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麻木不仁、愚痴无智),而是彻底的出离贪瞋痴的束缚,具足了透彻宇宙实相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有情、无情皆世俗轮回(世间相),唯有智慧具足才是圆满无住的、究竟的。佛之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之说法乃佛应不同根机之人契机契理而说,真理无二,殊途同归,无有高下,本自平等,实相如如,应机万千,不离真际,本来如此。佛法与哲学的不同在于它的真理可以由真修实证而彻悟。佛法是生命性的真实,不只是透破凡俗的惯性,而且它超越了一切推理和概念乃至于玄想,它就是本来如此的真实。
用文化、哲学、思想、宗教来说佛教,实在是肤浅、片面的。佛陀的教法确实是需要正见、正念的观照,而实证宇宙人生的真实,它绝对地远离和遗弃了戏论和表象的执著,它是那样的深刻和彻底的真实,乃至于任何语言文字、情绪、聪明都是终究的多余和妄想。用文化、哲学、思想、宗教来说佛教,确实是不得已和无可奈何的介绍,千万不要忘记佛教乃是真修实证的。
佛教打坐双盘或单盘等,外道形式上亦会如此,但发心绝然不同:佛者了生死、破贪嗔痴不正见;外道者心外求法,我执不断,三界生死执著分别。就如金杯玉杯虽同,但盛甘露、毒药不同,即使表面上多么相似,用心却截然相反,因上了然分别,果上绝然不同。同是数息,一执生死、我见;一了生死、破我见,结果一是自是生死,一是出生死各别了。智者岂可混淆不清、胡言乱语么?以此推之,一切表面似乎相同而用心、发心不同之事,皆不能轻下定论!外道灵魂与佛教八识的差别
八识轮回因果业力与诸法性空、本自涅槃的真如本无对立,愚痴不明者往往认为矛盾,只因其不明宇宙人生之实相,枉自迷误。事相轮回生灭,本性无生无灭,缘起性空,中道实相矣!此中唯有迷悟之别也。
世间人不是执断灭的假相,透不破无生法忍,就是执灵魂永恒落入另一个谬误,总是偏差于真理,呜呼!无法可想。
今略明佛教的业力轮回说和破人我、法我执,证涅槃解脱大圆满与外道之别,
事实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灵魂不变。
佛教的业力轮回说中的神识(八识)乃是种子的集合体,种子乃遍计所执的假相,乃是因缘生灭的,悟此因缘生灭而看破放下则无轮回之相,即当下涅槃解脱——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的无生灭真如清净法性。外道的灵魂非神识的圆满说法,为什么?外道认为灵魂乃是一个实在永恒不变的承受主体,虽然也讲修行,但总执著灵魂的不变和实在性,这与佛教觉悟到神识(八识)的因缘集合为七识所执为我的假相虚幻不同,佛教透破无我的空性转识成智,则无生灭(本无生灭,无明妄想遮障故现生灭),本自涅槃大圆满,轮回的神识也转为本来如此无生灭轮回的大圆满法性实相,但并非大我之执,因本来法界如此,无法执可得,在这里若再起名言思虑执著,又与实相相违背了,到此必须粉碎你的惯性妄念,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与实相不相违背,但并非作无想(无想乃不明缘起空性而暂不想,未看破)。
总之,外道的灵魂说是永远的实执,是无法破我的,他们不是小我的执著,就是大我的执著,总是难明我法二空的境地的。这是佛陀的彻悟真实究竟的智慧,非一切世间的思想、学说、宗教所能比的。
寺院应该是培养神圣人格的地方,应该是倡明道德慈悲的地方,应该是弘扬佛道、引导众生解脱的地方,应该是成就人性光辉的地方,应该是独立于世俗之外却能给世俗以引导的地方,应该是修行的圣地,应该是弘法、修道、证道、传道的理想学校。它超越世俗的学校,因为它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做人的教导,它是智慧慈悲、德行人格的培养地,它远离是非善恶荣辱得失的执著,它超越世间,培养出世无我的大悲精神……它不应该是别的。
真正的慈悲是怕众生轮回苦海,真正的好心是帮众生走出轮回苦海,真正的良心是怕众生走错路入了生死迷途,真正的愚痴是造诸恶业枉受生死苦恼而不自知,真正的智慧是看破放下明白无常苦空、缘起无我、因果如是,真正的功夫是无所住生其心,真正的修行是当下在起心动念上观照清楚。
慈悲没有引导众生出离轮回的方便不算究竟,光有方便没有究竟利益众生,没有具足让众生出离轮回苦海的心不算真正慈悲。帮助众生没有让众生出离轮回苦海的大悲心只是老好人,只是人天果报的行为,有烦恼不究竟。修四摄六度万行必须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是无条件的才是究竟的。看众生轮回没有悲心不算真心帮助,为名为利帮助众生只有苦恼。真正利益众生的是了生死、真修实证,兴建道场、佛事活动,只是方便,决不能颠倒了!佛法的荷担、正法的传承来自真修实证。通过闻思修证的过程究竟成就才是佛法的最究竟伟大的倡导,唯有如实地解脱、彻悟宇宙人生真相才能究竟利益众生,慎之思之!
