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道光辉 修行一

  修行一

  关于修行

  修行的目的必须明确,修行的道路必须正确。很多人都说修行是为了解脱,那什么是解脱呢?解脱即解除束缚、脱离苦海。那什么是束缚呢?答案是烦恼。那什么是苦海呢?生、死、老、病、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蕴炽盛、忧悲苦恼,如是等,故此脱离苦海简称了生脱死。那什么是造成诸苦的原因呢?答案是世间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所有一切,这就是超越欲望世界(欲界)、物质世界(色界)、精神世界(无色界)的必要了。

  很多人说修行为了度众生,度到哪里去呢?答案是彼岸。彼岸是哪里呢?即相对于世间诸苦、乐、不苦不乐此岸的涅槃寂静彼岸,如《心经》说的,挂碍于此岸诸苦、乐、不苦不乐则生恐怖,则生苦厄;无挂碍则无恐怖、无苦厄,毕竟涅槃、毕竟证无上正等正觉。彼岸此岸关乎此心是否具备般若,能否照见五蕴皆空。若自身心沉于苦海又如何度众生呢?

  故此修行的道路即在观照无常、苦、无我、不离涅槃的正念间,不偏离实相、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的性空观照间,如此才是正路。其实束缚、轮回在当下,解脱、涅槃也在当下,你是否当下具足正见、正念呢?生命不要浪费,不要做无用的事情,真正的修行就是正念的观照。

  这绝对妨碍不了你的生活,正如你的呼吸一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行就是在当下的心是否具足正念的观照。好只是好,坏只是坏,不好不坏只是不好不坏,不要让你的心跟着波动起伏,纯粹的只是观照到这些皆是无常,让一切只是一切,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平静智慧的心如此明了安定,无所住地行一切善、断一切恶。

  修行的准则

  不要老是抱着强烈的愿望说修行要达到怎样怎样的境界,这样急功近利的欲望只能带来疑惑乃至于有时兴奋或沮丧,反而障碍了修行。平常心是道,只要具备正见正念的观照就已足够,平静地智慧地去观察、洞悉所有的一切,不要陷入患得患失中,不要老是希冀什么,也不要自欺欺人地说着什么,诚实地审视自身心内外,谦虚地面对善知识,平静、平淡地去观照无常苦空、缘起无自性的一切就可以了。水到渠成,涅槃是熄灭火焰的,无须于得失间徘徊,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正见、正念的观照。真正的修行无须太多的花招,它是平静、平常、淡然地面对一切的。

  真正的平静来自于看破了造成烦恼不安的假相是幻化不实的,放下了对假相的实执,而不是压制住烦恼的事不去想它,因为那依然是实执强烈的,只不过暂时地避开罢了,源头还是没有彻底解决。故此,当压制解除时,烦恼依然滋生,就如石头压草一般,过几天移开,草依然长。

  当然有时暂时的避开,真彻地思维无常无我、缘起的法义,还是有莫大的好处的。只要不是一味地逃避和实执,还是有其方便的,因为很多人还是难以一下子顿除疑根和看破放下。

  修行的目的在断惑证真,解脱道破我执证涅槃果,菩萨道断我、法执证果位,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解脱。无上道直指最上一乘真如本性,此是修行的究竟处。故此修行必须先具正见:明白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乃是修行所要对治、断除、熄灭的对象,此等凡情俗见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众生的轮回、束缚的来源。

  如解脱道四果的证道:“初果”断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已尽净,证须陀洹果,不再堕三恶道,必须趋向正觉圆满,最多再经历七次人天往返修行历程,就会断尽烦恼、超越苦海不再生死;“二果”,身见、戒禁取见、疑,已断尽,贪、嗔(淫、怒)痴转薄,证一来果,只要再经一次人天往返的历程,就会正觉圆满,超越生死烦恼,毕竟证大解脱涅槃;“三果”五下分结——贪欲、嗔恚、身见、戒禁取见、疑,已尽净,生于阿含天,得不退转,不再生此欲界世间,直至证究竟果位;“四果”一切漏(烦恼)已尽净,得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生死已尽,不受后有,圆满证阿罗汉果,毕竟不生不灭,出三界六道,随处解脱。故此学佛修行不在神奇怪异,远离凡情俗见种种执著分别才是真正了生脱死的根本。切忌心外求法,被境所转,颠倒梦想,忘失正念啊!那是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束缚、苦恼、困扰的来源呀!不要迷糊了哦!一定要明白修什么、行什么,什么才是修行,什么才叫修行。一定要搞清楚,不要错乱颠倒、盲修瞎炼转不出六道啊!

