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宇宙万有本体论(4)▪P3

  ..续本文上一页空就是着有,不是着亦空亦有,就是着非空非有,都不能离开这四句话,绝百非就是万相,讲什么都不对,因为它不是相的东西,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动一个分别心动一个执著心,就不是本来的面目,所以这个绝百非说一物即不中,你说什么统统不对,因为它不能形容,清净的自性不能形容,也不是相也不是青黄赤白黑,它什么都不是,但是它时时刻刻都起作用,说话也是,眼睛看也是,耳朵听也是,所以叫做离四句绝百非的真理。“真智,第一义,”第一义谛就是最究竟毕竟空,无生法,“空寂体中,”站在毕竟空的角度来说,它“具恒沙之用,”用的上面加一个妙,妙用,恒沙就是无量无边,在我们毕竟空的心体当中我们依体起用,依照这个体,平等的心性的体,可以起恒沙无量无边的妙用,为什么,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不管你任何时间,空间交会点统统是具足智慧。就会产生作用。处理一件事情本身如果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任何的时间的交会点上统统是妙用现前,妙用现前,所以具足恒沙的妙用,“无事不知,何以故,”因为他深入那个理,悟到那个理,自内证的功夫,一直达到究竟处,戒,定,慧本自具足,自性戒,自性定,自性的慧,统统具足,无事不知,“法尔产生无量妙义,”一个法产生无量的妙义,为什么法会产生无量的妙义呢?悟道的人说体,说相,说用说一体三面,体,相,用,依体起用,摄用归体,对不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离不开体用一如,好,说因,说缘,说果,因缘果是看直线的,因加缘加果,因加缘产生果或者是因跟果的讨论,中间就省略了缘,方便说叫做因果,究竟说应该是讲因缘果,这个缘漏掉问题就很大,缘是一切缘起法的最重要,可是讲因果就是省略了这个缘,那么悟道的人了解因性本空,缘性本空,果性也是空,站在任何一个动点上它都是空,站在生灭的角度来讲它是有,因加缘产生果,所以悟道你哪一个角度讲他统统通,再来,悟道的话,站在理上来说是空性,站在事相来讲的话就无量无边的相,所以说你怎么样去探讨,无量无边的星球外太空,都离不开地球的基本的原则,地球是缘起法,无量无边的世界就是缘起法,凡所有相是虚妄,地球是虚妄,人生是虚妄,所有无量无边的星球统统是虚妄,都是业感缘起的,缘起有三种,一,真如缘起,二,阿赖耶缘起,第三,业感缘起,有三种缘起法,是经典所讲的三种缘起,真如缘起,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看你是站在哪一个角度去说这个缘起法,缘起法,所以它有无量的妙义,譬如说《华严经》讲的,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你是站在哪一个角度说,所以这个世间人只要没有悟道,他会争论不休,会争论不休,你怎么争,他统统对,统统不对,因此我们晓得法尔产生无量的妙义只有悟道的人他会圆融,为什么,你心性一动到智慧,就看你是要站在哪一个角度说,所以他一直会宽恕众生,他会自己解脱,他会自己保持平衡,他跟众生不会争的,众生有时候在知见里面拼命的执著,所以我告诉他,我曾经讲一句,是不是名言我不晓得。我说你要改变一个人的面貌,只要开刀就可以,你要改变一个人的知见更难。改变一个人的面貌容易,这个很简单,改变一个人内心的那种执著,比易容更难,易容比较容易,易心难,改变你的容貌很容易,开刀就可以改变,改变那个知见很困难,所以有时候,你碰到不能沟通的时候,去喝茶,喝咖啡不要再讲了,讲不下去你怎么谈呢?兄弟,兄弟看法不同,兄妹,兄妹看法不同,父子看法不同,所以这个争论是永远存在的,因为他是凡夫,他是娑婆世界,他没有悟到无量的空性,无量的妙义没有办法,所以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夫妻争论,男女争论,兄弟姐妹统统争论的,师徒也会争论的,对不对?底下说,“一切智海,神通妙用,自在解脱,”一切的智,大智慧如海,神通妙用,自在解脱,“功夫上的境界,一深到底,上能知下,下不能知上,”上就是境界高的,境界高的表示证悟的人,了解开悟的人,开悟的人了解不开悟的人,凡夫是不能了解的,所以叫做境界高的人,能够知道境界低的人,境界低的人他根本不晓得他在做什么,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大智慧的人,这些妙用功德,即大觉圣人,尽海水为墨,把这个海水来当做是墨汁来写,来说“亦是说不尽,“在未悟之前,所说是假,”在你没有开悟之前你所说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证悟是什么东西,毕竟空是什么,你所说的是假,就是缘起的东西是假,“尽是生灭心作用,”因为你是从内心的深处是分别,执著,颠倒见,所以你出来的统统是生灭心作用,“尽是画饼与说食,”在墙壁画一个饼干,中秋月饼没办法吃,说食,中午快吃饭了一直用说的,有一天我有钱,我是要吃多好多好,说的,画饼跟说食就不能充饥,不能充饥就是不受用,意思就是凡夫用生灭心的作用对佛法是不受用的,不受用的都是画饼说食,“尽是白纸黑字,”所以我跟出家徒弟说,你只要开悟大藏经可以火化,为什么,没有作用那些都是工具,但是你没有开悟你烧烧看,得罪无量,你自内证的功夫够,批佛骂祖都是功德,统统是功德,何以故?