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念處了然分明再不顛倒、散亂、昏沈,佛陀說七天乃至最遲七年即可證道;但初修行人則可能在淨戒正見具足的情況下,有一二分鍾相應的功夫,要做到二十四小時不忘失正念,絕對不是說的、想的、吹的就能做到的。真正的功夫絕對必須努力觀照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以此爲前提再加緊努力才有可能達到證道。故此時刻不忘正念,實是艱苦卓絕的功夫。看破凡情俗見、生死輪回業力之因,放下貪嗔癡的慣性業力,努力地提起正念觀心、念佛、持咒或觀呼吸、參禅隨宜一門精進吧!不要空耗生命了!衆生無始輪回業力不是一朝一夕能轉變的,不要自欺欺人,努力精進吧!
不閑聊、不廢話、不說花言巧語、不惡口是非,因這皆無益身心,唯有遠離正道、令心散亂而已,毫無好處。無用之語皆不說,有用恰當的少說,令心安住于正道,密行功德,默默修行觀照,專注于了生死之正法,好好持咒或念佛或觀呼吸,隨宜一門精進,此乃重中之重。收攝身心,謹護叁業,令心清淨,直到修證成就,再無後患,到那時,辯才無礙,隨機度生,又何曾遲了?
對于一位已經修行成功、切實無欺無僞的了生脫死的大成就者來說,當然何時何地都能夠動靜一如,不被境轉,無礙自在,任運自如了。但對于初修行人、正在修行的人來說,確實地、絕對地必須要在一定的環境中跟隨善知識聞思修佛法,借助相對安靜的條件,在一定安靜的時間內努力修行;日常間更是應持守淨戒,具足正見正念,如實無欺地修行直至成就。這不是爲了逃避,而是對于初修行人來說,是必須借助這些勝緣,當然,最終不能執著于安靜,而忘了無常的事實,需借助環境熏修成熟,然後大起妙用。當然,過程是不要執于順緣忘了觀照無常苦空。總之正念決不能忘失,不要動時忘了緣起無我,靜時忘了無常苦空,這樣總是兩邊、總是心外求法而已。若能明白借境煉心,觀照真理,放下貪嗔癡,提起正念用功直至功夫純熟,再于動中調心,直至動靜自如,進退無礙,乃真明白人矣!切不能一開始就誇誇其談,吹什麼動靜一如,那只是生死路上凡夫,輪回有份;但也不要爲了靜而靜,執于靜境而忘了觀照,那也只是心外求法。此兩者皆是顛倒罷了,毫無究竟好處!二頭叁際斷
能觀本空寂,所觀無自性,二頭皆斬斷,中間無所得,畢竟是什麼?
告諸弟子書
實際理地,必須真修實證,明了自心,正見無差,正念分明,精進發心,不然縱說的天花亂墜,終是無關生死!真正發心還須正見具足,若然邪見滿腹,則入魔不遠矣!若然不明,總須尋那善明諸法義、善教導衆生之大善知識,親承供養,具足求法之大誠心、謙卑心,好好討教,學其德行、慈悲心、智慧、菩提心,亦步亦趨,小心謹慎,得真授受,真切修證,則可一生成辦矣!切莫浮言不實,好弄玄虛,自慢慢他,無慚無愧,習得一二章句,戲論滔滔,目空一切,裝自高明,如此終是生死路上凡夫,終無是處,更引他諸山大德見笑,落成反面教材!更莫盲修瞎煉,自誤誤人,煮沙成飯,贻笑方家,實乃可憐矣!真修道人定當一心求法,永不言敗,舍身失命在所不惜。遇大德高僧,凡有一言之教益,必銘記五內;凡有一行之示範,必五體投地;凡有一語之開示,必恭耳垂聞。如此不論人相,唯依正法;依究竟義修習無倦。衆善奉行,無住功德;不落戲論,唯證自心;密行功德,老實做人。不著情識之假相,唯依道義之深刻。一心修行,斷諸習氣,了生脫死,普度衆生,圓滿菩提,乃真出家矣!
