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與佛教
湛如
閩南佛學
前 言
在印度史上阿育王是值得特別重視的國王,由于他以支持佛教而馳名,故被佛教徒尊稱爲“法阿育王”。自從羯陵伽之戰以後,他開始皈依了佛教,這場戰爭成了阿育王生平的轉折點,對整個東方世界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阿育王對佛教特別崇信和提倡,使佛教實際居于國教的地位,但是同時對耆那教等各種宗教團體也采取保護政策,任命“正法大官”專門負責宗教事務。阿育王每年向佛教僧侶進行大量布施,經常舉行佛教集會,到處建立寺塔,樹立石碑石柱,用各種文字銘刻“法敕”,宣傳佛教教義和宗教道德。在他的直接組織下,由上座部著名長老目犍連子帝須主持舉行了佛教的第叁次結集,重新宣明佛教的傳統教義和戒律,把一些貪圖優厚待遇,而假冒佛教僧侶的外道從僧團當中驅逐出去。據南傳佛教曆史記載阿育王曾派出大量傳教師到印度各地以及印度周圍國家傳教,遠至安息, 大夏,埃及和希臘等地。
如此一來,佛教在阿育王時期得到飛躍發展,由一個地區性的宗教,經過阿育王的努力成爲世界性的宗教,並且對各國的文化、思想、政治、經濟等影響極大。
本文就自己所學,根據《摩崖法敕》等資料,現將有關阿育王與佛教的一些內容試作一番敘述,管窺之見,偏失疏漏,在所難免,敬希方家不吝賜教。
一、孔雀王朝的建立
自從世尊創立佛教後,經過弟子們的努力,佛教一直在恒河地區傳播,其後一二百年,由于奴隸製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奴隸主階級城市國家之間兼並戰爭的進行,印度逐漸出現統一的趨勢。公元前四世紀中葉,在恒河流域和印度中部地區建立了摩羯陀的難陀王朝。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公元前336—323年)率領希臘軍隊入侵印度,占領印度河流域。他企圖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經過多年遠途征戰,兵士疲憊不堪,印度人民的頑強抵抗,瘧疾的傳染,毒蛇的傷害,都影響了軍隊的士氣,兵士拒絕繼續前進,要求回家,亞曆山大不得不放棄前進的計劃,公元前325年從印度撤軍。公元前324年,印度的民族英雄旃陀罹笈多推翻了摩羯陀的難陀王朝,定都華氏城(今巴特那)。據說他出生于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他建立的王朝在印度曆史上稱爲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一187年)。在難陀王朝的基礎上,旃陀羅笈多又把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地區並入自己的版圖。當其子頻頭娑羅王繼位時,又征服了南印度,並著手統一全印度的事業。到他孫子阿育王(前273—232年)時,又進行了許多戰爭,北至喜馬拉雅山麓,南至昆德雅山脈,東至孟加拉灣,西北達興都庫什山脈,除了半島南端以外,基本上統一了印度,建立了空前印度統一的奴隸製中央集權國家。這是孔雀王朝極盛時期。
二、生平的轉折點一一羯陵伽之戰
阿育王子公元前273年在華氏城正式登位,關于初期的統治,史書上記載的不多,但繼續執行他先人的政策則是無疑的。殺兄篡位大肆征伐,實行殘酷暴政,人們痛恨他的行爲,稱他爲“惡阿育王”即“黑阿育王”。後來,在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國的時侯,他看到戰爭的慘狀,大動悔悟之心,從此皈依了佛教,根據《阿育王摩崖法敕》第十叁章記載說:
“天佑慈祥王(阿育王的美稱)于灌頂幾年,殺敗了強敵羯陵伽國,屠殺了十余萬士兵,十五萬多士兵被俘虜,此外受傷,病死的又有數十萬人。自從羯陵伽被占領以後,天佑王就熱心信奉佛法,喜樂佛法,並且推行佛法敕令,這就是天佑王對羯饒伽國被征服後忏悔的表示。”
又說:“天佑王尤其感覺到悲痛悔恨的是,在羯陵伽國內居住的沙門,婆羅門及其他宗教的信徒們,以及素來是尊從長者、父母、恩師、親戚、朋友、知己、同事和善待奴仆、而素有堅固信心的居士們,也因此戰爭遭受了屠殺的慘事,或者遭受了與至親和妻子生離死別的痛苦之事,即使自己本身僥幸得以免于戰死,而他的至親,契友遭到了不幸而慘死,活的人因此悲傷而成疾病,也是天佑王最感覺到痛苦悲傷的事情。”
羯陵伽之戰是阿育王生平事業的轉折點,並且對印度曆史以及整個東方世界都産生了深遠的後果。阿育王目睹羯陵伽戰役中屍橫遍野、血流成川的慘象,良心受到譴責。由此,産生了悔恨前愆之情。
戰後不久,阿育王意識到了他的實踐與理論上的矛盾,他認識到在戰爭當中蹂躏了國中的沙門和層士長者,毀壞佛教和其他宗教或哲學。此時他的信仰受到了嚴重的考驗,是堅持傳統的政策,還是導歸宗教
在關鍵的時刻,阿育王必須做出選擇!最後他選擇了後者,他認爲佛教的慈悲博愛定會給予政治上帶來新的前景,認爲非暴力是行爲的根本原則,同時也具有偉大的道德價值,而且這一點與佛教的“戒殺生”又是一脈相通的。他又聯系到這也就是佛教的基本社會倫理標准。“利樂有情”、“視衆生如己身”,在這種情況下使得阿育王強烈地獻身于實行他的“達摩”熱愛法。並且利用法去教導人們,因此也導致了對外政策上的重大轉變,放棄了以武力征服爲手段的軍事行動,而采取了“虔誠感化”的方法來代替以弓矢征服的舊政策。趙樸初居士在他的《佛教常識問答》p67中說:“當阿育王從亞曆山大窮兵黩武的後果中,從他自己征伐時遭到頑強抵抗的經驗中,認識到必須改變武力政策而采用懷柔的時候,他便選擇了“*輪”作爲他的政治武器。”
