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信行禅师及三阶教▪P3

  ..续本文上一页

  这裏是说三阶教法有上中下浅深不同,所以其义不同。

  “四明三阶位,五明三阶时上文己引,不再重复。

  之所以有三阶佛法,主要是由於众生的根机差别,故此,三阶佛法,在每一阶里摄受的对象也各不相同。

  “诸佛菩萨,若为大好世界,好时,好众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一阶佛法,一乘根机菩萨合学。《三阶佛法》第二卷。

  明确说出,第一阶佛法的地点,时间、对象,分别是清净庄严的佛国,逢佛在世的,灭时,以及聆听圣人的一乘。

  “若为最大恶世界,恶时好时不定众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二阶佛法,三乘根机众生合学”(同上书)

  这是说,第二阶佛法是为第三乘人所说的,尽管时间,环境较差,但他们还可以听闻见道的。

  “若为最大恶世界,恶时,恶众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三阶佛法,九十六种外道,亦名神.亦名鬼,亦名魔,亦名六种外道……空见、有见众生,增上慢众生,等合学”。(同上书)

  第三阶法是未为一些非佛教的信师者,或者是诽谤佛教的人,他们也有被化度的可能性。

  关於三阶教的内容和它的目的性,信行还有说明:

  “释文有四,一明能起教人,二明所起教法,三明教所注义,四明教所为人,第一明起教人者,即信行是,谓当一乘菩萨,……能为他起教故”。

  第二明所起教法者,即抄出《三阶佛法》是。

  第三明所诠义者,即引一些经、律、论,证一切众生乃至俱有三阶根机不同所由义是。

  第四明所为人者,即第三阶空见,有见众生是,亦是就意立名。

  首先说明了信行如何创立三阶教,以及目的,其根本理论是《三阶佛法》,它的来源由信行遍览众经,披阅群典,加以取舍而成立的。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是为空见、有见、众生是。

  前文已说过,三阶教的目标是对下层人而讲的,所以在三阶根机里,第三阶机是信行的主要化度对象。五浊恶世的众生,迷己为物,造诸恶业,但他们又是基础,对他们用同情怜愍的方法,使之回头是岸,故此信行创立三阶教其核心目的即在於此,使佛法能扎根於民间,普及於民间。

  2.普法思想

  信行根据时、处、机的不同划出三阶,第一阶根机的人,他们所学的是一乘法,第二阶根机的入学二乘法,那么第三阶的五浊恶世的末法众生应该学什么呢

  即“普法”,这也是信行三阶教的核心思想和基本主张。

  问曰:同是佛法,何因普法学之淳益无损,別法学之即损益俱有,何义?

  答:因根别故,有二义:一普法无病,二别法就根,普法无病者,如来藏,佛性等体是普法,一切凡圣,一切邪正,曰是一体,更无别法,唯如来藏、一切凡夫,莫问根机上下,学之淳益無损。

  《三阶教之研究,别篇》第41(149)页。

  这是普法的第一层含义,意即说,同是佛法,为什么学普法而大有益处,而其余法损.益兼有,信行回答说:“原因是根机的差别,普法是属普遍的,或者说共有的法,它是基础。而别的法则分别有利,那么普法包括哪些内容呢

  如来藏,佛性等体是普法,一切凡圣,一切邪正,同是一体,更无别法,唯如来藏。一切凡夫,莫问根机上下,学之淳益无损。”(同上书)

  在信行录用的佛经里,如《涅槃》,《胜曼》、《法华》等经里,都对“如来藏”、“佛性”等问题做了不同程度的说明,信行接受了这种为大乘共有的“佛性”论思想,并且说是第一种普法.主要因为佛性是一切众生的先天本性,强调佛性具有,在众生的身上是平等平等,三乘人莫不如此。

  关於这第一种“普法。信行还说:

  “谓如来藏,佛性,体遍法界,不邪不伪,故名普真普正佛法,若能就学人说,無问正见,邪见,大乘,小乘,习学之者,普的真正,故名普真普正佛法。……亦名一切根本佛法,诽是一切枝条故。”见《三阶教之研究》第475页。

  遍满法界的如来藏,佛姓就是普真普正佛法,就是根本佛法,因为一切法是从唯一的如来藏展开的,所有的人都具备佛性,所以对一切人不承认有差别,应该把一切人当作如来藏.佛、佛性佛,当佛来崇拜。

  如果第三阶根机的人欲想学习来属第一二阶机的“别法”,或者是“不共法”,那么由法不当根,就会淳损無益。

  所以生当末法的第三阶根机的人,学习普法是唯一的选择。

  信行继续说:

  “……谓第三阶若学普法,不堕爱憎,不谤三宝,唯有纯益,无有损坏。

  此普法亦名生盲众生佛法,譬如生盲,不分众色,普法也尔,於一切佛乘及三乘法,不论是非,普能信故。。

  这是“普法”的第二种含义,这种普法不分是非,皆能信仰,而且无损坏,唯有纯益,对一切佛乘及三乘法普能信故,不仅如此,甚至:

