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
性空
闽南佛学
意识,为人们最易认识的识。因此,无论是哲学、科学,宗教,乃至佛教的大小乘无不公认此识的存在。如“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人类创造世界”、世界是意志的表相”等语句皆出自宗教以外的各种学术。
他们对人的精神认识虽然只停留在易知的心理作用中,但巳抓住了支配人的身心及造业多端的分别识。佛说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识以虚妄分别为其自性。沦其自性,七、八二识行相微细不可知,其中分别能力最强的,当首推第六意识。所以,七、八二识非一般世间学问及小乘学者所能了知的,只有明了意识为人们所易知。意识是无形无相的东西,但却有不可思议的功能存在。它不为身体的形相所囿,不为石壁所阻,不为地域所限,而能为一身支配的动力,令人起惑造种种业,于生死中沉浮不定。反过来亦可为修行者掌握意念的转动;断恶修善,转识成智。当然,从凡夫起修至转识成智过程,不是短时间轻易可以达到目的。其次第修习法门亦非易行r首先我们认清凡夫阶位的有漏意识,在不同情况下所起的各种业用,次再明唯识宗所提倡的修行阶位及转识成智的次第。
一、意识简介
吾人通常思虑的识,是为意识。其业性通善、恶,无记三性,其能缘通现量、比量、非量,其所缘境有性境,带质空境,独影境。故得恒时生起,而变动不居,遍行缘虑,于欲、色、五色三界,于过去、现在、未来常时现起。在造因位则三性恒转变易故五十一心所皆与之相应。于起念时或善或恶或为无记,分别支配,故在结果位于三界中亦是恒转变易。
心王既恒转变易,心所自亦如是,有时与六个根本烦恼相应,有时与大中小二十个随烦恼相应,有时与十一信等善法,或四不定、或五别境与之相应。彼此所相应的·时间不同,则是根据当时的环境不同,而引起意识上的反映作用亦不同。临时分别配合,不差毫厘。意识所相应的不同心所就是我们不同的心理的个别作用。悲欢哀乐,喜怒无常等即是意识触境生情的特征。意识相应之广,影响之大,牵动身根而造身业,启发口舌而造语业,较之余识,其力尤强,其用最烈,所造身语等业熏于藏识,成为来世的两类因种:第一能引起来世总报之果,或投人道,或入畜生道,或堕地狱,或升天界,或成修罗,或为饿鬼。此业是各类有情(六道众生)酬感依正二报总报体之引业,如人道的根身、器界,余道众生亦各感有自己的根身,器界。第二依此总报能招来世之果报,即依总报填满自类差别果报,如人道有肥瘦,高矮,丑美,贫富等差别现象,余.道亦具如是别报,感招此别报之业名为满业。无论总报,别报皆是意识造业之力牵令趣生,故此意识为凡界中最有权威之识。人类社会一切知识的产生,名言的安立、业力的形成,可以说十之八九全靠这“动身发语独为最”的意识所操纵。
二、意识与知识
一般说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知识是人类生存的营养品、是思想的财富,是精神的支柱,确实如此。人若没有知识、没有精神、没有思想,将无异于畜类。入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有智慧,有知识,能运用智慧、运用知识,能制造生产工具,会运用工具生产。这是其它动物之所不能企及的。所以,人能统制一切、能战胜一切、能产生文明、能开发自然。以上这些特点就是知识的作用,而知识的根本来源却是人的八识,八识中又以意识为产生知识的主体。为什么生命主体的第八阿赖耶识不是产生知识的重要识呢
因为阿赖耶识的业性唯属无记,行相又特别微细,不易了知。知识的产生,有能知,所知的作用,这是知识的整体,基础。唯识学上的八识心王、心所虽然皆具有这三方面,但是在八识心王中阿赖耶识的能知、所知及其知的作用(行相)都是不可知的,它们虽是存在,能起作用,但只能从推测比量上或圣盲量上来证知。因此阿赖耶识为生命的所依所托,在日常的活动中是息息相关的。至于第七末那识,它只能向内思想执我,是我的主体,虽具能知的恒审作用,也是无法可以知道的。末那识的所知即是第八识见分,不是意识境,末那识的作用是“思量有我。"这所执之我不是第六意识的,而是第八识见分。如此说夹,第七末那识的能知,所知,及知的作用,亦是极难了知的,故七,八二识只能作知识的依止,而不能直接产生吾人对!现象界的观察,认识、思想、分别等作用。真正能了知一切观象界、能建立知识基础,如知觉(触),概念(想)、思想(分别),言语(名言)等类就是前六识(此六识中特别是第六意识),不是七、八二识上的事。现复从八识所通的业性、能缘量及相应心所等方面来再作进一步的比较说明:知识的种类可用三量来划分。
依知识的三量来说,第六意识是通三量的,它随前五识同时生起去观察对象,产生所有的经验,或实证境界时,不错不谬,属现量境界知识,于五识后生起的名言分别、计度寻伺的独头意识或缘过去,未来,定、梦等境时,若对某境错误推理判断,或执着有无,颠倒事实,迷惑真理,就是非量境界知识,意识若依现前事物,进行推度,分别、思维,抉择,就是比量境界知识。余识与三量的关系是各通其一,不能具通,如前五识只是现量境界知识,是直觉的经验,是产生知识的胜增上缘。第七识未入见道前永是非量,因它常与四惑相应,一味错误地执着心法第八识见分为实在的我法,产生烦恼,所知二障,故此识只通非量,在现世间中永远是错误的知识。第八识是现量知识,但不可知。