色身:乃地、水、火、風(因緣生滅非我),賢愚、不肖、美醜,千差萬別,皆不明真心妙用,而以妄心招諸業報現前,不明者則起惑造業,以妄逐妄,輪轉不息!真心如如不動,空明不可思議,曰本性、本心、佛性等。六根對境而動生心,乃真心之用,若執動之作用(心)爲“真心”,忘失真心(本心本性),以對境生之心爲“真心”(我),即是以攀緣心爲自性,乃顛倒不明本心,即所謂無明(不明真心自性)。忘失真心(真心不離當下,無明故迷,假名忘失),則乃妄心,妄心不明真心,迷上加迷,隨境攀緣,于塵境上妄起執著分別,不曉妄心、塵境(包括色身世界)皆是妙明真心中物,皆了無實義,又如幻現前。如此皆無明生惑,起惑造業,業招諸苦(苦、樂、不苦不樂),生死流轉,因果業報,不息不休……若明妄心本空,塵境俱息,不離真心,則六根六塵作用不離空性,當下即可在修行的觀照中。如此曆境煉心,于起心動念、行爲、言語處正念分明,無諸散亂、昏沈、顛倒、迷惑,不被境所轉,乃是真正修行斷習氣的開始。悟本心乃至明妄心與塵境之實相,乃修行中之至關重要之處、楞嚴征心乃發明心地!明客塵,返聞自性,若能真正契入,乃真明白。如此持戒修行,杜絕魔事、契佛心、斷習氣,乃真修行。如此真正修行,六道叁界可出,究竟成就佛果,乃至一切法門皆可隨宜修行得度。如此真修實證乃真正佛子。當下淨心正覺,持淨戒、行諸正法、離惡行,則萬德莊嚴可圓滿。一念無明,執著分別塵境,隨境生心,造諸惑業,則六道叁界業報不停,分明現前矣!種子是如何,業果是如何,絲毫不爽,真不可思議!可憐衆生不明,妄作生死,業報不停,不得解脫,真大可憐憫,好好修行吧!真正修行轉分別心爲妙觀察智,轉執著心爲空性平等智。如此轉心,則轉境,眼耳鼻舌身皆妙用。如此八識種子薰修轉淨,則可成就大圓鏡智!此決不是吹的、幻想的、臆測、想象所可達到,皆是真從聞思修真實法義所來。如此勇猛精進,成就不可思議!
業障有深淺,惡業有粗細,粗者殺盜淫妄等,細者貪瞋癡慢疑不正見等。此皆在一心之作,故修行重在轉識、轉念,念轉則境轉,不轉念即被境轉,隨境(順、逆、無記)轉即造輪回業,即生死苦惱。用何來轉呢?答曰:淨戒、正見、正念、正業等。淨戒者轉粗重惡業,正見者明因果業報、谛理堅定不邪見;正念者不迷惑顛倒清楚明白,正業者行爲、言行無謬誤,符合佛性之淨業。是否會轉,在于認識清楚與否,在于具備無誤無欺的正見、正念與否?若正見、正念清楚無迷,才可謂持淨戒、轉念。如此轉境才是真實無欺的。
警惕魔王的五花毒箭:貪、瞋、悭吝、嫉妒、慢。
被魔王波旬的五花毒箭所射中的衆生,將遭受無量身心痛苦,但它卻是令衆生在魔王的控製中而不知不覺,讓衆生迷失本性,不能解脫出叁界者。
貪:男女欲望,色、聲、香、味、觸、法。
瞋:摧毀自他內心生起的善法、功德者。
悭吝:看不破、放不下的叁惡道心態。
嫉妒:對立爭鬥破壞心,不希望別人得名利、財富,口常說別人的是非過失,惡劣的卑瑣心態,很有僞裝性的醜陋人格。
慢:傲慢令自己低賤,是謙虛德行的敵人,是不能圓滿的障礙。
此魔王的五花毒箭之所以稱爲“花”,乃是因爲此五毒箭表面美麗悅意,其實是令人發狂墮落的無色無味隱密性非常強烈的毒藥,被射中者將會生死不得自在,唯真修行觀照、正念具足者始能摧毀其進攻,不受魔王所傷。真修行人若能時刻警惕,斬斷無明,以自性真心的覺醒破除五花毒箭的幻術,則可安住于正念(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涅槃)就能真正的行于正道,不被境轉。
你是否警惕到自己在魔網中呢?起心動念間是否是波旬的毒藥在發作呢?
