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清净本然之体,”“即是掘启本具智慧光明,”“15,即是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体用不二,色空不二,色空不二,空有不二,真俗不二,性相不二,要这样子的恭敬这样子的心性的功夫就入不二法门,“入真如性海,真如性海就是绝对,入一真法界,也是绝对,入心性的大总持。什么叫做大总持,大总持就是体相用俱足,叫做大总持,讲体也对,讲相也对,讲作用也对叫做大总持。持咒就是入大总持,咒语一念就是大用现前,收归回来就是绝对空性,声音咒语一念就是依性起这个作用,大总持就是体相用一如同时俱足,“入胜义谛,胜义谛就是不可得,无相的意思,胜义谛就是殊胜的第一义谛叫做胜义谛。“入实际,”实际就是没有妄想,不是假相不是缘起,不离缘起但不是缘起,叫做入实际。“入法性,”法性就是色法的绝对性就是空性,色法的本质就是空性叫做法性,所以法性的旁边写一个站在器世间的角度说的,“入觉性,”是站在有情的世间说的,“入法身”是站在无相的角度说的,“入真际,”就是站在不是妄想的角度说的,“入涅槃,”是站在不生不灭的角度说的,所以这个每一个角度不一样,其实描述的诠释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入法性就是站在器世间说的,入觉性就是站在有情的世间说的, 一切有情的众生修行到最后就会开采觉性出来,入法身,是站在平等的无相说的,入真际就是没有妄想,有妄想就不能入于真际了,入涅槃,是站在生灭的对立角度说的,你有生灭就有不生不灭,“入真如,”就站在一个执著的角度说的,不如,不如就是没有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入真如境界,入法界之平等。“坐道场,”记住,这个坐道场不是坐我们这个有相的道场,是坐涅槃,大般涅槃的道场,不动心性叫做道场,不动的心性就是大道场,“西来意,”就是这是佛陀的本怀,西就是指印度,佛陀传来到中国的本怀,就是明心见性,这个就是绝对的真如本体,就是佛陀的用意,就是明心见性,“皆一事也,”都是谈同样的一种东西,“16,譬如说,又如真如法性,”又如一个点,真如法性,譬如说真如法性,或者谈到“常住自性,”都是相同的东西,或者是讲“清净觉海,”或者是讲“寂灭性海,”或者是说“无住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者是讲“圆觉妙心,”或者是讲“清净真如,”或者是讲“真如本际,”或者是讲“大光明藏,大圆镜智,”这是唯识学的意思,唯识学的角度说大圆镜智,唯识学的角度说大圆镜智,“妙觉明体,”这是指《楞严经》所说的,“圆常大觉之体,”这是《圆觉经》说的,圆常大觉,“本地风光”这是禅宗说的,“本来面目”也是禅宗说的,“自性本体”是《六祖坛经》说的。不动本体,那么都是禅宗说的,“皆是同体而异名者也。”“故知大觉圆明之体,”大就是绝对,绝对的觉悟圆明又光明实在没办法形容,体就是心体,上面加一个心,绝对觉悟圆满光明的心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这个性德是对修德所说的,性德是先天的,修德是指后天的,有的性德有的讲智德,有的讲修德,“一切的经论,显密性相,皆为显此觉体耳,”不管是显教不管是密教,不管是讲般若的空性的,或者是性就是性空宗,相就是唯识宗,不管是显教,密教,性空宗,法相宗,都是为了显出这个觉性的本体。觉性的本体,所以不管你修八大宗派,没有开悟就抓不到佛法的根本,因此不管你是修密的,要明心见性,你修禅的要明心见性,你修净土的要明心见性,但是每一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修净土的人,他讲开发自性净土,唯心净土,这个就是自性,密宗讲三密相应,三密相应是什么,那当然是明心见性才有办法三密相应啦,对不对?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这个其实讲的都是一样,只是名词不一样而已,对不对?《大般若经》里面讲的,绝对的般若,法身般若,都是讲的一样的东西,佛法是心法,诸位大德,这一句话可是一切法的重点,看一个人着相就知道这个人不懂佛法,看这个人一直跟大家斤斤计较着相而求,就晓得这个根本不是佛道,一天到晚只谈感应不谈心性,那根本就是外道,心外求法。有感应,很好,可是你要建立正确的知见,无所执著这个就是正法,哪有一个人说法只是在相里面打转,这个人念佛有感应,这个人怎么样子,修行怎么样好,百病都去除了,拜神就是这样子啦,拜神就是这样子,拜一拜有所保佑,对不对?有没有解脱,没有,记住,佛法是断烦恼解脱法,这个叫做正法,讲感应,讲念佛,讲打坐,拜忏,那个叫做方便法,你要弄清楚,你不要把方便法误为究竟的东西,念佛见佛不一定了生死的,那是感应,这跟了生死是两码事,了生死是连佛都不执著的,了生死是断烦恼,二六时中都保持那样一颗解脱自在的心性,那叫做真的正法,所以修密法一修迷糊颠倒了,修密法一天到晚求感应,求护法,求这个,求那个,忘记了方便了,所以到那一个地方金刚上师说我给你保证生死一定了,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这样的金刚上师?释迦牟尼佛有一定保证徒弟了生死的?