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信禅師的禅學思想(湛如)

  道信禅師的禅學思想

  湛如

  閩南佛學

  (一)前言

  道信禅師(580——651)在中國禅宗史上是個承先啓後的關鍵人物,達摩禅之所以進入江南,並打開一個新的領域,與道信都有直接關系。從達摩到弘忍,這五代法裔相傳的過程是禅宗的預備階段。由于此時主要依持《楞伽經》,所以在禅宗史上稱之爲楞伽承師期。而信禅師獨創的禅學,主張自由活潑的修禅方式,使達摩禅逐漸由嚴格的枯坐和頭陀行守戒,開始發生了轉變,大大的增強了對禅僧的吸引力,同時也預示著禅學新局面的到來。況信禅師曾在雙峰山集道俗五百余人習禅,其規模爲前此所未見。忍禅師繼之,在憑茂山四十余年“接引道俗,四方龍象,歸依奔湊。”(《曆代法寶記》)他的“一行叁昧”之說,在融合唯心念佛與實相念佛的同時,強調明淨之心與實相之悟,把《楞伽經》的如來藏佛性思想和《般若經》的般若學說予以溝通。道信又深受般若學的啓發,提出任運自然的自由效達的修禅方法。這種主張相對達摩的“安心”說是一種突破。任運自然的思想雖然在《楞伽經》中能找到出處,但這思想只有在與般若學說結合之後,才被禅學界所重視。

  慧能以後,《楞伽經》在形式上逐漸降到次位,《金剛經》的地位逐漸上升。這種曆史趨勢應溯源于道信、弘忍禅師的“東山法門”,應該說“東山法門"成如爲禅宗形成的過渡階段。由此可見從禅法初入漢地到禅宗形成,道信禅師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

  (二)道信撣師行履

  信禅師的生平事迹最早見于道宣《續高僧傳》卷二、《道信傳》、《傳法寶記》、《曆代法寶記》、《傳燈錄》等史料也有記載,其內容大體相同。茲根據以上史料將其生平略述如下。

  道信俗姓司馬,原籍是河內(今河南省沁眉縣),後又遷移到蕲州的廣濟縣來。七歲(586年)出家,師長的戒行不淨,道信沒有隨師長而放逸,“以不見從,密懷齋檢,經于五載而師不知。”

  (《續高僧傳》)。五年後,到了舒州皖公山(今安徽省潛山縣西北)從叁祖僧璨學禅法十年。在道信21歲時(600年),僧璨去羅浮山,道信就過著獨自的禅修生活。關于這一點, 《續高僧傳》是這樣記載的:“又有二僧,莫知何來,入舒州皖公山靜修禅業, (道信)聞而往赴,便蒙授法,隨逐依經十年。師往羅浮,不許相逐。”

  大業年間(605——617)道信被政府所允許出家。“配往吉州(今江西省光安縣)寺中”。遇上賊盜圍城長達70余日。

  《繼高僧傳》上說:“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從外入,井水還複。刺史複叩頭,賊何時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全城同時合唱。”其結果賊衆退散。後來道信想到衡嶽去,路過江州(即江西九江),就在廬山大林寺住了下來,一住十年。道信在黃梅雙峰山叁十余年。 (《續高僧傳》)大約是40歲時去黃梅的,所以從21歲(600年)到40歲(619年),二十年間,是信禅師在南方的遊學階段。

  道信禅師在吉州,有教大衆念《摩诃般若波羅密》而退賊的傳說。這一說法,暗示了一項重要史實,那就是道信在江南遊學,受到了般若法門的深切影響。般若法門,與兩晉的玄學相表裏,流通極盛。

  尤其是羅什所譯的般若經典,最爲流行。

  經梁武帝的提倡,陳代(557——588)叁論宗盛行,般若法門盛行于世,風靡長江上下遊。這種法門,不但主張一切法無自性空,空故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悟證,更著重聽聞,受持,讀誦,書寫、供齋,“爲他演說,是以聞思爲方便而趣入修證的。般若波羅密的讀誦受持,引入修證,更有現生的種種功德。道信在吉州勸大衆念誦般若而得“群賊退散刀的效果,正說明了道信遊學南方,而對《摩诃般若波羅密》法門,有了深切的信解尊重。

  而吉州城平定之後,道信想到南嶽去,經過江州,“爲江州留止廬山大林寺”。 (《續高僧傳》)由此可以知道信禅師在叁十歲左右,巳受到佛教界的尊敬了。大林寺是智锴創建的,《續高僧傳》,卷17有《智锴傳》。智锴“少出家在揚州興皇寺,聽朗公講叁論,善受玄文,有名當日。開皇15年遇天臺凱公,修習禅法,特有念力,凱歎重之。"(《續高僧傳》卷17《智锴傳》)。並且“守志大林,二十余載,足不下山。”大業六年(610)卒,道信來大林寺,大林寺特重禅觀的學風,對道信是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從600——619年間,道信遊南方達20年,與南朝佛教——叁論宗,天臺宗的法門有關,這對道信所傳的禅法的理解來說,十分重要。也可以說,達摩系統禅法與江南佛教思潮的融合,是禅法南行的另一因素。

