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決心和毅力去接受這種教導的時候,他會討厭這種教導,甚至于歪曲這種教導,他認爲這種教導似乎無法讓他再照常生活似的,乃至他會找很多借口來逃避這種教導,或者巧言令色的掩蓋自己的心。但恰恰相反的是,佛陀的教導能給我們帶來無上的幸福和究竟、清淨涅槃的安樂。
不能以凡情俗見來看待佛法,那樣只能是扭曲了佛法和汙染了佛法。
很多人修行不得力的原因在于沒有從根本——(心地)上下手,表面上好象做了很多事、很精進,但根本就缺乏正見正念的觀照力,所以煩惱痛苦依然沒有改變,習氣毛病、邪思邪見依然照常,困擾自己也影響他人,這是很可憐、很可惜的。因爲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真正修行,所以怎能得到修行的受益呢?
修行人不應該象凡情俗見者一般急功近利地想得到什麼,而應該腳踏實地地具足淨戒,提起正見正念努力觀照,學會看破放下,如此則水到渠成。穩妥隨順自然,不急躁、貪、嗔,自不易出偏差。究竟成就,在于修行者的功德圓滿,決不是妄想、空談所能達到的。應該理智地、如理如法地明白這一點。想得什麼本身就是大妄想,真心無失,只要不汙染就不錯了。一切圓滿具足,佛性天然,重要的是舍妄歸真、斷無明、證解脫,斬斷凡情俗見,則與佛無別。若汙染重重則唯生死輪回、苦惱無量,不得解脫。衆生背覺合塵,所以生死苦惱;諸佛背塵合覺,所以不生不滅,涅槃清淨。修行即是提起淨戒、正見、正念,圓足戒定慧、破無明貪嗔之塵染,證本來大涅槃的本覺真實。切莫心外求法,愈來愈遠,欲升反墮!
學佛以具備正見正念、清淨戒律爲前提,斷貪、嗔、癡、慢、疑、我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種種煩惱爲根本,以證涅槃解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爲目的,是非常安全的,因爲如此才是正法。
走火入魔的原因乃是個人以不正見追求神通怪異,不正念而以外道法摻合,沒有清淨戒律,以欲望(財、色、名、食、睡)的滿足爲目的,不爲斷煩惱習氣爲根本,以執著分別爲強烈用心,不觀照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的真理,執事相差別、境象爲貪嗔,故此逐境迷心,妄認假相,不識真如本心,焉有不出偏差之理?這樣的話,表面說是學佛,其實完全違背佛陀的教義、教法,不是佛子。只能自誤誤人罷了,實是愚癡!這樣的人乃是內心沒有真正皈依覺(佛)、正(法)、淨(僧)的,更破皈依戒,非佛弟子。真正佛弟子必須具備戒律,正見正念,依真理而修行觀照,以斷苦惱證真如本性爲目的,如此的話,就會最終成就聖弟子的果位。假如說學佛會走火入魔,那是無稽之談,除非那人本身就有潛在的瘋病,或者依從不淨戒、不正見、不正念的外道法,以神奇怪異、欲望滿足爲目的,這樣的話是與佛法無關的。切記學佛旨在破除錯謬的不符合真理的行爲、心理、語言,焉有其它?善思念之!
修道者首先應該執持戒律,因爲戒律能夠讓你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是引起煩惱的事,該做的能引來清淨安甯的心地。你不一定剛開始所有的條文都背得一字無差,但你可以做到謹慎自己的口德、行爲和心靈,善待一切,不要傷害自己和他人。如此之後你可以提起無常、苦、無我的觀照,專注于呼吸或佛號,乃至于當下保持覺醒,讓心的本然寂靜、般若現前。如此戒、定、慧自然而然的具足增長。修行是一個過程,無須太過急迫,但也不要太過放逸,保持平常心,自然而然地觀照就可以了。注意身心內外的假相,時常警醒自己,不要迷惑于假相。
當我們戒行不能持守清淨的時候,表面上好象依然說著多好聽的語言、做著多好看的行爲,卻都是不清淨自在的,當下只是雜染,它只能是煩惱和痛苦的,請好好體會。戒行確實是産生安樂自在的基礎。安定的心和智慧、無憂惱的心確實只有從戒的清淨上産生出來,請仔細省思體會持戒的殊勝之處,不要自欺。無有戒行的根基,不可能産生清淨的定慧;戒行的圓滿來自德行的完成。心靈持戒的動機是願斷惡修善,淨化身心,不止是表面的。請省思吧!你將會明白受持戒行乃是一種解脫,而不是束縛,它將爲讓你從世俗的雜染中解脫出來做好基礎。正定的穩固來自于清淨的戒、正見正念的持續觀照。般若智慧來自于清淨無染的心,來自于正見的確立和正定的成就。戒是清淨的身心,定是穩固無顛倒的身心,慧是明晰真理無迷惑的身心。此叁者爲一,即真心無妄。無妄的真心既是清淨的,也是安住的,也是智慧的,沒有煩惱痛苦。
戒律是保證自解脫證菩提的無上妙寶,破壞戒律無異于自毀長城,讓魔王波旬乘勢攻擊,受其控製。警惕的持好戒律,不斷的重建對于戒律的信心,堅定的奉守清淨,乃是明智的作法(抉擇)。
以戒爲師,通達法理,真修實證,缺一不可,具足圓滿,決定成就。
何以故?無戒則修行無根基,不通法理則盲修瞎煉,不真修實證則空談妄想。如此則是生死路上凡夫,難敵業力牽引,所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
