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惱茫茫。
何爲苦(困擾)之根源呢?若然不明真相,起惑造業,苦樂因循,無有了期。錯用心機,試圖得樂,終歸纏縛,于欲望、物質、精神中流轉不息,自以爲是,不明自心,迷惑顛倒,盲引癡從,又焉能解脫呢?
衆生者,煩惱衆多,困擾滋生也。此皆其心不明,妄用心機,錯亂顛倒,無有停息也。若能心明淨盡,正念現前,苦惱焉出?生死業因從何而起呢?
這裏切須仔細參究,莫要煮沙成飯,徒費功夫。假相不破、迷昧本心,說是欲樂,終歸無常苦惱,互相牽扯,塵不可出,乃真大可憐憫!
若不明苦源,起惑造業,如此種子現行又如何承受呢?若明苦因,斷惑業,修諸淨法善法,如此種子現行,又是如何的解脫莊嚴不可思議呢?但願大衆能真修實證,畢竟不離當下出叁界,終登寂光不二門!
生死者,妄心也。無明貪愛、起惑、造業,果報即生,若能于起心動念處觀照清楚,斷妄證真,以真心正覺無迷之心修諸身口意叁業,如此淨因正覺、圓滿世出世間善法,則乃諸佛淨業正因——《觀無量壽經》所曰叁福,此乃大明白人所努力勤修,斷妄證真之功行,越明白者越能積極修行矣。念念無迷,念念正覺,安住自性,不隨境轉,智慧明照,轉境不迷,所謂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若真明白,幻心妄心皆了無實義,看破放下,如如不動,內外無別,我人相破,無住幻妄,隨緣起用,不住幻妄,默修諸功德,了無名利之情見,與第一義不相違背,乃真大修行。
妄心不是真心,但卻不離真心,真心如水,妄心似波,不認水體,妄認波爲主體,即迷昧本心,顛倒造諸輪回,隨境所轉。若識得妄心本空,真心無相,不隨境轉,隨物應機而轉境,所謂無所住生其心,此乃真修行!不從此根本下手,總是心外求法而已。患病求假藥無異求速死,學佛假修行無異求假藥。心外求法重增病,真是愚癡透頂!趣向真如也是癡,當下塵境空寂,本自涅槃,無住即是!吽!
內心種子,外境六塵皆是一念迷妄,認假成真,由此迷上轉迷,攀緣成性,執著不停,故生死輪轉不停;若明識性本空,自心本淨,種子塵境皆迷妄所立,如此以始覺之智,斷無明貪愛之習氣,才名真正修道人。如此既不壓抑自心也不放縱自心,則可當下不離正念而無住生心矣!
唯有徹底透破無明貪愛的迷惘,以絕對覺醒的真心妙用現前,才能終究了生脫死。
真心是絕對的真理,它是宇宙人生的實相,超越一切相對存在的概念、精神、現象,但一切相對的存在又離不開真心的幻化。
即相離相乃是單刀直入了悟真心的般若,若能當下不離如此觀照乃是真正的功夫。
宇宙萬事萬物莫非是本覺大圓滿的光明示現,安住于本來無整、無散、無住的如如中,乃是最高無上的心法,也是究竟徹底的功夫和般若。但于無明業障凡夫來說,于此本覺中迷失造諸輪回,于此甚深教義難以明白。若能契悟此不可思議的甚深教義,遠離妄想執著分別,則乃真正了生死的修行。唯有持好文殊師利的智慧寶劍,才能摧毀魔王波旬的五花毒箭。般若觀照,正念現前,將是摧枯拉朽般破除五花毒箭的猛烈進攻。
貪瞋癡重的人是很難憶持極樂世界的殊勝清淨的,唯有清醒的警惕到貪瞋癡的可怕過患的人,才會産生強烈的出離心乃至菩提心,如此于極樂世界的信受才會強烈的樹立,永遠不忘失此正念而發願往生或當生成就,乃至即身成佛才不是妄想者的夢呓!
輪回生死皆因妄心造作,若明妄心本空,諸法如幻,歇下妄執則輪回生死頓息。然理明事迷終非究竟,須漸修圓熟,直至如如,方是無欺。
“有時法”和“無時法”是什麼意思?
