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6)▪P6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虛空“迹不可尋”鳥飛過虛空,你要找到它飛過的痕迹嗎?迹就是飛過的痕迹不可得,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如果沒有飛過的痕迹如何能夠到達目的地,如果有痕迹,你找找看,所以這個鳥飛過的痕迹,叫做中道,說有,不對,說無,也不對,如果沒有痕迹它怎麼通過呢?如果有,你尋不到,所以鳥的飛行也可以表中道,中道法,鳥飛過虛空,你要尋這個迹象也不可得。在唯識學就是用這個來比喻做中道,用鳥飛過的蹤迹來比喻做中道,爲什麼?講有,不對,講空,也不對,“摩诃般若”摩诃就是大,大般若,自性的般若叫做大般若,意識的般若叫做小般若,所以自性的般若就是大般若,悟道的人就具足了大般若的思想,摩诃般若,“以畢竟空,了無所得”“假爲方便”假爲方便就是籍一切假相爲方便,了無所得,假爲方便,就是緣起法爲方便,假爲方便就是緣起法爲方便,“一切時中,獲無所得”所以了無所得,假爲方便,一切時中,獲無所得,假緣起的方便法籍一切時中獲無所得,還是無所得,“念念無相,念念無爲,直下無心”,直下就是當下,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沒有未來,叁心不可得名爲當下,實在沒辦法形容叫做當下,最短的時間叫做當下,叫做直下,在《華嚴經》講的刹那入刹那就是直下無心,入刹那際,就是直下無心,這個《華嚴經》講的,明天要講《華嚴經》,華嚴是個大法,諸位,有空可以來參考,參考,聽聽華嚴,“正智朗然”朗然就如日虛空,大智慧照虛空,“念念正住,了不可得”念念有正念,安住在無所住,正住就是無所住,名爲正住,若有所住即成邪住。念念正住就是念念無所住,念念無所住即名正住,若念念有所住即名邪住,安住的住,了不可得。“念念圓明,清淨本然”我們的清淨自性本來就是這樣子,“念念絕待,念念圓融”圓融就是次第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是華嚴的思想,念念絕待就是一真法界,念念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所有的因緣次第法當下就是圓融的清淨自性,所以念念絕待,念念圓融,“圓顯本空”圓滿的清淨自性就顯出來,那就知道本自空寂,“頓契靈源”頓契我們這個心性,靈性之源當然就是指心性,契就是契合,刹那間就契合了,頓契了,我們的心性之源。就像我們找到水源。“境智俱寂”無論是外境無論內在的智慧,都安住在寂靜沒有煩惱,這個寂就是不會動念,絕對不會動念,如如叫做寂,“一道清淨”所謂一道就是心性之道本自清淨,“自心本來,幹幹淨淨”沒辦法形容只有這樣講,是“圓圓明明”清淨的自性是“充滿法界”是“圓融無際,脫體虛凝” 脫體虛凝意思就是說,脫體簡單講就是灑脫自在不受到任何的拘束叫做脫體,體性它不受到任何的拘束,虛就是空,凝就是專注的意思,凝本身來講就是不動的意思,所以就是說我們圓融無際,擺脫一切相的執著的體性,是猶如虛空本自無礙,凝就是堅固,如如不動,“不隨”著“生死”也“不”安“住涅槃”“處于生死,其心自在”自性清淨心雖處于生死他的心是自在,“如是信解”就“頓入一乘”一乘就是佛乘,如果你這樣的去悟,你就進入了佛法的真乘。“真見此法”真正的見到這個一乘的佛道,就“絕思絕慮”絕這個心思,絕這個分別慮,那一念的思慮分別心就沒有了,“諸發無發”動那個念頭要發心,本身就契入空性,絕對的心性就無所謂的發,無所發就是發菩提心,“名爲菩提”因爲沒有來去相,沒有生滅相,沒有增減相,菩提心即是無心,發菩提心即是無發,無發心就是發菩提心,“若能入是,平等深義”如果你能夠了解絕對的心性,發就是無發,無發就是發,平等空性的畢竟深義,“永盡諸漏”這樣子,這些煩惱就動搖不了你,吃得好,穿得好,也沒有遊覽也是一樣,哪裏都是這樣子,釋迦牟尼佛每次都教導我們這些比丘,要住在離城市遠一點的,譬如說,五公裏,叁公裏托缽方便,但是又可回到寂靜之處,佛陀爲什麼,爲什麼一定要叫你接近自然,山林,樹下,水邊,爲什麼要這樣講,因爲我們一個人在內在煩惱的時候,看到這種山林,樹下,水邊,慢慢的就趨于甯靜,因爲它是什麼,自然,本性就是一種本自其然。所以實在沒有辦法調過來,暫時,念佛念得很郁悶你就放下,到六龜走走,國外走走,清淨的地方冷靜一下,接觸大自然,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方法,因爲我們一下子沒辦法克製自己,心情散亂靜不下來去走一走,最好不要到人很多的地方,重增煩惱,我已經很煩惱了還來這麼多人, 對不對?人如果在倒黴的時候真的是有夠倒黴的。“永盡諸漏”,“心得解脫”,“真智淳淨”真正的智慧是淳淨的,“法身自現”法身自然顯現,“清淨皎皎”就是一輪明月皎皎光明,就是清淨的,皎皎就是光明的意思,“是名大道,此一念心,本無能所”“能所盡處,名爲見性”很重要,所以這顆攀緣的心放下,所攀緣的境界放下,明心見性就現前了,“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法,平等無二,”諸位,如果你用空性把它貫穿意義更明顯。