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道光辉 论述

  论述

  佛陀说:“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能放下妄想执著,则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伟哉!斯言。

  关于佛教弘扬的思考

  当今佛教的弘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超越时空的宇宙情怀,透破假相的迷妄和束缚,把握性空真实之妙理、缘起实相之中道,提倡心性道德之学问,然后运同体大悲之心地,无我救世之精神,方契如来之本心、众生当下之机缘,而为最究竟彻底!

  佛教是一种究竟彻底的宇宙人生论

  它旨在破除物质精神的谬执,而实证本来如此无上圆满的真实。或者说,它旨在破除种种错谬虚妄的执著分别,而实证本来圆满彻底的真实。

  心路随笔

  教内外通观

  今佛教信众之素质、素养偏低,原因在于义学未大兴、戒律未深广弘扬、真修实证未受大加赞叹重视故!其间接原因在于国民乃至世界民众之思想认识水准偏低,道德素养不高,思辩之风未形成故!与今社会物欲横流、兴趣低级、精神学养禁锢有关。若真救世者,应倡戒律、法义、真修实证之心要,大启闻、思、修之三慧,如此则圣教大兴,众生广度,乃至社会人心得益,道德素养、思想精神高度发达矣!挽人心于既失,扬道德于当前、未来,化善导民,广开佛慧。离诸苦而得清凉,生慈悲喜舍而建人间净土,明缘起无自性而离诸谬执,证寂静澄明而安乐自在!

  朱熹赞佛教

  《朱子语类》上曾记载宋朝儒门大理学家、大思想家、大学者朱熹对比佛教与儒学的现况而发出对佛教的赞叹与敬仰,他说:“吾儒这边难得如此,看他下工夫,直是自日至夜,无一念走作别处去,学者一时一日间是多少闲杂念虑,如何得似他。”又说佛教用工夫是“大要只是把定一心,不令散乱,久后光明(般若)自发,所以不识字底(的)人,才悟后作得颂偈。”还赞叹佛教的住山得道者说:“便入深山中,草衣木食,养数十年,及其出来,是甚次第!自然光明俊伟,世上人所以只得叉手看他自动(自由自在、大解脱、普度众生)。”

  唐宋以来佛教的伟大影响

  北宋著名学者张方平(文定公)曾与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荆公)有过一段关于佛教与儒家当时影响状况的对话,话中特别赞叹佛教,以及佛教对当时中国文化思想界的伟大影响有非常深的洞察。此对话后为宋朝时宰相张天觉(商英)所记录,如此一直传于后世。请看:

  世传王荆公问张文定公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亚圣(孟子)后绝无人,何也?”

  文定公曰:“岂无,只有过孔子上者。”公(王荆公)曰:“谁?”

  文定曰:“江西马大师(马祖道一大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禅师)、岩头(禅师)、丹霞(禅师)、云门(禅师)是也。”

  公暂闻,意不甚解,乃问曰:“何谓也?”

  文定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耳。”荆公欣然叹服。

  其后说与张天觉(张商英),天觉抚几叹赏曰:“达人之论也。”遂记于案间。

  此段对话是因为王安石看到当时儒学的影响萧条,所以想探讨原因,不过因为他是站在儒学的本位上而无全方位的洞察整个思想文化界,所以当他问张方平时说:“孔子在世,儒学大兴,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去世以后,有亚圣孟子出来大弘儒学,给后世以非常深广的影响,后孟子去世以后,儒家为什么没有大圣人出世,或者说思想界好象看不到大儒出世。张方平因为眼光比较宽、比较深,没有限定儒学,所以他说:怎么没有,甚至比孔子高的圣者有的是。这个话实在出其不意、雷霆万钧,吓人一跳。王安石赶紧问:谁啊?张方平就说了唐朝以来开悟的很多佛门大祖师,这些祖师个个都是生死自在、大彻大悟、大智大慧之人,当然还有很多,一时也举不过来的。王安石乍一听,还真出乎意料,因为他一直没有往这方面想,所以不太理解的愕然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张方平赶紧解释说:因为儒门淡薄萧条,所以收拾不住,所有的大人才、大思想家、大智大慧的人都跑到佛门里去了。或者说佛门吸引培养了这么多的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的人,怎么能说没有大思想家、大圣人呢?王安石听了真是五体投地,感叹再三,也非常欣慰,中国圣人祖师大德不少呀!后来说给了张商英,张商英抚着几案非常感叹欣赏这一段对话,感慨的说:这实在是通达明白人的说话呀!觉得这对话实在太好了,就赶紧把它记录下来,流传后世。近代大德高僧辈出:杨文会先生对于佛教的复兴,太虚大师的胆识,虚云老和尚的苦参,八指头陀 、曼殊上人的禅诗意境,乃至映空大和尚的隐逸。 ……

  佛法的不共殊胜

  佛教之修行旨在了生脱死,明心见性,断轮回因,彻证宇宙人生之圆满究竟真理普度众生出轮回苦海,断贪嗔痴之恶习。

  道家之静修旨在明道达本,忘世逍遥。

  儒家之静坐旨在主心性道德、人格之升华,旨在治世、治身。

  道教之修炼旨在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益寿延年。外教之灵修旨在与神、上帝、梵天合一,以体神、上帝之恩宠或入大我(梵)之本性,以求永生。行神、上帝之博爱,或梵之清净。

  气功旨在治病,求神通怪异、长寿长生。

  巫术香门则求治病,以神异乃至附体敛财。

  “接福音者”求治病、神异,贪不做而得好处。

  比较而言以佛为崇高、为伟大、为彻底;气功、香门、接福音为最低,且有可能出现偏差,而其他一切门皆不明缘起性空、一切法无我、无常、涅槃寂静之真空,或不究竟或于假象上打转!