  《續高僧傳》接著說:

  “蕲州道俗請度江北黃梅縣衆造寺,依然山行,遂見雙峰有好泉石,即住終志……自入山來叁十余載,無州不道,無遠不至。。

  信禅師在黃梅雙峰山30余年,約爲620——651年,爲信禅師弘揚禅法的階段。

  道信定居下來,于是便“擇地而居,營宇立像,”接引四方的學衆,弘宣禅法,受法弟子達五百多人,顯然已成爲當代禅學大宗師,其弟子見于史料的有弘忍,法顯、善伏等。于永徽二年(651)去世,春秋七十有二。

  (叁)道信撣師的撣學思想

  現存有關道信禅師思想比較可信的資料是《楞伽師資記》,從中可以看出信禅師不同前叁代楞伽師的一些特點。

  道信禅師長期住在黃梅西北30多裏的破頭山(雙峰山),他的得法弟子弘忍住于相距不遠的憑茂山(在雙峰山東),繼承和發揚道信禅法,被稱爲“東山法門"。

  《曆代法寶記》說:“(忍)得付法袈裟,居憑茂山,在雙峰山東,相去不遠,時人號爲“東山法師”。”

  然而,實際上,這一。東山法門。是以道信禅法爲基礎,包括了道信、弘忍兩代禅師的禅法。弘忍曾叁十年不離道信左右,盡得道信禅學思想精華。據《楞伽師資記》中記載:

  “則天大聖皇後伺神秀禅師曰:“所傳之法、誰家宗旨

  ”答曰:“禀蕲州東山法門。,問, “依何典诰

  ”答曰:“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東山法門在當時顯然是頗具影響的。.

  東山法門內容如何

  《楞伽師資記》(大正藏85卷,1286頁)說:

  “其信禅師,再敞禅門、宇內流希,有《菩薩戒法》一本,後製《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爲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據此,東山法門有兩個要點,第一是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二是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毫無疑問,“東山法門”仍然持奉《楞伽經》,並強調要依該經,佛語心第一。爲此道信又提出了“一行叁昧"。

  可以說;“諸佛心第一”與“一行叁昧”是相依相成的,原因是《楞伽經》與《文殊說般若經》之間有共通的地方。

  何謂“一行叁昧”

  在《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下已記載。道信禅師將其引入“楞伽禅",製立了卓越的安心方便。這對于東山法門的大發展,及將來南能與北秀的對峙,都有深遠而重要的關系。

  “複有一行叁昧,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修是叁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叁昧了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大正卷8,P731)叁昧即叁摩地——定。以一相爲叁昧,即以法界爲所系緣的對象。法界則無所不包,平等不二,無差別相。如何入此一行叁昧

  ·經說: “欲入一行叁昧,當先聞般若波羅密,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叁昧,如法界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谙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具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諸佛無量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辨才。

  如是入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這是說,在行這種叁味之前,先要學習般若波羅密,“如說修學”,領悟法界無礙無相之理。一行叁昧是唯心念佛(如《觀無量壽經》)和實相念佛(如《摩诃般若波羅密》)的結合。信禅師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不是按照《文殊說般若經》思想說一行叁昧,其主張要通過念佛達到安心,最後以入道爲目的。念佛是方便,通過唯心念佛,得知離心別無他佛。;若知此理,即是安心,其結果是,由念一佛而見一切佛,盡知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以致身心方寸,一切施爲舉動,都是菩提道場。這時巳與實相念佛溝通。所以在《方便法門》中,他又主張按《普賢觀經》所說:“端坐念實相”和《大晶經》所說:“無所念者,是名念佛。去做,以實相念佛法門證得法界實相之理,達到與佛一如的境界,即《無量壽經》所說:“諸佛法身,入一切衆生心想,是心是佛”。即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

  他又列舉五種方便,以達到無相境界。這五種方便是:

  “略而言之,凡有五種:一者,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起作恒寂,方法皆如。叁者,常覺不,覺心在前,覺法無相。四者,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入身子法界之中,未曾有礙。五者,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妙

  以上五種方便,都是與心有關的,爲道信禅門下觀心的一種特色。並且他又強調說明:“所說五事,並是大乘正理,皆依經文所陳,非是理外妄說。"由此可見,他特別重視大乘經典所表達的“即心即佛。的思想,這對後來禅宗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

  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還重點論述了通過一行叁昧的方便而“安心”,“入道”的方法原理:

  “問:何者是禅師了信曰:不爲靜亂所惱者,即是好用心人。常住于止…

《道信禅師的禅學思想(湛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