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說叁階教法有上中下淺深不同,所以其義不同。
“四明叁階位,五明叁階時上文己引,不再重複。
之所以有叁階佛法,主要是由於衆生的根機差別,故此,叁階佛法,在每一階裏攝受的對象也各不相同。
“諸佛菩薩,若爲大好世界,好時,好衆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一階佛法,一乘根機菩薩合學。《叁階佛法》第二卷。
明確說出,第一階佛法的地點,時間、對象,分別是清淨莊嚴的佛國,逢佛在世的,滅時,以及聆聽聖人的一乘。
“若爲最大惡世界,惡時好時不定衆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二階佛法,叁乘根機衆生合學”(同上書)
這是說,第二階佛法是爲第叁乘人所說的,盡管時間,環境較差,但他們還可以聽聞見道的。
“若爲最大惡世界,惡時,惡衆生起教,即是一切第叁階佛法,九十六種外道,亦名神.亦名鬼,亦名魔,亦名六種外道……空見、有見衆生,增上慢衆生,等合學”。(同上書)
第叁階法是未爲一些非佛教的信師者,或者是誹謗佛教的人,他們也有被化度的可能性。
關於叁階教的內容和它的目的性,信行還有說明:
“釋文有四,一明能起教人,二明所起教法,叁明教所注義,四明教所爲人,第一明起教人者,即信行是,謂當一乘菩薩,……能爲他起教故”。
第二明所起教法者,即抄出《叁階佛法》是。
第叁明所诠義者,即引一些經、律、論,證一切衆生乃至俱有叁階根機不同所由義是。
第四明所爲人者,即第叁階空見,有見衆生是,亦是就意立名。
首先說明了信行如何創立叁階教,以及目的,其根本理論是《叁階佛法》,它的來源由信行遍覽衆經,披閱群典,加以取舍而成立的。這樣做的目的,不言而喻是爲空見、有見、衆生是。
前文已說過,叁階教的目標是對下層人而講的,所以在叁階根機裏,第叁階機是信行的主要化度對象。五濁惡世的衆生,迷己爲物,造諸惡業,但他們又是基礎,對他們用同情憐愍的方法,使之回頭是岸,故此信行創立叁階教其核心目的即在於此,使佛法能紮根於民間,普及於民間。
2.普法思想
信行根據時、處、機的不同劃出叁階,第一階根機的人,他們所學的是一乘法,第二階根機的入學二乘法,那麼第叁階的五濁惡世的末法衆生應該學什麼呢
即“普法”,這也是信行叁階教的核心思想和基本主張。
問曰:同是佛法,何因普法學之淳益無損,別法學之即損益俱有,何義?
答:因根別故,有二義:一普法無病,二別法就根,普法無病者,如來藏,佛性等體是普法,一切凡聖,一切邪正,曰是一體,更無別法,唯如來藏、一切凡夫,莫問根機上下,學之淳益無損。
《叁階教之研究,別篇》第41(149)頁。
這是普法的第一層含義,意即說,同是佛法,爲什麼學普法而大有益處,而其余法損.益兼有,信行回答說:“原因是根機的差別,普法是屬普遍的,或者說共有的法,它是基礎。而別的法則分別有利,那麼普法包括哪些內容呢
如來藏,佛性等體是普法,一切凡聖,一切邪正,同是一體,更無別法,唯如來藏。一切凡夫,莫問根機上下,學之淳益無損。”(同上書)
在信行錄用的佛經裏,如《涅槃》,《勝曼》、《法華》等經裏,都對“如來藏”、“佛性”等問題做了不同程度的說明,信行接受了這種爲大乘共有的“佛性”論思想,並且說是第一種普法.主要因爲佛性是一切衆生的先天本性,強調佛性具有,在衆生的身上是平等平等,叁乘人莫不如此。
關於這第一種“普法。信行還說:
“謂如來藏,佛性,體遍法界,不邪不僞,故名普真普正佛法,若能就學人說,無問正見,邪見,大乘,小乘,習學之者,普的真正,故名普真普正佛法。……亦名一切根本佛法,誹是一切枝條故。”見《叁階教之研究》第475頁。
遍滿法界的如來藏,佛姓就是普真普正佛法,就是根本佛法,因爲一切法是從唯一的如來藏展開的,所有的人都具備佛性,所以對一切人不承認有差別,應該把一切人當作如來藏.佛、佛性佛,當佛來崇拜。
如果第叁階根機的人欲想學習來屬第一二階機的“別法”,或者是“不共法”,那麼由法不當根,就會淳損無益。
所以生當末法的第叁階根機的人,學習普法是唯一的選擇。
信行繼續說:
“……謂第叁階若學普法,不墮愛憎,不謗叁寶,唯有純益,無有損壞。
此普法亦名生盲衆生佛法,譬如生盲,不分衆色,普法也爾,於一切佛乘及叁乘法,不論是非,普能信故。。
這是“普法”的第二種含義,這種普法不分是非,皆能信仰,而且無損壞,唯有純益,對一切佛乘及叁乘法普能信故,不僅如此,甚至:
“若學一切名相別真別正佛,讀經,論經,講律、講論、歸僧,度衆生,斷惡:修善,解行,求善知識,與出家人作師僧,上座、寺主,法師,律師、論師,禅主及章疏問答人”等(同上書)不但都不能得“解脫”,而且“俱各邪魔外道”,所以必須普歸一切佛盡,歸一切法盡,歸一切僧盡,只有正學一切普真普正佛法,才能“真善成就”。達到“解脫”。這種普佛普教思想必然成爲對一切人不分愛憎輕重的普敬思想,宣傳這種普教普佛的教義才是拯救生於末法濁世的罪惡凡夫的實踐佛教。
