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析《楞严经》的二种根本(果利)▪P2

  ..续本文上一页迷而不觉,故须大善知识以方便法门来显发,方能觉悟。记得六祖惠能大师也曾这样说过;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引文同上)

  所以《楞严经》里面,佛陀对阿难尊者指示要经过三番的破妄。第一破妄心无处,就是说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是没有一定的处所。第二破妄识无体,就是说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是没有真实的体性。第三破妄识非心,就是说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不是我们自性本具的真如妙心。佛陀为令阿难尊者大彻大悟,在破第六意识妄想心之后,继续又来个十番显见,显示出我们众生眼根之中,能见的见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真如妙心。这就是佛陀用种种方便法门,来破妄显真,要达到妄穷真露的主要目的,使阿难尊者与诸大众,都要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是为始觉。

  第三究竟觉,指始觉达到圆满阶段,与本觉完全契合为一的彻底觉悟。得此觉悟,就谓成佛。如《大乘起信沦义记》卷三云: “始觉道圆,同于本觉,故云究竟,此在佛地。”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由于本觉内薰之因,再遇善知识开导,及看经听教外薰之缘,这叫做种子薰现行,现行薰种子,内外交薰,因缘和合,所以才能够觉悟。则发心修行,时时回光返照,.以智慧断烦恼,达到惑净智圆,复还本有心源,得到究竟清净,圆成佛道,是为究竟觉。此种觉悟的基本特点在于觉知”心源”。如《大乘起信论》云:“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心源”是指心为一切法之源头,觉与不觉,净与染,世与出世,佛与众生都出自同一真心。觉知这一点,即为觉心源。《大乘起信论义记》也这样说: “觉了心源,本不流转,令无始净,常自一心,平等平等,始(觉)不异本(觉),名究竟觉。”

  总的来说,“菩提涅槃”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不动不摇、不生不灭的自性清净心。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个不动不摇、不生不灭的真心呢

  佛陀在《楞严经》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诸有智者,要以比喻而得开悟。所以在《楞严经》里面的”十番显见”中,佛陀首先以灯喻显出眼根能见色的”见性”是心非眼后,接着又用各种比喻来显出这个”见性”不动不摇、不生不灭等。在”显见不动”中,佛陀用了三个比喻;一是客尘喻,就是如行客投宿旅店,行客宿罢必行,而店主仍然安住不动。又如阳光射入虚空中,可以看到其中有许多灰尘在摇动,而虚空却还是寂然不动。这个比喻正是说明了”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道理。二是如来宝掌开合喻,说明了如来宝掌虽有开合,而阿难的见性却没有开合。三是阿难头左右摇动喻,说明了阿难的头虽左右摇动,而他的见性没有摇动。这三个比喻,佛陀都是从动中来显示一个不动的真理,充分地证实了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是从不动摇的。在”显见不灭”中,佛陀又以波斯匿王观恒河之喻,借此不变之恒河水,令其知见性不变。波斯匿王三次随母去参拜耆婆天(即长寿天神)时,经过恒河,见到了恒河水和如今六十二岁所看到的恒河水还是一模一样的。然而波斯匿王在这个期间,经过年、月、日,刹那的迁流变化,巳由以前的童年人长成现在的老年人。原来润滑光泽的面孔,如今也生起了皱纹。因为有老有皱就有变,有变就有生灭,所以波斯匿王的色身肉体最终是要毁坏的。但是在他的色身肉体中,虽然身体会变老,面孔会变皱,可是他的见性却永远没有童老,也永远不会有皱纹。所以无老无皱则无变,无变则无生灭。通过这个逻辑推理,充分地说明了众生的色身肉体有生有老,而见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见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心实性。

  以上佛陀用了种种的比喻,巧妙地从动中显出不动,以生灭中显出不生灭的见性,说明了众生虽然从无始来,迷真逐妄,攀缘外境,生起种种物相,被物所转,而在生死中流转。但是我们本具的心仍然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就如《华严金狮子章》中的”金狮子”一样,金狮子乃是随工匠缘而成,所以是一种虚幻不实的假象。但是它的金体是真实不变的,即使金狮子毁坏或再随缘怎样变化,而它的本体依然如如不动,从不会增减。所以我们的这个众生心也正如金狮子一样,本体是真,只是随缘而发出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分段的,就象电波一样不断地跳动着,所以不要去抓住这种现象,要回转来认识那个本体。如禅宗所讲的”万缘放下”,这个万缘放下就是指离开六识的分别性,心不住于一切。这样,诸缘都丢开了,所剩下的那一个就是”缘所遗者”(即自性清净心也。)六祖惠能大师当初就是以《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于是就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弘忍大师也曾这样对他说过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所以我们人人都具足这个真心,大家都是自性天真佛,何须外求

  正如古人所云: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依此真心来修行,将一定能证得菩提涅槃。

  结语

  生死根本与菩提涅槃这二种根本,如水与波,本无二体。正如《六祖坛经》中所说的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所以真妄之法本来不离于一心,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当念圣则圣,当念凡则凡,是以生死即涅槃,无二无别。临济所谓”无位真人”(即人人本具之真如妙心),若了妄以归真,不遗真以逐妄,则”无位真人”当念现显,始终不离于一心也。黄蘖希运也提倡”即心是佛”之顿悟法门。他在《传心法要》中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心,更无别法,而此心从无始来,不生亦不灭,不青亦不黄,无形亦无相……。它是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下便是,动念即乖……。但是众生却著相外求,结果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这就是说明了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所以我们人人都有这个真如妙心,将来都能成佛。记得《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礼拜,并说:“我不敢轻汝,汝等皆当作佛。”也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真如妙心,是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一如一切如,法法皆如。它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它随染缘,就做六道众生。它随净缘,就成四圣法界。这就如冰与水一样,随冷气之缘,水就结成冰,随热气之缘,冰就化为水。这个真如妙心真是一种幽微,奥妙、秘密的无上法门,这个微妙法门就叫做一法界大总相法门。它真是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如来智慧德相。这种智慧德相,佛与众生不增不减,无二无别。所以说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这就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学说,简称之为禅学。

  

  

《试析《楞严经》的二种根本(果利)》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