  “若学一切名相别真别正佛,读经,论经,讲律、讲论、归僧,度众生,断恶:修善,解行,求善知识,与出家人作师僧,上座、寺主,法师,律师、论师,禅主及章疏问答人”等(同上书)不但都不能得“解脱”,而且“俱各邪魔外道”,所以必须普归一切佛尽,归一切法尽,归一切僧尽,只有正学一切普真普正佛法,才能“真善成就”。达到“解脱”。这种普佛普教思想必然成为对一切人不分爱憎轻重的普敬思想,宣传这种普教普佛的教义才是拯救生於末法浊世的罪恶凡夫的实践佛教。

  总之信行主张在末法时期,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唯一办法,即普遍归依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也就普敬普法,略称为“普法:

  3.传教的措施——无尽藏

  无尽藏是三阶教的一项重要的行动措施,也是三阶教的一种有效的传教手段,在信行的著述里,有两部关於无尽藏的书,这就是:

  《无尽藏法略说》

  《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

  为什么要设立无尽藏,信行做了如下说明:

  一.以无尽藏物施贫下众生,由数的施故,劝发善心,即量可的。

  二、教贫穷人,以少财物同他菩萨無尽藏施,令其渐发菩提之心,见《三阶教之研究》

  这就是说,无尽藏做为一种传教手段,对穷困潦倒的疾苦人民给予救济,饥荒年代如此,太平年代做为福利基金。

  使每个劳苦人民在封建社会温饱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可以受到佛教对他伸出一双同情之手,在三阶教里他们发现了希望的灯塔,所以他们甘愿施舍,尽无量施,并且加入三阶教,发菩提心,实际上也是一种無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法。

  我们都知道,無尽藏就是当时寺院的各种经济的基金组织,通过激发羣众的信仰,使——般人对三阶教产生兴趣,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施舍钱、物,其品类不限、敷量不限。但这些财产不隶属某一个人,而是三阶教的共同所有,传教宣传活动的流动资金需要它。帮助信徒摆脱困苦需要它,故此加入三阶教的人目睹了这些,切身感觉到了三阶教的温暖与仁爱。对下层人民来说,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而在三阶教里则是人人平等,而且彼此互相帮助,既是宗教组织,又是一个大家庭。按照三阶教规定,加入三阶教的信徒,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每天至少要施舍“一分钱,或一粟”,有的则每天“施钱十六分,或三十二分”。如此一来积少成多,(当然,其中也不乏大户人家而有大宗捐献的)最後,无尽藏成了三阶教的实力雄厚的经济事业。从敦煌残卷《无尽藏法略说》中的资料看来,凡是加入无尽藏的,有的在生活物质上去帮助布施於人,此中也有钱财,人力等。具体来说,则有十六种,其中包含精神信仰上的一些表示,其中十种则是物质性以及日常生活用费,如:

  七者,学施香无尽;

  八者,学施光明无尽。

  九者、学施洗浴无尽, .

  十者,学施音声无尽,

  十一者,学施衣服無尽,

  十二者、学施房無尽、

  十三者,学施床坐无尽.

  十四者,学施食器无尽.

  十五者,学施炭灰無尽.

  十六者,学施饮食無尽.

  “食無尽者,事别多种,一者粳米,二者糯米,三者面,四者油脂,五者粟米,六者小豆,七者大豆,八者柴,九者作食人,十者盐酢,十一者蜜,十二者椒,十三者胡麻,十四者酪,十五者瓜菜诸杂果等”。《三阶教之研究,别篇》

  以上可以看出,三阶教经营无尽藏积蓄了大量财产,行布施时也多样化,包括信愿行,也含有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总之:无尽藏做为三阶敦的有力传教手段,他产生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无论三阶教在扩大自己的影响,还是摄受更多的信徒,無尽藏都成了这些方面的大前提,也是三阶教寺院经济的主要唯一来源。所以三阶教在其雏形的时候由於经济力量还很薄弱,以至开始有人认为三阶教十分艰苦。自从经营无尽藏之後,加上方法适当,前後大相径庭,有可谓发迹时仅可滥觞的一泓清浅,演为初具波澜力能浮舟的溶溶巨川。最後.三阶教的信徒队伍不断壮大,遍布又十分广阔,以及在布道方法上灵活多样,他的发展形式有如江出三峡,一泻千里,因为信徒不但在精神信仰得到满足,并且提供给你一条简捷易行的途径,理论通俗易懂,又是末法时代的最佳选择,物质上富有者布施基金,贫穷沉沦者受惠,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因此,无尽藏成为三阶教的生命浅,是三阶教生死存亡的焦点。在唐时期之所以受到控制,很多因素是因为波及到了社会经济,但在民间的流行仍然持续。

  五、三阶教的社会意义及历史地位

  南北朝政权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局面,造成佛教南义、北禅的分岐。在思想上各相异趣,法不能融。使佛教在目标归宿上显出恍倘迷离,教义上千丝万缕,实践上又缺乏系统组织,以至习禅者不知其旨,演义各执一宗。加上信行目睹了南北朝的两次法灭,末法即近的思想在信行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烙印.使他萌发了创立三阶教的意图。尽管隋朝统一,隋王朝信奉佛教,但时属末法的愁思,却一直索绕在他的脑际。他之所以反复强调“十恶世界,“邪见成就众生”等等,便是这种思想状况的反映。隋文帝一统天下,取周…

《论信行禅师及三阶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