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道光輝 論述▪P3

  ..續本文上一頁否的問題。因爲法界衆生都是佛陀所教化的對象,佛陀是真理實相的化身和大徹大悟的聖者,唯有他徹底究竟的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相,故此乃是法界衆生的究竟皈依處和學習處,故此佛乃天人師也!今生不早日醒悟,更待何時?難道還要受盡業力牽引、輪回之糾纏嗎?

  總之,戒律道德乃是覺悟明白、脫離苦海的保證,乃是高尚、稀有難得的寶中之寶!

  所以,能不同程度的受戒持道德,完全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的成熟程度,那實在是殊勝可貴的,那實在是稀有難得的,那實在是自己創造的無上福報啊! 不可思議

  每一個衆生之所以身心乃至環境,生活狀況乃至死亡狀況的共同與不共同的現狀,就是因爲業力所感招的共業與別業的同與不同,不論是誰都不是完全一樣。相同中有不同,只因業力的差別有粗細的不同(別業),生活狀況、身心狀況乃至于死亡狀態所面對的不同宗教的天堂地獄或各種其他狀態都是因爲業力種子現前的同與不同的差別等等,每個衆生的業力種子都是過去到現在的積累,都會是曾熟悉過的無始以來到現在的共同與不同狀況之顯現,分毫不差的呈現。業力種子呈現什麼狀況那要看過去乃至平時的業力孰輕孰重,重者先感招,弱者後感招,強者比較明顯,弱者比較微弱,一切都待因緣成熟的狀態而定,它是如此不可思議的如實呈現,所謂業力不可思議,則是分毫不差的呈現!故此在此呈現的當下如何處理、面對則是非常重要的!然真修行者功夫甚深,能不被境轉,能一心不亂,乃至臨命終時,與佛威神感應而往生,乃至絕對清明、空明的如來法性現前,透破業力因緣之現相的妄執,而呈現涅槃大解脫的狀態,則也真不可思議!則所謂佛力不可思議耶!

  何爲開悟

  開顯真如,悟見本性,故名開悟。

  真如本性即法性、佛性,即宇宙人生的本質,也即萬象緣起的空性。故頓見空性,當下解脫,當下涅槃,當下覺悟,也名爲佛!所謂明本心見本性,即打開假相之束縛,悟見真實本來之面目,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諸法現相之本質曰法性,衆生的本質即佛性。因本空性,故名法性;因本涅槃,故名佛性。佛從法生,法因佛悟,法性不離佛性,佛性即是法性,也名真如,本來真實如如不動,緣起性空,不生不滅。生滅假相,妄念本空,故名真心。衆生不悟,卻被煩惱所纏覆,故名如來藏心,開顯本心,洞見本性,即名開悟,也名無生。本無汙染,故名清淨心,與佛無二,故名佛心,遍滿一切,故名法界藏身,也名法身,證悟圓滿,故名報身,起用無量,妙用現前,故名千百億化身,如此叁身不離真如本心,叁身一體,本來無二,本自清淨,能生萬法,故萬法不離自心,不離真如法性,不離空,故說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真修道人不著兩邊,離性無相,離相無性,離萬法無真如,離真如無萬法,故無所住,本來如此,一心叁觀,即假(有)、即空(性)、即中(中道無住),故中道實相,無相無不相,悟此心者,名涅槃,也名正法眼藏,也名究竟一乘。明此心者即證諸佛不二常住妙明真心,即是無爲心佛,也名首楞嚴叁昧,一切究竟堅固成就,即是轉識成智,即是大徹大悟,也名無所得!一切本來如此,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也!……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關于“虛空粉碎、大地平沈”

  虛空大地俱假相,十方世界俱消隕。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萬法空寂,洞然明白。無明頓豁破,皎然大涅槃。

  修證金剛般若

  行持《金剛經》乃至一四句偈皆具不可思議功德,殊勝無比。《金剛經》所在者即佛之真身舍利,即佛之塔廟,乃一切天人所應供養恭敬,若有人受持金剛經、修證金剛般若,斷諸煩惱,證無相無不相之實相,成就真如法身之功德,則與佛無二無別,當處乃真法界大道場!正是六道衆生之究竟皈依處矣!善哉!善哉!

  有言無言之辯

  對于主體的體悟來說,應該透過有言的現象而徹悟無言的真實;對于衆生的得度來說則必須從無言中啓動有言的教導,這並不矛盾。如何圓融呢?即于有言的當下不離無言的真實,即于無言的當下大起有言的妙用。世尊曰: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但若言世尊無所說法,卻何以有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故此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卻無有一法可說。還會麼?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但法法又何離真如空性?

