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道光輝 修行一▪P10

  ..續本文上一頁空之本質則自如自在。修行人若能以性空之心面對緣起之萬千變化的現象,則二谛圓融(空有圓融),任運自如,即世間而非世間,“入得百花叢,片葉不沾身。”所謂“理無礙”——性空之理(本質)無礙明了;“事無礙”——事相差別觀照分明無迷惑;“理事無礙”——無所住生其心,性空之理與事相之有圓融無障礙。如此則“事事無礙”,一切圓融無礙,事事圓滿自在矣!既在生死而不住生死,即是五蘊之身而不住五蘊,當下無執無住,乃真大解脫。此非真修實證不可!若真圓滿時,也非語言、文字、思慮之所能表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正念何在?吽!

  爭一時的痛快,並不等于永久的解脫。修道人默行功德,修心養性,無爭無爲,直到圓滿,方是大智慧。心浮氣躁,戲論滔滔,只是讓人口服心不服,又有何用呢?何況又易造諸口業,落入是非。以德服人,不在名聲,真修實證,自利利人,切應叁思!退以修心養性,進可度人利生,進退自如,無憂無惱,離諸惡業,此乃真修行人!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輪回路苦。修行人切須提起正見、正念,執持淨戒,努力修行,如此則大事可辦。若懈怠放逸、虛度光陰,又如何出離憂悲惱苦?更何從普度衆生呢?切須叁思啊!

  若能當下無所住,則順逆無畏,來去自如不顛倒無迷惑,苦惱焉存?所謂正念具足,邪念熄滅是也!如此的觀照過程,也就是真正修行的過程了。

  生命的長短並不重要,因爲自然性的生命有生必有死,長短壽夭那是個人的因緣,只要不損生害命,活在慈悲智慧、大安樂間即是寶貴的。不要活在煩惱痛苦間,那樣即使活一百年,也只是受刑而已。生命的慈悲智慧、自在安樂的過程來自于看破放下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假相,不于貪嗔癡的欲望、物質、精神(叁界)中輪回執著,完全斷除生命的束縛,獲得大自由、大安樂。如此則即使活一日,也是值得的,也是有真正意義的。古人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經曰:“若人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活一日,而得解了之。”誠哉斯言!若能真正明白,證涅槃解脫,不爲生死苦惱所拘束,無爲而圓滿,則生死的長短並不重要了!因爲他(她)已現證了不生不滅的解脫。好好提起正見正念觀照吧!不要再活在生死苦惱間了。

  人若被境轉,則生命失去自由自在,被色、聲、香、味、觸、法(物質形象、聲音現象、香臭現象、味道現象、觸感現象、法塵——六識所對的頭腦間的印象)所迷惑,于此緣起假相執以爲實,忘失真理無我、無我所對的本質,忘失了無常、無我緣起的觀照,妄起貪愛、嗔恨種種煩惱,則生命當下完全被物(境)所役使,變成物(境)的奴隸了。此時已不是用物,而被物用了。如此喜怒哀樂愛惡欲並出,哭笑不斷矣!如此生命完全束縛在諸境之羅網間卻不自知,還慣性地以爲應該如此,實是愚癡!若能當下轉念,則能當下轉境,不被物拘境轉,則當下即能從容自如、鎮定自若、穩若泰山,縱使生死苦惱大患現前,也不驚不怖!當下如如不動,逍遙自在、談笑風生、生死自如,不爲物役而能用物,如此定慧圓具,清淨無染,超凡脫俗,完全來自于真理性(正見)的具足和正念(真理不忘失)的具足觀照。修行人努力吧!

  真理昭彰,本來如此;真心如然,本自圓滿。悟者明此,任運自如,又焉用頭上安頭,騎驢覓驢?說修說證已是迷惑,然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妄想、空談又豈是無心道人?最上一乘,離言說心緣相,初學者總難明了,故不揣冒昧陋劣,拼他個眉毛拖地,姑且一再申述,假此方便以作入道之門,但願見聞者皆能得魚忘筌、得意忘言,以四依爲本,不落言說分別,皆入菩提之門。乃作此抛磚引玉之說,達者諒之,若有何過失,深心忏悔諸佛前。願如父如母諸衆生,同入涅槃不二門。(注: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萬法本自平等,只因人頓起無明、執著分別,故起是非人我諸煩惱,以迷惑迷,故此生死輪轉,不得安樂。世尊徹悟,透破諸相之本質,揭示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真實,明之者迷惑顛倒盡,證之者,煩惱痛苦息,如此方回歸自性真心平等覺性矣!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謂衆生平等,此皆從善知識、經論上聞思修證者所可深刻體會,圓滿菩提,了生脫死。“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生滅者妄想假相也。“打得妄想死,許汝法身活”,若透破生滅本空,無住無著,如是觀照,直至妄想脫落,狂心頓歇,歇則菩提矣!如是寂滅現前,現證涅槃解脫,寂靜叁昧,滅卻煩惱痛苦,證清涼自在!如此自可妙用現前,接引衆生,坐大道場了。好好提起淨戒正見正念努力修行吧!

  超越“我”和“我所面對”的一切束縛,解除一切固有的凡情俗見的困擾,脫離所有不符合真理的執著分別,以絕對平等性空的真心自性面對一切現象,如此則能以無所住的清淨灑脫、自在自如地活在這個世間。不爲境轉,任運自如地面對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不論好壞美醜、是非榮辱都了然明晰,毫無挂礙地隨處自在,此乃真正功夫呀!好好觀照吧!

