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意識

  論意識

  性空

  閩南佛學

  意識,爲人們最易認識的識。因此,無論是哲學、科學,宗教,乃至佛教的大小乘無不公認此識的存在。如“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人類創造世界”、世界是意志的表相”等語句皆出自宗教以外的各種學術。

  他們對人的精神認識雖然只停留在易知的心理作用中,但巳抓住了支配人的身心及造業多端的分別識。佛說一切有情各有八識,識以虛妄分別爲其自性。淪其自性,七、八二識行相微細不可知,其中分別能力最強的,當首推第六意識。所以,七、八二識非一般世間學問及小乘學者所能了知的,只有明了意識爲人們所易知。意識是無形無相的東西,但卻有不可思議的功能存在。它不爲身體的形相所囿,不爲石壁所阻,不爲地域所限,而能爲一身支配的動力,令人起惑造種種業,于生死中沈浮不定。反過來亦可爲修行者掌握意念的轉動;斷惡修善,轉識成智。當然,從凡夫起修至轉識成智過程,不是短時間輕易可以達到目的。其次第修習法門亦非易行r首先我們認清凡夫階位的有漏意識,在不同情況下所起的各種業用,次再明唯識宗所提倡的修行階位及轉識成智的次第。

  一、意識簡介

  吾人通常思慮的識,是爲意識。其業性通善、惡,無記叁性,其能緣通現量、比量、非量,其所緣境有性境,帶質空境,獨影境。故得恒時生起,而變動不居,遍行緣慮,于欲、色、五色叁界,于過去、現在、未來常時現起。在造因位則叁性恒轉變易故五十一心所皆與之相應。于起念時或善或惡或爲無記,分別支配,故在結果位于叁界中亦是恒轉變易。

  心王既恒轉變易,心所自亦如是,有時與六個根本煩惱相應,有時與大中小二十個隨煩惱相應,有時與十一信等善法,或四不定、或五別境與之相應。彼此所相應的·時間不同,則是根據當時的環境不同,而引起意識上的反映作用亦不同。臨時分別配合,不差毫厘。意識所相應的不同心所就是我們不同的心理的個別作用。悲歡哀樂,喜怒無常等即是意識觸境生情的特征。意識相應之廣,影響之大,牽動身根而造身業,啓發口舌而造語業,較之余識,其力尤強,其用最烈,所造身語等業熏于藏識,成爲來世的兩類因種:第一能引起來世總報之果,或投人道,或入畜生道,或墮地獄,或升天界,或成修羅,或爲餓鬼。此業是各類有情(六道衆生)酬感依正二報總報體之引業,如人道的根身、器界,余道衆生亦各感有自己的根身,器界。第二依此總報能招來世之果報,即依總報填滿自類差別果報,如人道有肥瘦,高矮,醜美,貧富等差別現象,余.道亦具如是別報,感招此別報之業名爲滿業。無論總報,別報皆是意識造業之力牽令趣生,故此意識爲凡界中最有權威之識。人類社會一切知識的産生,名言的安立、業力的形成,可以說十之八九全靠這“動身發語獨爲最”的意識所操縱。

  二、意識與知識

  一般說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明燈,是很有道理的。因爲知識是人類生存的營養品、是思想的財富,是精神的支柱,確實如此。人若沒有知識、沒有精神、沒有思想,將無異于畜類。入之所以爲萬物之靈,就是因爲人類有智慧,有知識,能運用智慧、運用知識,能製造生産工具,會運用工具生産。這是其它動物之所不能企及的。所以,人能統製一切、能戰勝一切、能産生文明、能開發自然。以上這些特點就是知識的作用,而知識的根本來源卻是人的八識,八識中又以意識爲産生知識的主體。爲什麼生命主體的第八阿賴耶識不是産生知識的重要識呢

  因爲阿賴耶識的業性唯屬無記,行相又特別微細,不易了知。知識的産生,有能知,所知的作用,這是知識的整體,基礎。唯識學上的八識心王、心所雖然皆具有這叁方面,但是在八識心王中阿賴耶識的能知、所知及其知的作用(行相)都是不可知的,它們雖是存在,能起作用,但只能從推測比量上或聖盲量上來證知。因此阿賴耶識爲生命的所依所托,在日常的活動中是息息相關的。至于第七末那識,它只能向內思想執我,是我的主體,雖具能知的恒審作用,也是無法可以知道的。末那識的所知即是第八識見分,不是意識境,末那識的作用是“思量有我。"這所執之我不是第六意識的,而是第八識見分。如此說夾,第七末那識的能知,所知,及知的作用,亦是極難了知的,故七,八二識只能作知識的依止,而不能直接産生吾人對!現象界的觀察,認識、思想、分別等作用。真正能了知一切觀象界、能建立知識基礎,如知覺(觸),概念(想)、思想(分別),言語(名言)等類就是前六識(此六識中特別是第六意識),不是七、八二識上的事。現複從八識所通的業性、能緣量及相應心所等方面來再作進一步的比較說明:知識的種類可用叁量來劃分。

