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山色溪聲,皆第一義”何以故,都在說法,師父現在在講經在說法,我就是下臺宇宙也在跟你說法,何以故,緣起一直在進行從來不停止的,我們 刹那意識的知見這個緣起法都沒有停止的,我現在跟你說法,緣起是空,我下臺還是緣起還是空,說法跟不說法不關真理的影響,我說法真理不會增加,我不說法真理不會減少,因爲緣起就是這樣子,是佛發現它講給我們聽,讓我們也去體悟到,緣起法就是這副德性,這個就是宇宙永遠的真理,不管我說法不說法,都無關真理的存在,所以山色溪聲都是第一義谛,“鴉鳴雀躁” 鴉鳴,聽到會很衰的,雀躁,喜鵲是報喜的,一個是報喜的一個是報衰的,不論是報喜的報憂的,“鹹最上乘,”何以故?也是緣起也是性空不可得,“蓋諸法相,皆是自性”每一個相都是我們心的自現,自現什麼?自性所現的幻影,好,皆是自性“所現幻影”諸位,把它劃起來旁邊寫唯心現量,就是《楞伽經》所講的,蓋諸法相皆是自性所現的幻影,就是唯心現量,唯,唯識的唯,心就是我們這一顆心,現在的現,量,無量無邊的量,唯心現量。清淨自性,影現了種種幻化的相,我們卻執著這個幻化的相,“念起”就“法生”如果我們分別見起實在是空性,我們卻硬是要把它執著說有,那麼法就生。就像我們現在活在這個顛倒的世間裏面,實在是緣起本來就是空不可得,可是我們卻是有人情世故,結婚生子,萬法皆空的世間,芸芸衆生就是拼命的執著,我們念一起法就生,“無明所變,根塵無體,”無體就是空性,無明,因爲愚癡,因爲我們愚癡所以我們住著這個世間,堅固的妄想徹底的一直執著,一直食古不化,然後我們根塵境界一攀緣就無體,其實是無體是空性的,“識性元空”識性就是我們這分別的性,其實是本來就空,識性就是分別見,我們這一顆分別心其實本來就空的。“不異之性”,也沒有跟自性有什麼差別的,但是我們強加分別就有差別了,強加了執著就跟本性越離越遠了,如果我們對這個境界可以消化它,可以容納它,可以寬恕它,可以透視它,就是本性現前,“不變之”本“體”“平等一如”不變之體,平等一如,“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是故法法,皆是菩提”是故每一法都是菩提心,“對境隨緣,皆是道場”何以故?不生不滅,“即俗而真,即有常空,”爲什麼?即俗就是即因緣生因緣滅的有爲法,就是真空性,就是有,有就是有爲法就是生滅,當下就是不生不滅,這是觀念的問題,放下那些觀念就是不生不滅,“事中見法”在有爲的事相當中見到空性的法,“即事即法”即生滅的事相就是即空性的法性,“百花從裏”過片“葉不粘裳”百花就是你面對一切境界,百花從裏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叫做百花從裏,就是根,塵,識顯現的根身器界種子這些世界,就是一切的境界,葉不沾裳就是不會被黏到,葉是比喻執著,不會被執著所沾到,葉表示相的意思,百花從裏表示一切境界,葉表示相,相絕對不會沾到衣裳的,一個人悟道,在一切的境界這樣走過,絕對不會執著任何的境界,因爲他知道是不可得,萬法是絕對不可得,“繁與萬行,畢竟不染”種種的萬行是畢竟不染,“不動真際,建立諸法”不動真如實際,真就是真如,際就是實際,不動真如實際來建立萬法,一切法“不壞假名”爲什麼不壞假名,因爲緣起法要安假名,不必把它破壞掉,你只要透視它不必破壞它,對不對?你不必把它破壞你要透視它,譬如說這個花,我們現在在插的花,你看,我們不要破壞到它,我們就知道有一天這個會變壞,對不對?這些花插得這麼莊嚴,你何必要破壞它呢?叫做不壞假名,這個就是花,這個就是桌子,椅子,電燈,不必把它破壞叫做不壞假名,“而契真常”就了解萬法皆空,“觸目無生”接觸到一切相影現在眼睛都知道這個是不可得。“逢緣無礙”逢一切因緣就沒有障礙,“遇境鹹真”遇到一切境界都是真的,“萬法皆如”“入于”什麼?“涅槃”不生不滅,但是也“不舍大悲”要不舍一切的大悲心,“行于無相,而度群品,即衆生見”“轉如來智,直趨覺海”如果我們不舍大悲心能夠安住在無相的空性裏面,而度衆生這個就是轉衆生見入如來的智慧,即衆生見,轉衆生的見而入如來智慧,就是即衆生見,轉如來智,就是轉衆生的知見爲如來的智慧,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直趨覺海,覺性之海,覺性如大海,“入諸聖流,此即般若,理事無礙”“真”跟“俗”是“圓融”“中道之行,自心光明,遍照法界,真如法性,徹底園彰”“盡未來際 安住寂光”寂光就是究竟的法身,“圓滿菩提,常享法樂”我們不以世間的這種五欲六塵的樂爲樂,我們要常常享受這個法的樂,小字“此闡隨緣保任”保任就是保持正念叫做保任,“自在無礙”這個是說明隨一切因緣保持正念,自在無礙,“從真出俗”,從這個空性出于因緣法。