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再被貶斥的著作。不過與之不同的是,智升在列出目錄的同時,分別在每一部著作後面簡單的做了說明,言簡意赅的道出了經文要義。
智升說:“信行所撰,雖引經文,皆覺其佛見,妄生穿鑿,即乖反聖旨,複冒真宗,……不敢妄編在於《正錄》,並從刊削,以示將來”。
《開元釋教錄》第18卷。智升還說:“右,《叁階法》及《雜集錄》,總35部,44卷。……長房《錄》雲,總35巻;《內典錄》雲,都40卷,《大周僞錄》,但載22部,29卷,並收不盡,其《叁階興教礙》雲40余卷,而不別列部,卷、篇目。今細授括,具件如上”。《開元釋教錄》第十八卷。不難看出《開元錄》著錄的信行著作,是比較完備的。
上述情況表明,費、宣兩錄所著錄的信行著作,是一種《綜合目錄》,《大周》,《開元》兩錄所著錄的則是具體目錄,而《開元錄》收載的更較完備。
除此而外,唐唐臨《冥極記》卷上裏,也講到了有關信行著作的一些情況,說信行認爲:
“今去聖久遠,根,時久異,差以下人修行上法,法不當根,容能錯倒,乃鈔集經論,參驗人法所當學者,爲36卷,名曰《人集錄》。……信行又據經律,錄出《叁階法》四卷。其大旨,勸人普敬,惡認本,觀佛性,當病授藥,頓教一乘。”《大正藏》第51卷第
88頁。
在這裏唐臨談到了信行的著作,他個人認爲,佛陀涅槃已很久遠,雖然洋洋大觀的群經,想使後人在浩如煙海的法門裏尋找一條出路,如蜀道之難。有鑒於此;信行披閱群籍,孜孜尋覓,在各類的經典裏整理出一部可謂“諸經精華錄”,曰雲《集錄》。同時唐臨也說到信行的一些主張,後文再談。
從敦煌出土的《叁階教殘卷》看來,信行的著作,是鈔錄共約40來種經文而彙編成書的。對此,信行本人是這樣說的:
“問:“抄出叁階佛法,爲經中有故抄出
爲經中無故抄出
若爾,何失
若經已有,何須抄出
若經中無,何得抄出
”答:“有同而異,同故的抄出,異故須抄出。異有叁義:一者所爲人不同;二者所說法不同;叁者爲人說法,廣略,兼正不同。……今正爲第叁階位人說出教義,兼爲第一,第二階下根人同說普真,普正佛法。又廣,略不同,佛廣說第一,第二階,略說第叁階,今廣說第叁階,略說第一,第二階,故須別爲第叁階人抄略……”見矢吹慶輝著《叁階教之研究,別篇》第9(79)頁。
信行的抄寫群經的目的顯而易見,第叁階位的人根機偏鈍,抄出精要,便於修學。信行的主要著作《叁階佛法》的文字結構,信行本人也有說明:
“叁階一部,文有四重:大段、段子段,子句。大段文巾,即道第一大段第二大段第叁大段是也。提示中,即道第一段,第二段,第叁段等是也。子段文中,無子段字。但道第一、第二,第叁等是也。子句文中,亦無子句字,但道一者,二者、叁者等是。若要細論之,文有六重,或有段內段,少故不說:或有子子句,多故不說。《叁階》一部,大段有叁,段有十,子段有二十五,子句數多,或大或小,不可具說”。《同上書》第3 (73)頁。
這是叁階教的根本著作四卷本的《叁階佛法力的文字結構,第一卷第一大段,第二卷第二大段,第叁、四合爲第叁大段,它的內容,就是“叁階教。。
對於信行的著作,道宣作了如下的評價:
“初,信行勃興異迹,時或致譏,通論所詳,未湯甄別。但奉行克峭,偏薄不作,至於佛宗,亦另衢之一術耳。”(《續高僧傳》第16卷《信行傳》)
可見道宣對信行,雖然也有異議,但對於信行提倡的叁階教,卻還承認它是“另衢之一術”。當然對信行的評論,限於曆史的原因一直被否認他的可取一面,而沒有意識到信行的所行是“菩薩法。,重視在下層擴大佛教範圍的積極作用。
四,叁階教的思想體系1.叁階的劃分:這是叁階教核心主張,也是信行的精辟,獨到的觀點。信行認爲,佛法分爲一、二、叁階。換句話說,從時間上講,將佛法分爲叁個階段。從人的角度上說,分成叁層根機。那麼,信行的這種劃分理由根據是什麼?在前面的時代背景己提到,是從佛教的所謂“正法”,“像法”,“末法”的說法中演化出來的。因爲,在一些佛經和佛教著述中都講到,佛教必將經曆“正法”,“像法。“末法”的叁個時期。可是曆來對正法的時期說法很有出入。比較多的說法是:“正法”五百年(或者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種說法是從佛陀時代算起,在第一個五百年裏,依照佛陀的教誨去實踐的人,這一點容易明白,因佛陀每次講法後悟道者舉不勝舉,基本都見道,他們都能按佛的法去實踐,所以證果者多,故名正法,這裏的“正”,含有證義。從第六百年起的“一千年內”,在這段過程中.佛教信徒,由於佛陀入減久遠,佛教義理盛行,而相反的是實踐偏廢,整個佛教如果不重視修證,其不稱爲佛教。因此,在這個階段,信徒似有所證,而實無證,故此叫做像法(像者似義)。