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信行禅師及叁階教▪P4

  ..續本文上一頁代陳結束持續二叁百年的南北對立,經濟處於繁榮狀態,文化,思想也很活躍,交流頻繁但信行卻說這“五濁惡世”。在一定意義上表現了他對現政權的否認,所以必然導致統治者的反感。

  另一方面,信行舍去具足戒,而做沙彌,習《法華經》裏的常不輕,做普敬禮,提倡“普法”,否認繁瑣的教義.沖破宗派組織的條條框框,敢向當時的“上座,寺主,法師,律師、論師,禅主及章疏問答人提出挑戰,對他們身居顯赫地位,或偏執經論而不習普法表示痛恨甚至漫罵。那對傳統正宗的佛教做了抨擊,沖擊了正統佛教僧人的地位,有顯著的標新立異,獨樹一幟的特色,因此也要遭到佛教上層人物的反對和仇視。

  首先,隋朝的統治者,以爲自己的王朝,猶如“旭日東升,方興末艾”,隋王朝的天下是乇道樂土,楊廣又是“總持菩薩”,而信行卻認爲,他那個時代是“末世”,所住的國土是“惡濁世界”,而當時的國民,統統都是“罪孽深重”的“邪見衆生”。所有這些都是相隋王朝統治者的需要格格不入的,所以,開皇二十年(600),隋文帝就對叁階教下了“敕斷下聽流行”的禁今,(《曆代叁窦記》卷12,《大正藏》卷49,105頁,)但是有一點,叁階教的影響在民間是很深蒂固的,“其徒既衆,蔓延彌廣,同習相黨,明援繁多,隋文帝雖斷流行,不能杜其根本”。《開元釋教錄》卷18,《大正藏》卷55,679頁,可見,叁階教勢力之強大。

  到了唐朝,又以同樣的原因叁階教再次受到了朝廷的幹涉,第一個限製叁階教的是武後則天,聖曆二年(699)武後下—了一道勒令:

  “其有學叁階者,唯的乞食,長齋持戒.坐禅,此外辄行,皆是違法《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15。

  武則天承認叁階教的存在,但是把叁階軟的活動範圍限製很小。

  等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對於叁階教的態度更加嚴峻,開元13年(725)六月叁日:

  “勒諸寺叁階院,並今除去隔障,使與大院相通,衆僧諸居,不得別住,所行《集錄》,悉斷除毀,若綱唯共行化誘人而不行者,勒還 ……”

  這是說,強今叁階教的僧人不得別置一處,應與衆僧共住,除去各自爲政的作法,將叁階經典皆燒毀,而且還禁止叁階教的信徒去“行化誘人”,否則,如有以身示法者,勒令還俗。從這篇勒文裏使人看到,叁階教的僧人們,由於所提倡教理的關系,與他僧不共住,即使住一院,也辟院別之。因此唐玄宗勒令打破界限。但是其結果則不盡然,在一些史書裏也不乏有諸如“叁階院西廊下”,“叁階院門外”等等說法,都表明唐玄宗以後之叁階教仍然在沆行。相反,爲什麼統治者屢屢下诏勒令禁止其流行,而效果不是很徹底呢

  究其原因無外乎由於叁階教有相當強大的群衆基礎,在下層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即群衆性,普及性,加上在傳教方式上機動靈活,行蹤無定,以及無盡藏的經營給叁階教提供了相當雄厚的經濟勢力,爲它的生存有了可靠的保障。既然叁階教的經濟實力來於無盡藏,而且又是叁階教的生命線,大概玄宗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在發出上述诏書,並居一寺,限製活動的勒令以外,還曾先後下了兩道處置無盡藏的诏書。

  其一說:

  “聞化度寺及福光寺叁階僧創無盡藏,每年正月四日,天下士女施錢,名爲護法,稱済貧弱,多肆奸欺,事非真正,即宣禁斷,其錢付禦史召,京 、河南府,勾會知數,明爲文薄,待後處分”。《唐玄宗,禁士女施錢佛寺诏》。

  在上述诏書裏指出爲什麼要取締無盡藏的原因,而且措施果斷嚴厲,可以明白,當無盡藏發展到了某種程度,對整個社會經濟産生威協,統治階級采取任何手段都能理解的。故此不但毀除無盡藏,就連其所有財産也歸於宮府上繳,待後處分。