  当你能够时刻清楚你的心是否当下与法相应时,你的修行才是真正的开始。你是否能够在当下保持正念呢?只有当下的心是正见、正念时才叫修行。

  

  如何把握修行要领

  若不真修实证,纵说得口沫横飞,也只不过是生死路上凡夫而已,毫无用处。

  若不具足净戒、正见、正念或善知识引导而说修说证,那只能是盲修瞎炼,走火入魔。

  真修行人须持守净戒、正见无差、正念具足,真修实证,老实做人,方能了生脱死,圆满成就,然后大起妙用,普度众生。

  所谓信、解、行、证缺一不可,若不如此,那只能煮沙

  成饭,浪费功夫;开眼作梦,迷糊颠倒了。

  

  如何是智慧的修行人

  先明因果业力之厉害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行事,智慧明朗,如实观照,再无妄作,一切语言、行为、心念皆清净善念,与法相应,不造苦因,不招恶果,集诸福德。

  更明清净戒律乃生起修行诸功德之保证,乃解脱自在无忧恼不堕落之保证,执持净戒,具足威仪,得行为、语言、思想之清净自在解脱,从此清净起妙用则利益社会人心乃至一切众生。如法如律,自在自如,无有偏差,行于正道,毕竟离诸俗染。

  然真修行人更应明诸法无常,不实幻化,不执不著,于无所执中离贪、嗔、痴、慢、疑;又明缘起性空,离诸不正见,以此智慧纯熟修行,不论念佛、参禅、修密乃至一切法门皆应以明佛真心,证法界性而究竟圆满为所大愿。若能明此原则,则是真智慧修行人。

  如何是功夫

  心的本质是空寂无生灭,曰真如。心的现象是生灭差别,曰妄心。透破现象缘起的假象,安住无生灭,如如无妄的真实,则当下寂静、清凉。如此于行住坐卧中洞照分明,确认清楚,能转诸境,不被境转,则名功夫。即当下了知内自身心,外洎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现象的差别皆当下空寂,以本质性的洞察面对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一切色、声、香、味、触、法诸境,而皆明当下空性缘起,不被所转、所缚、所拘束,不被爱憎、是非、对立之情执所生死,当下以无所执著的心安住于空寂、无生灭、如如的空明中则名功夫,乃是真观照。如此二十四小时经常不间断观照用功夫,终有一天打破业力之束缚而彻证大解脱自然而然之大圆满。

  一切人、事物、心从时间上是刹那变化,生灭无常不稳定的,从空间上是因缘和合无自性无主体实在性的,当下的本质即是无我无常涅槃空寂的,当下即毕竟空性妙有,即当下无所得、无所住、无所执,不于假相上生无明贪嗔诸烦恼习气,当下不随生死轮回之漂沉矣!如是明了,则当下正见正念现前,如是观照才名修行。唯如是二十四小时昼夜修行则成就诸佛功德也不为难。若有一时不如此观照,则又随业轮回去了。

  

  无住

  生灭无住即不生灭,无住生灭焉有生灭,本无生灭何言生灭,无生灭何碍生灭,生灭即无生灭。不悟无生灭总是生灭。住着生灭,纵言无生灭也是生灭,一切法无我,因缘无自性,当下本涅槃,何苦总生死?一个字“空”,二个字“放下”,三个字“无所住”,四个字“任运自如”……还会么?一个字“空”,二个字“无我”,三个字“无自性”,四个字“缘起中道”,五个字“无相无不相”……还会么?

  

  重在实证

  妄念本空寂 无住即佛心

  功夫纯熟已 解脱大涅槃

  人总是活在一个纷纷扰扰、万象差别、不得究竟安宁的状态,于这上面不见空性缘起,妄起执著分别,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等烦恼,于思想、精神、感情、情绪等等状态无有究竟安乐,反而被各种心态所束缚,死在上面,麻木已久,甘当奴隶。奋起吧!彻底地粉碎所有的一切,让心回归本来清净的面目,还他一个本自安宁的世界。其实执著分别妄念当下俱息,一切本自圆满清净究竟,世界依然无碍自在地呈现着缘聚缘散的不可思议,生、住、异、灭……当下无住,本自解脱!功夫纯熟,不落幻妄,真心不失,当下涅槃。迷者不知,唯依言说,不懂心行,南辕北辙。真修道人,老实功行,水到渠成,出生死海。浅薄口说,毫无修证,迷失正念,难出轮回,千生万死,无穷无尽!若不如是,自救不得,险之险矣!若真佛子,万须谨慎!佛法难闻,重在实证。记之记之!勉之勉之!莫学夜郎,引人笑柄,丢人现眼,祸患无穷。

  真修行要旨

  了了分明所有现象的状况,但却完全通达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性真如本心的幻化,也即所有一切包括身心世界完全不离开缘起性空的,故此明白觉悟的心因为完全于时时刻刻、处处地地的观照而放下执著实在、生死、断常、喜恶、苦乐、贪嗔……等等的心态而达到自在无分别的解脱智慧,如此则是真心现前,而非妄心现前矣!妄心是习惯性的执著实在、分别假相的心态。

  无分别不是不知不明的无想状态,而是放下执著实在、分别假相的平等空性的心,此心依然是完全明白清醒的,即经曰“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耶!“善分别”即善于洞察、了了分明的透彻诸法的差别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即于第一义的空性而没动摇,即于诸法现象的空性本质完全清醒而没有被假相(法相)所迷惑、束缚,也没有于此产生烦恼痛苦,而是完全明白的看破放下而大自在、大解脱、大觉悟。若然修行人能当下如此做到则名真修行,以如此之心修何法门都无不成就矣!

  当下万象莫非真心之妙用,若然会得,法界当下即圆满清净,烦恼痛苦、一切障碍当下顿失,当下触目、举手投足皆无执著分别,随缘任运,自然而…

《正道光辉 修行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