若依善恶无记三性来说,七、八二识唯是无记,不起强性作用,故吾人之作恶作善,起心动念,不是七,八二识,而是第六意识。故一切知识思想都是依第六意识为主体而产生的。
若依八识所相应的心所法来说,它有五十一种,与八识相应的心所是各不相等的。第八识在因位只与五遍行心所相应,第七识只与八个大随烦恼,五遍行,别境中的慧及四惑等十八个心所相应,前五识只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二中随。
八大随及贪瞠痴等三十四种心所相应。唯独第六意识与五十一个心所全部相应,应知心所相应广,知识才会广博而复杂。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说明,了知吾人之知识是属于意识所产生的。
三、意识分位
人类认识系统以意识为主,五十一心所为助伴,串联第七、第八,前五三种心聚,组合成了人类认识体系的心意识机构。又能与第七识及前五识等转识心、心所法为能熏,第八心王为所熏。能熏所熏两法俱时和合一处,无始以来更互为因果,构成熏习的现象,宇宙人生染净因果依之得以建立。意识内以末那识做染净依,外靠眼等五识取境而起分别。即使离开了感官的五识,它也能想入非非,自心起影,追忆过去,构想未来。另外在四大不调时,神经错乱时,意识皆能独起幻境,失去控制能力,颠倒不明。又于定中或梦中亦是意识在起活动作用,唱独角戏。因此根据意识分位的业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五俱意识;
什么叫五俱意识呢
与前五识俱起分明了别所缘色等五境之意识,名五俱意识。前五识只能任运缘刹那现量境,它们的分别力微劣,须由意识引导,方能起了境作用,若没有意识与之俱起,前五识对所缘境(色等五境)就不能明了深取其相。
这就好比老师引导学生解义一样,解义虽在学生本身,但必须依靠老师的引导之力,学生才能通晓。又此五俱意识能引后念寻求意识续起思虑,令后念意识(即五后意识,若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非但截然相离,而在前五识缘境后相续现行者,这是属于不俱意识中的一种,名五后意识。
另一种则是独头意识)追寻前念五识所取境相。即五后意识起时,于前念所证青赤等境,而起追忆寻求,谓此是何色耶
抑是青色或赤色耶了如是等等。可见五俱意识对境明了分别的作用是余识所不俱的。意识若与五识中的眼识同起,了别色境的意识,叫眼俱意识,乃至与身识同起了别触境的意识,叫身俱意识。意识与前五识生起的情况,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四俱,或五俱,视其当时情况而定。
2、独头意识:
什么叫独头意识呢
不与前五识俱起而单独现起的意识名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又可细分为四种:
①、散位独头意识:
凡单独生起,追忆往事,预想将来,或比较推度种种事理,海阔天空,心猿意马,妄念纷飞者,名散位独头意识。如缘空花、兔角,镜像、水月等等。又如课堂中有的学生,身虽坐在教室中,心却驰缘万里以外之事,想入非非,意识与前五识根本不配合。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等是也。
②,梦中独头意识:
人在熟睡发梦时,前五识也处于睡眠状态,全部停止活动,不再攀缘外境了,唯有第六意识独起缘虑梦中境界,独自分别,只不过与醒时缘虑较为蒙昧,其过程缺乏意义和秩序,甚至支离破碎,故很快就会被遗忘,没有散位独头意识来得清晰。当然,有的梦境却能被记住,醒后不忘,那是其梦的构成幻境性质较为特殊,或具有一定的预兆,古人有一种信仰,孩子未生,如得吉梦,便预知孩子为人中俊杰。诞生之前,如获梦兆,尤是大吉之象征,常取以为名。如岳母梦大鹏止于其屋而生岳飞,故名命曰飞,字鹏举。又有把梦兆作为精神感应的消息,从而履行梦的预言,成为某事的创始人,以致千古传闻。如汉明帝梦金人后,随即派人迎请佛像以印证梦兆,果如梦中所见,便令画工绘其图,于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供养,成为中国有佛像之始而流传至今。不过也有不好的梦兆,无论是吉兆、或是凶兆,二者都是梦。梦,人人都会做的,但梦者的本身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因梦者在缘境时,里面的境像是历历分明,随着梦境产生的苦乐忧喜种种感受,根本觉察不出自己是在做梦,所以有在梦中起来说笑的,夜游的,做事的…
《论意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