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之本质则自如自在。修行人若能以性空之心面对缘起之万千变化的现象,则二谛圆融(空有圆融),任运自如,即世间而非世间,“入得百花丛,片叶不沾身。”所谓“理无碍”——性空之理(本质)无碍明了;“事无碍”——事相差别观照分明无迷惑;“理事无碍”——无所住生其心,性空之理与事相之有圆融无障碍。如此则“事事无碍”,一切圆融无碍,事事圆满自在矣!既在生死而不住生死,即是五蕴之身而不住五蕴,当下无执无住,乃真大解脱。此非真修实证不可!若真圆满时,也非语言、文字、思虑之所能表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念何在?吽!
争一时的痛快,并不等于永久的解脱。修道人默行功德,修心养性,无争无为,直到圆满,方是大智慧。心浮气躁,戏论滔滔,只是让人口服心不服,又有何用呢?何况又易造诸口业,落入是非。以德服人,不在名声,真修实证,自利利人,切应三思!退以修心养性,进可度人利生,进退自如,无忧无恼,离诸恶业,此乃真修行人!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轮回路苦。修行人切须提起正见、正念,执持净戒,努力修行,如此则大事可办。若懈怠放逸、虚度光阴,又如何出离忧悲恼苦?更何从普度众生呢?切须三思啊!
若能当下无所住,则顺逆无畏,来去自如不颠倒无迷惑,苦恼焉存?所谓正念具足,邪念熄灭是也!如此的观照过程,也就是真正修行的过程了。
生命的长短并不重要,因为自然性的生命有生必有死,长短寿夭那是个人的因缘,只要不损生害命,活在慈悲智慧、大安乐间即是宝贵的。不要活在烦恼痛苦间,那样即使活一百年,也只是受刑而已。生命的慈悲智慧、自在安乐的过程来自于看破放下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的假相,不于贪嗔痴的欲望、物质、精神(三界)中轮回执著,完全断除生命的束缚,获得大自由、大安乐。如此则即使活一日,也是值得的,也是有真正意义的。古人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经曰:“若人活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活一日,而得解了之。”诚哉斯言!若能真正明白,证涅槃解脱,不为生死苦恼所拘束,无为而圆满,则生死的长短并不重要了!因为他(她)已现证了不生不灭的解脱。好好提起正见正念观照吧!不要再活在生死苦恼间了。
人若被境转,则生命失去自由自在,被色、声、香、味、触、法(物质形象、声音现象、香臭现象、味道现象、触感现象、法尘——六识所对的头脑间的印象)所迷惑,于此缘起假相执以为实,忘失真理无我、无我所对的本质,忘失了无常、无我缘起的观照,妄起贪爱、嗔恨种种烦恼,则生命当下完全被物(境)所役使,变成物(境)的奴隶了。此时已不是用物,而被物用了。如此喜怒哀乐爱恶欲并出,哭笑不断矣!如此生命完全束缚在诸境之罗网间却不自知,还惯性地以为应该如此,实是愚痴!若能当下转念,则能当下转境,不被物拘境转,则当下即能从容自如、镇定自若、稳若泰山,纵使生死苦恼大患现前,也不惊不怖!当下如如不动,逍遥自在、谈笑风生、生死自如,不为物役而能用物,如此定慧圆具,清净无染,超凡脱俗,完全来自于真理性(正见)的具足和正念(真理不忘失)的具足观照。修行人努力吧!
真理昭彰,本来如此;真心如然,本自圆满。悟者明此,任运自如,又焉用头上安头,骑驴觅驴?说修说证已是迷惑,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妄想、空谈又岂是无心道人?最上一乘,离言说心缘相,初学者总难明了,故不揣冒昧陋劣,拼他个眉毛拖地,姑且一再申述,假此方便以作入道之门,但愿见闻者皆能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以四依为本,不落言说分别,皆入菩提之门。乃作此抛砖引玉之说,达者谅之,若有何过失,深心忏悔诸佛前。愿如父如母诸众生,同入涅槃不二门。(注: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万法本自平等,只因人顿起无明、执著分别,故起是非人我诸烦恼,以迷惑迷,故此生死轮转,不得安乐。世尊彻悟,透破诸相之本质,揭示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的真实,明之者迷惑颠倒尽,证之者,烦恼痛苦息,如此方回归自性真心平等觉性矣!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谓众生平等,此皆从善知识、经论上闻思修证者所可深刻体会,圆满菩提,了生脱死。“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生灭者妄想假相也。“打得妄想死,许汝法身活”,若透破生灭本空,无住无著,如是观照,直至妄想脱落,狂心顿歇,歇则菩提矣!如是寂灭现前,现证涅槃解脱,寂静三昧,灭却烦恼痛苦,证清凉自在!如此自可妙用现前,接引众生,坐大道场了。好好提起净戒正见正念努力修行吧!
超越“我”和“我所面对”的一切束缚,解除一切固有的凡情俗见的困扰,脱离所有不符合真理的执著分别,以绝对平等性空的真心自性面对一切现象,如此则能以无所住的清净洒脱、自在自如地活在这个世间。不为境转,任运自如地面对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不论好坏美丑、是非荣辱都了然明晰,毫无挂碍地随处自在,此乃真正功夫呀!好好观照吧!