  莫讓正法船沈

  ——學佛者應該互相贊歎

  清淨自修者應贊歎慈悲救世者發廣大心,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慈悲救世者應贊歎清淨自修者看破放下,證涅槃樂。

  住茅蓬行頭陀行者應贊歎講經說法者普度衆生,開人智慧,功德無量;講經說法者應贊歎住茅蓬行頭陀行者真修實證,努力精進,實踐佛法,轉苦爲樂。

  各大法門,各個正法道場,各位修行人應互相贊歎佛法難聞,各有共同與不共同的殊勝,隨順因緣,弘揚自宗,贊歎他宗;隨喜他宗,修習自宗。如此則百花齊放,佛法大興矣!

  切忌自贊毀他,破六和敬,妄起是非,不得安甯,如此則令正法蒙塵,成千古罪人!

  如何是空的真義

  佛陀說,一切法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是惡趣空。而是說所有的一切現象,不論是物質、精神、概念等都是因緣生滅,刹那變異,無有實在,無有不變的現象。所謂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即所有的現象都是條件因緣的生滅聚散,本質(性)是不實在的。因所有的現象本質非實在堅固存在,故此才能如實的呈現生生滅滅,因緣聚散的現象的。故此“有”的現象是不實在的,所以也叫“假有”、“幻有”。因“空”是一切現象的本質,故此叫“真空”。因所有的現象皆是不實在的空性,故此“空”不是沒有,而是指“有”(所有現象)的本質,因此空、有不是對立存在的,而是一體兩面的觀照。若真悟了,而無執實在生煩惱,那麼隨處解脫,而明不可思議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所謂“妙有”者,因解脫的原因,所有的現象已不是束縛身心的障礙,而是無礙的呈現,如此則妙用無窮而隨處解脫矣!如此須明“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與“有”對立的“空”,若認爲“空”是對立于“有”的話,就會陷入于斷滅空。注意“有”是緣起的,故是空。“空”沒有離開“有”,“有”沒有離開“空”。“空”的當下即是“有”,“有”的當下即是“空”。故此不能執著“空”是沒有,千萬不要認爲要離開“有”去尋一個“空”,或必須消滅掉“有”變成“空”,這都是不正見的凡夫情念,乃是情識執著分別。也不要認爲“空”是一個虛空的現象或空間的意思,虛空、空間同樣是對立于有的說法,同樣是執著實在而不悟緣起,同樣是執著假相,講“虛空無爲”指的是比喻無執著、如如不動、無造作、分明了了的意思。不是講執著于有一個虛空、空間的實在。也不要執著于“空”是一個實在的境界,如此構想一個實在的空境也是同樣的認爲有相對于空境的諸多實境。只是逃避認爲有的實在而求空的境界罷了。

  如此依然無悟緣起空性的。總之“空”不能作爲一個概念、想象、構造,而是說所有的一切當下是空即有、有即空的,如此無執有的實在而生貪瞋癡,無執空的無有、概念而另起束縛,則當下無所住而了了分明矣!如此才是正見正念的!龍樹菩薩曰:“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實相無相無不相

  《金剛經》曰:“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楞嚴經》曰:“是種種地(菩薩證果的五十五階位),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注)十種譬喻:一、觀一切業如幻。二、觀一切法如燄。叁、觀一切身如水中月。四、觀妙色如空中花。五、觀妙音如空谷響。六、觀諸佛國土如乾達婆城。七、觀佛事如夢。八、觀佛身如影。九、觀報身如鏡中像。十、觀法身如幻化。如夢、幻、露、電、鏡花、水月、陽焰、空花、海市蜃樓、芭蕉。

  《華嚴經》曰:“觀一切法如夢如幻,速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壇經》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一切法不可得,以不可得行一切方便。”

  什麼都沒有是錯,什麼都有是錯。當下本來如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努力斷惡修行,爲無私修諸善法叫精進;爲自私目的找借口,爲習氣、私人利益花言巧語、放不下、看不破名執著。

  對“權威”要建立在智信上,而不要建立在迷信上。因爲“權威”假如敘說的是真理的話,那將利益無窮;但如果“權威”敘說的是謬誤的話,那將禍害無窮。唯一理智的是深入探討、研究、辨證地去面對“權威”的敘說,在實證間明白,不要輕下結論。

  

  

《正道光輝 論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