當你見性就是見到空性,空性遍一切時,空性遍一切處,空性遍一切法,空性是平等不二,你看,再加上空性,意思又更明顯了,空性遍一切時,空性遍一切處,無相故,空性遍一切法畢竟平等,畢竟空平等不二,“才得見性,便同覺後”把筆拿起來,覺後就是諸佛,你只要悟道,開悟的人就跟佛一樣,因爲你講出來的知見,就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才得見性,便同覺後,就是跟諸佛一樣。遍同諸佛菩薩一樣。“回觀世間,俨如昨夢”在回來看世間,所以我現在看電視discovery 或者是整點新聞,我有這個習慣,我一定要了解世間的緣起假相,衆生種種的例子來講給大家聽,你講經說法,有講到第一義谛沒辦法說,沒辦法說就坐在這個地方,師父,今天講什麼,講第一義谛,第一義谛不能說,就坐在這個地方,兩個鍾頭你看我我看你的,師父,什麼是禅,眼睛瞪得大大的,不可說,對不對?師父,什麼是空性,也不可以講,就坐在這個地方你看我我看你,大家吃餅幹,泡茶。這個當然是最高超的根器,禅宗是用這樣子,對不對?傅大士上臺講《金剛經》就是這樣,上臺撫尺一拍。我們以前煮雲老和尚就是這樣子,他講這個故事,以前有一個傅大士上臺講《金剛經》上臺撫尺一拍,下臺了,這個撫尺一打就下臺了,《金剛經》就講完了。回觀世間,俨如昨夢,我們現在就是在做夢,“生死大夢,隨倒想生”這句話很重要,生死大夢是爲什麼?隨倒想,顛倒妄想,我們爲什麼顛倒妄想,這個世間,實在是緣起性空的東西,我們竟然把他執爲實有,本來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的東西,我們卻執著有生有死,有菩提可得。就是顛倒,本來是無相我們拼死命的去追求有個緣起的東西,到最後一定有後悔的,“如從夢覺,倒想自離”如果我們今天學佛了,覺悟了,倒想就自離,顛倒的妄想就自然放下,“若得大覺,生死永盡”大覺就是佛,生死就全部放下,“究竟涅槃,得大安樂”“此闡畢竟空,即是從假入空”從這個緣起入這個性空,“離”四“句絕非”四句就是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叫做離四句絕百非,一切相不可得。“攝用歸體”體是不生不滅,用當然也是不生不滅了,“即是入真如本際,入第一義空,”“入寂滅性海,依此般若,而得究竟涅槃”只有佛有,“了達萬法,緣生性空”了達這個萬法,本來是因緣生因緣滅性空,本來就無所謂的生,譬如說你父母親沒有結婚,你在哪裏?要解釋這個無生不會很困難的,你爸爸,媽媽,沒有結婚,你本身在哪裏?想想看,沒有,本來就沒有,死了以後,火化以後,你又在哪裏?現在雖然有,每一個刹那都在變化,你又是誰,未生前我是誰,死後我是誰?生死之間每一個動點,我又是誰,你現在是誰,你講得出來嗎?我是誰?是一堆骨肉,血管,神經系統,妄想顛倒拼死命的說這個是我,假相只好講我也沒有辦法講,對不對?所以說我們慢慢去體會,“本自無生”沒有相這個生這個東西,本身就不可得。“本自”也是“無滅”“法法皆假”在這裏假就是指因緣生因緣滅叫做假,法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東西。也“不住執滯”也千萬不要去住執滯統統叫做執著,不滯就是不通也是不執著,千萬不要去安住執著,或者是停滯。記住,“隨緣應用”隨這個因緣法去應用,爲什麼?因緣法會變化,所以你要拿捏得很平衡,你當然就要見性了,你見性任何的法就拿捏得很平衡。我要不見性用意識的分別心,就拿捏得不平衡,因爲他會有情緒的起伏,對這個空性的思想不了解,就沒辦法隨緣應用,我們就會用得很煩惱,如幻爲幻就是應用這個幻法也是幻。如同幻化當作是一種幻法,意思了解這種幻化的意思,一切法如幻,了解這是爲一切幻法,“日用雲爲”我們行住坐臥,日常我們所說的,記住,要“常起覺照”日常所用的說或者是有所造作,常常起這個覺性觀照。“常在”畢竟空的“法性”“叁昧之中”叁昧就是正定,“交人接物”就是待人處世,“六根運用”眼耳鼻舌身意要運作,“一切”的“施爲”一切的造作統統是空性,“盡是法性”“語默動靜,湛然清淨”說話,保持沈默,動態,靜態,那一顆般若的智慧,清淨的自性都顯現出來,沒有煩惱,沒有貪嗔癡,沒有計較,沒有鬥爭,“用而常寂”雖運用一切法,但是常自寂滅,“寂”滅“而常”常運“用”“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整天隨緣整天是不變的,“自在無礙,體用如如”“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一切萬法”一切萬法“即是實相”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講無相也對,講無不相也對,無不相就是不可否定相,無相就是空性,無不相就是緣起,實相就是同時具足緣起跟性空,兩個角度不二,不二的角度去討論叫做實相,實相就是中道,爲什麼講中道,不偏緣起也不偏性空,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兼顧兩個角度而這兩個角度,又是不二叫做實相…

《宇宙萬有本體論(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