释迦牟尼佛一定这样讲,按照我的方法遵守规矩,按部就班来做,一定了生死,这样讲就对了,没有一个上师或者一个法师说跟着我一定了生死的,你不按照他的法去做怎么了生死?对不对?不可以胡扯的,怎么可以下保证书呢?佛法他是心法,你不懂心法你怎么断烦恼,怎么了生死?“可博可约,”可以谈得很广也可以谈得很少,约就是简,“博则穷究大藏经,亦是诠摄不尽”意思如果博,广泛的来说,穷就这个《大藏经》大藏也是诠摄不尽,也是没办法解释究竟,实在是太多了,为什么,因为你怎么讲它统统不是,这样一直拼命的形容,他只是讲一个东西,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讲了老半天,讲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其实讲都是讲同一个东西,禅宗不需要这样子,“约则上上一乘过量人,”就是那种宿世充满善根的人,象六祖这样子,“一言半句,即直契心源,”六祖碰到哪个惠明就是这样讲,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开悟,两句花三十秒,,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这样三十秒他直契心源,大彻大悟。这句话什么意思,不思善,不思恶什么意思,就是不落入对立,学佛就人人好,看到坏人,你也觉得没有那种事情,统统没有就对了,你明明知道这个人很坏,坏到了极点,也是一样没当那回事,有功夫,有功夫他就是这样子,有功夫的人凡夫看他是凡夫,他也是一样吃饭,睡觉,大智慧的人,一看,这个人不得了,从他的身上可以散发一股大智慧的,从他在处理事情就知道这一个人有没有智慧了 ,就很清楚了,所以说很多佛法不需要讲的,为什么?看他在处理事情就知道,所以根器够的一言半句就直契本源,不需要讲得那么多,对不对?功夫不到的,你讲了就慢慢薰习,为什么?你明心见性就“总持无量妙义,”你只要明心见性你就总持无量妙义,你怎么说他绝对不会偏,因为他是开悟的人,所以正人行邪道,邪道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就是这个意思,开悟的人做什么事情他有无量的妙用,有时候要用呵斥的,有时候要大声的,打的,骂的,劈头,有时候用鼓励,赞叹,你想想,高深莫测,悟道的人,他所做的事情高深莫测,我师父这么凶劈头就打,对不对?有时侯有对我这么好,都是为了让他觉醒,都是为了让众生觉醒,对一个无所求的圣者来讲他是不是?就这样子,圣者只看因缘。底下,“法华经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佛乘,”一佛乘就是讲一实相印,“无二亦无三,”没有所谓的二乘,也没有所谓的三乘。二乘就是大乘,小乘就是二乘,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除佛方便说,”方便说就有好几个角度说,对不对?“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一切都是假有的,涅槃经云:唯一佛乘,方便说二。其实只是一个绝对的佛乘,“此实际理地也,”在清净的自性上,实际理地就是清净的自性上,唯此一事实,就是我们清净的觉性这个才是最后最终的真实,是故佛法,贵在实践实证,要实实在在的获得,要“行解相应,”所以你不能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如果你的内在里面那种执著,妄想,颠倒不放下,那你是一个学者,不是一个修行人,行解相应,境界现前你是不是真的放得下,有没有跟人家斤斤计较,有没有达到无诤,口业清不清净,“倘在求博,如果说一直求博越多越好,“与文字为缘,只成解悟,”只成解悟就是解悟不能断烦恼,解悟就是了解,我只停顿在了解,真正深入的心性你打不进去,那个打桩要打得很深入,打到表面不稳的,所以每天在听闻佛法不会运用有什么用呢?“而耽误证悟功夫矣,只成学者,非是行者,”学者就是拿佛法当学问只是研究的机构而已,不是拿佛法来实践的,非是修行人,“只是读书人”读书人就是建立知见,建立种种的分别见,“非是修持人”不是修行人,修行人是解脱的人,“法句经云:诵习千章,不如一行,”把这个画一线,这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座右铭,拼命的诵,拼命的诵,念经,不如一行,不如实际地去实践,要去实践它,“盖知解越多,去道越远,”所以禅宗都不说,有时候跟着禅师的旁边三年五年没听他说过一句法,其实他每天都跟你说法,你不知道,“落于知见,”就是分别心,知见就是拥有自己的看法,在假相里面完整的和盘托出,执著的观念,知见换我们现在来说就是老是执著他的观念,执著那一种假相的观念,这就叫做知见。这个缘起的相本来是不可得,他硬是要说有,譬如说一朵花,一个美女,一朵花,他说有,它实实在在是没有,他就建立这是兰色的是绿色的,我们始终一直建立这种实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实在是没有,他硬是要把它建立,那就拼命的追求了,到最后就是一场空,所以说你落入知见,“则触途成滞,”碰到什么就变成障碍,“多作障碍,命根不断”这个命根不断是什么意思?微细的执著跟…
《宇宙万有本体论(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