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样的情况都有。
人在睡梦中虽不能觉察,但醒后尚能了知昨夜其境。或惊或乐,只不过是一场梦的幻境。可是,沉睡在三界摇篮大梦中的芸芸众生,是从未清醒过。谁能透视我们人生现实的一切皆是虚幻不实的大梦境呢
于五欲中为名为利无非为我,三毒不止,恶疾缠身,业障附体,困惑于现前梦幻的一念心中,无法掌握自心转动,造业感果,谁能代受呢
甭说世间俗人耽于五欲尘劳之中不知求出离,就是处于正法衰微的许多僧人,亦是人我之见不空,门户之分尤执,互相攻讦,颠倒多端,只图衣食自然,享受现成。如此沉湎于人天长夜大梦之中,岂不可悲
唉。大梦何时醒
不知因缘几时到1缺乏主观努力,因缘是很难具足的。当然,也有许多效法古来圣贤冰霜操履的高僧大德,悲佛法之衰微,怜僧道之弊端,振擂法鼓,以期惊醒众生之痴梦。若能人人本着“舍命为佛事,立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的宗旨用功办道,荷担如来家业,何愁大梦不醒呢
可惜的是说时容易,做时难!在此借一偈颂作为推己及人的警钟吧:“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朝朝在作梦,不觉梦黄梁。梦中若不觉,枉作梦一场。
③、狂乱独头意识:
狂乱独头意识,是指散位意识于五根中狂乱而起,然不与五识同缘。如患疯狂病者眼见青色,而意识误将为黄色,或将黑作白,或将是作非。又如神经失常的人,自言自语,喜怒无常,这都是患者意识中的幻境,这错乱颠倒之意识便叫狂乱独头意识。精神病者,起初因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焦虑恐怖,于熟睡中亦作恐怖焦虑的梦,时间长了,即引起精神失常。用佛法来分析这类病者,就是对人我执着太重,胸量不大,性格固执,独占欲强,唯利是图,遇事操之过急。不过亦有心性懦弱者被冤屈而患狂病的。无论因什么情况患此狂病者,皆是不能透视事物的本质,一旦受到挫折或达不到目的时,即一蹶不振,沉迷于失望痛苦之中,久之即引起神经失常,患上了精神病。这就是狂乱独头意识支配患者的身心,属最可怜的众生。其实无论受什么别报,都是业力所使然。
④、定中独头意识:
在色、五色界一切定中前五识完全不起现行,不会缘外在的境界,其时的精神活动只有第六意识,故称为定中独头意识。定有世间和出世间之别,依凡夫身所入定即是世间定,依圣人身所入定即是出世间定。诸定当中有的定,只有第六意识起活动。不过,巳得贞在者的定中意识,亦得与五识俱起,此中所说的定中独头意识,是指未得自在者而言的。
四、意识间断位
从上述对意识分位的活动现象,可以知道我们平常的举心动念,或在定中,或在梦中,或处散位等精神活动作用中,都是意识的力量,所以说意识是经常现起的。《唯识三十颂》所说的“意识常现起”,就是这个意识。但是我们的整个心理历程并不是等于意识,因为我们的心理历程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有意识之心理,即是指我们能执我法的第七末那识和被执的第八阿赖耶识。意识依某种特殊的环境或处所、力量的强烈镇压而不能现起的时候,只有第七识和第八识在起执受的作用,这种精神作用称无无意识心理。令意识不起的特殊原因有五种:
1.无想天:
无想天是色界十八天之一(色界第四禅的广果天中有无想天)。无想天或曰无想有情,生到彼天需要由过去的无想定力。谓诸外道认为想就是众生的生死之因,欲解脱生死,必须灭想根治,于是他们在修定前作意,起出离生死之想,观此想如病、如箭等,患难无穷,唯有无想才是最寂静微妙的,所以继续于定中加工用行,厌患此想,令此心想渐细渐微,即借想灭想。由此厌患想之心熏成的种子,再由此所熏种子损伏心想种子,使前六识心,心所不起,仗此所修无想定的力量,死后遂感得无想天果报。在这天界中,据说有五百劫的寿命,于五百劫中意识不起现行作用。
2、无想定:
上面说明无想天时巳略述了无想定的修法,在此再说明一下修此定者的目的。
无想定即是外道凡夫身所修,他们以求涅系果而修此定,灭前六识心、心所法,特别灭想心所,故名无想。由修得此定的力量,死后即感生无想天。他们自以为升到此天界就是涅槃境界。其实不然,等过了五百劫后,其想再起。因为无想定虽然伏了前六识心、心所法,但第七染污意识全然未动,我执生死之根未拔,属有漏。
由有漏定所感之有漏果报,报尽了仍要堕落轮回生死的,故不是真解脱。但外道凡夫不知此理,妄计往生彼天界已是位登极果了,这是愚痴狂妄知见。由此无知障所知,使他们无法体证出世间究竟涅槃清净之果报,故有智者是不修此定的。
