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則塵勞盡是佛事,衆生皆是諸佛,畢竟無苦可得,無樂可求。只要這慣性分別斬斷、狂心頓歇,則當下菩提,當下自在矣!如此盡可化生活爲妙用,化濁惡爲佛國!一切又莫非毗盧遮那世尊之化現,得失隨緣,勿起無明造惡業,爲一切善,無住善相,究竟圓滿,當生成就,隨處解脫!如此六道四法界畢竟空寂,證一真之妙理而與佛無二無別。若當下妄起無明,被境所轉,做不得主,則嗚呼哀哉,輪回有份矣!豈可不慎乎?豈可不警惕乎?
入解脫門
內無所得之心,外無所得之物,內外貫通,無住無著,自然超然。若有一念所得(喜怒、苦樂、生死、得失……),則身心沈重,不得自由;更何況念念馳求,狂心不止,那更是苦海無邊,輪回漫漫!若能透得空性無相之妙理,證入無願大願之涅槃,則遊戲叁昧,獲大自在矣!
以佛心爲修行宗旨
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能生萬法,以佛心爲修行宗旨,則萬法圓滿收盡,得真綱領,得真法要矣!法門萬千,莫生分別,門門平等,不離本心,契佛本心,焉有高下?畢竟一如,無有分別,唯佛心宗,乃爲究竟,離佛真心,無有諸法。無論禅密律淨教,大小顯密乘,莫不爲諸衆生廣開方便,究竟爲證此心寂滅矣!法門有萬千,歸元無二路,若證佛心,則禅密律淨教,大小顯密乘,莫不圓滿具足矣!妙哉!善哉!
修行者須具備有獨立于世間的思想品格,以斷除貪、嗔、癡、慢、疑和種種不正見爲目的。他(她)應該完全的以真理的方式來看問題,獨立地不隨世俗的觀念,不被凡情俗見所左右來思考問題、觀照真理。他(她)必須以真理(無常、苦、無我、緣起性空)實際地來看問題,破除固有的自以爲是和他以爲是,以無所執著的心態來面對世俗的染汙和誘惑。他(她)堅定地以真理作爲生命的方式,以舍身失命在所不惜的毅力、信念來堅持真理的探究和證悟,于修行的道路上完全無動搖地具備出離心(出離凡情俗見的心)、菩提心(誓證無上真理、正覺圓滿的自度度人的心)和正見(無常苦空、緣起無我、涅槃寂靜、真如實相)的修行叁根本,如此真切無妄地堅持正法律的修行,必可當生成就,如此自可圓融二谛(真谛、俗谛之空有互即),然後就能以無所住行善的心態面對社會人生了!
做一個誠實、謙虛、謹慎的人,這是修道的開始。
輪回生死即貪嗔癡所造成,了生脫死的修行即斷貪嗔癡、斷財色名食睡諸執著,不再陷入舊往的習氣毛病及種種世俗觀念,完全以清淨解脫大悲的心爲本,以菩提心爲因,誓證無上正覺度衆生。以正見——無常苦空、緣起無我、涅槃空寂爲指南,那麼修一切法門(念佛、參禅、止觀、持咒……)皆名真實修行、皆是究竟成佛之道。若不以斷習氣破邪見爲本,縱裝模作樣也只是捏妖作怪罷了;縱說的天花亂墜,也只是花言巧語罷了!終是誤人誤己、自欺欺人的!修行是簡單、直截了當的,那就是對于無常苦空的觀照。不論身心、世界都離不開無常苦空。若當下能提起此正見正念,則當下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見佛則見僧,當下即不離涅槃清淨。教理雖然繁富,但修行是單純簡明的。這樣的修行似乎很簡單,但它確實是不容易的,因爲它違背了我們慣有的謬執和思想觀念,所以我們必須建立起真正的信心和勇氣,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最終觀照成功。
若能觀照《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完全的如此正念現前,再無迷惑顛倒,于時時處處地地完全通達無礙,直至菩提圓滿,究竟成佛!以如是觀照宇宙人生,則一切貪、瞋、癡、慢、疑、不正見都會輕而易舉的消融摧破,再不爲境(色、聲、香、味、觸、法)所轉,造諸生死輪回!夢幻泡影,如露如電……緣起性空,無住無著,無所住生其心。醒夢一如,證大涅槃。功夫在當下,正念忘失,輪回生死,吽!提起正念……
佛教明法界真相,同體大悲,旨在救生度生,以覺悟之心,絕無貪口腹而殺生害命之迷惑。佛教明因果業力不虛,斷無明妄執,正見正念現前,決然不應有損人利己、偷盜之愚癡。佛教明生死之業因乃貪淫成習,故應斷淫心、貪愛之糾纏,在家居士則應潔身自好,不邪淫傷害自他。佛教明法界真相,履行佛法,爲佛弟子不應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打大妄語。爲佛弟子謙虛謹慎時處觀照,正念不失,杜絕五辛之業力助因,不攀緣五欲六塵,真心不失,正念分明,不隨境轉,乃真功夫。
我們經常受到法塵現起的欺騙,而活在喜、怒、哀、樂、愛、惡、欲的圈套中不得自由,。這些皆是我們固執于“八識田”中的種子現前而起,但卻是如此強烈頑固地指揮著你的行爲、語言和思想。我們必須徹底明了它們是緣起無自性,無常無實的,然後放下。如此看破放下的過程就是真正的修行。去直接面對吧,法塵無實,妄念本空。妄想招業障,正念是涅槃。
不妄想而正念分明才是修行,但如果有正念的話,又是不妨礙一切行的。
