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黃檗希運禅師得法與傳法(方興)▪P2

  ..續本文上一頁時時都在關心他,故以镬頭打地叁下,作噓噓聲,表示頂禮和感謝之意。黃檗此時以難以掩蓋內心的高興,脫口而出說:

  “我宗到汝,大興於世。”向天下宣告:“臨濟是吾黃檗宗兒。”

  5.臨濟沖天飛去:

  臨濟開悟後,一次出參學,在半夏時回山,見檗看經。

  師曰:“我將謂是個人,原來是揞黑豆老和尚。”住數日乃辭。

  檗曰:“你破夏來,何木終夏去

  ”

  師曰:“某甲暫來禮拜和尚的。”

  檗:便打,趁令去。

  師:走了數裹路後,覺得這樣做不妥,卻回終夏。

  “揞黑豆”,喻讀書,數行尋墨.指臨濟對黃檗看經不滿。臨濟卻回終夏,說明大悟的人,在行爲上要不違律製,才能建立水月道場,大作空中佛事。解夏後,臨濟決定北上,於是又來禮辭黃檗.

  檗間:“甚麽處去

  ”

  師曰:“不是河南,便歸河北”。

  檗:便打。

  師:約住輿檗一掌。

  檗:大笑,乃喚侍者,將百丈先師的撣板幾案拿來。

  師:呼侍者,將火來。

  檗曰:“不然,你將它帶上,以後坐斷天下人的舌頭去在。”

  這裹黃檗輿臨濟相打,猶如警鍾長鳴,在一刹那間,他二人完成了以心傳心的使命。所以黃檗將百丈給他珍貴的彈板幾案,傳給臨濟,表示他們傳承的信物。。坐斷天下人的舌頭。”臨濟憚將是中華彈的主旋律;臨濟兒孫將在祖國神州揮舞著禅棒,讓天下人沒開口處。

  叁、傳心裴休:

  裴休(797--870)字公美,山西(河束)聞喜人。於長慶年間(812-824)擧進士,大中年間(847-859)先後任兵部侍郎,戶部侍郎。宣武、昭儀、河東、鳳翔,荊南等節度使。卒於吏部尚書太子少師任上,享年七十四歲。休資性寬厚,志操堅正,擅長文章書法。輿圭峰宗密研習《華華》與沩山靈佑論究玄旨。曾遇黃檗希運於鍾陵、宛陵、學習撣學,筆記其言,成《鍾陵綠》、《宛陵録》.武宗之時,佛教遭大難,多得裴休出面翼護,不數年間,得複舊觀.休中年以後,斷肉食,焚香誦經贊呗,以爲法樂。世稱河東大士。著有《勸發菩提心文》。《禅原諸诠序》、《圓覺經疏注序》、《法界觀序》等篇。

  一日休人洪州開元寺,觀壁畫,問寺主:。這畫畫的是甚麽

  主答:“高僧真儀.”

  休問:“真儀可觀,高僧何在

  ”

  主:無對。

  休問:“這裹有禅人嗎

  ”

  主曰:“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彈者。”

  休問:“可否請來詢問

  ”

  主:便差人尋檗至。 休曰:“適有一問,各德謙辭,今請上人代酬一語檗曰:“請公垂問。”

  休:舉前話。

  檗師朗聲曰:“裴休!”

  休:應諾。

  檗曰:“在甚麽處

  ”

  休:當下知旨,如獲玑珠。

  休贊歎檗說:“吾師真善智識也。”並對寺僧說:“像這樣的大德,爲何埋沒於此!”寺衆愕然。休自此請師人府,執弟子禮。複堅請師住黃檗山,振興祖道。有暇即躬人山禮谒,渴聞玄論。諸方禅者鹹謂:“裴休相不浪出黃檗門下也。”

  一日休雙手托佛像一尊,跪於師前曰:“請師安名。”

  師曰:“裴休!”

  休:應諾!師曰:“與汝安名竟。”

  休禮拜。

  休聽法有年,對師傳心法門,體會很深.一日請師至郡,師。師接書置於案上,略不披閱,良久曰:

  “會麽

  ”

  休曰:“未測。”

  師曰:“甚麽不會,猶較些子

  若形紙墨,何有吾宗!”

