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一
關于修行
修行的目的必須明確,修行的道路必須正確。很多人都說修行是爲了解脫,那什麼是解脫呢?解脫即解除束縛、脫離苦海。那什麼是束縛呢?答案是煩惱。那什麼是苦海呢?生、死、老、病、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五蘊熾盛、憂悲苦惱,如是等,故此脫離苦海簡稱了生脫死。那什麼是造成諸苦的原因呢?答案是世間的苦、樂、不苦不樂的所有一切,這就是超越欲望世界(欲界)、物質世界(色界)、精神世界(無色界)的必要了。
很多人說修行爲了度衆生,度到哪裏去呢?答案是彼岸。彼岸是哪裏呢?即相對于世間諸苦、樂、不苦不樂此岸的涅槃寂靜彼岸,如《心經》說的,挂礙于此岸諸苦、樂、不苦不樂則生恐怖,則生苦厄;無挂礙則無恐怖、無苦厄,畢竟涅槃、畢竟證無上正等正覺。彼岸此岸關乎此心是否具備般若,能否照見五蘊皆空。若自身心沈于苦海又如何度衆生呢?
故此修行的道路即在觀照無常、苦、無我、不離涅槃的正念間,不偏離實相、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的性空觀照間,如此才是正路。其實束縛、輪回在當下,解脫、涅槃也在當下,你是否當下具足正見、正念呢?生命不要浪費,不要做無用的事情,真正的修行就是正念的觀照。
這絕對妨礙不了你的生活,正如你的呼吸一般,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行就是在當下的心是否具足正念的觀照。好只是好,壞只是壞,不好不壞只是不好不壞,不要讓你的心跟著波動起伏,純粹的只是觀照到這些皆是無常,讓一切只是一切,不爲物喜,不爲己悲,平靜智慧的心如此明了安定,無所住地行一切善、斷一切惡。
修行的准則
不要老是抱著強烈的願望說修行要達到怎樣怎樣的境界,這樣急功近利的欲望只能帶來疑惑乃至于有時興奮或沮喪,反而障礙了修行。平常心是道,只要具備正見正念的觀照就已足夠,平靜地智慧地去觀察、洞悉所有的一切,不要陷入患得患失中,不要老是希冀什麼,也不要自欺欺人地說著什麼,誠實地審視自身心內外,謙虛地面對善知識,平靜、平淡地去觀照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的一切就可以了。水到渠成,涅槃是熄滅火焰的,無須于得失間徘徊,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正見、正念的觀照。真正的修行無須太多的花招,它是平靜、平常、淡然地面對一切的。
真正的平靜來自于看破了造成煩惱不安的假相是幻化不實的,放下了對假相的實執,而不是壓製住煩惱的事不去想它,因爲那依然是實執強烈的,只不過暫時地避開罷了,源頭還是沒有徹底解決。故此,當壓製解除時,煩惱依然滋生,就如石頭壓草一般,過幾天移開,草依然長。
當然有時暫時的避開,真徹地思維無常無我、緣起的法義,還是有莫大的好處的。只要不是一味地逃避和實執,還是有其方便的,因爲很多人還是難以一下子頓除疑根和看破放下。
修行的目的在斷惑證真,解脫道破我執證涅槃果,菩薩道斷我、法執證果位,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解脫。無上道直指最上一乘真如本性,此是修行的究竟處。故此修行必須先具正見:明白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煩惱乃是修行所要對治、斷除、熄滅的對象,此等凡情俗見乃是生死輪回的根本,衆生的輪回、束縛的來源。
如解脫道四果的證道:“初果”斷叁結——身見、戒禁取見、疑,已盡淨,證須陀洹果,不再墮叁惡道,必須趨向正覺圓滿,最多再經曆七次人天往返修行曆程,就會斷盡煩惱、超越苦海不再生死;“二果”,身見、戒禁取見、疑,已斷盡,貪、嗔(淫、怒)癡轉薄,證一來果,只要再經一次人天往返的曆程,就會正覺圓滿,超越生死煩惱,畢竟證大解脫涅槃;“叁果”五下分結——貪欲、嗔恚、身見、戒禁取見、疑,已盡淨,生于阿含天,得不退轉,不再生此欲界世間,直至證究竟果位;“四果”一切漏(煩惱)已盡淨,得無漏的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生死已盡,不受後有,圓滿證阿羅漢果,畢竟不生不滅,出叁界六道,隨處解脫。故此學佛修行不在神奇怪異,遠離凡情俗見種種執著分別才是真正了生脫死的根本。切忌心外求法,被境所轉,顛倒夢想,忘失正念啊!那是叁界六道生死輪回的根本,束縛、苦惱、困擾的來源呀!不要迷糊了哦!一定要明白修什麼、行什麼,什麼才是修行,什麼才叫修行。一定要搞清楚,不要錯亂顛倒、盲修瞎煉轉不出六道啊!
