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麻木不仁、愚癡無智),而是徹底的出離貪瞋癡的束縛,具足了透徹宇宙實相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有情、無情皆世俗輪回(世間相),唯有智慧具足才是圓滿無住的、究竟的。佛之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之說法乃佛應不同根機之人契機契理而說,真理無二,殊途同歸,無有高下,本自平等,實相如如,應機萬千,不離真際,本來如此。佛法與哲學的不同在于它的真理可以由真修實證而徹悟。佛法是生命性的真實,不只是透破凡俗的慣性,而且它超越了一切推理和概念乃至于玄想,它就是本來如此的真實。
用文化、哲學、思想、宗教來說佛教,實在是膚淺、片面的。佛陀的教法確實是需要正見、正念的觀照,而實證宇宙人生的真實,它絕對地遠離和遺棄了戲論和表象的執著,它是那樣的深刻和徹底的真實,乃至于任何語言文字、情緒、聰明都是終究的多余和妄想。用文化、哲學、思想、宗教來說佛教,確實是不得已和無可奈何的介紹,千萬不要忘記佛教乃是真修實證的。
佛教打坐雙盤或單盤等,外道形式上亦會如此,但發心絕然不同:佛者了生死、破貪嗔癡不正見;外道者心外求法,我執不斷,叁界生死執著分別。就如金杯玉杯雖同,但盛甘露、毒藥不同,即使表面上多麼相似,用心卻截然相反,因上了然分別,果上絕然不同。同是數息,一執生死、我見;一了生死、破我見,結果一是自是生死,一是出生死各別了。智者豈可混淆不清、胡言亂語麼?以此推之,一切表面似乎相同而用心、發心不同之事,皆不能輕下定論!外道靈魂與佛教八識的差別
八識輪回因果業力與諸法性空、本自涅槃的真如本無對立,愚癡不明者往往認爲矛盾,只因其不明宇宙人生之實相,枉自迷誤。事相輪回生滅,本性無生無滅,緣起性空,中道實相矣!此中唯有迷悟之別也。
世間人不是執斷滅的假相,透不破無生法忍,就是執靈魂永恒落入另一個謬誤,總是偏差于真理,嗚呼!無法可想。
今略明佛教的業力輪回說和破人我、法我執,證涅槃解脫大圓滿與外道之別,
事實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靈魂不變。
佛教的業力輪回說中的神識(八識)乃是種子的集合體,種子乃遍計所執的假相,乃是因緣生滅的,悟此因緣生滅而看破放下則無輪回之相,即當下涅槃解脫——八識轉成大圓鏡(智)的無生滅真如清淨法性。外道的靈魂非神識的圓滿說法,爲什麼?外道認爲靈魂乃是一個實在永恒不變的承受主體,雖然也講修行,但總執著靈魂的不變和實在性,這與佛教覺悟到神識(八識)的因緣集合爲七識所執爲我的假相虛幻不同,佛教透破無我的空性轉識成智,則無生滅(本無生滅,無明妄想遮障故現生滅),本自涅槃大圓滿,輪回的神識也轉爲本來如此無生滅輪回的大圓滿法性實相,但並非大我之執,因本來法界如此,無法執可得,在這裏若再起名言思慮執著,又與實相相違背了,到此必須粉碎你的慣性妄念,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才與實相不相違背,但並非作無想(無想乃不明緣起空性而暫不想,未看破)。
總之,外道的靈魂說是永遠的實執,是無法破我的,他們不是小我的執著,就是大我的執著,總是難明我法二空的境地的。這是佛陀的徹悟真實究竟的智慧,非一切世間的思想、學說、宗教所能比的。
寺院應該是培養神聖人格的地方,應該是倡明道德慈悲的地方,應該是弘揚佛道、引導衆生解脫的地方,應該是成就人性光輝的地方,應該是獨立于世俗之外卻能給世俗以引導的地方,應該是修行的聖地,應該是弘法、修道、證道、傳道的理想學校。它超越世俗的學校,因爲它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是做人的教導,它是智慧慈悲、德行人格的培養地,它遠離是非善惡榮辱得失的執著,它超越世間,培養出世無我的大悲精神……它不應該是別的。
真正的慈悲是怕衆生輪回苦海,真正的好心是幫衆生走出輪回苦海,真正的良心是怕衆生走錯路入了生死迷途,真正的愚癡是造諸惡業枉受生死苦惱而不自知,真正的智慧是看破放下明白無常苦空、緣起無我、因果如是,真正的功夫是無所住生其心,真正的修行是當下在起心動念上觀照清楚。
慈悲沒有引導衆生出離輪回的方便不算究竟,光有方便沒有究竟利益衆生,沒有具足讓衆生出離輪回苦海的心不算真正慈悲。幫助衆生沒有讓衆生出離輪回苦海的大悲心只是老好人,只是人天果報的行爲,有煩惱不究竟。修四攝六度萬行必須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是無條件的才是究竟的。看衆生輪回沒有悲心不算真心幫助,爲名爲利幫助衆生只有苦惱。真正利益衆生的是了生死、真修實證,興建道場、佛事活動,只是方便,決不能顛倒了!佛法的荷擔、正法的傳承來自真修實證。通過聞思修證的過程究竟成就才是佛法的最究竟偉大的倡導,唯有如實地解脫、徹悟宇宙人生真相才能究竟利益衆生,慎之思之!