唯有從聞、思、修正法中才能生死自在,不被魔惑。煩惱的産生來自于六根、六塵對境,然後以習氣(貪、瞋、癡、慢、疑)的慣性面對分別,以不正見的執著(非理不符實相的作意——注意)而生諸顛倒。
若能當下透破此叁種因緣的不實幻化,即可于放下間安住于正念的修行,否則終易于無實的假相間流轉。真正的功夫就在這裏啊!
不要認妄念爲真性,但也不要害怕妄念、壓製念頭,須明白波浪起伏生滅,了無自性,只是大海隨風而動的妙用,不論波浪大小,終歸生滅無常,大海如如,濕性不變。認明空心佛性,不妨礙隨緣妙用,一切銷歸自性的寂滅,妄念生滅,不隨、無住,即當下不離自性叁昧、念而無念。無念不是壓製心念,而是心念生滅,無執無住,了了分明,不隨境轉。念性本空,波浪不離大海,妄念不離真心,但須明白波浪生滅,大海不變;妄念生滅,真心不變之理,如此就不會本末倒置,逐諸假相,流浪生死,以泡沫之生滅爲我人之苦惱了。安住自性,隨緣做事,《金剛經》曰:住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此即楞嚴辨心論性之妙旨,也是華嚴一真法界,法華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的說法也。真明白者,當下如此觀照,乃真功夫也。舍本逐末,心外求法罷了!前念已過,後念未出時,當下明明了了,畢竟是什麼?念起即覺,念性本空,不被境轉是什麼?不是真心妙用嗎?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生滅不可得,叁心不住,了了分明。如如不動,畢竟是什麼?
心逐境轉,或壓製心念不動皆是病。
生滅無住,即本如如不動也,如此者超越動靜的表象,生滅的表象,增減、來去、多少、垢淨、美醜、善惡等一切對立,絕對無分別,但卻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妙用現前又是什麼?一切表象的生滅、來去、動靜、增減、垢淨等等,只不過是幻影夢幻罷了,吽!
當下如此,正念不失,乃真功夫矣!
如此涵蓋萬象,遍一切處,畢竟寂滅,到底是什麼?若丟失正念,迷昧本心,隨境流轉,終是生死路上。若真明理,但不真正修行,終不敵業力習氣,終難出生死。
當下具足正見正念于無常苦空、因果業力、緣起無我、涅槃寂靜的觀照,完全無法自欺欺人;真實的修爲就是是否具足正念,是否真正的覺醒,此決定生死涅槃的後果,其它的花樣毫無究竟。若不明真理,忘失正念,那唯有輪回生死而已,不論平時僞裝得如何象一回事,都毫無一點用處,于生死路上,閻羅君前毫無用處,毫無著力之處!真正的功夫,就是當下不忘失正念(明無常苦空、因果業力等聖谛而不被境轉,當下轉念、斷貪瞋癡),如此修行,做到如何就是如何,毫無商量之處,看破放下了嗎?
遠離蔥、蒜、洋蔥、韭菜、興渠、肉、酒、煙;身不殺、盜、邪淫;口不惡言、是非、謊騙、花言巧語;心不貪、瞋、怨毒、欲染,如此清淨禮佛,乃獲不可思議感應。
《正道光輝 修行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