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信行禅师及三阶教▪P2

  ..续本文上一页再被贬斥的著作。不过与之不同的是,智升在列出目录的同时,分别在每一部著作後面简单的做了说明,言简意赅的道出了经文要义。

  智升说:“信行所撰,虽引经文,皆觉其佛见,妄生穿凿,即乖反圣旨,复冒真宗,……不敢妄编在於《正录》,并从刊削,以示将来”。

  《开元释教录》第18卷。智升还说:“右,《三阶法》及《杂集录》,总35部,44卷。……长房《录》云,总35巻;《内典录》云,都40卷,《大周伪录》,但载22部,29卷,并收不尽,其《三阶兴教碍》云40余卷,而不别列部,卷、篇目。今细授括,具件如上”。《开元释教录》第十八卷。不难看出《开元录》著录的信行著作,是比较完备的。

  上述情况表明,费、宣两录所著录的信行著作,是一种《综合目录》,《大周》,《开元》两录所著录的則是具体目录,而《开元录》收载的更较完备。

  除此而外,唐唐临《冥极记》卷上里,也讲到了有关信行著作的一些情况,说信行认为:

  “今去圣久远,根,时久异,差以下人修行上法,法不当根,容能错倒,乃钞集经论,参验人法所当学者,为36卷,名曰《人集录》。……信行又据经律,录出《三阶法》四卷。其大旨,劝人普敬,恶认本,观佛性,当病授药,顿教一乘。”《大正藏》第51卷第

  88页。

  在这裏唐临谈到了信行的著作,他个人认为,佛陀涅槃已很久远,虽然洋洋大观的群经,想使後人在浩如烟海的法门里寻找一条出路,如蜀道之难。有鉴於此;信行披阅群籍,孜孜寻觅,在各类的经典里整理出一部可谓“诸经精华录”,曰云《集录》。同时唐临也说到信行的一些主张,後文再谈。

  从敦煌出土的《三阶教残卷》看来,信行的著作,是钞录共约40来种经文而汇编成书的。对此,信行本人是这样说的:

  “问:“抄出三阶佛法,为经中有故抄出

  为经中无故抄出

  若尔,何失

  若经已有,何须抄出

  若经中無,何得抄出

  ”答:“有同而异,同故的抄出,异故须抄出。异有三义:一者所为人不同;二者所说法不同;三者为人说法,广略,兼正不同。……今正为第三阶位人说出教义,兼为第一,第二阶下根人同说普真,普正佛法。又广,略不同,佛广说第一,第二阶,略说第三阶,今广说第三阶,略说第一,第二阶,故须别为第三阶人抄略……”见矢吹庆辉著《三阶教之研究,别篇》第9(79)页。

  信行的抄写群经的目的显而易见,第三阶位的人根机偏钝,抄出精要,便於修学。信行的主要著作《三阶佛法》的文字结构,信行本人也有说明:

  “三阶一部,文有四重:大段、段子段,子句。大段文巾,即道第一大段第二大段第三大段是也。提示中,即道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等是也。子段文中,無子段字。但道第一、第二,第三等是也。子句文中,亦無子句字,但道一者,二者、三者等是。若要细论之,文有六重,或有段内段,少故不说:或有子子句,多故不说。《三阶》一部,大段有三,段有十,子段有二十五,子句数多,或大或小,不可具说”。《同上书》第3 (73)页。

  这是三阶教的根本著作四卷本的《三阶佛法力的文字结构,第一卷第一大段,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三、四合为第三大段,它的内容,就是“三阶教。。

  对於信行的著作,道宣作了如下的评价:

  “初,信行勃兴异迹,时或致讥,通论所详,未汤甄别。但奉行克峭,偏薄不作,至於佛宗,亦另衢之一术耳。”(《續高僧传》第16卷《信行传》)

  可见道宣对信行,虽然也有异议,但对於信行提倡的三阶教,却还承认它是“另衢之一术”。当然对信行的评论,限於历史的原因一直被否认他的可取一面,而没有意识到信行的所行是“菩萨法。,重视在下层扩大佛教范围的积极作用。

  四,三阶教的思想体系1.三阶的划分:这是三阶教核心主张,也是信行的精辟,独到的观点。信行认为,佛法分为一、二、三阶。换句话说,从时间上讲,将佛法分为三个阶段。从人的角度上说,分成三层根机。那么,信行的这种划分理由根据是什么?在前面的时代背景己提到,是从佛教的所谓“正法”,“像法”,“末法”的说法中演化出来的。因为,在一些佛经和佛教著述中都讲到,佛教必将经历“正法”,“像法。“末法”的三个时期。可是历来对正法的时期说法很有出入。比较多的说法是:“正法”五百年(或者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种说法是从佛陀时代算起,在第一个五百年里,依照佛陀的教诲去实践的人,这一点容易明白,因佛陀每次讲法後悟道者举不胜举,基本都见道,他们都能按佛的法去实践,所以证果者多,故名正法,这裏的“正”,含有证义。从第六百年起的“一千年内”,在这段过程中.佛教信徒,由於佛陀入减久远,佛教义理盛行,而相反的是实践偏废,整个佛教如果不重视修证,其不称为佛教。因此,在这个阶段,信徒似有所证,而实無证,故此叫做像法(像者似义)。从第一千六百年起的一万年内,佛教日益衰微,邪法盛行,僧人素质下降,各种劫难来临,佛教开始走下坡路,惨淡凄凉的景像皆可睹见,这是“末法”时期。(末者,微义)。不言而喻,从正法,像法,末法的划分来看,由於佛世时代,释尊是信徒的楷模,信者多,证也多。像法时期则不景气了,知教者多,入道者少,末法则纯属形式了,各种动机的人混迹其间,教团的腐败现像比比皆是,与正法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这种历史退化论的观点,从佛教的诞生,发展,演变、衰亡的客观规律是不无道理的。佛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由单纯到复杂的过程,这种例子很多,可以想像,文明堕落殆尽的时代,也是只剩下所谓“现代文明”在流行。这就是历史倒退的表现。佛法的“三法”论点,基本上从高一层次分析了这一点。所以信行也就根据这种“三法”论的观点,组织了他的“三阶段”的理论。他的三阶主张就有“时”、“处”、“机。的三种划分。

