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道光辉 修行二▪P9

  ..续本文上一页四念处了然分明再不颠倒、散乱、昏沉,佛陀说七天乃至最迟七年即可证道;但初修行人则可能在净戒正见具足的情况下,有一二分钟相应的功夫,要做到二十四小时不忘失正念,绝对不是说的、想的、吹的就能做到的。真正的功夫绝对必须努力观照达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以此为前提再加紧努力才有可能达到证道。故此时刻不忘正念,实是艰苦卓绝的功夫。看破凡情俗见、生死轮回业力之因,放下贪嗔痴的惯性业力,努力地提起正念观心、念佛、持咒或观呼吸、参禅随宜一门精进吧!不要空耗生命了!众生无始轮回业力不是一朝一夕能转变的,不要自欺欺人,努力精进吧!

  不闲聊、不废话、不说花言巧语、不恶口是非,因这皆无益身心,唯有远离正道、令心散乱而已,毫无好处。无用之语皆不说,有用恰当的少说,令心安住于正道,密行功德,默默修行观照,专注于了生死之正法,好好持咒或念佛或观呼吸,随宜一门精进,此乃重中之重。收摄身心,谨护三业,令心清净,直到修证成就,再无后患,到那时,辩才无碍,随机度生,又何曾迟了?

  对于一位已经修行成功、切实无欺无伪的了生脱死的大成就者来说,当然何时何地都能够动静一如,不被境转,无碍自在,任运自如了。但对于初修行人、正在修行的人来说,确实地、绝对地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跟随善知识闻思修佛法,借助相对安静的条件,在一定安静的时间内努力修行;日常间更是应持守净戒,具足正见正念,如实无欺地修行直至成就。这不是为了逃避,而是对于初修行人来说,是必须借助这些胜缘,当然,最终不能执著于安静,而忘了无常的事实,需借助环境熏修成熟,然后大起妙用。当然,过程是不要执于顺缘忘了观照无常苦空。总之正念决不能忘失,不要动时忘了缘起无我,静时忘了无常苦空,这样总是两边、总是心外求法而已。若能明白借境炼心,观照真理,放下贪嗔痴,提起正念用功直至功夫纯熟,再于动中调心,直至动静自如,进退无碍,乃真明白人矣!切不能一开始就夸夸其谈,吹什么动静一如,那只是生死路上凡夫,轮回有份;但也不要为了静而静,执于静境而忘了观照,那也只是心外求法。此两者皆是颠倒罢了,毫无究竟好处!二头三际断

  能观本空寂,所观无自性,二头皆斩断,中间无所得,毕竟是什么?

  

  告诸弟子书

  实际理地,必须真修实证,明了自心,正见无差,正念分明,精进发心,不然纵说的天花乱坠,终是无关生死!真正发心还须正见具足,若然邪见满腹,则入魔不远矣!若然不明,总须寻那善明诸法义、善教导众生之大善知识,亲承供养,具足求法之大诚心、谦卑心,好好讨教,学其德行、慈悲心、智慧、菩提心,亦步亦趋,小心谨慎,得真授受,真切修证,则可一生成办矣!切莫浮言不实,好弄玄虚,自慢慢他,无惭无愧,习得一二章句,戏论滔滔,目空一切,装自高明,如此终是生死路上凡夫,终无是处,更引他诸山大德见笑,落成反面教材!更莫盲修瞎炼,自误误人,煮沙成饭,贻笑方家,实乃可怜矣!真修道人定当一心求法,永不言败,舍身失命在所不惜。遇大德高僧,凡有一言之教益,必铭记五内;凡有一行之示范,必五体投地;凡有一语之开示,必恭耳垂闻。如此不论人相,唯依正法;依究竟义修习无倦。众善奉行,无住功德;不落戏论,唯证自心;密行功德,老实做人。不着情识之假相,唯依道义之深刻。一心修行,断诸习气,了生脱死,普度众生,圆满菩提,乃真出家矣!

  色身:乃地、水、火、风(因缘生灭非我),贤愚、不肖、美丑,千差万别,皆不明真心妙用,而以妄心招诸业报现前,不明者则起惑造业,以妄逐妄,轮转不息!真心如如不动,空明不可思议,曰本性、本心、佛性等。六根对境而动生心,乃真心之用,若执动之作用(心)为“真心”,忘失真心(本心本性),以对境生之心为“真心”(我),即是以攀缘心为自性,乃颠倒不明本心,即所谓无明(不明真心自性)。忘失真心(真心不离当下,无明故迷,假名忘失),则乃妄心,妄心不明真心,迷上加迷,随境攀缘,于尘境上妄起执著分别,不晓妄心、尘境(包括色身世界)皆是妙明真心中物,皆了无实义,又如幻现前。如此皆无明生惑,起惑造业,业招诸苦(苦、乐、不苦不乐),生死流转,因果业报,不息不休……若明妄心本空,尘境俱息,不离真心,则六根六尘作用不离空性,当下即可在修行的观照中。如此历境炼心,于起心动念、行为、言语处正念分明,无诸散乱、昏沉、颠倒、迷惑,不被境所转,乃是真正修行断习气的开始。悟本心乃至明妄心与尘境之实相,乃修行中之至关重要之处、楞严征心乃发明心地!明客尘,返闻自性,若能真正契入,乃真明白。如此持戒修行,杜绝魔事、契佛心、断习气,乃真修行。如此真正修行,六道三界可出,究竟成就佛果,乃至一切法门皆可随宜修行得度。如此真修实证乃真正佛子。当下净心正觉,持净戒、行诸正法、离恶行,则万德庄严可圆满。一念无明,执著分别尘境,随境生心,造诸惑业,则六道三界业报不停,分明现前矣!种子是如何,业果是如何,丝毫不爽,真不可思议!可怜众生不明,妄作生死,业报不停,不得解脱,真大可怜悯,好好修行吧!真正修行转分别心为妙观察智,转执著心为空性平等智。如此转心,则转境,眼耳鼻舌身皆妙用。如此八识种子薰修转净,则可成就大圆镜智!此决不是吹的、幻想的、臆测、想象所可达到,皆是真从闻思修真实法义所来。如此勇猛精进,成就不可思议!

