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淨本然之體,”“即是掘啓本具智慧光明,”“15,即是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體用不二,色空不二,色空不二,空有不二,真俗不二,性相不二,要這樣子的恭敬這樣子的心性的功夫就入不二法門,“入真如性海,真如性海就是絕對,入一真法界,也是絕對,入心性的大總持。什麼叫做大總持,大總持就是體相用俱足,叫做大總持,講體也對,講相也對,講作用也對叫做大總持。持咒就是入大總持,咒語一念就是大用現前,收歸回來就是絕對空性,聲音咒語一念就是依性起這個作用,大總持就是體相用一如同時俱足,“入勝義谛,勝義谛就是不可得,無相的意思,勝義谛就是殊勝的第一義谛叫做勝義谛。“入實際,”實際就是沒有妄想,不是假相不是緣起,不離緣起但不是緣起,叫做入實際。“入法性,”法性就是色法的絕對性就是空性,色法的本質就是空性叫做法性,所以法性的旁邊寫一個站在器世間的角度說的,“入覺性,”是站在有情的世間說的,“入法身”是站在無相的角度說的,“入真際,”就是站在不是妄想的角度說的,“入涅槃,”是站在不生不滅的角度說的,所以這個每一個角度不一樣,其實描述的诠釋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入法性就是站在器世間說的,入覺性就是站在有情的世間說的, 一切有情的衆生修行到最後就會開采覺性出來,入法身,是站在平等的無相說的,入真際就是沒有妄想,有妄想就不能入于真際了,入涅槃,是站在生滅的對立角度說的,你有生滅就有不生不滅,“入真如,”就站在一個執著的角度說的,不如,不如就是沒有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入真如境界,入法界之平等。“坐道場,”記住,這個坐道場不是坐我們這個有相的道場,是坐涅槃,大般涅槃的道場,不動心性叫做道場,不動的心性就是大道場,“西來意,”就是這是佛陀的本懷,西就是指印度,佛陀傳來到中國的本懷,就是明心見性,這個就是絕對的真如本體,就是佛陀的用意,就是明心見性,“皆一事也,”都是談同樣的一種東西,“16,譬如說,又如真如法性,”又如一個點,真如法性,譬如說真如法性,或者談到“常住自性,”都是相同的東西,或者是講“清淨覺海,”或者是講“寂滅性海,”或者是說“無住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者是講“圓覺妙心,”或者是講“清淨真如,”或者是講“真如本際,”或者是講“大光明藏,大圓鏡智,”這是唯識學的意思,唯識學的角度說大圓鏡智,唯識學的角度說大圓鏡智,“妙覺明體,”這是指《楞嚴經》所說的,“圓常大覺之體,”這是《圓覺經》說的,圓常大覺,“本地風光”這是禅宗說的,“本來面目”也是禅宗說的,“自性本體”是《六祖壇經》說的。不動本體,那麼都是禅宗說的,“皆是同體而異名者也。”“故知大覺圓明之體,”大就是絕對,絕對的覺悟圓明又光明實在沒辦法形容,體就是心體,上面加一個心,絕對覺悟圓滿光明的心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這個性德是對修德所說的,性德是先天的,修德是指後天的,有的性德有的講智德,有的講修德,“一切的經論,顯密性相,皆爲顯此覺體耳,”不管是顯教不管是密教,不管是講般若的空性的,或者是性就是性空宗,相就是唯識宗,不管是顯教,密教,性空宗,法相宗,都是爲了顯出這個覺性的本體。覺性的本體,所以不管你修八大宗派,沒有開悟就抓不到佛法的根本,因此不管你是修密的,要明心見性,你修禅的要明心見性,你修淨土的要明心見性,但是每一個人的角度不一樣,修淨土的人,他講開發自性淨土,唯心淨土,這個就是自性,密宗講叁密相應,叁密相應是什麼,那當然是明心見性才有辦法叁密相應啦,對不對?禅宗講的明心見性這個其實講的都是一樣,只是名詞不一樣而已,對不對?《大般若經》裏面講的,絕對的般若,法身般若,都是講的一樣的東西,佛法是心法,諸位大德,這一句話可是一切法的重點,看一個人著相就知道這個人不懂佛法,看這個人一直跟大家斤斤計較著相而求,就曉得這個根本不是佛道,一天到晚只談感應不談心性,那根本就是外道,心外求法。有感應,很好,可是你要建立正確的知見,無所執著這個就是正法,哪有一個人說法只是在相裏面打轉,這個人念佛有感應,這個人怎麼樣子,修行怎麼樣好,百病都去除了,拜神就是這樣子啦,拜神就是這樣子,拜一拜有所保佑,對不對?有沒有解脫,沒有,記住,佛法是斷煩惱解脫法,這個叫做正法,講感應,講念佛,講打坐,拜忏,那個叫做方便法,你要弄清楚,你不要把方便法誤爲究竟的東西,念佛見佛不一定了生死的,那是感應,這跟了生死是兩碼事,了生死是連佛都不執著的,了生死是斷煩惱,二六時中都保持那樣一顆解脫自在的心性,那叫做真的正法,所以修密法一修迷糊顛倒了,修密法一天到晚求感應,求護法,求這個,求那個,忘記了方便了,所以到那一個地方金剛上師說我給你保證生死一定了,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樣的金剛上師?釋迦牟尼佛有一定保證徒弟了生死的?