3,灭尽定:
有学,或无学圣者在修此定的过程中,只求寂静,了知受想二种心所是一切贪著分别的起源,是一切纷争的根本,故以灭受想为主,以止息想的作用,令前六识心、心所法不能恒行,并灭掉染污意第七识而成为无漏定。因为是灭心,心所法之定故名灭尽定。入此定的人,并不以此为涅槃。
以上二定俱无前六识心,心所现行,皆可名无心,但所不同的是无想定只灭前六识心、心所法,属有漏定,感生无想天,报尽仍复堕三途。灭尽定则不但要灭前六识的心,心所法,更灭第七染污意,这属无漏定,感生果报后不再退转,继续修习,直至涅槃。
4,睡眠:
睡眠本来是不定心所之一,但极重睡眠由疲倦至极等缘所引,于睡中毫无梦境,导入无心位时,前六识通不现行,身心沉重,无所堪任,故属无心位所摄。
5,闷绝:
闷绝是处于昏迷,不省人事的无意识心理状态,其时是第八识的触境处。此种心理状态,或因受了各种过分的刺激,或因极高的热病,或因酒醉,或被他人损害,或劳累过度等现象,都可能使神经闷绝失去知觉,其时意识皆不起活动作用,只有七,八二识在起执受作用。
五、意识在转识成智过程中的作用
如上面所述吾人之意识在精神界的活动确实是最为有力的,不论吾人所做什么事情,不但不可能离开意识,而且是由意识之所策划推动的。从世间法来说,一切有害于人类的知识及发明,无一不是通过意识而成的,从出世间的佛法立场来说,无论是堕入地狱,或成就最高的菩提,也都是意识之所使然。说它是“功之魁,罪之首,诚然不错。所以人们对于第六意识,不但要有认识,而且要自我调理克制,不能让它向不正当的方面任意发展。
否则,就会落入邪知邪见的云雾中去了,无法认清宇宙人生万有事相都是缘起的,导致产生种种错误行为。这样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希求,反而事与愿违,堕入生死险坑而不能自拔。据此,如何澄清知见迷雾,挣脱烦恼系缚,开创未来清净佛土,启迪本具之佛性呢
按唯识宗讲:唯有转识成智才能达到。因为是无明妄执的根源,凡夫依识来认识问题,依名取相而有我法执识安立名言等,这是迷界有情沉沦的所在,觉者以智来观察事物,认清本质,如实通达诸法实相,远离增益损减的妄执!这是悟界圣者超脱系缚,巳达自在的原因所在。转识成智,就是迷悟的转化,生死与涅槃的转化。这种境界就是人类思想认识向上发展的顶点,若能攀登到这个顶点上,即瓦解了由意识及余识心,心所法的虚妄认识体系,重新组成妙观察智及三智的觉悟认识体系,彻底抛弃苦恼及罪恶,获得无上功德利乐,成就依正庄严清净佛国净土。
讲到转识,须以认识力强、造业为首的意识作能转的动力,而以生命主体的阿赖耶识作所转的对象,方能达到成智的目的。
为什么说以意识作为能转的动力呢了因为八识以意识的活动能力最强,它能造作善恶诸业,这在前文已经说明。意识的用心若往好的方面,固然是极为慈和,若往坏的方面发展却又是非常毒辣,甚至可以毁灭世界人类。由此而知,它既可作为成就一切有利的思想工具,亦可作为毁灭一切的精神武器。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理应要明白意识对人的作用,要掌握意念的活动,使它进入自他二利的轨道上,从起信、发愿、多闻修习乃至证得圣果。
并且还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趣向菩提。
从修心养性,断恶行善,去执破惑,离四句、绝百非,超越烦恼、所知二障,升华心境、完善人格,让载满善因意识的列车,开向涅槃城。在未见道前,所修诸善之业,虽属有漏,但这有漏的善业却是引发无漏种子生起现行的有力增上缘。否则,若无此增上缘的助力,无漏种子就没有办法现行。行者从初发心至资粮、加行位一大阿僧只劫中,通过不断地多闻熏习,在加行位中巳能生起顺抉择慧,成就四寻伺及四如实智,依世第一法之无间定,发起如实智,此智一发起,立即见道登欢喜地,顿断分别二障漏种,意识最先转依,与下晶妙观察智相应,此识与智相应以后,凭其二空观力,使末那的俱生我法二执也不再现起。末那我法二执既伏,意识即通带末那识与下品平等性智相应。自此以后,靠意识遣障熏发之力,十地修因,地地定慧增进,层层升入,断一分无明,证一分真如,五十地以后,金刚喻定解脱道生起之时,那种强烈的五分别智出现,把无始以来极微细难断的二障种习彻底消毁,六、七二识相应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才达上品圆满清净。由于除尽漏种,异熟识体纯净无垢,此时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于是前五识紧接着也转为成所作智,在四智周围,围绕着无漏的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心所成为四智相应心品。四智由八识转成,其中实能转者,却唯是第六意识,意识在修行的因地中,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若没有它,世出世间的善果则无法圆成,故说转识成智要靠意识作为能转的动力。