真正的出世其实是更伟大的入世,它比单方面强调入世的说法更具彻底性和纯粹性。
无我大悲乃是佛教的真精神,无我故涅槃解脱,涅槃妙用即大悲无碍而自在。大悲无碍、无畏无倦即因不离涅槃自在故。因而无我大悲乃真佛心也。佛子须知:若离无我大悲之精神则非佛教,唯存形式矣!岂可不慎乎?世人不明佛教之真精神,每有非议,乃证明其无知浅薄罢了!
救赎心灵比救赎身体更重要和彻底。救赎身体忘记救赎心灵是不究竟的,救赎心灵并不妨碍救赎身体。以救赎身体为方便,以救赎心灵为究竟。
照见五蕴皆空,并不是五蕴不存在了,而是存在是幻化不实、缘起无自性的,当下无执、无住,即相离相,离诸苦恼,清凉涅槃。
寂静不只是动静的静,而是超越了动静的现象。安住于自性的空寂恬静的解脱中,于如此解脱的心不被动静的(相)现象所迷惑,而如如空灵的智慧现前,不被境转,实是一种甚深的定慧。
妄念只不过是真心的幻化,它的生灭永远不会影响真心的增减。安住本性的如如不动的正觉,任何波兴浪涌终归是大海的寂灭。明白如是不可思议的甚深教义,那么一切执著分别都是那么的了无实义。现象三界的一切(物质、欲望、精神)的存在皆是如是的了无自性、缘起幻化。生命的日用缘起却又是如是的妙不可言,因为它是真心自性的觉悟者的妙用功德,万象清净庄严;却是迷惑者无明造业轮回苦恼的来源,真是不可思议!吽!
破妄归真,法法皆妙;迷真逐妄,流浪生死。
妄心歇时,烦恼转成菩提;无明起处,苦恼轮回立至。经曰: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根是八识之见分,尘是八识之相分。
根尘虚妄,八识所现。“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由于有六尘,引发六根之知见,根是依尘才能有用,尘要托根才显出相分来,见分和相分都没有独立的自性,如交并芦荻,一根倒下,另一根同样倒下,当下即证空性。(注:见分:即指诸识之能缘作用,为认识一切事物之主体作用,也即能够照知所缘对境——相分,为所认识的对象之主体作用。)
空宗谈般若,当下直破我执、法执,证涅槃解脱,显真如本性。
有宗谈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成就万德庄严。
空有不二,本是真如妙心,如来藏不可思议!
空宗乃显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显,则不空如来藏本来具足;有宗乃显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显则当下不离空如来藏。如来藏即真心遍一切处,不可思议,非妄想心所能想象、谈论。空宗有宗并非分开,只是侧重不同而对机说法,为的都是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成就无上菩提!我们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但纲领只有四点,即:认识苦恼的现状,明白苦恼集合的原因,掌握如何解脱苦恼的方法,而达到苦恼解脱、无有苦恼的涅槃寂静的境地。无论佛陀的教导如何丰富,总是围绕此四圣谛展开和深化的,既使说法度众生的菩提大愿也必须建立在这四点之上。觉他度人的当下必须自度、自觉,掌握认识自我苦的现状、苦的原因、苦的熄灭和苦的解决办法,如此才根基稳固,言之成理,大悲心不应该离开无我涅槃的真如心。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完全不了解自他之所以苦恼、苦恼都是什么、如何解决苦恼、怎么达到无苦恼及实证实践了无苦的清凉的人用什么去济世度人的?
正确认识别解脱的戒律道德
戒律道德是不是佛教徒所应受,世间人就不用受呢?不是。每个众生都应该受持戒律道德。世间人之所以不受戒、不持道德,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不知他们所作的一切后果有多可怕,每天跟着业力跑而不自知,受业力的牵引轮回生死,烦苦无安,不得自在,以苦为乐,妄执假相,自以为是,互相影响而不知个人造业、集体造业的可怕后果,完全愚痴无知,不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觉悟因果轮回业力的实相,实在可怕!佛弟子之所以受持戒律道德,是因明了觉悟了人生宇宙的因果、业力、轮回、烦恼之可怕事实,走向觉悟,不再迷惑,不再受业力牵引,不再受苦恼困扰的道路,故此受持戒律道德。如此难能可贵的觉醒明白,真是自利利他的,真可大赞叹!当然,也有还不全然明了,也受戒持戒的。总之,戒律道德不只是学佛团体(佛教徒)之事,乃是所有众生之事,因为佛陀大觉悟,普度的是所有众生,三千大千世界、九法界众生一个不漏都在佛陀普度之列。君不见一切有识之士,不论各宗教或各思想领域,圣人君子善人皆多多少少都有戒律道德(当然,这里面还涉及究竟不究竟的问题,那当另说),何以故?一切众生都是佛陀觉悟普度之对象,皆离不开宇宙人生实相,离不开人生宇宙真理的。
佛陀随类教化,分身尘刹,示现各个领域,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法界无量的所有众生,如此之说,一切大经皆有记载明证,故此不能说戒律道德只是“佛教徒”之所受持;更不应该说谁应该、谁不应该受持的问题,而是所有众生都应该受持的,这里只涉及觉悟明白与…
《正道光辉 论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