  关于本觉、始觉、理觉、证觉、正觉之成佛过程众生本是诸佛,佛性具足,名曰“本觉”。只因觉上立知,无明妄动,覆蔽真心,认影成真,妄心轮转,故成苦恼众生。若善根因缘具足,依止善知识听闻佛法真义,启开智慧,明白因果业报、圣谛义理、立志修行了生死,名曰“始觉”。以始觉之智慧(正见、正念、)观照清楚,一心持净戒克服粗重恶业,以般若慧观照清实相,于起心动念间克服微细的恶业,直至功夫纯熟,顿破无明,悟明本具真心,见无垢、清净本来面目,破除我执身见,再无犹疑,远离错谬、颠倒之心外求法,名曰开悟,开显本心,悟入佛性,故名“理觉”(真正入诸佛妙理,非听闻、想象外来之粗浅不得力的概念文字,完全闻思修至自心明觉不迷理体,无颠倒之慧照现前,此仗闻思慧的修行力所成就,非外来的,乃名真正“理觉”)。由此理觉、慧照,破错谬不符真理实相之身口意三业,功夫着实,知行合一(知者智也,行者一切身心语言行为),以智慧无迷之心,不行生死业,行佛子戒定慧业,达到理事圆融(理者真心无迷也;事者具体事情),于一切时,以理观照,行为做事毫无矛盾颠倒,不再做有迷明觉智慧之事,达到融通无碍、时刻清楚、理事无碍,名曰“证觉”,也曰证悟。如此功夫纯熟,自然而然,觉行圆满体用如如,名曰“正觉”,也曰妙觉圆满——三身圆成,四智成就,乃真大觉,故名为佛。此非一时所能做到,须有此一过程,循序渐进,不论何法门,旨在成佛,皆是如此的。对于初修行人来说,最重要切实无欺无伪的第一件大事即是: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律,明白因果业报,圣谛义理,启开智慧,破除凡情俗见,持好戒律,观照好起心动念,令正见正念现前,不造恶业,远离邪命,精进不息,莫要心外求法,断习气,誓断生死业力轮回,此乃首要之首要。若连这一点都谈不上,那就更不用说什么理觉、证觉、正觉之事了,那只能痴人说梦,颠倒狂乱罢了!初学佛者易患两种病,一者虽虔诚修各法门,随宜一门精进,但却不明真理,以迷惑之心,多心外求法;二者,虽似乎听得一言半语,似乎明白道理,却没有真修实证,恶业不断,贡高我慢,妄心不息,胡吹自以为是,其实没半点功夫,更不要说断烦恼证菩提,连理觉都达不到,也就是根本没有真正明白。此二者皆极端,若前者能依止善知识,不盲修瞎炼,以净戒正见正念熏修;后者若能以智慧破业习,努力真实修行,则两者皆能成就,否则甚难、甚难,轮回难出。更不要说那什么都不明白,只知贪瞋痴之辈,更是轮回了,纵然暂时得个人身,也是无常迅速。

  注:“理觉”的理是证到理体(法性、本来面目、真心)的“理”,是真修实证的理,无颠倒迷惑的真实相,不是听闻、思维来的道理的理,听闻、正思维的道理(真理)的“理”,是属于始觉的“理”,层次相差天壤之别,不可不明,否则误人误己,有可能落入痴盲、狂慧,认一时的明白以为开悟,那是危险之极!

  佛法之所以总是超时空性的契合当下,乃是因为佛陀的教说本就是真理的教说,真理本就是阐明宇宙人生真相的,焉有不符当下之理?真理永远就是这样的,不论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它都永远如此,问题只是被发现了没有,被实践了没有!真理不可被创造,只能被觉悟发现,不觉悟明白只是众生的愚痴罢了!

  佛法智慧性的流露也超越了一切文化的局限,它完全的来自佛性究竟的流露,其化度性的悲悯德行完全可以改变一位原先浅薄、缺乏真理性的愚痴者的认识,能彻底扭转粗俗无明的心地,成为德性智慧具足的人。只要具足信心,学习正法,持之以恒即可。

  佛法的信仰也是建立在智慧而非盲目的迷信上,它的理智的透析,完全能予信仰者以积极、清净、智慧的生活方式,让人完全超越粗俗空谈和无益苦行,更是自觉圆满的神圣生活,而非暂时性的寄托,当然这其中必须有善知识的引导和自己谦虚认真的修学过程。

  佛法的光明妙用甚至于让所有学习者都拥有一个艺术性的、美妙的、净化的生活方式,其净化心灵的戒定慧三学完全能让人生社会的浊恶转变成庄严的佛国。

  总之佛法说不尽的无尽功德,完全可以让每一位以戒为师,以正见正念为本,以解脱为目的的修行者全然实证的。阿弥陀佛!

  佛法超越有情(爱、恨、喜、恶、是、非等等相对的纠缠)的杂染(烦恼、困扰),也远离了无情(…

《正道光辉 论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