  依知識的叁量來說,第六意識是通叁量的,它隨前五識同時生起去觀察對象,産生所有的經驗,或實證境界時,不錯不謬,屬現量境界知識,于五識後生起的名言分別、計度尋伺的獨頭意識或緣過去,未來,定、夢等境時,若對某境錯誤推理判斷,或執著有無,顛倒事實,迷惑真理,就是非量境界知識,意識若依現前事物,進行推度,分別、思維,抉擇,就是比量境界知識。余識與叁量的關系是各通其一,不能具通,如前五識只是現量境界知識,是直覺的經驗,是産生知識的勝增上緣。第七識未入見道前永是非量,因它常與四惑相應,一味錯誤地執著心法第八識見分爲實在的我法,産生煩惱,所知二障,故此識只通非量,在現世間中永遠是錯誤的知識。第八識是現量知識,但不可知。

  若依善惡無記叁性來說,七、八二識唯是無記,不起強性作用,故吾人之作惡作善,起心動念,不是七,八二識,而是第六意識。故一切知識思想都是依第六意識爲主體而産生的。

  若依八識所相應的心所法來說,它有五十一種,與八識相應的心所是各不相等的。第八識在因位只與五遍行心所相應,第七識只與八個大隨煩惱,五遍行,別境中的慧及四惑等十八個心所相應,前五識只與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二中隨。

  八大隨及貪瞠癡等叁十四種心所相應。唯獨第六意識與五十一個心所全部相應,應知心所相應廣,知識才會廣博而複雜。通過以上各個方面的說明,了知吾人之知識是屬于意識所産生的。

  叁、意識分位

  人類認識系統以意識爲主,五十一心所爲助伴,串聯第七、第八,前五叁種心聚,組合成了人類認識體系的心意識機構。又能與第七識及前五識等轉識心、心所法爲能熏,第八心王爲所熏。能熏所熏兩法俱時和合一處,無始以來更互爲因果,構成熏習的現象,宇宙人生染淨因果依之得以建立。意識內以末那識做染淨依,外靠眼等五識取境而起分別。即使離開了感官的五識,它也能想入非非,自心起影,追憶過去,構想未來。另外在四大不調時,神經錯亂時,意識皆能獨起幻境,失去控製能力,顛倒不明。又于定中或夢中亦是意識在起活動作用,唱獨角戲。因此根據意識分位的業用不同,可分爲兩大類:

  1、五俱意識;

  什麼叫五俱意識呢

  與前五識俱起分明了別所緣色等五境之意識,名五俱意識。前五識只能任運緣刹那現量境,它們的分別力微劣,須由意識引導,方能起了境作用,若沒有意識與之俱起,前五識對所緣境(色等五境)就不能明了深取其相。

  這就好比老師引導學生解義一樣,解義雖在學生本身,但必須依靠老師的引導之力,學生才能通曉。又此五俱意識能引後念尋求意識續起思慮,令後念意識(即五後意識,若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非但截然相離,而在前五識緣境後相續現行者,這是屬于不俱意識中的一種,名五後意識。

  另一種則是獨頭意識)追尋前念五識所取境相。即五後意識起時,于前念所證青赤等境,而起追憶尋求,謂此是何色耶

  抑是青色或赤色耶了如是等等。可見五俱意識對境明了分別的作用是余識所不俱的。意識若與五識中的眼識同起,了別色境的意識,叫眼俱意識,乃至與身識同起了別觸境的意識,叫身俱意識。意識與前五識生起的情況,是或一俱,或二俱,或叁俱、或四俱,或五俱,視其當時情況而定。

  2、獨頭意識:

  什麼叫獨頭意識呢

  不與前五識俱起而單獨現起的意識名獨頭意識。獨頭意識又可細分爲四種:

  ①、散位獨頭意識:

  凡單獨生起,追憶往事,預想將來,或比較推度種種事理,海闊天空,心猿意馬,妄念紛飛者,名散位獨頭意識。如緣空花、兔角,鏡像、水月等等。又如課堂中有的學生,身雖坐在教室中,心卻馳緣萬裏以外之事,想入非非,意識與前五識根本不配合。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等是也。

  ②,夢中獨頭意識:

  人在熟睡發夢時,前五識也處于睡眠狀態,全部停止活動,不再攀緣外境了,唯有第六意識獨起緣慮夢中境界,獨自分別,只不過與醒時緣慮較爲蒙昧,其過程缺乏意義和秩序,甚至支離破碎,故很快就會被遺忘,沒有散位獨頭意識來得清晰。當然,有的夢境卻能被記住,醒後不忘,那是其夢的構成幻境性質較爲特殊,或具有一定的預兆,古人有一種信仰,孩子未生,如得吉夢,便預知孩子爲人中俊傑。誕生之前,如獲夢兆,尤是大吉之象征,常取以爲名。如嶽母夢大鵬止于其屋而生嶽飛,故名命曰飛,字鵬舉。又有把夢兆作爲精神感應的消息,從而履行夢的預言,成爲某事的創始人,以致千古傳聞。如漢明帝夢金人後,隨即派人迎請佛像以印證夢兆,果如夢中所見,便令畫工繪其圖,于南宮清涼臺及高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成爲中國有佛像之始而流傳至今。不過也有不好的夢兆,無論是吉兆、或是凶兆,二者都是夢。夢,人人都會做的,但夢者的本身並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因夢者在緣境時,裏面的境像是曆曆分明,隨著夢境産生的苦樂憂喜種種感受,根本覺察不出自己是在做夢,所以有在夢中起來說笑的,夜遊的,做事的…

《論意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