叁無漏學,乃了生脫死之必須具足也。
在善知識指導下,持淨戒,以破見思惑(貪嗔癡慢疑及我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及種種隨煩惱爲本,以正見正念來修持,不貪五欲六塵,不求神通怪異,精進修持,不易入魔。
帶著慈悲善念,不是爲了攀緣,沒有任何私心雜念與一切衆生結法緣,即使他們不能馬上學佛,但卻已經種下了一顆殊勝不可思議的種子,實在功德無量。但這中間必須清楚地觀照是否于起心動念中帶著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汙染,不要忘了正見、正念、淨戒的修行,否則又是顛倒; 無所住行一切善法,乃真明白。
盡人事以順因緣,努力地修行,什麼時候成就那是因緣的事情。拔苗助長是極端;不努力修行也是極端。急功近利、放逸懈怠皆是愚癡,于事無補,這皆是不明中道、心外求法的慣性使然罷了!學佛首先須具足淨戒、正見、正念,然後認真誠懇努力精進修行,不急不躁、不懈怠、不狂妄自以爲是,方是正確態度。
聞思明白佛法並不是修行的結束,而是修行的開始。誤認爲聞思明白就是結束,那只不過是我慢貢高的業障作祟罷了,于了生脫死毫不相幹。真正明白時,一切方便法門皆是殊勝助緣;不明白時,一切法門皆是方便法門。若真明白時,法法皆是妙法,隨宜一門精進,心地清淨,斷見思惑,乃是相上、性上都如實統一,乃爲圓融無礙的真正修法。修行破見思惑有一個粗、細、精、深的漸進過程,不是一步到位的,這決不是說說就能做到的。證道需要真正穩固地從聞思修中切實精進而來。舍淨戒、正見、正念無從成就,那只有心外求法而已,于斷無明貪愛生死業因毫無究竟益處。大而無形乃名真大,小而無內乃名真小,大小無別,本來平等。
佛性衆生具足,本自涅槃不可思議,但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故輪回生死,不得解脫。故此佛性乃真無上秘密,《楞嚴》曰:如來密因者是。衆生因妄想、執著,造貪嗔癡慢疑乃至種種不正見諸煩惱,障蔽自性(佛性),成六道迷昧衆生,苦惱無量,諸多濁惡,真大可憐!若能于起心動念間斷除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依淨戒正見正念,勇猛修持,破無明,修自身心,證佛性,方能最終相應,究竟成佛!如此則念佛、持咒、參禅乃至一切法門,隨宜精進皆可成就!
修習禅定的目的是爲了開發般若智慧,唯有讓心強有力的集中一點才能堅固地建立禅定,由定所提起的正見的觀察、精細的觀照才是般若妙觀察智。但要達到符合真理的正定首先必須持守清淨的佛製的相應戒律,如此放下世間雜染不淨的執著,才不會引起邪定、外道定。佛製的戒律持守清淨,正見、正念、正命、正業……等等無差,才能真正的稱之爲修行。如此解脫才有可能,否則決不可能。
戒律的目的是讓我們戒除惡行,令身心清淨。故此,正見正念分明,自心清淨,行一切善、斷一切惡是不成問題的,不會困難的;之所以困難,主要是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習氣罷了。戒律正是建立在斷貪嗔癡——輪回生死、不得自在解脫的業因上,故此違背我們的習氣,如此就似乎困難了,事實上,一位覺悟無常苦空、緣起無我、涅槃寂靜的真正修行人持守戒律是非常自然的。因爲,不要忘了:清淨的行爲形式,即所謂德行正是我們人人具足的佛性的流露,自性(佛性)本清淨,只因不明真理,故此造諸惡業,遮蔽佛性,令自心習氣毛病謬執思想嚴重,形成習慣了,反認爲是理所當然,當說到戒律時,反而忘卻它的本來真性了,似乎變得非常遙遠了,真是顛倒啊!趕快覺悟吧!錯謬不符真理的身心語言只能招致煩惱痛苦、生死輪回,毫無好處。執持淨戒乃是成就大解脫自在的必須根基,沒什麼好商量的!
依淨戒、正見、正念真正修行的時候,經書上的諸佛菩薩、羅漢的境界並不是那麼遙遠的。確實如此,從心的根本上下手觀照,依止善知識的引導,次第從聞思修證的過程中走過來並不是渺茫的。佛法重在修證,不只是言論、理論,真正地修證,如理如法地毫無偏差地修行,一切法義是完全能夠在自心的基礎上證明的。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索從當下的自身心開始,佛法是切實的、當下的。佛陀所說的法義是完全可以在當下的自身心上體會證明的,決不是遙不可及的,佛法從來沒有離開當下的。煩惱痛苦、涅槃解脫的天差地別就是當下無明與明的造成。不明白真理(無明),則萬劫生死輪回,明白真理即當下離開輪回的業力,以正念的心與真理相應,看破放下一分即得一分解脫,看不破、放不下則萬劫生死輪回真實不虛、苦海難出!
勸諸弟子立志真正修行:以戒爲師,以正見正念爲根本,以斷煩惱、解脫生死爲目的。講究真實修行,實證佛法,離諸戲論空談,重真修實證、了生脫死的實踐。真爲修行,痛念生死,悲憫自他輪回苦惱,以深般若、明諸無常苦空、緣起無我之實相,無住、無著,悟佛心宗,入佛知見,究竟圓滿。…
《正道光輝 修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