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們成爲阿彌陀佛又有何難呢?
衆生與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所處是極樂世界,不是想一想就是極樂世界。不是分淨土和穢土,不是淨不是穢,無淨無穢便是淨,無相對論。不是有佛便有衆生,若全是佛便沒有衆生了。如用妙觀察智看衆生皆是佛,那便是成爲阿彌陀佛,便是如此簡單,那世界也和平,大家說對嗎?
我看大家都是阿彌陀佛,心淨便是阿彌陀佛,內體皆是淨土,何需向外找西方極樂世界,這裏便是極樂世界。睡覺時,有沒有發覺自己像是跟另一人談話,一直談話到天光。天光了,吃飽了又談到晚上,與你傾談者即是阿彌陀佛,我們要感謝此“人”,這個阿彌陀佛我們不要放棄。
如你見到一個人,覺得他不好,那你把他看是阿彌陀佛吧!若你看他不好,等如開罪了天,若開罪了天我們如何祈禱呢?沒有地方可給你祈禱了!從前開罪天說:無所道耶!看每一個人是阿彌陀佛,你本身便是阿彌陀佛,若無此心,你如何感覺對方是阿彌陀佛呢?沒有感覺便如同木頭、磚頭,那不是人類,人類是有心的,心便是阿彌陀佛。你這個阿彌陀佛是我們這個阿彌陀佛看出來的,阿彌陀佛與我們一起生活,若你說壞話,阿彌陀佛便會擰你的嘴巴。加入你忏悔,便對佛說聲“對不起”,若你犯了罪在佛前說“對不起”即是忏悔,修行便是這般簡單,成佛也很快。
以上是《阿彌陀秘釋》第一:阿彌陀佛者,“是自性法身觀察智體,一切衆生覺了通依也”之解說
(二)
《阿彌陀秘釋》是對阿彌陀的秘密解釋。接下來解說第二點:自證一心,觀見諸法實谛。自證諸法,遍知衆生心品,是故一心體相,悉攝二谛而無差,九界色心,同備五智而森羅。
自證一心
我們修行當中自證一心,普通的人並不明白“一心”是什麼,而現在卻造了“自證一心”的俗語。自證一心是人修行之後,了解一切諸法是自己一心的。譬如說,做好事的人上天堂,做壞事的人下地獄,如你問哪一個法師,他有否去過天堂呢?無一個法師說曾經去過。西方極樂世界名曰天堂,現在沒有一個法師說有去過。有人問我:“師父,你有去過嗎?”我有去過。別人說我在說妄語,事實並不是妄語,我真正有去過,其他的人有去沒有回,只有我有去有回,我現在跟你說,你也不會相信,但是你們要相信啊!
自證一心,萬法唯識,叁界唯心,這天堂、地獄、西方極樂世界皆全是一心。所以天堂、地獄、叁界都是心的內體。假如我們偷了別人的物件,怕警察來捉,晚上睡不著,睡不安穩,很是煩惱,很艱苦,這是什麼,這便是地獄。
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一個受傷不能走路的人,你招計程車把它送到醫院去。受傷的腳敷了藥後已不再痛,可是這傷者並沒有錢支付診金,你一樣代他付,付了錢後也沒有擔心此人何時把錢還給你,你回家後有否爲他沒有錢還給你而煩惱呢?我相信大家都不會有這煩惱,你是好快樂,你發覺自己做了一件好的事情,這種心理就是天堂,與地獄相反,一睡便至天明,那就是天堂。天堂、地獄都是一心之內體。沒事情的晚上,睡覺也不會做夢,一睡便至天明,這是什麼所在?這個所在是西方極樂世界。
如果你有錢,請朋友到外地遊玩,譬如你朋友沒有到過臺灣,那十二月你請他來本山,那朋友會問本山是否真的好?去了本山後回來,朋友的心更加歡喜,比去大陸黃山好,晚上睡覺做夢也會做好夢,本山真的比黃山好,這便是極樂世界。所以快樂是心,煩惱也是心,所以學佛的人是學習把心開放,把快樂創造出來,無煩惱、無艱苦,無煩惱的時候會否有困難呢?無困難!我們要把心胸擴闊去幫助別人,對人歡喜,創造歡喜,所以天堂地獄皆自心造,是最簡單的事情,這就是自證一心。
觀見諸法實谛
自證一心之後,佛法跟自證一心有沒有差距呢?沒有差別,是相同的,這叫做“觀見諸法實相”。看見別人艱苦、快樂皆是諸法實相。宇宙一切,眼所看到的多是艱苦的,艱苦的事情每天皆可遇到,爲什麼我們的眼睛不能創造快樂呢?遇到別人有艱難,我們也同樣感艱苦。從前有一俗語:“見苦不救,心常不安”,大家都會有這“見苦不救、心常不安”的經驗,由出世至今大家都有遇到這經驗,有這經驗的人,爲什麼當時沒有救助對方呢?當時沒有救助是因爲沒有學佛,是自私。自私的人是“見苦不救、但心不會不安”,我想這種人是很少的。
自證諸法
我們看見的物件是爲法相,法相寄在潛意識爲諸法。很困難、很艱苦的這種法相寄在我們的潛意識中爲諸法,我相信是很困苦的,對這種經驗,你體會了後,作出動作去行動,這是“自證諸法,遍知衆生心品,是故一心體相”,這是修入空有二谛的人。你看到是有,你所看到的寄在潛意識中稱爲空。這空有本是相對的,這相對的物件存在心內是擦不掉的。過去的事你以爲心內空空的,其實不是。這靈臺好像攝影機一樣,好像在心內刻上文字,如刀刻在心內留下深刻的印象,換一角度來譬喻,一個照相機,按下快門便把影像攝入底片,這叫“執”。留下來的底片存在心內,一片一片由我們懂事開始攝入心內,過去的經驗雖然經過修行、修法,仍有部分留在心內,因爲沒有擦掉。凡夫俗子時常把底片拿出來影響磁場,這不斷放出來的磁場叫做妄想。
