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意識▪P2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樣的情況都有。

  人在睡夢中雖不能覺察,但醒後尚能了知昨夜其境。或驚或樂,只不過是一場夢的幻境。可是,沈睡在叁界搖籃大夢中的芸芸衆生,是從未清醒過。誰能透視我們人生現實的一切皆是虛幻不實的大夢境呢

  于五欲中爲名爲利無非爲我,叁毒不止,惡疾纏身,業障附體,困惑于現前夢幻的一念心中,無法掌握自心轉動,造業感果,誰能代受呢

  甭說世間俗人耽于五欲塵勞之中不知求出離,就是處于正法衰微的許多僧人,亦是人我之見不空,門戶之分尤執,互相攻讦,顛倒多端,只圖衣食自然,享受現成。如此沈湎于人天長夜大夢之中,豈不可悲

  唉。大夢何時醒

  不知因緣幾時到1缺乏主觀努力,因緣是很難具足的。當然,也有許多效法古來聖賢冰霜操履的高僧大德,悲佛法之衰微,憐僧道之弊端,振擂法鼓,以期驚醒衆生之癡夢。若能人人本著“舍命爲佛事,立命爲本事,正命爲僧事”的宗旨用功辦道,荷擔如來家業,何愁大夢不醒呢

  可惜的是說時容易,做時難!在此借一偈頌作爲推己及人的警鍾吧:“人生一場夢,人死夢一場。夢裏身榮貴,夢醒在窮鄉。朝朝在作夢,不覺夢黃梁。夢中若不覺,枉作夢一場。

  ③、狂亂獨頭意識:

  狂亂獨頭意識,是指散位意識于五根中狂亂而起,然不與五識同緣。如患瘋狂病者眼見青色,而意識誤將爲黃色,或將黑作白,或將是作非。又如神經失常的人,自言自語,喜怒無常,這都是患者意識中的幻境,這錯亂顛倒之意識便叫狂亂獨頭意識。精神病者,起初因受外界刺激而産生焦慮恐怖,于熟睡中亦作恐怖焦慮的夢,時間長了,即引起精神失常。用佛法來分析這類病者,就是對人我執著太重,胸量不大,性格固執,獨占欲強,唯利是圖,遇事操之過急。不過亦有心性懦弱者被冤屈而患狂病的。無論因什麼情況患此狂病者,皆是不能透視事物的本質,一旦受到挫折或達不到目的時,即一蹶不振,沈迷于失望痛苦之中,久之即引起神經失常,患上了精神病。這就是狂亂獨頭意識支配患者的身心,屬最可憐的衆生。其實無論受什麼別報,都是業力所使然。

  ④、定中獨頭意識:

  在色、五色界一切定中前五識完全不起現行,不會緣外在的境界,其時的精神活動只有第六意識,故稱爲定中獨頭意識。定有世間和出世間之別,依凡夫身所入定即是世間定,依聖人身所入定即是出世間定。諸定當中有的定,只有第六意識起活動。不過,巳得貞在者的定中意識,亦得與五識俱起,此中所說的定中獨頭意識,是指未得自在者而言的。

  四、意識間斷位

  從上述對意識分位的活動現象,可以知道我們平常的舉心動念,或在定中,或在夢中,或處散位等精神活動作用中,都是意識的力量,所以說意識是經常現起的。《唯識叁十頌》所說的“意識常現起”,就是這個意識。但是我們的整個心理曆程並不是等于意識,因爲我們的心理曆程包括意識和無意識。有意識之心理,即是指我們能執我法的第七末那識和被執的第八阿賴耶識。意識依某種特殊的環境或處所、力量的強烈鎮壓而不能現起的時候,只有第七識和第八識在起執受的作用,這種精神作用稱無無意識心理。令意識不起的特殊原因有五種:

  1.無想天:

  無想天是色界十八天之一(色界第四禅的廣果天中有無想天)。無想天或曰無想有情,生到彼天需要由過去的無想定力。謂諸外道認爲想就是衆生的生死之因,欲解脫生死,必須滅想根治,于是他們在修定前作意,起出離生死之想,觀此想如病、如箭等,患難無窮,唯有無想才是最寂靜微妙的,所以繼續于定中加工用行,厭患此想,令此心想漸細漸微,即借想滅想。由此厭患想之心熏成的種子,再由此所熏種子損伏心想種子,使前六識心,心所不起,仗此所修無想定的力量,死後遂感得無想天果報。在這天界中,據說有五百劫的壽命,于五百劫中意識不起現行作用。

  2、無想定:

  上面說明無想天時巳略述了無想定的修法,在此再說明一下修此定者的目的。

  無想定即是外道凡夫身所修,他們以求涅系果而修此定,滅前六識心、心所法,特別滅想心所,故名無想。由修得此定的力量,死後即感生無想天。他們自以爲升到此天界就是涅槃境界。其實不然,等過了五百劫後,其想再起。因爲無想定雖然伏了前六識心、心所法,但第七染汙意識全然未動,我執生死之根未拔,屬有漏。