  以所編《宛陵綠》一書示

  憚宗是不立文字的,裴休將師的說法寫成文字,在黃檗看來是大錯而特錯的,提到啊有吾宗!”的高度來批評,是十分正確的。禅—形成文字,要犯二個錯,1、企圖以語言文字來代替以心傳心的默契;2、企圖用文字把印心的默契傳給他人,違背了禅的自性自度的原則。

  休呈詩—章曰: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挂錫十年棲蜀水,浮盥今日渡漳濱。

  一千龍象隨高步,萬裏香花結勝因。

  擬欲事師爲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師亦無喜色雲:心如大海無邊際,口吐蓮花養病身。

  自有一雙無事手,不曾祗揖等閑人。

  四、《傳心法要》

  黃檗希運憚師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時裴休官仲陵。慕師高德,於武宗會昌二年,請師住州之龍興寺,朝夕間道,隨聽隨綠,題日《鍾陵録》。內容如次:

  (一)對裴休開示:1、唯是—心2、成佛法門3、學禅要訣4、臨終要節5、對禅宗幾個重大理論的探索(二)答裴休問1、如何是道72、爲何話墮

  3、情量盡處爲道4、如何遣妄

  5、豈無指境見心?

  6、無求第一(上堂雲)7、如何是世谛

  8、五祖爲何傳法惠能不傳神秀

  大中二年。裴休鎮宛陵,複請師至所部,安居開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紀之,十得—二題曰《宛陵綠》,其內容如下:(一)路裴休間1、師之門下有幾人得法

  2、如何是佛

  3、凡夫無心沈空寂否

  4、心即是佛,還修六度萬行否

  5、佛度衆生否

  6,佛性與衆生性,爲同爲別

  7、無邊身菩薩爲何不見佛頂相

  8、爲何言無僧無法

  9、本來無一物。是否無物?10、何者是佛

  11、本即是佛,何有四生六道

  12、諸佛如何爲衆生說法

  13、何者是精進

  14、若無心行。此道得否

  。

  15、如何是出叁界

  16、王庫藏無如是刀

  17、王庫藏中有真刀否

  18、迦葉得爲傳語人否

  19、文殊爲何執劍於瞿昙

  20、既雲性無障礙,雲何隔物即不見?

  22、甚麽是一念

  23、如何是不二法門

  24、聲聞爲何不能藏於菩提25、歌利王割截身體如何釋?

  26、燃燈佛授記在五百歲由:還是在外?

  27、如何理解“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祗獲法身。”

  28、見挫頓了者見祖意否?

  20、佛身無爲。爲何有舍利八斛四鬥30、祖傅法輿何人?

  3l、佛窮得無明否

  32、如何得不落階級?

  《二》上堂:1、如何識自本心。

  2、大唐國內無禅師.(叁)仁裴休的開示:

  論學道(四)公案:1、天臺僧2、歸宗—味禅3、掌大中帝4、持缽於南泉位上坐5、戴笠而行6、南泉問師定慧等事7、南泉間師甚麽迹8、羚羊無氣無蹤迹9、真儀可觀高僧何在10、裴休托佛請安名11、裴休呈詩—章

  裴休筆綠,原是作爲自己學修的心印,枷而認.待師入滅後,虞其法義,後世湮沒無聞,有負於師.不得已於大中十—年(875)遂將筆綠授黃檗門下太舟法建刊布之.書名取義唯傳—心,更無別法,不由文字,建立佛心宗之樞要.故題曰《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分上下二卷,上卷收《鍾陵録》、下卷收《宛陵録》。卷首有裴休序.本書刊布以來,爲各種版本大藏經收錄,流通甚廣。以本書語言流暢,直接簡明,說示法要.打破生佛,心境、明暗、有無、真妄等相對觀念,主張刨對觀念,故爲檸者所樂誦.本書出版流通,對發揚和普及禅宗思想的重大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裴休將《鍾陵録》、《宛陵録》付予太舟法建後。又作《傳心偈》,表示他已得黃檗希運禅師之心要。現將此偈附後,以饷讀者.心不可得,以契爲傳;心不可見,以無爲見。契亦無契,無亦無無。化城不住,迷額有珠。珠是強名,城豈有形

  即心是佛,佛即無生。直下便是,勿求勿營。使佛覓佛,倍費功程。隨法生解,即落魔界。凡聖不分,乃離見聞.無心似鏡,輿物無競;無念似空,無物不容。叁乘外法,曆劫希逢。若能如是,是出世雄。河東大士的《傳主偈》,可作《鍾陵録》、《宛陵録》的提要。宋僧天真贊之爲“頓開聾瞽,煥若丹青”,可視爲研究黃檗禅學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

  師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八月示寂於宛陵開元寺,敕谧斷際禅師,塔號廣業。

  明永曆八年(1654)我國黃檗山萬福寺僧隱元隆琦(1592—1673)。應日本長崎崇福寺逸然之邀請,至長崎弘揚彈宗.其後於當地建黃檗山萬福寺,開創黃檗宗。輿臨濟、曹洞,並稱爲日本禅宗叁大派。於是黃檗禪風出國門,盛行於日本。

  

  

《黃檗希運禅師得法與傳法(方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