  业障有深浅,恶业有粗细,粗者杀盗淫妄等,细者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等。此皆在一心之作,故修行重在转识、转念,念转则境转,不转念即被境转,随境(顺、逆、无记)转即造轮回业,即生死苦恼。用何来转呢?答曰:净戒、正见、正念、正业等。净戒者转粗重恶业,正见者明因果业报、谛理坚定不邪见;正念者不迷惑颠倒清楚明白,正业者行为、言行无谬误,符合佛性之净业。是否会转,在于认识清楚与否,在于具备无误无欺的正见、正念与否?若正见、正念清楚无迷,才可谓持净戒、转念。如此转境才是真实无欺的。

  警惕魔王的五花毒箭:贪、瞋、悭吝、嫉妒、慢。

  被魔王波旬的五花毒箭所射中的众生,将遭受无量身心痛苦,但它却是令众生在魔王的控制中而不知不觉,让众生迷失本性,不能解脱出三界者。

  贪:男女欲望,色、声、香、味、触、法。

  瞋:摧毁自他内心生起的善法、功德者。

  悭吝:看不破、放不下的三恶道心态。

  嫉妒:对立争斗破坏心,不希望别人得名利、财富,口常说别人的是非过失,恶劣的卑琐心态,很有伪装性的丑陋人格。

  慢:傲慢令自己低贱,是谦虚德行的敌人,是不能圆满的障碍。

  此魔王的五花毒箭之所以称为“花”,乃是因为此五毒箭表面美丽悦意,其实是令人发狂堕落的无色无味隐密性非常强烈的毒药,被射中者将会生死不得自在,唯真修行观照、正念具足者始能摧毁其进攻,不受魔王所伤。真修行人若能时刻警惕,斩断无明,以自性真心的觉醒破除五花毒箭的幻术,则可安住于正念(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的涅槃)就能真正的行于正道,不被境转。

  你是否警惕到自己在魔网中呢?起心动念间是否是波旬的毒药在发作呢?

  唯有从闻、思、修正法中才能生死自在,不被魔惑。烦恼的产生来自于六根、六尘对境,然后以习气(贪、瞋、痴、慢、疑)的惯性面对分别,以不正见的执著(非理不符实相的作意——注意)而生诸颠倒。

  若能当下透破此三种因缘的不实幻化,即可于放下间安住于正念的修行,否则终易于无实的假相间流转。真正的功夫就在这里啊!

  不要认妄念为真性,但也不要害怕妄念、压制念头,须明白波浪起伏生灭,了无自性,只是大海随风而动的妙用,不论波浪大小,终归生灭无常,大海如如,湿性不变。认明空心佛性,不妨碍随缘妙用,一切销归自性的寂灭,妄念生灭,不随、无住,即当下不离自性三昧、念而无念。无念不是压制心念,而是心念生灭,无执无住,了了分明,不随境转。念性本空,波浪不离大海,妄念不离真心,但须明白波浪生灭,大海不变;妄念生灭,真心不变之理,如此就不会本末倒置,逐诸假相,流浪生死,以泡沫之生灭为我人之苦恼了。安住自性,随缘做事,《金刚经》曰:住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此即楞严辨心论性之妙旨,也是华严一真法界,法华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的说法也。真明白者,当下如此观照,乃真功夫也。舍本逐末,心外求法罢了!前念已过,后念未出时,当下明明了了,毕竟是什么?念起即觉,念性本空,不被境转是什么?不是真心妙用吗?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生灭不可得,三心不住,了了分明。如如不动,毕竟是什么?

  心逐境转,或压制心念不动皆是病。

  生灭无住,即本如如不动也,如此者超越动静的表象,生灭的表象,增减、来去、多少、垢净、美丑、善恶等一切对立,绝对无分别,但却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妙用现前又是什么?一切表象的生灭、来去、动静、增减、垢净等等,只不过是幻影梦幻罢了,吽!

  当下如此,正念不失,乃真功夫矣!

  如此涵盖万象,遍一切处,毕竟寂灭,到底是什么?若丢失正念,迷昧本心,随境流转,终是生死路上。若真明理,但不真正修行,终不敌业力习气,终难出生死。

  当下具足正见正念于无常苦空、因果业力、缘起无我、涅槃寂静的观照,完全无法自欺欺人;真实的修为就是是否具足正念,是否真正的觉醒,此决定生死涅槃的后果,其它的花样毫无究竟。若不明真理,忘失正念,那唯有轮回生死而已,不论平时伪装得如何象一回事,都毫无一点用处,于生死路上,阎罗君前毫无用处,毫无着力之处!真正的功夫,就是当下不忘失正念(明无常苦空、因果业力等圣谛而不被境转,当下转念、断贪瞋痴),如此修行,做到如何就是如何,毫无商量之处,看破放下了吗?

  远离葱、蒜、洋葱、韭菜、兴渠、肉、酒、烟;身不杀、盗、邪淫;口不恶言、是非、谎骗、花言巧语;心不贪、瞋、怨毒、欲染,如此清净礼佛,乃获不可思议感应。

  

《正道光辉 修行二》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正道光辉 生命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