真心如如,空明寂静,清净涅槃无苦无忧,不离众生当下;但众生妄起无明,迷昧不觉,认假为真,执著分别,以攀缘心头上安头,想求幸福安乐了不可得,痛苦烦恼,轮回不息,不知息妄归真,本自圆满,本自涅槃,头头具足,幸福安乐不可言传,却妄认尘影,障蔽自性真心,于欲贪、嗔恚、昏沉、怠惰、掉举、犹疑上迷糊不堪,实是可怜!但能返观自心,万法缘起,了无自性,当下毕竟无事,本自空寂,空寂无住,妙用无方,当下妙用无方不离自性,如此动静一如,进退无碍,如是观照,无染无著,直至圆满,皆无退堕,默行功德,了了分明,不为物拘,不为境转,正念分明,再无颠倒,水到渠成矣!若执著假相,再起迷惑,颠倒惑乱本心,则是可怜之人。须精进不息,提撕正念,具足正见、净戒直至圆满方可,莫要空谈妄想哦!
远离世俗贪嗔痴,断除种种谬误不正见,契合纯真无妄空明不可思议的佛性。如此立志正觉,不为欲望神奇怪异之颠倒,平常心是道,证本解脱自在智慧的生命,于当下生活工作而不离三昧正受,清凉自在无诸忧恼,寂静解脱远离困扰,乃真佛子也!如此生而涅槃,死即佛国,生死一般,不生不灭,无碍自在,乃真修行也!
告出家弟子们
发菩提心的出家弟子们:
若没有真修实证的功夫,脚跟未稳,切勿轻易言说度众生,不然很容易误导别人或被别人误导,乃至于陷入是非杂乱、名利纷纷的泥坑中,从而丧失了崇高的信仰和神圣的人格,完全地迷失了自己,不知不觉间堕落了。一定要诚实、谦虚、谨慎、努力地在善知识的引导下从闻思修证中慢慢成就,这是泣血的忠告,希望一切出家修行的弟子们善思念之!
“风动”还是“幡动”的争论
一、有风之吹动才显出幡之动。二、有幡(参照物)之动才显出风之吹动(风为无形物,因障碍物如旗、幡、树叶等等而显出动之相)。若执一边则会认为风重要;若执另一边则会认为幡(参照物)重要。各执一边则吵闹、争论、抬杠乃至打架、斗争等等皆出,痛苦、烦恼、生死不得自在矣!然一切本是因缘生灭罢了!风本无常,因缘生灭;幡本无常,因缘生灭;人本无常,因缘生灭;境本无常,因缘生
灭;一切的一切本无常,因缘生灭。若能作如是观察,又有什么好执著分别、斗争烦恼的呢?但人往往在遇事对境时,迷惑本心,忘失正念,被境所转,当下失去观照,平时即使闻得一二句“无所住、不执著”的法语,到时又迷惑颠倒,随贪嗔痴的习气争论不休,造诸苦恼了。所以功夫重在当下能观照分明,正念现前,于时时刻刻间皆不迷失,不忘失真理,看破放下,如此了了分明,如如不动,不被境转而能转境方是真正功夫!此决不是理论戏说所能达到的。所以功夫重在平时正念分明、清楚,如如不动,才可能随缘自在,若不自在无碍,又说什么随缘的大话空话呢?无所住生其心确实是一种真正的功夫,唯有如此,一切法门——不论念佛、参禅、修密才易成就!否则日日随境而转,贪嗔痴不断,又谈什么修行学道呢?仁者心动吗?“心动”即随境转矣,如如不动、看破放下不是压抑,而是了了分明,妙用无穷,不碍圆满地处理好生活工作,此真智慧也!
不正见(我见、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嗔、痴、慢、疑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习气皆因执著分别的积累而来,故此观照清楚,破除不正见的思想观念和习惯性的习气即是修行的过程。一切不正见和习气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破除不正见和习气即是了生死、出轮回、证菩提的过程。修行必须明确:功夫重在当下,方向必须正确,道路必须掌握无谬。如此才能信念坚固、脚跟踏实,否则犹疑不定,乱用心机则愚痴无智矣,又焉能修行成就?
无明就是当下失去真理,当下忘失真理,当下即十二因缘生死流转,一念无明当下轮回,警惕思维吧!当下忘失无常苦空、缘起无我、涅槃寂静,当下即是以生死为本,以习气、世俗见为做事处世了,当下内心即在造生死业力,当下染著。好好体会,深刻体会,精微观察。越明了,越精微,越深刻,则解脱证道越有希望,相反则生死苦恼有份。善思念之,吽!当下是否具足真理,没有忘失正念呢?
修道人自心莫离中道,既不能自卑,也不能急功近利、傲慢无知。应淡泊恬静,无住无著方与道相应。
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只是如此地在因缘、果报中生生灭灭、聚散无常罢了,好坏、善恶、贵贱皆如此地在这个无尽生死的轮回中。人为什么要愚痴地执著分别乃至造诸恶业呢?可怜!若能在当下间破除无明,以无所住行一切善法的心来面对身心世界的缘起现象,又焉能不最终成就呢?然而真正彻底明白这其中甚深的真理,究竟彻底的表述的又有几人呢?更不要说真修实证了!呜呼!但愿一切正信弟子皆能…
《正道光辉 修行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