照相機照攝在底片上的東西是無形的。照攝後,過去的底片再放出來,看到當時沒有發心去救人,現在重看回想起便會流淚:這人這般可憐,但我沒有去救他,他便死了。如果當時我救了他,把他送到醫院去,可能他不會死,但當時現場我並沒有救他,他向我招手呼救,我依然沒有救他,因爲當時我並沒有回頭看,也聽不到他的呼救,所以沒有救到這人。當天睡覺時也會想起此事,那是便像放電影般放出來,想起過去沒有救這人,現場的人死了,你不禁流下眼淚來。假如當時你發現,把人送到醫院去,醫院的費用需20元,但你身上只有10元是准備來吃飯的,但你都拿出來,另外欠的10元,你把外衣脫下做抵押,然後回家再拿10元來。被救的人蘇醒過來,向你道謝,雖然只是一句多謝的話,你卻要回家借錢與及當體沒有飯吃,不過你回家後也會覺得很快樂。餓了一餐,又要爲錢而煩惱,但救濟人之後你沒有煩惱很快樂。
以上所說救人的故事,人的一生中可能會遇到或許不會,但遲早于這世界中大家定會遇上。也許不一定是我們去救別人,假使是我們不幸需要被救,那麼你是不是要感謝別人呢?一定會,人一生之中不知道于什麼時候會碰上困難,連生命是何時結束也不知道。不但是這樣,我們修佛法的人,念咒回向,回向給整個宇宙,回向給宇宙內的人類、動物等等,宇宙內所有的護法皆知道。假如我們之中有不幸發生車禍,這時候護法一定會去救助這人。
這是學佛的慈悲,大慈大悲,衆生是自己的心而生出這種功德。你看那些殺人放火的人,最終都被捉到繩之以法,他們的下場皆很慘。做好的人,如臺灣“2.28”事件,有很多人犧牲了,但現在已得到平反,這是好的因有好的果報。
所以我們不只要了解自己的心還要了解衆生的心,因爲衆生的心與自己的心是一樣的,是不二。心不一樣是因爲有修養的人作善,沒有修養的人作惡,聖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否真的呢?是真的!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種豆出豆,種豆不會生出番薯來,不可能的,沒有這道理。什麼種子便長出什麼果來,種善的種子便長出善的果報,這不是憑空講講而已,是有邏輯的,這是定律,任何人皆要相信這定律。有生便有死,有死便有生,生死是社會成住壞空的四相,是不變的定律。譬如過去我是70歲、71歲,80歲81、82一直過去,我不會再次70歲,這道理是不會反反覆覆的。
我們要摸自己的心,先想自己再想別人。若晚上睡覺時,手放在胸膛,這是“伸手扪心”,跟這種人交朋友不錯;若雙手睡時向上舉,此爲“伸手摸天”,也可跟這種人的交往;若睡姿如一“大”字,這種人便需要改善,這種人不只吃掉親戚朋友,連朋友的戚友都吃掉。本來人是很殘忍的,若晚上睡覺時把手放在胸膛,自然這人的個性便得到改善,信不信由你。知道衆生的心與我無差別,所有一切皆是真谛假谛,真真假假沒有差別。【二谛是真及假】
九界色心,同備五智而森羅
我們的心、衆生的心都是一樣有九種心識,共有五智。九種識心、五種智是用來了解森羅萬象。九界是: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以上是九種凡夫識心,佛是入聖心。五智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這五智已經向大家解說過,不贅。我們凡夫因爲沒有成佛所以凡夫沒有五智只有五蘊,有五智便是佛、聖人。五蘊是色、聲、香、味觸,聽到的是聲音,看到的是色彩,食到的是香味,接觸身體的是感覺,五蘊開悟後轉爲五智。降魔地的五钴和鈴,五钴即金鋼杵。金鋼杵上有五杵,下也有五杵。上面的五杵是代表五智,下面的五杵代表五蘊,整體是一。上面的五智因學佛的人沒有開悟所以是下邊的五蘊,因此學佛修行是把五蘊轉成五智,變成五智即是佛。整支五钴代表我們的心,修五蘊爲五智,五蘊未完全變爲五智,因爲執著,勿執!什麼是執著?譬如你吃豆腐時,不要想成是食肉,心在想肉時卻在是豆腐,豆腐也變成肉,食肉時想是頭那仍是食肉,若食豆腐時,心沒有想是食豆腐或是食肉,什麼也沒有想,別人問你:你正在食什麼呢?你也不知道,這就是“著”。又有執著的人說吃素,若吃素的人太過執著便成爲自私呢!怎樣自私呢?我給你們講一個婆婆吃素的故事:有一位婆婆,她聽別人說年紀大了要吃素,吃素以後可以去阿彌陀佛國,去阿彌陀佛國很好呀!不用輪回。這樣她便沒有食肉、魚等葷類食物。有一天她跟孫子一同吃飯,她是吃素的,其孫子是吃葷的。她盛飯給其孫子,她的孫子夾菜給她,她看到…
《阿彌陀秘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