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道光輝 論述

  論述

  佛陀說:“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能放下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偉哉!斯言。

  關于佛教弘揚的思考

  當今佛教的弘揚應站在曆史的高度,以超越時空的宇宙情懷,透破假相的迷妄和束縛,把握性空真實之妙理、緣起實相之中道,提倡心性道德之學問,然後運同體大悲之心地,無我救世之精神,方契如來之本心、衆生當下之機緣,而爲最究竟徹底!

  佛教是一種究竟徹底的宇宙人生論

  它旨在破除物質精神的謬執,而實證本來如此無上圓滿的真實。或者說,它旨在破除種種錯謬虛妄的執著分別,而實證本來圓滿徹底的真實。

  心路隨筆

  教內外通觀

  今佛教信衆之素質、素養偏低,原因在于義學未大興、戒律未深廣弘揚、真修實證未受大加贊歎重視故!其間接原因在于國民乃至世界民衆之思想認識水准偏低,道德素養不高,思辯之風未形成故!與今社會物欲橫流、興趣低級、精神學養禁锢有關。若真救世者,應倡戒律、法義、真修實證之心要,大啓聞、思、修之叁慧,如此則聖教大興,衆生廣度,乃至社會人心得益,道德素養、思想精神高度發達矣!挽人心于既失,揚道德于當前、未來,化善導民,廣開佛慧。離諸苦而得清涼,生慈悲喜舍而建人間淨土,明緣起無自性而離諸謬執,證寂靜澄明而安樂自在!

  朱熹贊佛教

  《朱子語類》上曾記載宋朝儒門大理學家、大思想家、大學者朱熹對比佛教與儒學的現況而發出對佛教的贊歎與敬仰,他說:“吾儒這邊難得如此,看他下工夫,直是自日至夜,無一念走作別處去,學者一時一日間是多少閑雜念慮,如何得似他。”又說佛教用工夫是“大要只是把定一心,不令散亂,久後光明(般若)自發,所以不識字底(的)人,才悟後作得頌偈。”還贊歎佛教的住山得道者說:“便入深山中,草衣木食,養數十年,及其出來,是甚次第!自然光明俊偉,世上人所以只得叉手看他自動(自由自在、大解脫、普度衆生)。”

  唐宋以來佛教的偉大影響

  北宋著名學者張方平(文定公)曾與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荊公)有過一段關于佛教與儒家當時影響狀況的對話,話中特別贊歎佛教,以及佛教對當時中國文化思想界的偉大影響有非常深的洞察。此對話後爲宋朝時宰相張天覺(商英)所記錄,如此一直傳于後世。請看:

  世傳王荊公問張文定公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亞聖(孟子)後絕無人,何也?”

  文定公曰:“豈無,只有過孔子上者。”公(王荊公)曰:“誰?”

  文定曰:“江西馬大師(馬祖道一大師)、汾陽無業禅師、雪峰(禅師)、岩頭(禅師)、丹霞(禅師)、雲門(禅師)是也。”

  公暫聞,意不甚解,乃問曰:“何謂也?”

  文定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耳。”荊公欣然歎服。

  其後說與張天覺(張商英),天覺撫幾歎賞曰:“達人之論也。”遂記于案間。

  此段對話是因爲王安石看到當時儒學的影響蕭條,所以想探討原因,不過因爲他是站在儒學的本位上而無全方位的洞察整個思想文化界,所以當他問張方平時說:“孔子在世,儒學大興,孔子這位至聖先師去世以後,有亞聖孟子出來大弘儒學,給後世以非常深廣的影響,後孟子去世以後,儒家爲什麼沒有大聖人出世,或者說思想界好象看不到大儒出世。張方平因爲眼光比較寬、比較深,沒有限定儒學,所以他說:怎麼沒有,甚至比孔子高的聖者有的是。這個話實在出其不意、雷霆萬鈞,嚇人一跳。王安石趕緊問:誰啊?張方平就說了唐朝以來開悟的很多佛門大祖師,這些祖師個個都是生死自在、大徹大悟、大智大慧之人,當然還有很多,一時也舉不過來的。王安石乍一聽,還真出乎意料,因爲他一直沒有往這方面想,所以不太理解的愕然問:爲什麼這樣說呢?張方平趕緊解釋說:因爲儒門淡薄蕭條,所以收拾不住,所有的大人才、大思想家、大智大慧的人都跑到佛門裏去了。或者說佛門吸引培養了這麼多的大智大慧、大徹大悟的人,怎麼能說沒有大思想家、大聖人呢?王安石聽了真是五體投地,感歎再叁,也非常欣慰,中國聖人祖師大德不少呀!後來說給了張商英,張商英撫著幾案非常感歎欣賞這一段對話,感慨的說:這實在是通達明白人的說話呀!覺得這對話實在太好了,就趕緊把它記錄下來,流傳後世。近代大德高僧輩出:楊文會先生對于佛教的複興,太虛大師的膽識,虛雲老和尚的苦參,八指頭陀 、曼殊上人的禅詩意境,乃至映空大和尚的隱逸。 ……

  佛法的不共殊勝

  佛教之修行旨在了生脫死,明心見性,斷輪回因,徹證宇宙人生之圓滿究竟真理普度衆生出輪回苦海,斷貪嗔癡之惡習。

  道家之靜修旨在明道達本,忘世逍遙。

  儒家之靜坐旨在主心性道德、人格之升華,旨在治世、治身。

  道教之修煉旨在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益壽延年。外教之靈修旨在與神、上帝、梵天合一,以體神、上帝之恩寵或入大我(梵)之本性,以求永生。行神、上帝之博愛,或梵之清淨。

  氣功旨在治病,求神通怪異、長壽長生。

  巫術香門則求治病,以神異乃至附體斂財。

  “接福音者”求治病、神異,貪不做而得好處。

  比較而言以佛爲崇高、爲偉大、爲徹底;氣功、香門、接福音爲最低,且有可能出現偏差,而其他一切門皆不明緣起性空、一切法無我、無常、涅槃寂靜之真空,或不究竟或于假象上打轉!

