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虚空“迹不可寻”鸟飞过虚空,你要找到它飞过的痕迹吗?迹就是飞过的痕迹不可得,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如果没有飞过的痕迹如何能够到达目的地,如果有痕迹,你找找看,所以这个鸟飞过的痕迹,叫做中道,说有,不对,说无,也不对,如果没有痕迹它怎么通过呢?如果有,你寻不到,所以鸟的飞行也可以表中道,中道法,鸟飞过虚空,你要寻这个迹象也不可得。在唯识学就是用这个来比喻做中道,用鸟飞过的踪迹来比喻做中道,为什么?讲有,不对,讲空,也不对,“摩诃般若”摩诃就是大,大般若,自性的般若叫做大般若,意识的般若叫做小般若,所以自性的般若就是大般若,悟道的人就具足了大般若的思想,摩诃般若,“以毕竟空,了无所得”“假为方便”假为方便就是籍一切假相为方便,了无所得,假为方便,就是缘起法为方便,假为方便就是缘起法为方便,“一切时中,获无所得”所以了无所得,假为方便,一切时中,获无所得,假缘起的方便法籍一切时中获无所得,还是无所得,“念念无相,念念无为,直下无心”,直下就是当下,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三心不可得名为当下,实在没办法形容叫做当下,最短的时间叫做当下,叫做直下,在《华严经》讲的刹那入刹那就是直下无心,入刹那际,就是直下无心,这个《华严经》讲的,明天要讲《华严经》,华严是个大法,诸位,有空可以来参考,参考,听听华严,“正智朗然”朗然就如日虚空,大智慧照虚空,“念念正住,了不可得”念念有正念,安住在无所住,正住就是无所住,名为正住,若有所住即成邪住。念念正住就是念念无所住,念念无所住即名正住,若念念有所住即名邪住,安住的住,了不可得。“念念圆明,清净本然”我们的清净自性本来就是这样子,“念念绝待,念念圆融”圆融就是次第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是华严的思想,念念绝待就是一真法界,念念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所有的因缘次第法当下就是圆融的清净自性,所以念念绝待,念念圆融,“圆显本空”圆满的清净自性就显出来,那就知道本自空寂,“顿契灵源”顿契我们这个心性,灵性之源当然就是指心性,契就是契合,刹那间就契合了,顿契了,我们的心性之源。就像我们找到水源。“境智俱寂”无论是外境无论内在的智慧,都安住在寂静没有烦恼,这个寂就是不会动念,绝对不会动念,如如叫做寂,“一道清净”所谓一道就是心性之道本自清净,“自心本来,干干净净”没办法形容只有这样讲,是“圆圆明明”清净的自性是“充满法界”是“圆融无际,脱体虚凝” 脱体虚凝意思就是说,脱体简单讲就是洒脱自在不受到任何的拘束叫做脱体,体性它不受到任何的拘束,虚就是空,凝就是专注的意思,凝本身来讲就是不动的意思,所以就是说我们圆融无际,摆脱一切相的执著的体性,是犹如虚空本自无碍,凝就是坚固,如如不动,“不随”着“生死”也“不”安“住涅槃”“处于生死,其心自在”自性清净心虽处于生死他的心是自在,“如是信解”就“顿入一乘”一乘就是佛乘,如果你这样的去悟,你就进入了佛法的真乘。“真见此法”真正的见到这个一乘的佛道,就“绝思绝虑”绝这个心思,绝这个分别虑,那一念的思虑分别心就没有了,“诸发无发”动那个念头要发心,本身就契入空性,绝对的心性就无所谓的发,无所发就是发菩提心,“名为菩提”因为没有来去相,没有生灭相,没有增减相,菩提心即是无心,发菩提心即是无发,无发心就是发菩提心,“若能入是,平等深义”如果你能够了解绝对的心性,发就是无发,无发就是发,平等空性的毕竟深义,“永尽诸漏”这样子,这些烦恼就动摇不了你,吃得好,穿得好,也没有游览也是一样,哪里都是这样子,释迦牟尼佛每次都教导我们这些比丘,要住在离城市远一点的,譬如说,五公里,三公里托钵方便,但是又可回到寂静之处,佛陀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叫你接近自然,山林,树下,水边,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我们一个人在内在烦恼的时候,看到这种山林,树下,水边,慢慢的就趋于宁静,因为它是什么,自然,本性就是一种本自其然。所以实在没有办法调过来,暂时,念佛念得很郁闷你就放下,到六龟走走,国外走走,清净的地方冷静一下,接触大自然,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方法,因为我们一下子没办法克制自己,心情散乱静不下来去走一走,最好不要到人很多的地方,重增烦恼,我已经很烦恼了还来这么多人, 对不对?人如果在倒霉的时候真的是有够倒霉的。“永尽诸漏”,“心得解脱”,“真智淳净”真正的智慧是淳净的,“法身自现”法身自然显现,“清净皎皎”就是一轮明月皎皎光明,就是清净的,皎皎就是光明的意思,“是名大道,此一念心,本无能所”“能所尽处,名为见性”很重要,所以这颗攀缘的心放下,所攀缘的境界放下,明心见性就现前了,“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法,平等无二,”诸位,如果你用空性把它贯穿意义更明显。