從第一千六百年起的一萬年內,佛教日益衰微,邪法盛行,僧人素質下降,各種劫難來臨,佛教開始走下坡路,慘淡淒涼的景像皆可睹見,這是“末法”時期。(末者,微義)。不言而喻,從正法,像法,末法的劃分來看,由於佛世時代,釋尊是信徒的楷模,信者多,證也多。像法時期則不景氣了,知教者多,入道者少,末法則純屬形式了,各種動機的人混迹其間,教團的腐敗現像比比皆是,與正法相比可謂天壤之別,這種曆史退化論的觀點,從佛教的誕生,發展,演變、衰亡的客觀規律是不無道理的。佛教認爲,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是由單純到複雜的過程,這種例子很多,可以想像,文明墮落殆盡的時代,也是只剩下所謂“現代文明”在流行。這就是曆史倒退的表現。佛法的“叁法”論點,基本上從高一層次分析了這一點。所以信行也就根據這種“叁法”論的觀點,組織了他的“叁階段”的理論。他的叁階主張就有“時”、“處”、“機。的叁種劃分。
(1)就“時” 分“叁階。
“時別有叁:佛在世,佛自己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階時;佛滅度後一千五百年以前,由有聖人及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當第二階時;從佛滅度一千五百年以後,利根凡夫,戒定慧別解別行,皆悉邪盡,當第叁階時”。《叁階佛法密記》卷上,見《叁階教之研究、別篇》第5(75)頁,第6 (76)頁。
(2)約處叁階:
“處別有二”:
第一階處,郡一乘世界,亦名淨土蓮花藏世界,常唯純有諸佛,菩薩,無聲聞,緣覺處是。 (同上書)
這是說信行認爲,位於第一階處的(處,相當於地點)是佛國世界,即淨土世界,唯有諸佛、菩薩,他們居住的國土清淨莊嚴。
對此,信行在另一個地方還說:
“就處驗第一階法,謂一乘世界中唯有一乘根機衆生,見一佛乘,聞一乘法,余叁乘衆生,不見不聞。”
說明上乘聖者的根機,聽第一義谛理,在一乘佛國裏,唯有一乘,無二無
第二、第叁階處:同即叁乘世界,亦名五濁諸惡世界。娑婆世界。盲闾世界。叁界火宅……亦名叁乘衆生十惡世界是。”(同上書)第5 (75)頁。
如此一來,一乘是佛土,穢上爲第二階叁乘(小乘)之處,第叁階爲戒見俱破的衆生之處,即十惡世界,這是根據所處的國土而分叁階。
(3)約機分叁階
首先說明叁階位:
第一階位者——即叁賢,十地通凡及聖。
第叁階位者——根基不定,若遇大乘人法,即的入大乘位,若不遇大乘法,即不能入大乘位,故名不定。
第叁階位者——亦名邪解邪行成就是,(同上書)第9(89)頁。
從衆生根機的角度,也按照各自的行位判爲叁階,很顯然叁賢及十地菩薩爲第一階位。第二階位則是小乘人,如果能回小向大即入第一階位,相反不遇大乘佛法,亦然是固步自封,不甘進取故曰不定。
第叁階則是五濁惡世,所行所解皆是顛倒。
此外,信行還說:
“若就位別說,即有叁階:一,純正無邪位;二,邪正不定位;叁、純邪無正位”。(同上書)第19(89)頁。
實際此處可說的與上面所講的並無兩樣,在另外一些地方,信行又將叁階根機說成是:
第一階根機:一乘人
第二階根機:叁乘人
第叁階根機: “空見就是徧執空有二見的人)有見。
或許信行因爲將第一階根機說成一乘人,第二階根機的人說成是二乘人的原故,所以唐法藏認爲信行是立二教的人,法藏在《華嚴五教章》第一卷裏說:“信行禅師,依此字立二教,謂一乘,叁乘者,則別解別行及叁乘差別。……一乘者,謂普解普行,唯是一乘。……“《大正藏》45巻,第48l頁。而實際上法藏並沒有完全理解信行的本意,信行很明顯不是什麼二階教,而是叁階教。
以上信行根據時,處、機叁個方面將佛法分爲叁階,對於叁階,信行還作了如下概括性的解釋:
通釋叁階,具有五種含義:
“一明叁階根機,攝叁階無始習氣行,解、病、通五行,以爲叁階根本,成根人行,;即是叁階行法,攬叁階行法,成叁階人,說叁階人行法,爲叁階文教法,又依叁階文教法,起叁階禮信行解,破叁階病,成叁階受法根機,是叁階義。”(同上書)第4(74)頁。
在這段話裏雖然說的有些反複,晦澀,其核心主張是在說明叁階的根機有區別,其敘義也存在著差異。
“二明叁階人行邪正,攝叁階起現行,解、病、通名行,以叁階行法,成叁階人,以叁階人,依叁階根,禀叁階文敘,成叁階人,名各依根起行,修斷趨證,邪正不同,是叁階義(同上書)
這說的是“叁階人行邪下不同所由義”。
“叁明诠叁階人行,爲叁階文教法,由禀叁階文教法,起叁階解行,以叁階解行,上叁階病,成叁階根,以叁階根法,成叁階人,授叁階人以叁階文教上中,下法,今修斷趨証,是叁階義”。(同上書)…
《論信行禅師及叁階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