當你能夠時刻清楚你的心是否當下與法相應時,你的修行才是真正的開始。你是否能夠在當下保持正念呢?只有當下的心是正見、正念時才叫修行。
如何把握修行要領
若不真修實證,縱說得口沫橫飛,也只不過是生死路上凡夫而已,毫無用處。
若不具足淨戒、正見、正念或善知識引導而說修說證,那只能是盲修瞎煉,走火入魔。
真修行人須持守淨戒、正見無差、正念具足,真修實證,老實做人,方能了生脫死,圓滿成就,然後大起妙用,普度衆生。
所謂信、解、行、證缺一不可,若不如此,那只能煮沙
成飯,浪費功夫;開眼作夢,迷糊顛倒了。
如何是智慧的修行人
先明因果業力之厲害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謹慎行事,智慧明朗,如實觀照,再無妄作,一切語言、行爲、心念皆清淨善念,與法相應,不造苦因,不招惡果,集諸福德。
更明清淨戒律乃生起修行諸功德之保證,乃解脫自在無憂惱不墮落之保證,執持淨戒,具足威儀,得行爲、語言、思想之清淨自在解脫,從此清淨起妙用則利益社會人心乃至一切衆生。如法如律,自在自如,無有偏差,行于正道,畢竟離諸俗染。
然真修行人更應明諸法無常,不實幻化,不執不著,于無所執中離貪、嗔、癡、慢、疑;又明緣起性空,離諸不正見,以此智慧純熟修行,不論念佛、參禅、修密乃至一切法門皆應以明佛真心,證法界性而究竟圓滿爲所大願。若能明此原則,則是真智慧修行人。
如何是功夫
心的本質是空寂無生滅,曰真如。心的現象是生滅差別,曰妄心。透破現象緣起的假象,安住無生滅,如如無妄的真實,則當下寂靜、清涼。如此于行住坐臥中洞照分明,確認清楚,能轉諸境,不被境轉,則名功夫。即當下了知內自身心,外洎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現象的差別皆當下空寂,以本質性的洞察面對眼、耳、鼻、舌、身、意所對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諸境,而皆明當下空性緣起,不被所轉、所縛、所拘束,不被愛憎、是非、對立之情執所生死,當下以無所執著的心安住于空寂、無生滅、如如的空明中則名功夫,乃是真觀照。如此二十四小時經常不間斷觀照用功夫,終有一天打破業力之束縛而徹證大解脫自然而然之大圓滿。
一切人、事物、心從時間上是刹那變化,生滅無常不穩定的,從空間上是因緣和合無自性無主體實在性的,當下的本質即是無我無常涅槃空寂的,當下即畢竟空性妙有,即當下無所得、無所住、無所執,不于假相上生無明貪嗔諸煩惱習氣,當下不隨生死輪回之漂沈矣!如是明了,則當下正見正念現前,如是觀照才名修行。唯如是二十四小時晝夜修行則成就諸佛功德也不爲難。若有一時不如此觀照,則又隨業輪回去了。
無住
生滅無住即不生滅,無住生滅焉有生滅,本無生滅何言生滅,無生滅何礙生滅,生滅即無生滅。不悟無生滅總是生滅。住著生滅,縱言無生滅也是生滅,一切法無我,因緣無自性,當下本涅槃,何苦總生死?一個字“空”,二個字“放下”,叁個字“無所住”,四個字“任運自如”……還會麼?一個字“空”,二個字“無我”,叁個字“無自性”,四個字“緣起中道”,五個字“無相無不相”……還會麼?
重在實證
妄念本空寂 無住即佛心
功夫純熟已 解脫大涅槃
人總是活在一個紛紛擾擾、萬象差別、不得究竟安甯的狀態,于這上面不見空性緣起,妄起執著分別,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等等煩惱,于思想、精神、感情、情緒等等狀態無有究竟安樂,反而被各種心態所束縛,死在上面,麻木已久,甘當奴隸。奮起吧!徹底地粉碎所有的一切,讓心回歸本來清淨的面目,還他一個本自安甯的世界。其實執著分別妄念當下俱息,一切本自圓滿清淨究竟,世界依然無礙自在地呈現著緣聚緣散的不可思議,生、住、異、滅……當下無住,本自解脫!功夫純熟,不落幻妄,真心不失,當下涅槃。迷者不知,唯依言說,不懂心行,南轅北轍。真修道人,老實功行,水到渠成,出生死海。淺薄口說,毫無修證,迷失正念,難出輪回,千生萬死,無窮無盡!若不如是,自救不得,險之險矣!若真佛子,萬須謹慎!佛法難聞,重在實證。記之記之!勉之勉之!莫學夜郎,引人笑柄,丟人現眼,禍患無窮。
真修行要旨
了了分明所有現象的狀況,但卻完全通達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性真如本心的幻化,也即所有一切包括身心世界完全不離開緣起性空的,故此明白覺悟的心因爲完全于時時刻刻、處處地地的觀照而放下執著實在、生死、斷常、喜惡、苦樂、貪嗔……等等的心態而達到自在無分別的解脫智慧,如此則是真心現前,而非妄心現前矣!妄心是習慣性的執著實在、分別假相的心態。
無分別不是不知不明的無想狀態,而是放下執著實在、分別假相的平等空性的心,此心依然是完全明白清醒的,即經曰“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耶!“善分別”即善于洞察、了了分明的透徹諸法的差別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即于第一義的空性而沒動搖,即于諸法現象的空性本質完全清醒而沒有被假相(法相)所迷惑、束縛,也沒有于此産生煩惱痛苦,而是完全明白的看破放下而大自在、大解脫、大覺悟。若然修行人能當下如此做到則名真修行,以如此之心修何法門都無不成就矣!
當下萬象莫非真心之妙用,若然會得,法界當下即圓滿清淨,煩惱痛苦、一切障礙當下頓失,當下觸目、舉手投足皆無執著分別,隨緣任運,自然而…
《正道光輝 修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