当你见性就是见到空性,空性遍一切时,空性遍一切处,空性遍一切法,空性是平等不二,你看,再加上空性,意思又更明显了,空性遍一切时,空性遍一切处,无相故,空性遍一切法毕竟平等,毕竟空平等不二,“才得见性,便同觉后”把笔拿起来,觉后就是诸佛,你只要悟道,开悟的人就跟佛一样,因为你讲出来的知见,就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才得见性,便同觉后,就是跟诸佛一样。遍同诸佛菩萨一样。“回观世间,俨如昨梦”在回来看世间,所以我现在看电视discovery 或者是整点新闻,我有这个习惯,我一定要了解世间的缘起假相,众生种种的例子来讲给大家听,你讲经说法,有讲到第一义谛没办法说,没办法说就坐在这个地方,师父,今天讲什么,讲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不能说,就坐在这个地方,两个钟头你看我我看你的,师父,什么是禅,眼睛瞪得大大的,不可说,对不对?师父,什么是空性,也不可以讲,就坐在这个地方你看我我看你,大家吃饼干,泡茶。这个当然是最高超的根器,禅宗是用这样子,对不对?傅大士上台讲《金刚经》就是这样,上台抚尺一拍。我们以前煮云老和尚就是这样子,他讲这个故事,以前有一个傅大士上台讲《金刚经》上台抚尺一拍,下台了,这个抚尺一打就下台了,《金刚经》就讲完了。回观世间,俨如昨梦,我们现在就是在做梦,“生死大梦,随倒想生”这句话很重要,生死大梦是为什么?随倒想,颠倒妄想,我们为什么颠倒妄想,这个世间,实在是缘起性空的东西,我们竟然把他执为实有,本来无生,无老,无病,无死的东西,我们却执著有生有死,有菩提可得。就是颠倒,本来是无相我们拼死命的去追求有个缘起的东西,到最后一定有后悔的,“如从梦觉,倒想自离”如果我们今天学佛了,觉悟了,倒想就自离,颠倒的妄想就自然放下,“若得大觉,生死永尽”大觉就是佛,生死就全部放下,“究竟涅槃,得大安乐”“此阐毕竟空,即是从假入空”从这个缘起入这个性空,“离”四“句绝非”四句就是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叫做离四句绝百非,一切相不可得。“摄用归体”体是不生不灭,用当然也是不生不灭了,“即是入真如本际,入第一义空,”“入寂灭性海,依此般若,而得究竟涅槃”只有佛有,“了达万法,缘生性空”了达这个万法,本来是因缘生因缘灭性空,本来就无所谓的生,譬如说你父母亲没有结婚,你在哪里?要解释这个无生不会很困难的,你爸爸,妈妈,没有结婚,你本身在哪里?想想看,没有,本来就没有,死了以后,火化以后,你又在哪里?现在虽然有,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你又是谁,未生前我是谁,死后我是谁?生死之间每一个动点,我又是谁,你现在是谁,你讲得出来吗?我是谁?是一堆骨肉,血管,神经系统,妄想颠倒拼死命的说这个是我,假相只好讲我也没有办法讲,对不对?所以说我们慢慢去体会,“本自无生”没有相这个生这个东西,本身就不可得。“本自”也是“无灭”“法法皆假”在这里假就是指因缘生因缘灭叫做假,法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也“不住执滞”也千万不要去住执滞统统叫做执著,不滞就是不通也是不执著,千万不要去安住执著,或者是停滞。记住,“随缘应用”随这个因缘法去应用,为什么?因缘法会变化,所以你要拿捏得很平衡,你当然就要见性了,你见性任何的法就拿捏得很平衡。我要不见性用意识的分别心,就拿捏得不平衡,因为他会有情绪的起伏,对这个空性的思想不了解,就没办法随缘应用,我们就会用得很烦恼,如幻为幻就是应用这个幻法也是幻。如同幻化当作是一种幻法,意思了解这种幻化的意思,一切法如幻,了解这是为一切幻法,“日用云为”我们行住坐卧,日常我们所说的,记住,要“常起觉照”日常所用的说或者是有所造作,常常起这个觉性观照。“常在”毕竟空的“法性”“三昧之中”三昧就是正定,“交人接物”就是待人处世,“六根运用”眼耳鼻舌身意要运作,“一切”的“施为”一切的造作统统是空性,“尽是法性”“语默动静,湛然清净”说话,保持沉默,动态,静态,那一颗般若的智慧,清净的自性都显现出来,没有烦恼,没有贪嗔痴,没有计较,没有斗争,“用而常寂”虽运用一切法,但是常自寂灭,“寂”灭“而常”常运“用”“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整天随缘整天是不变的,“自在无碍,体用如如”“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即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讲无相也对,讲无不相也对,无不相就是不可否定相,无相就是空性,无不相就是缘起,实相就是同时具足缘起跟性空,两个角度不二,不二的角度去讨论叫做实相,实相就是中道,为什么讲中道,不偏缘起也不偏性空,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兼顾两个角度而这两个角度,又是不二叫做实相…
《宇宙万有本体论(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