  第二封诏書也說明玄宗對待正統佛教的態度,雖然將無盡藏所有的財産上交,可是還是爲了維修京城寺觀佛像,毆堂,橋梁,假如有剩余的話,還是歸寺院常住處理。

  由此可見,叁階教做爲一個宗教團體,它的經濟力量是相當可觀的,統治者取消無盡藏,就是爲了擊垮叁階教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這一措施,對於叁階教來說,無疑是最沈重的打擊。

  隋文帝,武則天,唐玄宗是崇佛的皇帝,而對叁階教卻冷眼相待,都持否定的態度。說明叁階教的“末法五濁惡世”的觀念,是對現實樂土的否定,無盡藏的經營對社會經濟又是一種沖擊,所以這兩點使叁階教失去了統治者的支持也是勢在必然!

  其次,信行的叁階教對傳統佛教,上層義學沙門也是一種變相的否定。叁階教勢力的不斷發展及普及,自然會動搖傳統正宗的權威性,加上叁階教的主張做法與其它宗派都格恪不入,不能相容的,因此傳統佛教勢力也橫加反對和排斥。

  唐、懷感在他的《釋淨土羣疑論》卷叁、四裏,反複批評叁階教的觀點。對信行個人進行冷嘲熱諷,挖苦打擊,他說:“……而信行禅師更能方便,陳普真佛法,救的第叁階人,那慈悲勝於釋迦,智慧過無量壽,……即信行禅師乃應勝佛者也……。《大正藏》卷47、46頁。

  除此而外,懷感還在下面批駁信行的觀點:

  “信行禅師……撰集《叁階集錄》言今千年已後,第叁階衆生,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得生十方佛國,若行別真別正佛法,及讀誦大乘經等,即是不當根法,墮於十方地獄,……細尋此義,理必不然!何者

  若以千年之後,正人斯盡,唯是邪惡第叁階人,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不合行別真別正佛法,及誦讀大乘經等,如其讀誦等者,那墮十方阿鼻地獄,此那如來惡心,憎疾第叁階人,留其別真別正佛法令其錯讀,使墮阿鼻地獄。…….”(同上書)。又說“……詳禅師立叁門,求諸敘意,可謂妙即妙矣,能即能焉,……然禅師自立其意,而自乖其趣。”(同上書)

  在懷感看來,信行的叁階教是一種異端教法,與如來之法也是背道而馳,歪曲佛陀遺教,並且自身又是自相矛盾的。

  唯識宗的巨匠窺基在《西方要決釋疑通觀規》裏,也對出“叁階教行者五種小疑”,並進行了申述,究其實質無非是對叁階教思想的一種責難。

  淨土宗的道境,善道在《念佛鏡》最後一卷《一、念佛對叁階門》裏,也對叁階教的主張闡明了自己疑議,並反複駁斥,認爲念佛法門無論從任何方面都勝過叁階教不知幾籌。

  以上這些大師都是依據經典,針對叁階教的教義來進行批評,說明叁階教的教義與一些思想體系有組織的宗派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更有甚者還有一些人對信行個人也施以無禮的讒罵,如懷信在《釋門自鏡錄》裏就是如此,語言十分粗魯。這更說明了正統的佛教上層,對叁階教的教義以及信徒,都懷有一種仇視與憎恨的心理。可見叁階教在此時已是四面礎歌了。正因爲叁階教同時遭到封建統治階級和正統佛教上層的兩個方面的反對,也說明了它的社會意義和影響。統治者反對它,說明它的思想主張和封建帝王意識是有矛盾的,它的存在無疑給統治階級帶來一些不良後果、而佛教上層反對它,則說明他們觀點主張是相互對立的。

  然而,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具有兩個方面,叁階教的産生雖然在某些方面沖擊了正統佛教,但在當時做爲一個新興的教團,它的進步意義也不能隨意抹殺。首先由於信行本人經曆了法滅的洗禮,促使他創立新教。佛教傳播的重心能向下發展,這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是值得重視的。爲整個佛教向大衆化推廣也有很大貢獻,人們清醒的認識到群衆性的佛教是不可忽視的。他所提出的普法主張,是在博徧經論之基礎上而進行組織成書,而並不是缺乏理論依據。更主要的是信行本人能躬行實踐,以身作則,行菩薩法,他學習“常不輕菩薩”就是個例證。因此可以說,信行的叁階教使一些下層群衆看到了曙光,信仰上得到了滿足,所以信行能發前人所未發,行前人所不行,這種難行能行利生入世的大乘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論信行禅師及叁階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