叁、法阿育王的出現
自從羯陵伽之戰後,阿育王對佛教表現出十分的熱忱,親近僧伽,修持佛法,並以轉輪王的思想爲其政治思想,放棄了懲罰騷亂成性的森林部和製造麻煩的鄰邦。而推行一種和平忍耐“德行感化”的新政策,“昔日戰鼓均不見”“誦經說法處處聞”。但阿育王對自己做的一切依然感到不滿足,並極力號召他的後人不要再做新的武力征服打算,應該以慈悲爲懷,減輕刑罰,將德行感化看作是唯一的征服。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頻毗婆羅時代以來,摩羯陀統治者們所采取的政策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阿育王所采取的新政策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自從此後阿育王的一言一行均與佛教有關。在《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雲:“王心甚解,歡喜無量,告天下侍養孤老,周濟窮人。”《分別功德論》卷叁雲:“昔阿育王奉法精進,常供養五百僧衆一一複于四城門中給諸窮人。”(大正藏五卷p170)故此,人們敬念其德,尊稱他爲“法阿育王”。
從阿育王的思想轉變中,也是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對他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他那種舍棄“武力征服”而恭行“法治”的行爲本身,就是佛教主義的實踐。他以現身說法的精神,確立了佛教在當時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同時佛教也被定爲國教,以佛教思想爲其治國的基本指導方針,主張“依法勝,是爲最勝”,爲光大佛教的救世思想和宣揚,主持佛教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根據《阿育王傳》和《法敕刻文》等有關阿育王的記載,對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後,所做的一切,大概做一番敘述。
四、宣揚佛教慈悲思想,禁止殺生
如果說阿育王在羯陵伽之戰以前是一位暴君的話,那麼正式皈依佛教所采取的政策,可謂前後判若兩人。
他最突出的就是戒殺思想,並且大力宣傳。也可以說佛教給他最大的影響,不但積極宣傳而且能付之實踐,以同情、寬大和容忍諸美德諄諄教導人們。他采取廢止或限製屠殺、殘害動物的種種行爲,對醫治人畜疾病作了系統地安排,提倡醫藥。在《善見律毘婆沙》卷二裏說過,阿育王看見比丘們生病而感到十分痛苦,在四門內設置藥藏,但沒有說明只是爲比丘們設置的,還是加惠貧民的。當我們見到《大摩崖法敕》第二章,即可以知道在當時設置的醫療機構遍布于全國和鄰邦,而且除了人的醫藥機構以外,又有獸醫機構,同時還把對人畜有益的藥材運銷各地,廣事栽培。同章法敕還說,把樹苗、果苗運到沒有栽培過的地方去種植,在道路兩旁也栽培樹木和挖鑿許多水井,以供人畜遮蔭和飲用。
在《摩崖法敕》第一章說:“阿育王不許屠殺任何生物作爲祭祀的犧牲品,也不許當做宴會的食品。因爲過去在廚房裏每天要屠殺千百只生物是很大的罪過。”又法敕的第五章說阿育王在第位二十六年宣布:鴛鴦、鹦鹉、鵝、蝙蝠等二十叁種生物和其他的四足生物都禁止食用,又懷孕中和哺乳中的牡山羊等也不准殺。小羊等在生下來未滿六個月的也在禁止屠殺之列。也不能用生物喂生物,又規定,每逢四月到十一月的每月十五(月圓日),十二月和正月的初一、十四、十五叁天,以及寺院裏布薩的日子都不准賣或殺魚。
阿育王這種提倡推崇佛教的戒殺思想,一方面有助于佛教的弘化,另一方面戒殺做爲佛教的根本思想,由于他的大力提倡,大乘的思想也有力的顯示出來了。另外《法勒》第八章還說阿育王出去巡行的時候也取消了一般帝王的狩獵行殺,也是爲了殺戒的緣故。
五、廣布正法,巡行各地
爲了推行佛法,阿育王除了與僧團頻繁往來外,還多次去他的祖先所遊樂的地方作“宏揚達摩的巡行”。在巡行當中,他廣泛接觸老百姓,並向他們布教言法,對一些宏揚佛法的百姓也予以獎勵。他還教導他們說:升入天堂並非只有偉大人才能享有的專利,即使是一個出身低微的人,如果肯按佛所說的去做,就可以達到目的。他對百姓所講的話,也是應機施教,對深奧玄妙的哲理都不采用,因爲這些道理只能于某些上層知識分子當中才能流行,對邊遠地區的庶民顯然是不契機的。由于阿育王本身對佛教教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他對百姓所講的法都是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所以佛法在邊遠地區也得到普及。阿育王這種巡行傳教爲十年一次,其中一次是當他舉行灌頂禮滿十年肘進行的。另外一次是滿二十年進行的。在第二次巡行中阿育王瞻仰了釋迦牟尼的誕生地…
《阿育王與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