这里再补充地说明,阿赖耶识作所转的对象又是什么呢
阿赖耶识是染净诸法平等所依,赖耶体中摄藏着有情无始以来所成就的有漏无漏的种子。这些种子是染净诸法生起现行的亲因,若以有漏种为主而开展的世界,这个世界即是杂染的,若以无漏种为主而开展的世界,这个世界即是清净的、庄严的。染净的转折,决定于赖耶体中有漏无漏种子谁取代谁的问题。
若依佛法而修的行者若能通过多闻熏习,成就闻思修三慧,用此三慧之力,引发寄存在赖耶识体中的无漏种子生起的现行,就能对治有漏。对治生起后配合意识的修习,继续精进加功用行,直至彻底根除漏种习气,无漏净种势力逐渐增盛,达到完全取代有漏染种时,赖耶随着六、七二识的转智而转成大圆镜智,并且促进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至此,转识成智的目的才真正达到,说转识成智应以阿赖耶识作为所转的对象。
六、转识成智后的作用
转识成智以后,此四智能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呢
从第八识讲: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能摄藏无漏种子,能现自受用身土,转第七末那识成平等性智,则与有漏末那相翻其用,于内证诸法之平等理性,于外现诸法及自他平等,无有高下,常与大慈大悲等恒时相应,随十地菩萨所乐所欲而变现他受用土,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则善能观察诸法自相共相的差别,善能运转利用无碍的辩才,善能觉悟一切的有情,·利乐一切的众生。于诸大会中,转大*轮,施设种种方便,断诸有情之疑网,令得妙法之安乐。其功用之殊胜是不可思议的,非语言文字所能诠释。诸佛菩萨所以能够化导一切有情,可以说完全是因为运用这个智慧,假若没有此智,化导众生,随机度生是不容易的了,所以名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则是示现一切身土等法,以应地前菩萨,二乘圣人及凡夫之机,成佛果中的大菩提,此大菩提摄尽一切功德,佛用此菩提能尽未来际饶益一切有情。
通过上述对意识有漏及无漏位的分析,我们了知:吾人一念心意识的业用是非常广大。任何事物的现前,都是经过第六意识的分别,立刻就知道它的好坏,美丑,是非、曲直。而且在这世间自他的纠缠,团体的纷忧中,人類祸福,世界的和战,全在第六意识的一念转动。从出世间来讲,它是从凡夫至成佛修行过程的主力识,是转识成智的先锋队。总之,堕地狱、升天堂乃至成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意转动。一般所说的心地好坏就是指第六识,古德对此识的功过曾用偈颂评价得淋漓致尽。所谓:三点若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成佛也由它。”由此可见,吾人对于意识约活动,不得不加以重视,如果少有忽略,就会鋳成无法补偿的大错。“一失足则成千古恨。怎比得上转错意念落入生死轮回的险途可怕呢
由于意识威力之大,在本文中对唯识上的三类八识只是谈到它,即使是与意识同类的前五识亦很少涉及到,为了更好的笔者录《通润集解》作为本文的结“六识未转依中,随流徇境,发杂染之种,结生死之根,唯起盖缠,但索苦集,背清净之觉性,合界处之妄尘,立三有之恒墙,作四生之波浪。至转依位,冥真返流,随智慧行,成无漏善,道谛所摄,正理相应。现妙观察心,决四生之疑网,为成所作智,起三轮之化源。故知净染非他,得丧在我,似手反覆,如醉醒,迷之枉遭沉没,念念成凡,悟之本自圆明,心心证圣。"(见《成唯识论讲记》卷七第四本七十至七十一。)
《论意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