釋迦牟尼佛一定這樣講,按照我的方法遵守規矩,按部就班來做,一定了生死,這樣講就對了,沒有一個上師或者一個法師說跟著我一定了生死的,你不按照他的法去做怎麼了生死?對不對?不可以胡扯的,怎麼可以下保證書呢?佛法他是心法,你不懂心法你怎麼斷煩惱,怎麼了生死?“可博可約,”可以談得很廣也可以談得很少,約就是簡,“博則窮究大藏經,亦是诠攝不盡”意思如果博,廣泛的來說,窮就這個《大藏經》大藏也是诠攝不盡,也是沒辦法解釋究竟,實在是太多了,爲什麼,因爲你怎麼講它統統不是,這樣一直拼命的形容,他只是講一個東西,因爲衆生根性不一樣,講了老半天,講了叁藏十二部經典,其實講都是講同一個東西,禅宗不需要這樣子,“約則上上一乘過量人,”就是那種宿世充滿善根的人,象六祖這樣子,“一言半句,即直契心源,”六祖碰到哪個惠明就是這樣講,不思善,不思惡,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開悟,兩句花叁十秒,,不思善,不思惡,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這樣叁十秒他直契心源,大徹大悟。這句話什麼意思,不思善,不思惡什麼意思,就是不落入對立,學佛就人人好,看到壞人,你也覺得沒有那種事情,統統沒有就對了,你明明知道這個人很壞,壞到了極點,也是一樣沒當那回事,有功夫,有功夫他就是這樣子,有功夫的人凡夫看他是凡夫,他也是一樣吃飯,睡覺,大智慧的人,一看,這個人不得了,從他的身上可以散發一股大智慧的,從他在處理事情就知道這一個人有沒有智慧了 ,就很清楚了,所以說很多佛法不需要講的,爲什麼?看他在處理事情就知道,所以根器夠的一言半句就直契本源,不需要講得那麼多,對不對?功夫不到的,你講了就慢慢薰習,爲什麼?你明心見性就“總持無量妙義,”你只要明心見性你就總持無量妙義,你怎麼說他絕對不會偏,因爲他是開悟的人,所以正人行邪道,邪道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就是這個意思,開悟的人做什麼事情他有無量的妙用,有時候要用呵斥的,有時候要大聲的,打的,罵的,劈頭,有時候用鼓勵,贊歎,你想想,高深莫測,悟道的人,他所做的事情高深莫測,我師父這麼凶劈頭就打,對不對?有時侯有對我這麼好,都是爲了讓他覺醒,都是爲了讓衆生覺醒,對一個無所求的聖者來講他是不是?就這樣子,聖者只看因緣。底下,“法華經雲: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佛乘,”一佛乘就是講一實相印,“無二亦無叁,”沒有所謂的二乘,也沒有所謂的叁乘。二乘就是大乘,小乘就是二乘,叁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除佛方便說,”方便說就有好幾個角度說,對不對?“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一切都是假有的,涅槃經雲:唯一佛乘,方便說二。其實只是一個絕對的佛乘,“此實際理地也,”在清淨的自性上,實際理地就是清淨的自性上,唯此一事實,就是我們清淨的覺性這個才是最後最終的真實,是故佛法,貴在實踐實證,要實實在在的獲得,要“行解相應,”所以你不能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如果你的內在裏面那種執著,妄想,顛倒不放下,那你是一個學者,不是一個修行人,行解相應,境界現前你是不是真的放得下,有沒有跟人家斤斤計較,有沒有達到無诤,口業清不清淨,“倘在求博,如果說一直求博越多越好,“與文字爲緣,只成解悟,”只成解悟就是解悟不能斷煩惱,解悟就是了解,我只停頓在了解,真正深入的心性你打不進去,那個打樁要打得很深入,打到表面不穩的,所以每天在聽聞佛法不會運用有什麼用呢?“而耽誤證悟功夫矣,只成學者,非是行者,”學者就是拿佛法當學問只是研究的機構而已,不是拿佛法來實踐的,非是修行人,“只是讀書人”讀書人就是建立知見,建立種種的分別見,“非是修持人”不是修行人,修行人是解脫的人,“法句經雲:誦習千章,不如一行,”把這個畫一線,這一句話就是我們的座右銘,拼命的誦,拼命的誦,念經,不如一行,不如實際地去實踐,要去實踐它,“蓋知解越多,去道越遠,”所以禅宗都不說,有時候跟著禅師的旁邊叁年五年沒聽他說過一句法,其實他每天都跟你說法,你不知道,“落于知見,”就是分別心,知見就是擁有自己的看法,在假相裏面完整的和盤托出,執著的觀念,知見換我們現在來說就是老是執著他的觀念,執著那一種假相的觀念,這就叫做知見。這個緣起的相本來是不可得,他硬是要說有,譬如說一朵花,一個美女,一朵花,他說有,它實實在在是沒有,他就建立這是蘭色的是綠色的,我們始終一直建立這種實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實在是沒有,他硬是要把它建立,那就拼命的追求了,到最後就是一場空,所以說你落入知見,“則觸途成滯,”碰到什麼就變成障礙,“多作障礙,命根不斷”這個命根不斷是什麼意思?微細的執著跟…
《宇宙萬有本體論(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