心性在内不在纸,对不对?有时侯研究太多经典,反而是变成化做一种知见更糟糕,尽是白纸与黑纸。“尽与本分无干,本分就是见性就是心性,跟心性了不相干,“要亲自体悟证验,见到证到,方是真的,”这句话倒是实在,“若存有得之念,”如果存在有所得,有得就是有所得,就是有相才有所得,如果你存着有所得的念头,“又大错了也,”因为万法毕竟空,“不丛绝处再苏”绝处就是到极点,苏就是醒过来,如果你不从绝处再醒过来把你到达极点绝对的意思,如果你不能从绝对的法性出发,醒过来,如果你不尽情放下世间的假相,是不入此门的,是没有办法进入佛法的核心的,没有办法的,“圆顿大教,难可遭逢,”一般人来喜欢灌灌顶,这个可以,方便,一谈到开悟这种事情,圆顿大教这种事情,难,这种效果一下子看不出来,对不对?我病苦,我如果是有病苦我一灌顶好了,立竿见影,对师父心服口服,这种圆顿的大教心性的东西,拿,拿不出来,讲,讲不出所以然,我讲的他体会不出来,始终用猜测的又不对,对不对?离我们多近很近没有距离。离我们多远,很远,因为悟不到,说近很近,说远很远,悟到了没有近远,没有远近,这个圆顿大教就是这样子,难可遭逢,一般人喜欢权巧方便,不喜欢究竟法,因为究竟实在够难的,“一失人身,悔将何及”你一失掉这个人身,悔将何及,譬如说你变做大象,你有佛性有个什么用,你变做一只乌龟,变做一只乌龟你有佛性,众生皆有佛性,一只乌龟干什么呢?是不是?变成一条狗,一只猫,对不对?山上的老虎它一定要吃肉,对不对?一天到晚就想要扑杀牛,羊来吃,它哪里会说我要学佛,所以说,虽然说这个色身是假相的,可是你一得人身,这个是稀有难得,一化做畜生佛性蕴藏在里面一点用处都没有,大用没办法现前,为什么,业力绑住,整个业力绑住,所以一失人身,悔将何及。“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虚生浪死,随波逐流”,“至为悲痛,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大好光阴,切莫空过” 我们一再的警告自己,修行是点滴的功夫,你一定要定功课,不要学那个什么高僧大德人家是坐着怎么样不定功课的,人家是大彻大悟的,不可以的,凡夫你不定功课,你试试看,你就会懈怠,你看你要你要定《大悲咒》一天几次,《往生咒》,念佛多少,一定要把功课定得非常严谨,自己督促自己,听经几个钟头,这样勉强,还有一种情形从现在开始发愿不与众生争,受到委屈不感到委屈,发这种大愿,恒顺众生。无诤就是道,道在哪里?道在无诤,争也没有办法,你也争不出什么,真理在人心,你怎么争,我问你?两个人角度看法不一样,所以大好的光阴切莫空过,因此一定要想尽办法要督促自己。“12,即是迥脱根尘,”迥就是远远的,脱就是摆脱,要远远地抛开六根跟六尘产生的假相,一接触就是境界,境界就是一种心性的影相,所以叫做“境识俱亡,”境了解是缘起不可得。识是那一念的分别心,执著心,识包括两个角度说,识是分别跟执著统统是识,所以说了解万境是缘起,本来就是空,识心是一种妄想,颠倒跟执著见,分别心跟执著见俱亡,统统放下,“而证诸法一如,”一如就是平等的空性,诸法都是平等的空性,冤亲债主来你一样对他那慈悲,幼稚,愚痴的人一样对他这么的照顾是这样子,诸法一如之真性,“13,即是无住而住,”无住就是无所执著,而住,这个安住,这两个住意义不一样,无所执著的安住,安住在无所执著的角度叫做无住而住,第一个住是执著,无所执著而去安住那个境界,你不能说无所执著而执著,那糟糕了,不是这个意思,无所执著的安住于那个境界,安住那个住于无住就是安住在无所执著的境界,常住涅槃,即是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什么叫做前念不生,意思就是不要落入回忆,前念一生我们的痛苦,执著,爱念,执舍就割舍不下,前念就是回忆的意思,不要一直回忆那个妄想以前的境界,放下,也不要去动未来的妄念,猜测的念头,对不对?所以就安住在现在,现在又不可得,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前念不生就是不要一直回忆以前痛苦的地方,回忆以前痛苦的地方就是一直很悲哀,也不要对未来采取打妄想的角度,后念不灭,后念不灭的意思就是你只要产生清净心,后念清净心起来你不必去灭它,因为前念既不生,后念就不需要去灭,前念只要不生,就不需要灭后念了,为什么?如如不动的心性就显现出来,前念不生后念就不需要去灭,为什么,就安住在绝对。“14,即是自觉圣智,即是明心见性,”即是发无上菩提,即是发无所得心,“即是开发自性上…

《宇宙万有本体论(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