  真心如如,空明寂靜,清淨涅槃無苦無憂,不離衆生當下;但衆生妄起無明,迷昧不覺,認假爲真,執著分別,以攀緣心頭上安頭,想求幸福安樂了不可得,痛苦煩惱,輪回不息,不知息妄歸真,本自圓滿,本自涅槃,頭頭具足,幸福安樂不可言傳,卻妄認塵影,障蔽自性真心,于欲貪、嗔恚、昏沈、怠惰、掉舉、猶疑上迷糊不堪,實是可憐!但能返觀自心,萬法緣起,了無自性,當下畢竟無事,本自空寂,空寂無住,妙用無方,當下妙用無方不離自性,如此動靜一如,進退無礙,如是觀照,無染無著,直至圓滿,皆無退墮,默行功德,了了分明,不爲物拘,不爲境轉,正念分明,再無顛倒,水到渠成矣!若執著假相,再起迷惑,顛倒惑亂本心,則是可憐之人。須精進不息,提撕正念,具足正見、淨戒直至圓滿方可,莫要空談妄想哦!

  遠離世俗貪嗔癡,斷除種種謬誤不正見,契合純真無妄空明不可思議的佛性。如此立志正覺,不爲欲望神奇怪異之顛倒,平常心是道,證本解脫自在智慧的生命,于當下生活工作而不離叁昧正受,清涼自在無諸憂惱,寂靜解脫遠離困擾,乃真佛子也!如此生而涅槃,死即佛國,生死一般,不生不滅,無礙自在,乃真修行也!

  告出家弟子們

  發菩提心的出家弟子們:

  若沒有真修實證的功夫,腳跟未穩,切勿輕易言說度衆生,不然很容易誤導別人或被別人誤導,乃至于陷入是非雜亂、名利紛紛的泥坑中,從而喪失了崇高的信仰和神聖的人格,完全地迷失了自己,不知不覺間墮落了。一定要誠實、謙虛、謹慎、努力地在善知識的引導下從聞思修證中慢慢成就,這是泣血的忠告,希望一切出家修行的弟子們善思念之!

  “風動”還是“幡動”的爭論

  一、有風之吹動才顯出幡之動。二、有幡(參照物)之動才顯出風之吹動(風爲無形物,因障礙物如旗、幡、樹葉等等而顯出動之相)。若執一邊則會認爲風重要;若執另一邊則會認爲幡(參照物)重要。各執一邊則吵鬧、爭論、擡杠乃至打架、鬥爭等等皆出,痛苦、煩惱、生死不得自在矣!然一切本是因緣生滅罷了!風本無常,因緣生滅;幡本無常,因緣生滅;人本無常,因緣生滅;境本無常,因緣生

  滅;一切的一切本無常,因緣生滅。若能作如是觀察,又有什麼好執著分別、鬥爭煩惱的呢?但人往往在遇事對境時,迷惑本心,忘失正念,被境所轉,當下失去觀照,平時即使聞得一二句“無所住、不執著”的法語,到時又迷惑顛倒,隨貪嗔癡的習氣爭論不休,造諸苦惱了。所以功夫重在當下能觀照分明,正念現前,于時時刻刻間皆不迷失,不忘失真理,看破放下,如此了了分明,如如不動,不被境轉而能轉境方是真正功夫!此決不是理論戲說所能達到的。所以功夫重在平時正念分明、清楚,如如不動,才可能隨緣自在,若不自在無礙,又說什麼隨緣的大話空話呢?無所住生其心確實是一種真正的功夫,唯有如此,一切法門——不論念佛、參禅、修密才易成就!否則日日隨境而轉,貪嗔癡不斷,又談什麼修行學道呢?仁者心動嗎?“心動”即隨境轉矣,如如不動、看破放下不是壓抑,而是了了分明,妙用無窮,不礙圓滿地處理好生活工作,此真智慧也!

  不正見(我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嗔、癡、慢、疑等錯誤的思想觀念和習氣皆因執著分別的積累而來,故此觀照清楚,破除不正見的思想觀念和習慣性的習氣即是修行的過程。一切不正見和習氣皆是生死輪回的根本,破除不正見和習氣即是了生死、出輪回、證菩提的過程。修行必須明確:功夫重在當下,方向必須正確,道路必須掌握無謬。如此才能信念堅固、腳跟踏實,否則猶疑不定,亂用心機則愚癡無智矣,又焉能修行成就?

  無明就是當下失去真理,當下忘失真理,當下即十二因緣生死流轉,一念無明當下輪回,警惕思維吧!當下忘失無常苦空、緣起無我、涅槃寂靜,當下即是以生死爲本,以習氣、世俗見爲做事處世了,當下內心即在造生死業力,當下染著。好好體會,深刻體會,精微觀察。越明了,越精微,越深刻,則解脫證道越有希望,相反則生死苦惱有份。善思念之,吽!當下是否具足真理,沒有忘失正念呢?

  修道人自心莫離中道,既不能自卑,也不能急功近利、傲慢無知。應淡泊恬靜,無住無著方與道相應。

  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只是如此地在因緣、果報中生生滅滅、聚散無常罷了,好壞、善惡、貴賤皆如此地在這個無盡生死的輪回中。人爲什麼要愚癡地執著分別乃至造諸惡業呢?可憐!若能在當下間破除無明,以無所住行一切善法的心來面對身心世界的緣起現象,又焉能不最終成就呢?然而真正徹底明白這其中甚深的真理,究竟徹底的表述的又有幾人呢?更不要說真修實證了!嗚呼!但願一切正信弟子皆能…

《正道光輝 修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