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對律學的貢獻
濟群
今年是弘一律師誕辰一百一十周年,閩院學報要出專刊,紀念這一代律學高僧,希望在此律學衰微之秋,覺醒人們的戒律意識,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弘公是南山律中興之祖,一生持律嚴謹,對律學的弘揚貢獻巨大,筆者曾發心學過戒律,讀過一些大師的著作,從中獲益匪淺,故藉此誕辰紀念的機會,略述大師對戒律的貢獻于後,聊表我的景仰之情。
一,學律因緣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出家前是一位蜚聲藝壇的大家,對詩詞、書法,金石,繪畫,音樂,話劇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叁十九歲在杭州西湖虎跑定慧寺出家,禮了悟和尚爲剃度師,同年九月入靈隱寺受具足戒,因閱讀馬一浮居士所贻《毗尼事義集要》和《傳戒正範》,感到按照戒律規定,當時所受的戒法是不得戒的,因此研習戒律,並在佛前發願弘揚戒律。
戒律在中國的流傳:古譯有《十誦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到了唐代,義淨從印度留學回來,又譯出《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後人稱爲新律。大師出家的第叁年夏天,住在新城貝山,借得律藏叁帙,韭南山《戒疏》、《羯磨疏》、《行事鈔,》及靈芝叁記,擬掩室山中,專門研究,因故未能如願②。
次年在溫州慶福寺閱藏,得見義淨叁藏所譯的《有部律》及《南海寄歸內傳》,認爲較舊律爲善。在當時所編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第一、二次草稿中,屢以義淨所傳,糾正南山舊說。後來自覺輕謗古德,有所未可,才塗抹之,但對于叁大部還是投有用心研習。著重學習有部律,編有《有部犯相摘記》,《自行抄》及《學有部律入門次第》⑧。
當時有徐蔚如居士,在天津創辦刻經處,專刻南山律疏,以光複千年絕學。聽說大師宗有部而輕南山,寫信規勸,以爲我國千百年來秉承南山一宗,現在弘揚戒律,應該繼承前人事業,不宜另辟蹊徑。
大師以爲然,才漸漸放去有部律,研習南山律。韭在佛前發願,棄舍有部,專學南山,盡力弘揚,以贖昔年輕謗之罪,從此大師由新律家變爲舊律家了④。
二,嚴持律儀
在佛教的許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實踐的一宗。根據戒律規定,一個人出家受了戒後,必須五年學戒,不離依止,如此才能在僧團裏獨立生活,因此戒律是每位僧尼必須學習和遵守的。大師按照佛製,學律持律,以自己嚴格的持戒行動,爲教界樹立模範。
戒律的實行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具體的說,不外乎衣,食,住,行的如理如法。大師受戒後,嚴格實踐過午不食,每日只食二次,第一次大約在上午六時左右,即明相出後,第二次是上午十二時。對飲食的要求非常簡單,從不浪費。生活用品都是出家時物,二十六年來,未嘗一易。一領衲衣,補釘二百二十四處,青灰相間,褴褛不堪。在泉州的弘一大師紀念館中,這些遺物還可以見到。出家原力解脫,要想解脫,首先必須遠離貪著,所以佛陀在戒律中規定,比丘不得重操舊業,以免妨礙修道。大師出家後,幾乎放棄了一切世俗學問,唯以書法接引衆生。在居住方面,佛製比丘當常易住處,勿于一處貪著不舍。大師的出家生涯,居無定所,一衲一缽,行雲流水,動止安祥,威儀寂靜,充分體現出無挂無礙的解脫心境。大師持律非常嚴謹,從其日常小事中就能看出。在《豐子恺散文集》的《我與弘一大師》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號,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余多的宣紙如何處置
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郵票去,多了幾分,他把多的幾分寄還我。·以後我寄紙或郵票,就預先聲明,余多的送與法師。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裏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啓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裏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他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坐下去,妤讓它們走避”。這二件事,前者是預防犯盜戒。按戒律規定:任何東西沒有征得物主同意,私自取來使用,都要犯盜戒的,後者是預防犯殺戒。在我們平常人看來,這些行爲簡直可笑,對于一個既使學過戒律的人,也很難注意到這些。大師的做法,正體現了他的持戒是極其認真的。大師一生不作住持,不畜徒衆,不傳戒,不樂名聞利養。因爲擔任住持,外應俗務,內治生産,淚沒身心,妨害道業,所以大師和印光法師一樣,都以不作住持爲真實辦道的第一條件。而大師的在家弟子及友人有爲特辟蘭若,大師也不接受,始終過著孤雲野鶴似的生活。傳戒,剃度是紹隆佛種,續佛慧命。