不明理而不想,只是暫時的安靜,並不是正念具足所帶來的安靜。
少欲知足是修行的基石。不要讓心沈淪于苦、樂、麻木的狀態,應以無所執著的心來面對一切。所有的身心世界皆是夢幻泡影,看破放下即是安然坦蕩的。
所有的一切修行都不能離開心地的觀照,所有的經典和法門都是這一顆真心開出,也是爲了明了這個心,觀照心的真實和本質即是修行的要領。所有的衆生都共同地有身和心,都共同地是緣起遷變的集合體,同樣的是貪、嗔、癡,不論是哪國人,不論是過去、現世、未來的衆生都是如此,即使業力所感,千差萬別的表象和境遇,但總結起來就是如此。故此修行只從自身、心下手觀照即能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舍自身心不顧,而去分別所有衆生的差別,事倍功半,費力而勞心,很難得結果,且多生是非煩惱。自心衆生,自心煩惱解決,則可明所有衆生的現象了,如此事半而功倍,修行將非常得力。觀照身心: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修行即易上路。明了緣起無自性、生滅無住即非生滅,當下寂靜安詳。時時刻刻、處處地地常觀照,則當下即是正念現前。
當你沒有真正的體悟和修證時,最好少發表議論,以免誤導別人,造成自他困擾;最好能夠謙虛誠實地面對自已的修行,這樣才能真正受益,但一定要下定決心和毅力去追尋真理和實證佛法,不達目的地不應罷休。事實上,真理並不遙遠,它存在于我們當下如實地面對自已身心世界的觀照,應該如是地肯定和依法義而進行觀照。不要虛度光陰,不要虛耗生命,做一件偉大而真正有意義的工作吧,那就是提起正見、正念的觀照。
很多人都願意解脫自在,了生脫死,但卻就是不願按正見正念的觀照而修行,這實在是矛盾和難以理解的愚癡。他們總是願意自以爲是或想不勞而獲,乃至于妄想一通或不下定決心抛棄不正見而追究真理,真是奇怪和可悲的。嗚呼!無法可想……
真正的正見、正念的觀照、修行是比理論深刻和徹底的,不要滿足于空談。滿足于空談對實際的了生脫死和斷除煩惱毫無用處。思想上似乎明白,但它並不徹底和究竟,更不深刻和圓滿。不要停留于表面上的研究,一定要從心地上下功夫啊!沒有徹證本來的面目和究竟圓滿斷盡煩惱,決不能放棄真實的修行。
我們每天都活在佛法中。有人說:我每天都很煩惱,怎麼是在佛法中呢?是的,煩惱也是佛法,只不過你當面錯過了,所以煩惱在你來說就不是佛法,而是困擾,如果你能當下觀照到煩惱的緣起無常性,那麼煩惱就不是困擾,覺性即生起了!如果你觀照到快樂當下的緣起無常性,那麼你就不過份地患得患失了。佛陀說:煩惱在哪裏生起就在哪裏熄滅。故此輪回在哪裏生起就在哪裏解脫。能煩惱、輪回者,心也。何以故?只因執著在意故,當下缺乏正見、正念故!讓佛法與我們同在!佛法本來就與我們同在!
真正的修行人,他必須以超越固有的世俗情見和慣性的自以爲是,打破這些緣起無常的假相,睜開被蒙蔽的雙眼,不于自大和被動間受製。他完全地以探究、洞察的銳利眼光來觀照真理,以絕對自由的精神來面對一切,卸下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和偏見,乃至一切凡情俗見的觀念,毫無疲累地具足勇氣來面對真實無妄、徹底解放的生命,世俗的一切有如塵垢般放下、扔掉,獲得絕對解脫的大自由的生命,完全與如來一般無異的涅槃,不是嗎?
遠離淨戒、正見、正念的觀照,唯有陷入業力的牽扯之間,豈可不小心謹慎觀照行爲、語言、思想!當下具足淨戒、正見、正念,當下即是自在解脫的;時時具足淨戒、正見、正念,隨時都是解脫自在的,當下即清淨無染。不要心存僥幸和自我欺騙,發真正勇猛精進心,斷惡修善,淨化身心吧!輪回、超脫、生死、涅槃、苦惱、清涼,只是在當下之間,十二因緣生死流轉不離當下。無住無著,看破放下,當下即真如還滅門。因地覺醒無迷,果地自然隨處隨時解脫圓滿。吽!提起正見、正念,自淨其心吧!
當你沒有覺知你的心的時候,當你不明白你之所以煩惱痛苦的時候,當你不具備正見正念的觀照的時候,你可能會認爲你到處亂跑的去尋找就是一種修行了,但也許會出現幾種結果,那就是:一、你可能幸運地遇上善知識;二、你可能遇上誤導你的人;叁、你可能認爲這樣亂跑湊熱鬧就是修行;四、你可能跑累了,也懶得動了,無信心了;五、你可能到處去挑毛病,說是非,造一大堆口業。六、你可能越來越疑惑……
其實修行本是簡明的,那就是觀照苦、樂、麻木的執著是愚癡的,然後學會放下,在看破中放下,當下舍棄對假相的分別。認識你心的生滅、妄想和遊蕩是無常的,不用向外去尋求,當下就可認識佛法。所有的一切皆是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的,當下即可體會放下的平靜、清涼、涅槃……修行並非太難,只要具足勇氣看破放下即可。若能經常觀照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實相,無住無著,則生命自可慢…
《正道光輝 修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