“有時法”的意思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上對于正念的修習和觀照的修持。指的是我們剛開始學佛時,是有必要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上聽從善知識的指導而學會正念的觀照和修習的。因爲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在任何時間、空間上正念都是具足,所以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學習、做功課。“無時法”指當我們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具足了正見、正念,在任何時間、空間裏都能圓滿純熟地提起正念,觀照、修習不落偏差了,即無論何時何地,沒有時空限製地安住于正法的修習中、正念的觀照中。
“法”在這裏指透破有爲法(身心、世界)的假象(無常、苦、空)而安住于無爲法(涅槃寂靜)觀照。“有時”、“無時”即:有時間、空間限製的修習和無時無刻、處處地地的觀照。
剛開始修行的人不可能馬上能在任何時空裏提起正念,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上跟善知識學習,然後自己安排一定時間、空間修行,最後才能在行、住、坐、臥的任何時間、空間裏面正念分明。一個人假如說一下子就要學無時法,那是不太可能的事。
注:真修行人必須誠實謙虛地面對自己的修行,這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也是對別人的法身慧命負責任,不能欺騙自己,不能以爲自己一下子有多高,那是很容易自誤誤人的。
有人問,開悟(也即明心見性)能往生嗎?
此真是愚癡的問話了!何爲明心見性?明妄心生滅,無住虛妄,真心無生滅,本即空靈寂滅。見本性如如,本自涅槃;無住無著,乃名爲佛!當下打破生死輪回之業力,坐斷無明貪愛之命根,塞生死門,證觀自在大寂滅海。如此大成就者,正是證佛本心,見自本性;斷除種種不正見,遠離貪嗔癡慢疑;證一真法界,體與佛同。八識轉四智,叁身妙圓滿,證無生法忍,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當下無生無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如此不可思議之成就,焉是戲論、妄想、空談者之所知!若然不明白,莫作無知語,惹人笑柄,自相矛盾。輪回生死乃無明貪愛者之所爲;明心見性,證無生滅,生死輪回了不可得,又焉有往生不往生之戲論可笑之說?此矛盾謬說真是無明妄想是非怪論之所出罷了,不值一笑!不識之士應真修實證,莫喜道聽途說之言,誤人誤已,毫無用處!
無所住行一切善法。行一切善法則遠離惡法,不受叁惡趣之果報;無所住行一切善法則不落有漏的人天福報。無所住即出生死輪回、憂悲苦惱、執著分別,即善法圓滿、福德具足,無所住著,解脫自在,無礙涅槃,正覺分明矣!如此世出世間皆圓滿具足,實是菩薩之行矣!了知因果,如實不迷昧,謹慎小心,故行一切善法,不落惡趣;明白無常苦空,緣起無我,故無所住著,不執著分別,清淨清涼解脫自在。故無所住行一切善法實是成佛之路也,實是大智大慧的觀照也。無所住行一切善法也即菩薩無我大悲也,此實具有甚深的妙義,學者不可不深思!此一句話完全具足了出離心、菩提心,緣起正見,完全是真修實證的功夫指南,實乃一切大乘法門的綱宗,妙哉!
行一切善不落惡道,無所住則不落輪回,無所住行一切善法則世出世間皆圓滿,所謂福慧兩足尊矣。
生死輪回苦惱的根源即是無明、貪愛。所謂了生脫死即是斷無明貪愛的命根,命根斷盡,即不受生死輪回的牽製,證涅槃寂滅,不生不滅的境地,即出輪回生死,如如不動,悟無生忍,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如入禅定,乃爲大安樂,故極樂世界,晝夜六時(時時刻刻),水鳥樹幢(彌陀化身)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時刻不忘正覺、正法、正解脫之清淨(戒)正見、正念等,故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堅固。故若能以叁十七道品努力修行,則何愁修行不得力?何愁不證道呢?若然離正覺、正法律、正解脫,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叁十七道品,又安能算修行呢?只不過邪見熾盛、貪嗔癡慢疑嚴重,如此又如何能往生?如何能不輪回呢?善根不具,作一闡提;福德不修,遠離叁寶;因緣不足,造諸惡業;毫無信願,以欲望魔王爲首,豈非輪回種子?實大可憐憫!若說有功夫,那只不過是魔力鬼通罷了,實是危險!