按戒律規定:做爲剃度或傳戒師要有十臘,精通二部戒律,並能勤教授者,才有資格。大師學了戒律之後,根據受戒羯磨的條件去衡量自己過去所受的戒法,以爲不得戒⑤,所以不敢傳戒,剃徒;說明了大師的謙虛和謹慎。叁,培育律學人才南山律疏與唯識、叁論等論疏,南宋之後都佚失了。清末民初以來,由于外界因素的刺激,佛教出現了複興狀態。培養人才,刻印經書,出版刊物成爲這一時期的主要弘法形式。律學也是一樣,有徐蔚如居士白海外請回南山律疏,在天津創刻經處,刻印流通。然道在人弘,所以大師在自己學律持律的同時,就著手于律學人才的培養。近代白楊仁山開始以學院教學的方式,培養佛教人才後,佛教學院在全國遍地開花。大師也曾想設立律宗學院。那是一九叁一年,大師住在慈溪五磊寺,此寺地處山巅,·環境幽靜,創立學律道場,最爲適應。當時有亦幻法師最初産生這種設想,就與此寺住持棲蓮和尚商議,並取得大師的欣然允許,擬興辦南山律學院,叁年爲一期。講授南山叁大部。由棲蓮和尚與亦幻法師前往上海籌募開辦費用,得朱子橋居土慨允,助以一千元,嗣後仍可設法。不料棲蓮和尚起了貪心,以爲此舉有利可圖,因此在上海定印了幾本大而且厚的緣簿,請大師撰序言,擬廣爲捐募⑥。又律院請安心頭陀當院長,他要嚴格實行托缽乞食製,大師以爲過于注重形式,太無謂了,于是飄然離去⑦。南山律學院昙花一現,大師受此打擊,精神不安。過了二年,大師在廈門妙釋寺講《四分戒本》時,曾述及此事,並提出將來培育律學人才的方針和願望。大師說:“甚願得精通律義之比丘五人出現,能令正法住于世間,則余之弘律責任即竟。故余之講律時,不欲聚集多衆,但欲得數人發弘律之大願,肩南山之道統,以此爲畢生之事業者,余將盡其綿力,誓舍生命而啓導之。余于前二年既發弘律願後,五月居寺即由寺主發起辦律學院,惟與余意見稍有不同,其後寺主亦退居,此事遂罷。……以後即決定弘律辦法,不立名目,不收經費,不集多衆,不固定地址等⑧。”這是大師弘律培育律學人才邁出的第一步。隨後大師與十余名學律同學移居萬壽寺,開講《隨機羯磨》,並撰學律發願文,其詞雲:學律弟子等,”敬于諸佛菩薩祖師之前,同發四宏誓願已。並別發四願:一願學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爲善友,互相提攜,常不舍離,同學毗尼,同宣大法,紹隆僧種,普利衆生。一願弟子等學律以及弘律之時,身心安甯,無諸魔障,境緣順遂,資生充足。一願將來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衆,廣爲弘法,不爲名聞,不爲利養。一願發大菩提心,護持佛法,誓盡心力,宣揚七百多年湮沒不傳之南山律教,流布世間,冀正法再興,佛日重耀……⑤。這是大師與學律弟子們在佛前共發的誓願,體現了大師振興南山律的精神。大師在萬壽岩住了不久,又應泉州開元寺轉物和尚邀請,與十數名學律弟子偕行到泉州,在開元寺之左側尊勝院結夏安居。安居期間,大師講授戒律,每次連續約講兩周,《四分律含注戒本}及《隨機羯磨》,分兩次講完。有時兼講古德格言,以資策勵身心。授課時學員提出問題討論,或以書面請示,都能獲得圓滿解答。學員除了聽律之外,閱讀圈點叁大部,以作深入研究⑩。大師一生除了專門培育律學人才,還應各處邀請,前去講律。如一九叁四年在泉州草庵講《含注戒本》@,同年又在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開示戒律⑩,一九叁五年在泉州承天寺戒期中講《律學要略》⒀,一九叁七年應青島湛山寺邀請;講《律學大意》⒁,等等。被人們遺忘有八百多年之久的南山律,經過大師的弘揚,才引起教界的重視。四、圈點科釋律疏戒律在中國的翻譯雖有五部,但其後弘通獨盛,蔚成一宗的只有《四分律》。道宣律師依此律撰寫了《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構成南山一宗的律學體系,稱爲南山叁大部。這些著作的特色是:以《四分》爲本,並.對《四分》有義無文的地方參取諸部律,廣引大小乘叁藏有關戒律的內容,最後以大乘爲舊極。與中國流傳的教義相符,適應中國.國情,所以受到佛教界的廣泛推崇。道宣之後,據說注釋叁大部的有六十余家⑩,其中靈芝元照所注的《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四分律戒本疏行宗記》,《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爲最權威,與南山叁疏受到同樣的重視。可惜南宋之後,這些著作都散失了,清末民初才從海外請回。大師弘揚南山律疏,在培育人才的同時,爲便于後人學習,對律疏作了大量的整理、簡化工作。1、圈點:大師在泉州開元寺尊勝院結夏安居期間,開始圈點南山鈔記,曾在圈畢自記中說:“剃染後二年庚申,請奉東瀛古版《行事鈔記》,未遑詳閱。甲子四月,啓晚晴山房,乃檢天津新版,詳閱圈點,並抄寫科文,改正訛誤,迄今叁載,始獲首尾完竣。是叁載中, 所至之處,·常以供養奉持⒃。”這裏告訴我們了,大師把南山鈔記隨帶身邊,朝茲暮茲的用了叁載時間,進行圈點、抄寫科文,改正訛誤,才完成了南山律疏的整理工作。圈點的方式,大師在《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首前,列有南山鈔疏靈芝記叁大部標志例,這些標志主要由線、圈,點、括弧,配合紅色、粉灰色、黑色,藍…
《弘一大師對律學的貢獻(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