“方便度衆生”“依止般若”智慧,而得無上正覺,其實也都是不可得,說法者無法可說,聽法者無法可聽,亦無法可傳,不來不去是名傳法,“故知般若,真實即是,諸佛之母,脫苦之師”“一切智慧,六度萬行,自覺覺他,總持之門”“此說般若殊勝功能” 一切智慧,六度萬行,自覺覺他,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非般若莫屬,所以一個人有智慧,活得就很有尊嚴,活得非常的快樂,“普願法界,一切衆生,疾速出離,”普願法界一切衆生,趕快的擺脫“煩惱深淵”,“滅生死”的“因”“還本淨心”“同登覺岸,得究竟樂”。我們要滅生死的因這個種子,還歸回來本來的清淨心,同登覺岸得到究竟的快樂,其實佛法幾句話就讓你充滿著喜悅,生命這樣就很有意義,否則活著也沒什麼意義,不要受到任何的影響,聽經聞法知見建立堅持不壞,堅持起來讓我們親近文殊講堂,我們一定要發起一個不退轉的心,我堅持親近,我絕對不受影響,我一定聽經聞法,好好的修行了生死,這樣不辜負師父的期望,否則你起起落落這樣子不好,有空要多接近佛,佛在這裏它當然也是指心,意思就是有空盡量來講堂,雖然難或者是雖然累但是值得,除非你真的很忙,家庭真的很忙。 “二,萬法緣生,”一切法都是條件所構成的,緣就是條件,條件的多,寡構成了因緣,譬如說:你是父母親的條件湊合而成,加上你的業力,神識的顛倒,所以來轉世,譬如說,這個牆壁它籍著什麼條件,籍著鋼筋,水泥的條件,這個講堂籍著種種的地板,燈光,花,桌子,椅子,麥克風等等條件構成一個講堂,哪裏都是這樣子條件所構成的,所以“無盡法界,無邊時空,塵塵刹刹”塵是器世間最小的單位,刹就是叁千大千世界。一佛刹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器世間最大的單位,無論小至微塵,大到叁千世界,“一切萬法,本自無性”本來就沒有永恒性,無自性 ,沒有實在的東西,“皆從緣生”都是條件所構成的,“仗因托緣,賓主重重”仰仗著因,依靠因托,借重著緣。這個因跟緣一湊合,賓主重重,賓就是附帶的,站在副的角度,主是站在主導的角度,因爲角度的不同所以解釋做賓跟主,每一個角度都可以當做主,每一個角度都可以當作賓,譬如說今天師父來演講,以師父爲主,這個緣起是我來主導的,可是還必須有賓就是諸位,如果師父有一天舉辦諸位的學佛的心得,每一個人上臺來報告心得,每個禮拜換一個人,今天這個上臺的人就叫做主導,其他包括師父在底下就叫做賓,所以因爲角度的不同,構成了賓主一層一層的緣起,無盡的重重的緣起,“和合而生”就是所謂的條件而生,這個和合是站在相的角度說,不是站在空的角度說,其實自性無來無去,沒有所謂的和合,和合是二乘人方便講緣起說,你講到一切法無生,就破一切相,所以和合而生方便說緣起,“相依而成”互爲依緣,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可以獨立存在的,不可能,都是要仰仗著因緣,“以此生故,而有彼生,”因爲這個地方建立才可以建立彼。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譬如說有男孩子的名詞,是因爲有女孩子的名相,有女孩子的名相,是因爲有男孩子,他才有女孩子這個名詞,有天才産生地,有陰就産生陽。彼此之間互相襯托對方的存在性,爲什麼不是這個地方,因爲不是那個地方,所以說彼此之間互相存在,互相建立互相對立也互相顯示,所以以此生故,而有彼生,“以此滅故,而有彼滅”譬如說有北方就顯現南方,有東方就顯現西方,如果我們到外太空去,沒有這些方位來講的話,就沒有東南西北了,所以東方滅西方也沒有,南方滅北方也沒辦法建立,就是以此滅故,而有彼滅,因此緣起法的對立存在的條件,就是我們世間的真相,所以“因不孤起,仗緣方生,這個因不會單獨起來,籍著種種的條件而生的,所以“緣不自成,助因而有,”這個因緣不會自己跑出來一定要有一個因,所以因爲有資助之因,而存在這個緣,所以助因而有,所以“因緣要素”這是站在空間的角度說,這空間的角度因緣重要的元素都具足了,再來就看時間了,“時節和合”時間要恰到好處,所以“形成假相”“刹那變易”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生滅相續”爲什麼講生滅相續呢?這是因爲執著不斷,叫做生滅相續,如果執著斷了,生滅就是不生不滅,悟到了心的體性那就是不生滅,就化做萬法都是清淨的佛性,所展現的不生不滅的境界,相是緣起,緣起即空,所以說生滅相續,是站在相的角度說的,相是有心體所影現出來的,站在心體的角度來說,是不生不滅的,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譬如說這個花站在這個地方,我要告訴你們一個不生不滅的地方是什麼地方,看看這個花,如果你把眼睛一閉起來,花,經過七天以後花爛掉了,你的心沒有爛掉,我們一般在相顯現的時候就開始有好,醜,黃紅綠藍的分別執著,可是在心體沒有這種東西,這是一個影相,好,七天以後一個月以後,我們再看這花爛掉了,可是我們眼睛一睜開我們的心一樣還是存在…
《宇宙萬有本體論(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