  (1)就“时” 分“三阶。

  “时别有三:佛在世,佛自己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阶时;佛灭度後一千五百年以前,由有圣人及利根正见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当第二阶时;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後,利根凡夫,戒定慧别解别行,皆悉邪尽,当第三阶时”。《三阶佛法密记》卷上,见《三阶教之研究、别篇》第5(75)页,第6 (76)页。

  (2)约处三阶:

  “处别有二”:

  第一阶处,郡一乘世界,亦名净土莲花藏世界,常唯纯有诸佛,菩萨,无声闻,缘觉处是。 (同上书)

  这是说信行认为,位於第一阶处的(处,相当於地点)是佛国世界,即净土世界,唯有诸佛、菩萨,他们居住的国土清净庄严。

  对此,信行在另一个地方还说:

  “就处验第一阶法,谓一乘世界中唯有一乘根机众生,见一佛乘,闻一乘法,余三乘众生,不见不闻。”

  说明上乘圣者的根机,听第一义谛理,在一乘佛国里,唯有一乘,无二無

  第二、第三阶处:同即三乘世界,亦名五浊诸恶世界。娑婆世界。盲闾世界。三界火宅……亦名三乘众生十恶世界是。”(同上书)第5 (75)页。

  如此一来,一乘是佛土,秽上为第二阶三乘(小乘)之处,第三阶为戒见俱破的众生之处,即十恶世界,这是根据所处的国土而分三阶。

  (3)约机分三阶

  首先说明三阶位:

  第一阶位者——即三贤,十地通凡及圣。

  第三阶位者——根基不定,若遇大乘人法,即的入大乘位,若不遇大乘法,即不能入大乘位,故名不定。

  第三阶位者——亦名邪解邪行成就是,(同上书)第9(89)页。

  从众生根机的角度,也按照各自的行位判为三阶,很显然三贤及十地菩萨为第一阶位。第二阶位則是小乘人,如果能回小向大即入第一阶位,相反不遇大乘佛法,亦然是固步自封,不甘进取故曰不定。

  第三阶则是五浊恶世,所行所解皆是颠倒。

  此外,信行还说:

  “若就位别说,即有三阶:一,纯正无邪位;二,邪正不定位;三、纯邪無正位”。(同上书)第19(89)页。

  实际此处可说的与上面所讲的并無两样,在另外一些地方,信行又将三阶根机说成是:

  第一阶根机:一乘人

  第二阶根机:三乘人

  第三阶根机: “空见就是徧执空有二见的人)有见。

  或许信行因为将第一阶根机说成一乘人,第二阶根机的人说成是二乘人的原故,所以唐法藏认为信行是立二教的人,法藏在《华严五教章》第一卷里说:“信行禅师,依此字立二教,谓一乘,三乘者,则别解别行及三乘差别。……一乘者,谓普解普行,唯是一乘。……“《大正藏》45巻,第48l页。而实际上法藏并没有完全理解信行的本意,信行很明显不是什么二阶教,而是三阶教。

  以上信行根据时,处、机三个方面将佛法分为三阶,对於三阶,信行还作了如下概括性的解释:

  通释三阶,具有五种含义:

  “一明三阶根机,摄三阶无始习气行,解、病、通五行,以为三阶根本,成根人行,;即是三阶行法,揽三阶行法,成三阶人,说三阶人行法,为三阶文教法,又依三阶文教法,起三阶礼信行解,破三阶病,成三阶受法根机,是三阶义。”(同上书)第4(74)页。

  在这段话里虽然说的有些反复,晦涩,其核心主张是在说明三阶的根机有区别,其叙义也存在着差异。

  “二明三阶人行邪正,摄三阶起现行,解、病、通名行,以三阶行法,成三阶人,以三阶人,依三阶根,禀三阶文叙,成三阶人,名各依根起行,修断趋证,邪正不同,是三阶义(同上书)

  这说的是“三阶人行邪下不同所由义”。

  “三明诠三阶人行,为三阶文教法,由禀三阶文教法,起三阶解行,以三阶解行,上三阶病,成三阶根,以三阶根法,成三阶人,授三阶人以三阶文教上中,下法,今修断趋証,是三阶义”。(同上书)…

《论信行禅师及三阶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