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4)▪P3

  ..續本文上一頁空就是著有,不是著亦空亦有,就是著非空非有,都不能離開這四句話,絕百非就是萬相,講什麼都不對,因爲它不是相的東西,禅宗裏面講動念即乖,動一個分別心動一個執著心,就不是本來的面目,所以這個絕百非說一物即不中,你說什麼統統不對,因爲它不能形容,清淨的自性不能形容,也不是相也不是青黃赤白黑,它什麼都不是,但是它時時刻刻都起作用,說話也是,眼睛看也是,耳朵聽也是,所以叫做離四句絕百非的真理。“真智,第一義,”第一義谛就是最究竟畢竟空,無生法,“空寂體中,”站在畢竟空的角度來說,它“具恒沙之用,”用的上面加一個妙,妙用,恒沙就是無量無邊,在我們畢竟空的心體當中我們依體起用,依照這個體,平等的心性的體,可以起恒沙無量無邊的妙用,爲什麼,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不管你任何時間,空間交會點統統是具足智慧。就會産生作用。處理一件事情本身如果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任何的時間的交會點上統統是妙用現前,妙用現前,所以具足恒沙的妙用,“無事不知,何以故,”因爲他深入那個理,悟到那個理,自內證的功夫,一直達到究竟處,戒,定,慧本自具足,自性戒,自性定,自性的慧,統統具足,無事不知,“法爾産生無量妙義,”一個法産生無量的妙義,爲什麼法會産生無量的妙義呢?悟道的人說體,說相,說用說一體叁面,體,相,用,依體起用,攝用歸體,對不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離不開體用一如,好,說因,說緣,說果,因緣果是看直線的,因加緣加果,因加緣産生果或者是因跟果的討論,中間就省略了緣,方便說叫做因果,究竟說應該是講因緣果,這個緣漏掉問題就很大,緣是一切緣起法的最重要,可是講因果就是省略了這個緣,那麼悟道的人了解因性本空,緣性本空,果性也是空,站在任何一個動點上它都是空,站在生滅的角度來講它是有,因加緣産生果,所以悟道你哪一個角度講他統統通,再來,悟道的話,站在理上來說是空性,站在事相來講的話就無量無邊的相,所以說你怎麼樣去探討,無量無邊的星球外太空,都離不開地球的基本的原則,地球是緣起法,無量無邊的世界就是緣起法,凡所有相是虛妄,地球是虛妄,人生是虛妄,所有無量無邊的星球統統是虛妄,都是業感緣起的,緣起有叁種,一,真如緣起,二,阿賴耶緣起,第叁,業感緣起,有叁種緣起法,是經典所講的叁種緣起,真如緣起,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看你是站在哪一個角度去說這個緣起法,緣起法,所以它有無量的妙義,譬如說《華嚴經》講的,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你是站在哪一個角度說,所以這個世間人只要沒有悟道,他會爭論不休,會爭論不休,你怎麼爭,他統統對,統統不對,因此我們曉得法爾産生無量的妙義只有悟道的人他會圓融,爲什麼,你心性一動到智慧,就看你是要站在哪一個角度說,所以他一直會寬恕衆生,他會自己解脫,他會自己保持平衡,他跟衆生不會爭的,衆生有時候在知見裏面拼命的執著,所以我告訴他,我曾經講一句,是不是名言我不曉得。我說你要改變一個人的面貌,只要開刀就可以,你要改變一個人的知見更難。改變一個人的面貌容易,這個很簡單,改變一個人內心的那種執著,比易容更難,易容比較容易,易心難,改變你的容貌很容易,開刀就可以改變,改變那個知見很困難,所以有時候,你碰到不能溝通的時候,去喝茶,喝咖啡不要再講了,講不下去你怎麼談呢?兄弟,兄弟看法不同,兄妹,兄妹看法不同,父子看法不同,所以這個爭論是永遠存在的,因爲他是凡夫,他是娑婆世界,他沒有悟到無量的空性,無量的妙義沒有辦法,所以爭論是不可避免的,夫妻爭論,男女爭論,兄弟姐妹統統爭論的,師徒也會爭論的,對不對?底下說,“一切智海,神通妙用,自在解脫,”一切的智,大智慧如海,神通妙用,自在解脫,“功夫上的境界,一深到底,上能知下,下不能知上,”上就是境界高的,境界高的表示證悟的人,了解開悟的人,開悟的人了解不開悟的人,凡夫是不能了解的,所以叫做境界高的人,能夠知道境界低的人,境界低的人他根本不曉得他在做什麼,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大智慧的人,這些妙用功德,即大覺聖人,盡海水爲墨,把這個海水來當做是墨汁來寫,來說“亦是說不盡,“在未悟之前,所說是假,”在你沒有開悟之前你所說的,因爲你根本不知道證悟是什麼東西,畢竟空是什麼,你所說的是假,就是緣起的東西是假,“盡是生滅心作用,”因爲你是從內心的深處是分別,執著,顛倒見,所以你出來的統統是生滅心作用,“盡是畫餅與說食,”在牆壁畫一個餅幹,中秋月餅沒辦法吃,說食,中午快吃飯了一直用說的,有一天我有錢,我是要吃多好多好,說的,畫餅跟說食就不能充饑,不能充饑就是不受用,意思就是凡夫用生滅心的作用對佛法是不受用的,不受用的都是畫餅說食,“盡是白紙黑字,”所以我跟出家徒弟說,你只要開悟大藏經可以火化,爲什麼,沒有作用那些都是工具,但是你沒有開悟你燒燒看,得罪無量,你自內證的功夫夠,批佛罵祖都是功德,統統是功德,何以故?