  關于本覺、始覺、理覺、證覺、正覺之成佛過程衆生本是諸佛,佛性具足,名曰“本覺”。只因覺上立知,無明妄動,覆蔽真心,認影成真,妄心輪轉,故成苦惱衆生。若善根因緣具足,依止善知識聽聞佛法真義,啓開智慧,明白因果業報、聖谛義理、立志修行了生死,名曰“始覺”。以始覺之智慧(正見、正念、)觀照清楚,一心持淨戒克服粗重惡業,以般若慧觀照清實相,于起心動念間克服微細的惡業,直至功夫純熟,頓破無明,悟明本具真心,見無垢、清淨本來面目,破除我執身見,再無猶疑,遠離錯謬、顛倒之心外求法,名曰開悟,開顯本心,悟入佛性,故名“理覺”(真正入諸佛妙理,非聽聞、想象外來之粗淺不得力的概念文字,完全聞思修至自心明覺不迷理體,無顛倒之慧照現前,此仗聞思慧的修行力所成就,非外來的,乃名真正“理覺”)。由此理覺、慧照,破錯謬不符真理實相之身口意叁業,功夫著實,知行合一(知者智也,行者一切身心語言行爲),以智慧無迷之心,不行生死業,行佛子戒定慧業,達到理事圓融(理者真心無迷也;事者具體事情),于一切時,以理觀照,行爲做事毫無矛盾顛倒,不再做有迷明覺智慧之事,達到融通無礙、時刻清楚、理事無礙,名曰“證覺”,也曰證悟。如此功夫純熟,自然而然,覺行圓滿體用如如,名曰“正覺”,也曰妙覺圓滿——叁身圓成,四智成就,乃真大覺,故名爲佛。此非一時所能做到,須有此一過程,循序漸進,不論何法門,旨在成佛,皆是如此的。對于初修行人來說,最重要切實無欺無僞的第一件大事即是: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律,明白因果業報,聖谛義理,啓開智慧,破除凡情俗見,持好戒律,觀照好起心動念,令正見正念現前,不造惡業,遠離邪命,精進不息,莫要心外求法,斷習氣,誓斷生死業力輪回,此乃首要之首要。若連這一點都談不上,那就更不用說什麼理覺、證覺、正覺之事了,那只能癡人說夢,顛倒狂亂罷了!初學佛者易患兩種病,一者雖虔誠修各法門,隨宜一門精進,但卻不明真理,以迷惑之心,多心外求法;二者,雖似乎聽得一言半語,似乎明白道理,卻沒有真修實證,惡業不斷,貢高我慢,妄心不息,胡吹自以爲是,其實沒半點功夫,更不要說斷煩惱證菩提,連理覺都達不到,也就是根本沒有真正明白。此二者皆極端,若前者能依止善知識,不盲修瞎煉,以淨戒正見正念熏修;後者若能以智慧破業習,努力真實修行,則兩者皆能成就,否則甚難、甚難,輪回難出。更不要說那什麼都不明白,只知貪瞋癡之輩,更是輪回了,縱然暫時得個人身,也是無常迅速。

  注:“理覺”的理是證到理體(法性、本來面目、真心)的“理”,是真修實證的理,無顛倒迷惑的真實相,不是聽聞、思維來的道理的理,聽聞、正思維的道理(真理)的“理”,是屬于始覺的“理”,層次相差天壤之別,不可不明,否則誤人誤己,有可能落入癡盲、狂慧,認一時的明白以爲開悟,那是危險之極!

  佛法之所以總是超時空性的契合當下,乃是因爲佛陀的教說本就是真理的教說,真理本就是闡明宇宙人生真相的,焉有不符當下之理?真理永遠就是這樣的,不論任何時間、任何空間它都永遠如此,問題只是被發現了沒有,被實踐了沒有!真理不可被創造,只能被覺悟發現,不覺悟明白只是衆生的愚癡罷了!

  佛法智慧性的流露也超越了一切文化的局限,它完全的來自佛性究竟的流露,其化度性的悲憫德行完全可以改變一位原先淺薄、缺乏真理性的愚癡者的認識,能徹底扭轉粗俗無明的心地,成爲德性智慧具足的人。只要具足信心,學習正法,持之以恒即可。

  佛法的信仰也是建立在智慧而非盲目的迷信上,它的理智的透析,完全能予信仰者以積極、清淨、智慧的生活方式,讓人完全超越粗俗空談和無益苦行,更是自覺圓滿的神聖生活,而非暫時性的寄托,當然這其中必須有善知識的引導和自己謙虛認真的修學過程。

  佛法的光明妙用甚至于讓所有學習者都擁有一個藝術性的、美妙的、淨化的生活方式,其淨化心靈的戒定慧叁學完全能讓人生社會的濁惡轉變成莊嚴的佛國。

  總之佛法說不盡的無盡功德,完全可以讓每一位以戒爲師,以正見正念爲本,以解脫爲目的的修行者全然實證的。阿彌陀佛!

  佛法超越有情(愛、恨、喜、惡、是、非等等相對的糾纏)的雜染(煩惱、困擾),也遠離了無情(…

《正道光輝 論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