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析《楞嚴經》的二種根本(果利)▪P2

  ..續本文上一頁迷而不覺,故須大善知識以方便法門來顯發,方能覺悟。記得六祖惠能大師也曾這樣說過;

  “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引文同上)

  所以《楞嚴經》裏面,佛陀對阿難尊者指示要經過叁番的破妄。第一破妄心無處,就是說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它是沒有一定的處所。第二破妄識無體,就是說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它是沒有真實的體性。第叁破妄識非心,就是說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它不是我們自性本具的真如妙心。佛陀爲令阿難尊者大徹大悟,在破第六意識妄想心之後,繼續又來個十番顯見,顯示出我們衆生眼根之中,能見的見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真如妙心。這就是佛陀用種種方便法門,來破妄顯真,要達到妄窮真露的主要目的,使阿難尊者與諸大衆,都要知真本有,達妄本空,是爲始覺。

  第叁究竟覺,指始覺達到圓滿階段,與本覺完全契合爲一的徹底覺悟。得此覺悟,就謂成佛。如《大乘起信淪義記》卷叁雲: “始覺道圓,同于本覺,故雲究竟,此在佛地。”也就是說一切衆生,由于本覺內薰之因,再遇善知識開導,及看經聽教外薰之緣,這叫做種子薰現行,現行薰種子,內外交薰,因緣和合,所以才能夠覺悟。則發心修行,時時回光返照,.以智慧斷煩惱,達到惑淨智圓,複還本有心源,得到究竟清淨,圓成佛道,是爲究竟覺。此種覺悟的基本特點在于覺知”心源”。如《大乘起信論》雲:“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心源”是指心爲一切法之源頭,覺與不覺,淨與染,世與出世,佛與衆生都出自同一真心。覺知這一點,即爲覺心源。《大乘起信論義記》也這樣說: “覺了心源,本不流轉,令無始淨,常自一心,平等平等,始(覺)不異本(覺),名究竟覺。”

  總的來說,“菩提涅槃”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不動不搖、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心。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有個不動不搖、不生不滅的真心呢

  佛陀在《楞嚴經》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諸有智者,要以比喻而得開悟。所以在《楞嚴經》裏面的”十番顯見”中,佛陀首先以燈喻顯出眼根能見色的”見性”是心非眼後,接著又用各種比喻來顯出這個”見性”不動不搖、不生不滅等。在”顯見不動”中,佛陀用了叁個比喻;一是客塵喻,就是如行客投宿旅店,行客宿罷必行,而店主仍然安住不動。又如陽光射入虛空中,可以看到其中有許多灰塵在搖動,而虛空卻還是寂然不動。這個比喻正是說明了”心性本淨,客塵所染”的道理。二是如來寶掌開合喻,說明了如來寶掌雖有開合,而阿難的見性卻沒有開合。叁是阿難頭左右搖動喻,說明了阿難的頭雖左右搖動,而他的見性沒有搖動。這叁個比喻,佛陀都是從動中來顯示一個不動的真理,充分地證實了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是從不動搖的。在”顯見不滅”中,佛陀又以波斯匿王觀恒河之喻,借此不變之恒河水,令其知見性不變。波斯匿王叁次隨母去參拜耆婆天(即長壽天神)時,經過恒河,見到了恒河水和如今六十二歲所看到的恒河水還是一模一樣的。然而波斯匿王在這個期間,經過年、月、日,刹那的遷流變化,巳由以前的童年人長成現在的老年人。原來潤滑光澤的面孔,如今也生起了皺紋。因爲有老有皺就有變,有變就有生滅,所以波斯匿王的色身肉體最終是要毀壞的。但是在他的色身肉體中,雖然身體會變老,面孔會變皺,可是他的見性卻永遠沒有童老,也永遠不會有皺紋。所以無老無皺則無變,無變則無生滅。通過這個邏輯推理,充分地說明了衆生的色身肉體有生有老,而見性是不生不滅的,這個見性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心實性。

  以上佛陀用了種種的比喻,巧妙地從動中顯出不動,以生滅中顯出不生滅的見性,說明了衆生雖然從無始來,迷真逐妄,攀緣外境,生起種種物相,被物所轉,而在生死中流轉。但是我們本具的心仍然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就如《華嚴金獅子章》中的”金獅子”一樣,金獅子乃是隨工匠緣而成,所以是一種虛幻不實的假象。但是它的金體是真實不變的,即使金獅子毀壞或再隨緣怎樣變化,而它的本體依然如如不動,從不會增減。所以我們的這個衆生心也正如金獅子一樣,本體是真,只是隨緣而發出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是分段的,就象電波一樣不斷地跳動著,所以不要去抓住這種現象,要回轉來認識那個本體。如禅宗所講的”萬緣放下”,這個萬緣放下就是指離開六識的分別性,心不住于一切。這樣,諸緣都丟開了,所剩下的那一個就是”緣所遺者”(即自性清淨心也。)六祖惠能大師當初就是以《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于是就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弘忍大師也曾這樣對他說過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所以我們人人都具足這個真心,大家都是自性天真佛,何須外求

  正如古人所雲: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依此真心來修行,將一定能證得菩提涅槃。

  結語

  生死根本與菩提涅槃這二種根本,如水與波,本無二體。正如《六祖壇經》中所說的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所以真妄之法本來不離于一心,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當念聖則聖,當念凡則凡,是以生死即涅槃,無二無別。臨濟所謂”無位真人”(即人人本具之真如妙心),若了妄以歸真,不遺真以逐妄,則”無位真人”當念現顯,始終不離于一心也。黃蘖希運也提倡”即心是佛”之頓悟法門。他在《傳心法要》中說諸佛與一切衆生唯是“心,更無別法,而此心從無始來,不生亦不滅,不青亦不黃,無形亦無相……。它是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迹、對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但是衆生卻著相外求,結果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這就是說明了此心即是佛,佛即是衆生。爲衆生時,此心不減,爲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所以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真如妙心,將來都能成佛。記得《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禮拜,並說:“我不敢輕汝,汝等皆當作佛。”也就是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這個真如妙心,是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一如一切如,法法皆如。它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它隨染緣,就做六道衆生。它隨淨緣,就成四聖法界。這就如冰與水一樣,隨冷氣之緣,水就結成冰,隨熱氣之緣,冰就化爲水。這個真如妙心真是一種幽微,奧妙、秘密的無上法門,這個微妙法門就叫做一法界大總相法門。它真是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如來智慧德相。這種智慧德相,佛與衆生不增不減,無二無別。所以說即心即佛,即佛即心,這就是中國佛教禅宗的學說,簡稱之爲禅學。

  

  

《試析《楞嚴經》的二種根本(果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