烦恼,被六尘欲望所染污的烦恼,从此永灭,即是度尽,你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这个就是这个意思,众生就是烦恼五蕴的烦恼众生一直生起来,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就是度尽了无边的众生,“无量众生,历劫无明,自然消陨,”陨就是落,无量的众生,历劫无明,自然消陨,什么叫无量的众生,这不是外在的,内在的无量的众生很多很多,众是指五蕴,…
《宇宙万有本体论(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