真正的出世其實是更偉大的入世,它比單方面強調入世的說法更具徹底性和純粹性。
無我大悲乃是佛教的真精神,無我故涅槃解脫,涅槃妙用即大悲無礙而自在。大悲無礙、無畏無倦即因不離涅槃自在故。因而無我大悲乃真佛心也。佛子須知:若離無我大悲之精神則非佛教,唯存形式矣!豈可不慎乎?世人不明佛教之真精神,每有非議,乃證明其無知淺薄罷了!
救贖心靈比救贖身體更重要和徹底。救贖身體忘記救贖心靈是不究竟的,救贖心靈並不妨礙救贖身體。以救贖身體爲方便,以救贖心靈爲究竟。
照見五蘊皆空,並不是五蘊不存在了,而是存在是幻化不實、緣起無自性的,當下無執、無住,即相離相,離諸苦惱,清涼涅槃。
寂靜不只是動靜的靜,而是超越了動靜的現象。安住于自性的空寂恬靜的解脫中,于如此解脫的心不被動靜的(相)現象所迷惑,而如如空靈的智慧現前,不被境轉,實是一種甚深的定慧。
妄念只不過是真心的幻化,它的生滅永遠不會影響真心的增減。安住本性的如如不動的正覺,任何波興浪湧終歸是大海的寂滅。明白如是不可思議的甚深教義,那麼一切執著分別都是那麼的了無實義。現象叁界的一切(物質、欲望、精神)的存在皆是如是的了無自性、緣起幻化。生命的日用緣起卻又是如是的妙不可言,因爲它是真心自性的覺悟者的妙用功德,萬象清淨莊嚴;卻是迷惑者無明造業輪回苦惱的來源,真是不可思議!吽!
破妄歸真,法法皆妙;迷真逐妄,流浪生死。
妄心歇時,煩惱轉成菩提;無明起處,苦惱輪回立至。經曰: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根是八識之見分,塵是八識之相分。
根塵虛妄,八識所現。“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由于有六塵,引發六根之知見,根是依塵才能有用,塵要托根才顯出相分來,見分和相分都沒有獨立的自性,如交並蘆荻,一根倒下,另一根同樣倒下,當下即證空性。(注:見分:即指諸識之能緣作用,爲認識一切事物之主體作用,也即能夠照知所緣對境——相分,爲所認識的對象之主體作用。)
空宗談般若,當下直破我執、法執,證涅槃解脫,顯真如本性。
有宗談轉染成淨、轉識成智,成就萬德莊嚴。
空有不二,本是真如妙心,如來藏不可思議!
空宗乃顯空如來藏,空如來藏顯,則不空如來藏本來具足;有宗乃顯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顯則當下不離空如來藏。如來藏即真心遍一切處,不可思議,非妄想心所能想象、談論。空宗有宗並非分開,只是側重不同而對機說法,爲的都是開示衆生悟入佛的知見,成就無上菩提!我們學習的內容非常豐富,但綱領只有四點,即:認識苦惱的現狀,明白苦惱集合的原因,掌握如何解脫苦惱的方法,而達到苦惱解脫、無有苦惱的涅槃寂靜的境地。無論佛陀的教導如何豐富,總是圍繞此四聖谛展開和深化的,既使說法度衆生的菩提大願也必須建立在這四點之上。覺他度人的當下必須自度、自覺,掌握認識自我苦的現狀、苦的原因、苦的熄滅和苦的解決辦法,如此才根基穩固,言之成理,大悲心不應該離開無我涅槃的真如心。解脫道是菩薩道的基礎,很難想象一個完全不了解自他之所以苦惱、苦惱都是什麼、如何解決苦惱、怎麼達到無苦惱及實證實踐了無苦的清涼的人用什麼去濟世度人的?
正確認識別解脫的戒律道德
戒律道德是不是佛教徒所應受,世間人就不用受呢?不是。每個衆生都應該受持戒律道德。世間人之所以不受戒、不持道德,是因爲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他們不知他們所作的一切後果有多可怕,每天跟著業力跑而不自知,受業力的牽引輪回生死,煩苦無安,不得自在,以苦爲樂,妄執假相,自以爲是,互相影響而不知個人造業、集體造業的可怕後果,完全愚癡無知,不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覺悟因果輪回業力的實相,實在可怕!佛弟子之所以受持戒律道德,是因明了覺悟了人生宇宙的因果、業力、輪回、煩惱之可怕事實,走向覺悟,不再迷惑,不再受業力牽引,不再受苦惱困擾的道路,故此受持戒律道德。如此難能可貴的覺醒明白,真是自利利他的,真可大贊歎!當然,也有還不全然明了,也受戒持戒的。總之,戒律道德不只是學佛團體(佛教徒)之事,乃是所有衆生之事,因爲佛陀大覺悟,普度的是所有衆生,叁千大千世界、九法界衆生一個不漏都在佛陀普度之列。君不見一切有識之士,不論各宗教或各思想領域,聖人君子善人皆多多少少都有戒律道德(當然,這裏面還涉及究竟不究竟的問題,那當另說),何以故?一切衆生都是佛陀覺悟普度之對象,皆離不開宇宙人生實相,離不開人生宇宙真理的。
佛陀隨類教化,分身塵刹,示現各個領域,教化叁千大千世界乃至法界無量的所有衆生,如此之說,一切大經皆有記載明證,故此不能說戒律道德只是“佛教徒”之所受持;更不應該說誰應該、誰不應該受持的問題,而是所有衆生都應該受持的,這裏只涉及覺悟明白與…
《正道光輝 論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