  由有漏定所感之有漏果報,報盡了仍要墮落輪回生死的,故不是真解脫。但外道凡夫不知此理,妄計往生彼天界已是位登極果了,這是愚癡狂妄知見。由此無知障所知,使他們無法體證出世間究竟涅槃清淨之果報,故有智者是不修此定的。

  3,滅盡定:

  有學,或無學聖者在修此定的過程中,只求寂靜,了知受想二種心所是一切貪著分別的起源,是一切紛爭的根本,故以滅受想爲主,以止息想的作用,令前六識心、心所法不能恒行,並滅掉染汙意第七識而成爲無漏定。因爲是滅心,心所法之定故名滅盡定。入此定的人,並不以此爲涅槃。

  以上二定俱無前六識心,心所現行,皆可名無心,但所不同的是無想定只滅前六識心、心所法,屬有漏定,感生無想天,報盡仍複墮叁途。滅盡定則不但要滅前六識的心,心所法,更滅第七染汙意,這屬無漏定,感生果報後不再退轉,繼續修習,直至涅槃。

  4,睡眠:

  睡眠本來是不定心所之一,但極重睡眠由疲倦至極等緣所引,于睡中毫無夢境,導入無心位時,前六識通不現行,身心沈重,無所堪任,故屬無心位所攝。

  5,悶絕:

  悶絕是處于昏迷,不省人事的無意識心理狀態,其時是第八識的觸境處。此種心理狀態,或因受了各種過分的刺激,或因極高的熱病,或因酒醉,或被他人損害,或勞累過度等現象,都可能使神經悶絕失去知覺,其時意識皆不起活動作用,只有七,八二識在起執受作用。

  五、意識在轉識成智過程中的作用

  如上面所述吾人之意識在精神界的活動確實是最爲有力的,不論吾人所做什麼事情,不但不可能離開意識,而且是由意識之所策劃推動的。從世間法來說,一切有害于人類的知識及發明,無一不是通過意識而成的,從出世間的佛法立場來說,無論是墮入地獄,或成就最高的菩提,也都是意識之所使然。說它是“功之魁,罪之首,誠然不錯。所以人們對于第六意識,不但要有認識,而且要自我調理克製,不能讓它向不正當的方面任意發展。

  否則,就會落入邪知邪見的雲霧中去了,無法認清宇宙人生萬有事相都是緣起的,導致産生種種錯誤行爲。這樣不但不能實現自己的希求,反而事與願違,墮入生死險坑而不能自拔。據此,如何澄清知見迷霧,掙脫煩惱系縛,開創未來清淨佛土,啓迪本具之佛性呢

  按唯識宗講:唯有轉識成智才能達到。因爲是無明妄執的根源,凡夫依識來認識問題,依名取相而有我法執識安立名言等,這是迷界有情沈淪的所在,覺者以智來觀察事物,認清本質,如實通達諸法實相,遠離增益損減的妄執!這是悟界聖者超脫系縛,巳達自在的原因所在。轉識成智,就是迷悟的轉化,生死與涅槃的轉化。這種境界就是人類思想認識向上發展的頂點,若能攀登到這個頂點上,即瓦解了由意識及余識心,心所法的虛妄認識體系,重新組成妙觀察智及叁智的覺悟認識體系,徹底抛棄苦惱及罪惡,獲得無上功德利樂,成就依正莊嚴清淨佛國淨土。

  講到轉識,須以認識力強、造業爲首的意識作能轉的動力,而以生命主體的阿賴耶識作所轉的對象,方能達到成智的目的。

  爲什麼說以意識作爲能轉的動力呢了因爲八識以意識的活動能力最強,它能造作善惡諸業,這在前文已經說明。意識的用心若往好的方面,固然是極爲慈和,若往壞的方面發展卻又是非常毒辣,甚至可以毀滅世界人類。由此而知,它既可作爲成就一切有利的思想工具,亦可作爲毀滅一切的精神武器。我們作爲萬物之靈的人類,理應要明白意識對人的作用,要掌握意念的活動,使它進入自他二利的軌道上,從起信、發願、多聞修習乃至證得聖果。