慈悲喜舍:“慈”者仁愛也,在自尊自愛的基礎上産生對衆生如對自已般的關愛和仁慈,它能對治敵意、自私、貪欲、情愛的私心雜念。所謂慈心不殺、仁者無敵也。
“悲”者對別人的苦難寄予同情和憐憫,從而産生幫助的心。它是建立在仁愛——即“慈”的基礎上的。一個沒有做到自尊自愛從而尊重別人、愛護別人的仁愛者是不可能有悲心的。“悲心”能對治嗔恨、憤怒、怨毒和冷酷、無情、冷漠、沮喪、消極,但是悲心必須在理智的淨化之下才能發揮無窮妙用,不出偏差,正如大悲觀音具備甚深般若叁昧一般,如此才可以避免盲目感性的結果。
“喜”者法喜。隨喜別人的福德、利益、成就。法喜充滿,也對衆生的安樂福利成就由衷地欣慰。“喜”者能對治消極、悲觀、沮喪、頹唐以及妒忌、破壞、算計、毀謗等等心態。具備此喜無量能積極向上、安樂知足、歡喜面對一切,放大心胸,隨喜衆生,無妒忌、破壞、算計、毀謗等不良心境。
“舍”心者,放下執著的心也。不論好壞是非善惡,一切的因緣生滅,一切的現象皆放下,它必須在般若正念的基礎上,在看破明真理的觀照間,能對治頑固的執著分別習氣,如此則跳出輪回之心態,順逆無畏,自在解脫!此四無量心之成就在于持戒、正見正念的觀照上,每一位修行者都可成就的。
熏修——熏即熏染,修即修行,如人以香氣熏附衣服。染淨迷悟諸法通過身、口、意叁業的力量而熏附留存在人的心識上,故稱之爲熏習。唯識宗以七轉識的現行爲能熏之法,而以第八阿賴耶識爲貯藏種子之所熏處,此能熏所熏的關系,即爲阿賴耶識因果相續之理。修行人熏習佛法,持咒或念佛、修禅等等殊勝淨法,以淨戒正見正念等八正道謹慎熏習自心,遠離凡情俗見、生死業因的不正見貪嗔癡慢疑的雜染和身口意叁業的輪回業習,如此暫行功深,淨法增長,諸善法種子堅固成長,直到圓滿成就,徹底了生脫死,入不生不滅,自證大解脫涅槃;外道凡夫之所以未能斷生死輪回者,只因念念熏習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以心外求法,攀緣假相而爲八識田中堅固種子,七識頑固謬執,六識強烈分別,前五識跟著造作,故生死無有了期,六道終難出離矣!實是可憐!諸善男子善女人實應慎之慎矣!莫落俗染誇言戲說,傲慢無知。須知八識種子厲害至極,淨染之力分毫不差,莫要顛倒迷惑、自欺欺人!心外求法,縱修塵劫,不能了生死。
若不明最上一乘直契本心,縱使說得天花亂墜,畢竟虛幻。
作爲寺院的佛弟子,爲寺院的衛生和其他的力所能及的工作盡一點義務那是理所當然的,就如學生爲學校打掃衛生一般,理所應當。美化環境,莊嚴殿堂,既能創造良好的助緣,也是培養福報的一種方式。寺院是培養神聖人格的地方,它超越世間的教育。故此,能爲寺院義務地工作,有時間爲寺院的如理如法的服務實是一種福德,但切忌起我慢以爲自已有多大貢獻,也切忌造口業、傳是非、挑叁揀四。應該謙虛謹慎誠實正直做人。這樣修福德、口德,心清淨才是明智的。若有人不如理如法,敬之遠之就是了。但確實應該明白佛弟子之二件事即:聖法談、聖默然。
聖法談即:開口即談論佛法義理,修行實踐爲事,以慚愧心多省思佛法,切忌閑話、廢話、是非、花言巧語、不如法之無用語、離佛法之外道語、神奇怪異欲望之討論語,應以正見真理爲准則(否則則多念佛、或誦經、或持咒、或打坐觀呼吸、或參話頭,隨宜一門精進用功夫)。
聖默然即:默默觀照,提起正念,不戲論無益。在同道間除聖法談、聽經聞法外不做非佛法之事,一心修行、工作、好好生活,默默地不張揚,修心養性,不做無益之事、無益之想、無益之語。此是修行人本色。甯可默然修行,也不浪費時間。安住自性叁昧而如如不動。
時間即是生命,聖弟子(佛弟子)唯有聖法談、聖默然二事,以無常有限的生命,起緊迫感努力修行,否則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何時解脫出生死輪回?生命可貴切莫浪費,一經浪費追悔莫及,慎之慎之!
無常迅速,呼吸之間,把握當下,努力修行吧!因緣生滅皆幻夢,
本性空寂自如如。
隨緣起用無所住,
是則名爲真佛子。
隨緣護持佛法,更不執爲我,此乃是佛弟子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修行的助緣。若是起“這是我的功勞”、“這是我的寺廟”,爲名爲利,妄起是非,則是輪回之惡因,汙染佛法之過失矣!乃大名聞利養也。真正佛弟子乃是自覺的修證佛法、護持叁寶,看破名聞利養,努力了生脫死的明白人,焉能再執著這些欲望名養之事?此乃真愚癡迷惑矣!當下在生死路上造業還不自知,醒醒吧!提起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正見正念,觀照吧!看當下能執著、所執著到底是什麼?慚愧地、謙虛地、謹慎地修行,不要說著明白行著愚癡了!
《正道光輝 修行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