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的法师们,高僧大德事实上只要有钱,他就拿出来打斋他绝对不存钱,这些挂单的老参,他的身上不存钱的,拿起来建道场,做佛像,印经典,他出家人留那些钱干什么?他没有用,对不对?他不是说等到布施的时候我才布施出去,在家居士当然需要钱,所以很多高僧大德很有清净的风范,他身上绝对不留钱,一毛钱都把它打死的,他心里临命终他一点都不会贪,我是代表常住,主持,我不能这样子的,我钱全部都打死那三十个工作人员怎么办?下个月薪水怎么办,这个不可以,我的立场跟你们不一样我要保护它,但是我不能占有它,我要保护常住的财产。这我也是无贪,对不对?他们可以这样做,他们有钱就可以拿出来打斋可以分给大家,我的钱拿出来分给他们大家,那这些法师来跟我分财产就好了,不用修行了,对不对?开玩笑,对不对?不可以这样子,所以立场不同,不过不贪的心境是一样的,你们拿出来布施也是一样的,我不拿出来布施也是一样,还笑,我讲的都是实在的,我只想要保护它我没有意思要占有它,你看,讲得多好听,你们有办法这样讲吗?没有办法,你们的心境就没有办法这样子,拿捏得很准确的,是不是?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缘起法,多结善缘,你不怕牺牲,我们不怕比别人更辛苦,不必计较,依智而成就清净庄严无为法之种种贤圣差别,依智,依照智慧,而成就了清净庄严无为法,清净庄严无为法就是无相。本来没有什么阶级,没有什么贤圣差别的,可是就在空性,毕竟空里面建立种种的贤圣差别相,这是不得已的。为了众生,那么悟道,顿悟的人,他就是直入佛心,即心即佛,他没有什么次第的东西,他万法都是平等,即菩提涅槃自在解脱之净法也,就是菩提涅槃自在解脱的清净之法,“依识”就是分别心,依照分别心而建立一切世间有为法之种种凡夫境界,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我们所建立的统统是一个执著,生灭的一个世间,也就是所谓的“即无明烦恼生死业系之染法也,”我们现在所建立的就是无明烦恼,一个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业系,被这个业捆得死死的,业系之染法,不清净之法,内在那种分别见没办法突破 ,叫他学忍辱一点,无诤,没办法,心情好的话无诤,心情不好的话,对不对,就很难讲了,所以说我们看到什么执著什么,看到什么分别什么,被我们自己的念头捆得死死的打不开那个结,“此所以为宇宙万法之大本也明矣”这个是宇宙万法之大本,意思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都离不开佛法的理论,也只有佛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这些世间的大官世间的企业家,到最后如果没有找到宗教的依靠今生今世也是白活了,白白的来一趟,“夫清净心者,即第一义谛,乃一代圣教的核心思想,”所以说,说法离开第一义谛,不名说法,离开了缘起因果也不名说法,所以佛法一定离不开体相用,因缘果,事理。法有八个角度,一个人他会说法剖析一件事情一定不能离开这八个角度说法,体相用,不能离开因缘果,不能离开理事,理事是一对,体相用是一体三面的,因缘果是即因,即缘,即果,因就是缘就是果一体三面的,底下,第一义谛,“乃一代圣教之核心思想,离染还净,”离开了污染回到原来的清净,“明澈自心之最上乘法,”“亦即般若真智,为究竟之了义之道”,了义是对不了义所说的,了义是实教不是权教,不了义是权教,方便,所以了义叫做究竟,究竟就是了义,了义就是究竟,不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叫做不了义,不究竟,“显密宗教一切法门”,显教,密教宗教的一切法门,“皆入第一义,”说法离第一义谛不名说法,“盖同以见性为归,”因为见性才能成佛,成佛一定要见性,“离第一义,即非究竟,兹为圣智的自证,”自证的中间写一个内,自内证,兹为圣人的智慧,这是自己内在证悟的境界,自证就是自内证的功夫,我们所谓的开悟只有自己知道,这个圣智的自内证,“与宏愿摄持的他力,”就是诸佛菩萨的加被,大家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学,诸佛菩萨都发那么大的宏愿。象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药师佛发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也发了十六个大愿,所以说人家都发了那么大愿,有时候我们想一想,人家地藏菩萨都发那么大的愿。有时候想一想真的,就像我们同学讲的,我们在南普陀的时候,有时候法师会开玩笑。地狱,地狱有地藏王菩萨,我们要发什么愿,我们又不比他行,地狱我们不用去,如果救苦救难是观世音菩萨,我们都要靠她了,极乐世界当中最好的科学最发达的国度。阿弥陀佛愿力宏深,我们也无须再创造一个极乐世界,这样也不用了,算一算都不须要我们了,都被别人包了,我们照念就好了,照念就好了,看你要发什么愿你要发观世音菩萨的愿。