  並且還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趣向菩提。

  從修心養性,斷惡行善,去執破惑,離四句、絕百非,超越煩惱、所知二障,升華心境、完善人格,讓載滿善因意識的列車,開向涅槃城。在未見道前,所修諸善之業,雖屬有漏,但這有漏的善業卻是引發無漏種子生起現行的有力增上緣。否則,若無此增上緣的助力,無漏種子就沒有辦法現行。行者從初發心至資糧、加行位一大阿僧只劫中,通過不斷地多聞熏習,在加行位中巳能生起順抉擇慧,成就四尋伺及四如實智,依世第一法之無間定,發起如實智,此智一發起,立即見道登歡喜地,頓斷分別二障漏種,意識最先轉依,與下晶妙觀察智相應,此識與智相應以後,憑其二空觀力,使末那的俱生我法二執也不再現起。末那我法二執既伏,意識即通帶末那識與下品平等性智相應。自此以後,靠意識遣障熏發之力,十地修因,地地定慧增進,層層升入,斷一分無明,證一分真如,五十地以後,金剛喻定解脫道生起之時,那種強烈的五分別智出現,把無始以來極微細難斷的二障種習徹底消毀,六、七二識相應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才達上品圓滿清淨。由于除盡漏種,異熟識體純淨無垢,此時第八識轉爲大圓鏡智,于是前五識緊接著也轉爲成所作智,在四智周圍,圍繞著無漏的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心所成爲四智相應心品。四智由八識轉成,其中實能轉者,卻唯是第六意識,意識在修行的因地中,始終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若沒有它,世出世間的善果則無法圓成,故說轉識成智要靠意識作爲能轉的動力。

  這裏再補充地說明,阿賴耶識作所轉的對象又是什麼呢

  阿賴耶識是染淨諸法平等所依,賴耶體中攝藏著有情無始以來所成就的有漏無漏的種子。這些種子是染淨諸法生起現行的親因,若以有漏種爲主而開展的世界,這個世界即是雜染的,若以無漏種爲主而開展的世界,這個世界即是清淨的、莊嚴的。染淨的轉折,決定于賴耶體中有漏無漏種子誰取代誰的問題。

  若依佛法而修的行者若能通過多聞熏習,成就聞思修叁慧,用此叁慧之力,引發寄存在賴耶識體中的無漏種子生起的現行,就能對治有漏。對治生起後配合意識的修習,繼續精進加功用行,直至徹底根除漏種習氣,無漏淨種勢力逐漸增盛,達到完全取代有漏染種時,賴耶隨著六、七二識的轉智而轉成大圓鏡智,並且促進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至此,轉識成智的目的才真正達到,說轉識成智應以阿賴耶識作爲所轉的對象。

  六、轉識成智後的作用

  轉識成智以後,此四智能發生什麼樣的作用呢

  從第八識講: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能攝藏無漏種子,能現自受用身土,轉第七末那識成平等性智,則與有漏末那相翻其用,于內證諸法之平等理性,于外現諸法及自他平等,無有高下,常與大慈大悲等恒時相應,隨十地菩薩所樂所欲而變現他受用土,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則善能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的差別,善能運轉利用無礙的辯才,善能覺悟一切的有情,·利樂一切的衆生。于諸大會中,轉大*輪,施設種種方便,斷諸有情之疑網,令得妙法之安樂。其功用之殊勝是不可思議的,非語言文字所能诠釋。諸佛菩薩所以能夠化導一切有情,可以說完全是因爲運用這個智慧,假若沒有此智,化導衆生,隨機度生是不容易的了,所以名爲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則是示現一切身土等法,以應地前菩薩,二乘聖人及凡夫之機,成佛果中的大菩提,此大菩提攝盡一切功德,佛用此菩提能盡未來際饒益一切有情。

  通過上述對意識有漏及無漏位的分析,我們了知:吾人一念心意識的業用是非常廣大。任何事物的現前,都是經過第六意識的分別,立刻就知道它的好壞,美醜,是非、曲直。而且在這世間自他的糾纏,團體的紛憂中,人類禍福,世界的和戰,全在第六意識的一念轉動。從出世間來講,它是從凡夫至成佛修行過程的主力識,是轉識成智的先鋒隊。總之,墮地獄、升天堂乃至成佛,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把握意轉動。一般所說的心地好壞就是指第六識,古德對此識的功過曾用偈頌評價得淋漓致盡。所謂:叁點若星相,橫鈎似月斜,披毛從此得,成佛也由它。”由此可見,吾人對于意識約活動,不得不加以重視,如果少有忽略,就會鋳成無法補償的大錯。“一失足則成千古恨。怎比得上轉錯意念落入生死輪回的險途可怕呢

  由于意識威力之大,在本文中對唯識上的叁類八識只是談到它,即使是與意識同類的前五識亦很少涉及到,爲了更好的筆者錄《通潤集解》作爲本文的結“六識未轉依中,隨流徇境,發雜染之種,結生死之根,唯起蓋纏,但索苦集,背清淨之覺性,合界處之妄塵,立叁有之恒牆,作四生之波浪。至轉依位,冥真返流,隨智慧行,成無漏善,道谛所攝,正理相應。現妙觀察心,決四生之疑網,爲成所作智,起叁輪之化源。故知淨染非他,得喪在我,似手反覆,如醉醒,迷之枉遭沈沒,念念成凡,悟之本自圓明,心心證聖。"(見《成唯識論講記》卷七第四本七十至七十一。)

  

  

《論意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