總之信行主張在末法時期,爲了解決燃眉之急,唯一辦法,即普遍歸依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也就普敬普法,略稱爲“普法:
3.傳教的措施——無盡藏
無盡藏是叁階教的一項重要的行動措施,也是叁階教的一種有效的傳教手段,在信行的著述裏,有兩部關於無盡藏的書,這就是:
《無盡藏法略說》
《大乘法界無盡藏法釋》
爲什麼要設立無盡藏,信行做了如下說明:
一.以無盡藏物施貧下衆生,由數的施故,勸發善心,即量可的。
二、教貧窮人,以少財物同他菩薩無盡藏施,令其漸發菩提之心,見《叁階教之研究》
這就是說,無盡藏做爲一種傳教手段,對窮困潦倒的疾苦人民給予救濟,饑荒年代如此,太平年代做爲福利基金。
使每個勞苦人民在封建社會溫飽不能保證的情況下,可以受到佛教對他伸出一雙同情之手,在叁階教裏他們發現了希望的燈塔,所以他們甘願施舍,盡無量施,並且加入叁階教,發菩提心,實際上也是一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法。
我們都知道,無盡藏就是當時寺院的各種經濟的基金組織,通過激發羣衆的信仰,使——般人對叁階教産生興趣,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施舍錢、物,其品類不限、敷量不限。但這些財産不隸屬某一個人,而是叁階教的共同所有,傳教宣傳活動的流動資金需要它。幫助信徒擺脫困苦需要它,故此加入叁階教的人目睹了這些,切身感覺到了叁階教的溫暖與仁愛。對下層人民來說,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而在叁階教裏則是人人平等,而且彼此互相幫助,既是宗教組織,又是一個大家庭。按照叁階教規定,加入叁階教的信徒,在生活充裕的情況下,每天至少要施舍“一分錢,或一粟”,有的則每天“施錢十六分,或叁十二分”。如此一來積少成多,(當然,其中也不乏大戶人家而有大宗捐獻的)最後,無盡藏成了叁階教的實力雄厚的經濟事業。從敦煌殘卷《無盡藏法略說》中的資料看來,凡是加入無盡藏的,有的在生活物質上去幫助布施於人,此中也有錢財,人力等。具體來說,則有十六種,其中包含精神信仰上的一些表示,其中十種則是物質性以及日常生活用費,如:
七者,學施香無盡;
八者,學施光明無盡。
九者、學施洗浴無盡, .
十者,學施音聲無盡,
十一者,學施衣服無盡,
十二者、學施房無盡、
十叁者,學施床坐無盡.
十四者,學施食器無盡.
十五者,學施炭灰無盡.
十六者,學施飲食無盡.
“食無盡者,事別多種,一者粳米,二者糯米,叁者面,四者油脂,五者粟米,六者小豆,七者大豆,八者柴,九者作食人,十者鹽酢,十一者蜜,十二者椒,十叁者胡麻,十四者酪,十五者瓜菜諸雜果等”。《叁階教之研究,別篇》
以上可以看出,叁階教經營無盡藏積蓄了大量財産,行布施時也多樣化,包括信願行,也含有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
總之:無盡藏做爲叁階敦的有力傳教手段,他産生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無論叁階教在擴大自己的影響,還是攝受更多的信徒,無盡藏都成了這些方面的大前提,也是叁階教寺院經濟的主要唯一來源。所以叁階教在其雛形的時候由於經濟力量還很薄弱,以至開始有人認爲叁階教十分艱苦。自從經營無盡藏之後,加上方法適當,前後大相徑庭,有可謂發迹時僅可濫觞的一泓清淺,演爲初具波瀾力能浮舟的溶溶巨川。最後.叁階教的信徒隊伍不斷壯大,遍布又十分廣闊,以及在布道方法上靈活多樣,他的發展形式有如江出叁峽,一瀉千裏,因爲信徒不但在精神信仰得到滿足,並且提供給你一條簡捷易行的途徑,理論通俗易懂,又是末法時代的最佳選擇,物質上富有者布施基金,貧窮沈淪者受惠,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因此,無盡藏成爲叁階教的生命淺,是叁階教生死存亡的焦點。在唐時期之所以受到控製,很多因素是因爲波及到了社會經濟,但在民間的流行仍然持續。
五、叁階教的社會意義及曆史地位
南北朝政權雙峰對峙,二水分流的局面,造成佛教南義、北禅的分岐。在思想上各相異趣,法不能融。使佛教在目標歸宿上顯出恍倘迷離,教義上千絲萬縷,實踐上又缺乏系統組織,以至習禅者不知其旨,演義各執一宗。加上信行目睹了南北朝的兩次法滅,末法即近的思想在信行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烙印.使他萌發了創立叁階教的意圖。盡管隋朝統一,隋王朝信奉佛教,但時屬末法的愁思,卻一直索繞在他的腦際。他之所以反複強調“十惡世界,“邪見成就衆生”等等,便是這種思想狀況的反映。隋文帝一統天下,取周…
《論信行禅師及叁階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