照观世音菩萨的愿照念就好。师父,你发什么愿,不晓得,到现在还没有。我没有发什么愿,我南普陀也受那个法师影响,真的,地狱地藏王菩萨去,救苦救难观世音,消灾药师佛,说法释迦牟尼。密宗大日如来,大家都把愿发光了,爱说笑,所以尽心尽力的去做就好了,我们看到佛菩萨发的那个大愿不得了,真的吓死人了,对不对?佛菩萨的愿力实在不可思议,“应具的认识及理路,做简略而具体的阐明起见。”“爰”于是乎“集经教要妙,”要就是重点,妙,不可思议的教理,教法,于是集合了经教的要妙,“及古今贤哲法语”“撮其枢要”枢纽,“以说明一般原则,”检择最重要的以说明一般原则,否则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么多。你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原则拟出来你怎么修持。所以他这里面就等于修行公式,按照这样公式去用功,就一定成就,“首节总说般若义趣”,般若是诸佛之母,所以第一个首重智慧,学佛第一个要学智慧。有智慧的人不可能受到任何外在的影响,有智慧的人他心静到了极点了,他才不会这么简单就被人家洗脑退道心。没那么容易的,有般若智慧的人是什么境界来,都是唯心所造。依法不依人,法在他内心生根你动不了他,他坚持的原则一直到他成佛不改变的,“余为分说一般原则,”般若是修行的根本,义趣就是义理跟趣向。第一 节总说般若智慧,它的义理跟趣向,般若说完了其他讲一般的原则,“亦为见性要义”见到不生不灭的重要的义理。“亦是构成离言妙旨的公式”因为语言是假相是符号,佛陀的内心的深处就叫做妙旨,妙旨就是佛心。我们要体悟是体悟到佛的那颗心,而并不是在语言里面打转,所有透过语言让我们慢慢去体会那种佛法的妙,所以构成离言妙旨的公式,不可以在语言里面打转,要深深去体会那种不可思议的佛教的义理。佛的心是什么,“亦为各宗通途,”哪一宗统统要见性,哪一宗统统要离言。哪一宗都这样子,“盖融贯多义,方能通达一义”多义就是多个角度,你要融通贯摄种种的角度,才能够通达一个法。所以法他是圆融的,各种角度都可以解释的,可以存在的,“既能够深入一义,即是统摄多义,”譬如说空义,那就什么法统统存在,譬如说缘起义,那什么法统统离不开缘起。讲到理离不开种种的事,讲到事离不开种种的理。你讲到体相用,体的道理,相用的义就跑出来,对不对,讲到因,缘跟果一定存在,所以一义就摄多义,我们说杯子,他不能了解杯子是空,只能讲这是杯子,不是椅子不是桌子,这是杯子,拼死命的执著,我生下一个儿子,那就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女儿,这是一个我,他不晓得这个也是空,他就会疼爱他自己的儿子跟女儿,不会疼爱别人的,别人孩子的死活与我无关。他就没有这种心,所以我们活在观念里面也死在观念里面。但是圣人就不是这样子,他没有拥有观念,他是运用那个观念。而不着那个观念解脱那个观念,完全不一样,他了解观念的重要性。因为不建立这个没办法讲话,没办法语言,对不对?他一定要讲话,一定要建立种种的观念,可是他绝对不执著,他说这个观念只是建立的而已。好人,坏人,你怎么评分,是非善恶,你说有绝对吗?没有,没有绝对的东西,所以真空的性中,从本以来,一切染法都不相应。于诸法性,随顺无染,知见不生。“心识寂灭”,就是那些分别心摆平了,北京人讲摆平了,没有分别心摆平了。“二执不起”二执就是我执跟法执就不起来,“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随”着就“断”掉了。我执不起,法执也不起,于一切万法空性当中不起不着。“虚空之性,廓然不变”师父不是说,万法都跟虚空划等号吗?你运用看看,很好用的,当你那个观念突不破的时候,可以用用看,虚空之性,廓然不变。“随顺法性,寂灭相者,则无戏论”随顺这个究竟的空性,入寂灭相者就没有戏论了,他所讲的话就不会是生灭法。他说讲的话就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寂灭之相,不可取着,亦无可舍”因为不可得,连相都没有,你怎么着怎么舍,就像虚空,着虚空,舍虚空他还是虚空,他本来就是虚空,用这个比喻可能就比较恰当,不可以我执著虚空,虚空没有东西让你执著,你说我把他舍掉,也不需要舍,本来就没有,不可取着,也无可舍,“法性无量,如大海水,随其智力,深入法性”随个人的智慧力量深入法性。“见遍法界,洞彻源底”我们这个自性的智慧,般若的智慧见遍法界深入法性。这个见就是般若的智慧。透过般若智慧的见就是无见,就是无所不见就是遍法界,所以这个见就是加上个般若智慧。洞彻源底,就彻底的了解到根本,“空性圆明,成法解脱”空性就像月亮的圆满光明,成就一切法解脱一切法,“能证所证,毕竟空寂”无能证的心无所证的境就是境智一如的意思,毕竟空寂,“真如涅槃,亦毕竟空,从本自空”为什么?“离一切相”“绝待空性”绝待就是对像待所讲的,相对就是能所,相待就是能所,绝待就是一的意思,绝待就是真空,这个真空的空性“毕竟空寂”“清净如如,了无所得”“如鸟飞空”就像鸟飞过这个虚空,鸟飞过…
《宇宙万有本体论(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