心性在內不在紙,對不對?有時侯研究太多經典,反而是變成化做一種知見更糟糕,盡是白紙與黑紙。“盡與本分無幹,本分就是見性就是心性,跟心性了不相幹,“要親自體悟證驗,見到證到,方是真的,”這句話倒是實在,“若存有得之念,”如果存在有所得,有得就是有所得,就是有相才有所得,如果你存著有所得的念頭,“又大錯了也,”因爲萬法畢竟空,“不叢絕處再蘇”絕處就是到極點,蘇就是醒過來,如果你不從絕處再醒過來把你到達極點絕對的意思,如果你不能從絕對的法性出發,醒過來,如果你不盡情放下世間的假相,是不入此門的,是沒有辦法進入佛法的核心的,沒有辦法的,“圓頓大教,難可遭逢,”一般人來喜歡灌灌頂,這個可以,方便,一談到開悟這種事情,圓頓大教這種事情,難,這種效果一下子看不出來,對不對?我病苦,我如果是有病苦我一灌頂好了,立竿見影,對師父心服口服,這種圓頓的大教心性的東西,拿,拿不出來,講,講不出所以然,我講的他體會不出來,始終用猜測的又不對,對不對?離我們多近很近沒有距離。離我們多遠,很遠,因爲悟不到,說近很近,說遠很遠,悟到了沒有近遠,沒有遠近,這個圓頓大教就是這樣子,難可遭逢,一般人喜歡權巧方便,不喜歡究竟法,因爲究竟實在夠難的,“一失人身,悔將何及”你一失掉這個人身,悔將何及,譬如說你變做大象,你有佛性有個什麼用,你變做一只烏龜,變做一只烏龜你有佛性,衆生皆有佛性,一只烏龜幹什麼呢?是不是?變成一條狗,一只貓,對不對?山上的老虎它一定要吃肉,對不對?一天到晚就想要撲殺牛,羊來吃,它哪裏會說我要學佛,所以說,雖然說這個色身是假相的,可是你一得人身,這個是稀有難得,一化做畜生佛性蘊藏在裏面一點用處都沒有,大用沒辦法現前,爲什麼,業力綁住,整個業力綁住,所以一失人身,悔將何及。“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虛生浪死,隨波逐流”,“至爲悲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大好光陰,切莫空過” 我們一再的警告自己,修行是點滴的功夫,你一定要定功課,不要學那個什麼高僧大德人家是坐著怎麼樣不定功課的,人家是大徹大悟的,不可以的,凡夫你不定功課,你試試看,你就會懈怠,你看你要你要定《大悲咒》一天幾次,《往生咒》,念佛多少,一定要把功課定得非常嚴謹,自己督促自己,聽經幾個鍾頭,這樣勉強,還有一種情形從現在開始發願不與衆生爭,受到委屈不感到委屈,發這種大願,恒順衆生。無诤就是道,道在哪裏?道在無诤,爭也沒有辦法,你也爭不出什麼,真理在人心,你怎麼爭,我問你?兩個人角度看法不一樣,所以大好的光陰切莫空過,因此一定要想盡辦法要督促自己。“12,即是迥脫根塵,”迥就是遠遠的,脫就是擺脫,要遠遠地抛開六根跟六塵産生的假相,一接觸就是境界,境界就是一種心性的影相,所以叫做“境識俱亡,”境了解是緣起不可得。識是那一念的分別心,執著心,識包括兩個角度說,識是分別跟執著統統是識,所以說了解萬境是緣起,本來就是空,識心是一種妄想,顛倒跟執著見,分別心跟執著見俱亡,統統放下,“而證諸法一如,”一如就是平等的空性,諸法都是平等的空性,冤親債主來你一樣對他那慈悲,幼稚,愚癡的人一樣對他這麼的照顧是這樣子,諸法一如之真性,“13,即是無住而住,”無住就是無所執著,而住,這個安住,這兩個住意義不一樣,無所執著的安住,安住在無所執著的角度叫做無住而住,第一個住是執著,無所執著而去安住那個境界,你不能說無所執著而執著,那糟糕了,不是這個意思,無所執著的安住于那個境界,安住那個住于無住就是安住在無所執著的境界,常住涅槃,即是前念不生,後念不滅,什麼叫做前念不生,意思就是不要落入回憶,前念一生我們的痛苦,執著,愛念,執舍就割舍不下,前念就是回憶的意思,不要一直回憶那個妄想以前的境界,放下,也不要去動未來的妄念,猜測的念頭,對不對?所以就安住在現在,現在又不可得,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前念不生就是不要一直回憶以前痛苦的地方,回憶以前痛苦的地方就是一直很悲哀,也不要對未來采取打妄想的角度,後念不滅,後念不滅的意思就是你只要産生清淨心,後念清淨心起來你不必去滅它,因爲前念既不生,後念就不需要去滅,前念只要不生,就不需要滅後念了,爲什麼?如如不動的心性就顯現出來,前念不生後念就不需要去滅,爲什麼,就安住在絕對。“14,即是自覺聖智,即是明心見性,”即是發無上菩提,即是發無所得心,“即是開發自性上…

《宇宙萬有本體論(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